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垂直管

垂直管

垂直管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4911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9019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制冷与空调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多相流学术会议等;垂直管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邓允河、王勇等。

垂直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9019 占比:99.81%

总计:49111篇

垂直管—发文趋势图

垂直管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邓允河
  • 王勇
  • 郝跃
  • 张磊
  • 王磊
  • 李伟
  • 赵正义
  • 张强
  • 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汪森林; 李照志; 邵应娟; 钟文琪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燃煤发电系统中,炉膛内水冷壁管内S-CO_(2)传热恶化行为,对该系统的设计建造与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建立S-CO_(2)垂直上升管流动传热过程数值模型,开展S-CO_(2)在垂直上升管流动及传热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压力、质量流量、热通量和管径以及由物性变化引起的浮升力效应与流动加速效应等因素对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垂直上升管内加热条件下的S-CO_(2),提高其压力与质量流量有利于降低传热恶化程度。而提高热通量与管径则会加剧传热恶化。此外,在S-CO_(2)垂直上升管内,存在明显的浮升力效应,导致发生传热恶化现象,而流动加速效应对传热的影响可以忽略。最后,在内径为4~10 mm、压力为11.07~22.14 MPa、质量流量为0~1200 kg/(m^(2)·s)、热通量为0~200 kW/m^(2)的宽范围工况下,建立深度神经网络模型(DNN),提出了临界热通量预测关联式,其预测精度可提升至94.96%。
    • 侯昨臣; 刘云
    • 摘要: 为了得到不同黏度下垂直管气-液两相流搅动流与环状流流型判别方法,整理了多相流实验室不同黏度的流体样本实验数据,对现有的搅动流与环状流流型判别方法进行了评估,分析了现有方法的不足和潜在的改进。评估结果表明,现有方法未对流体的黏度进行考虑,导致预测结果不佳。基于此,提出了一种不同黏度范围下的搅动流与环状流流型判别方法,即向现有方法添加了黏度的无因次量,适用范围为5~150 mPa·s。并将实验数据与现有方法进行对比,发现所提方法能够更精确地预测搅动流与环状流边界。
    • 何震; 王增超; 陈富财; 鲜希睿
    • 摘要: 应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采用3种不同翅型的垂直圆管在自然对流下的换热情况,获得了不同Re数下3种翅型表面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中捕捉到翅片垂直管上自然对流的完整图像,从中可以直观地获得管翅表面上的温度分布和流场。研究结果表明:与直型翅片相比,在相同的Re数下,采用开缝螺旋型翅片与螺旋型翅片平均Nu数分别增加了14%、3%,平均流体速度分别增加了8.2%、3%,翅片效率分别降低了2.6%、1.2%。在换热效果方面,开缝螺旋型翅表现最佳,螺旋型翅片次之,直型翅片最差。在翅片效率方面,直型翅片的翅片效率最大,螺旋型翅片次之,开缝螺旋型翅片效率最低。因此在选择翅片型式的同时,应综合换热能力与翅片效率等方面进行考虑,可以通过优化翅片间距、翅片厚度、翅片高度等方面,在增强换热能力的同时提高翅片效率。
    • 李萌旭; 蔡大鑫; 臧先乐; 马伏旗; 韦子辉
    • 摘要: 利用电磁波技术,设计了基于电磁波原理的同轴线相位传感器,提出了含气率测量的相移原理,给出了含气率与相位差的函数关系,并在内径50.0 mm的不锈钢测量管段进行了48个实验点的垂直管气液两相流截面含气率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3种现有模型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Lockhart-Martinelli模型的测量结果与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8.32%,相较于其他2种模型更适用于弹状流的流型,该测量方法和测量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董勇; 罗雅琴; 罗威; 廖锐全; 李梦霞
    • 摘要: 与垂直管中气液两相流压力降的实验数据比较,Orkiszewski模型预测的压力降,其平均相对误差达到63.62%,最大相对误差达98.07%。针对Orkiszewski模型预测相对误差偏大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实验数据的获取过程,然后结合实验数据,指出Orkiszewski模型对环雾流流型的预测误差较小,对段塞流流型和过渡流流型的预测误差偏大。对Orkiszewski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液体分布系数模型中的阈值是敏感性最强的参数。同时通过分析Orkiszewski模型的组成结构,指出段塞流流型中的液体分布系数计算公式复杂。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液体分布系数阈值模型,得到了一种改进的Orkiszewski模型。实验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了改进模型的优越性,改进模型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降低到34.98%。针对油相连续且总流速达到3.048m/s的段塞流流型数据,改进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可以从原模型的76.17%降低为17.21%。
    • 程阳; 王修武; 雷宇; 王智慧; 方志刚; 廖锐全
    • 摘要: 油气水三相流动压力分布的准确计算,对于油井生产测试、井筒析及动态分析均有重要意义,是现场生产设计及气井监测的重要基础。为研究垂直管不同黏度油气水三相流压降变化规律以及建立新的三相流压降预测计算方法,依托于中石油气举试验基地多相流试验室,对垂直上升管道中不同黏度油相下的油气水三相流动进行模拟。在固定油水比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同油相黏度、气液比、气液流量等参数进行油气水三相流试验,研究油相黏度对油气水三相管流压降变化影响规律。利用CFD软件参考试验工况模拟油气水三相流动,确定在不同黏度条件下三相分布情况,通过CFD软件模拟确定油水两相在充分混合后可视为单一非牛顿流体混合相。基于CFD模型结果,考虑黏度对摩阻系数的影响,根据非牛顿流体剪切特性建立了新的摩阻系数计算方法,重新建立了新的压力计算方法。对比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发现压降计算模型误差范围在15%内,满足工程实际需求,说明压降模型具有实用性。
    • 林建新; 伍正华; 方志刚; 廖锐全; 刘自龙; 罗威
    • 摘要: 为了研究高黏气液条件下垂直管环状流动规律,对不同黏度下的流动状态、持液率及压降值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大使液膜厚度增大,气芯液滴数目增多,平均持液率逐渐增大,同时液膜厚度、平均持液率和气芯液滴数目因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液相黏度的变化对环状流压降有一定影响,总压降和各分压降随着黏度的增大而增大。对Zhang模型的夹带分数和Henstock&Hanratty无因次液膜厚度公式进行修正,建立了新的环状流压降模型,新模型对高黏气液条件下压降持液率的预测效果较为准确,优于其他模型。
    • 林建新; 伍正华; 方志刚; 廖锐全; 刘自龙; 罗威
    • 摘要: 为了研究高黏气液条件下垂直管环状流动规律,对不同黏度下的流动状态、持液率及压降值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大使液膜厚度增大,气芯液滴数目增多,平均持液率逐渐增大,同时液膜厚度、平均持液率和气芯液滴数目因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液相黏度的变化对环状流压降有一定影响,总压降和各分压降随着黏度的增大而增大.对Zhang模型的夹带分数和Henstock&Hanratty无因次液膜厚度公式进行修正,建立了新的环状流压降模型,新模型对高黏气液条件下压降持液率的预测效果较为准确,优于其他模型.
    • M.TOOFANI SHAHRAKI; A.LAVAJOO; A.BEHZADMEHR
    • 摘要: 垂直管的传热强化对许多换热器和热设备的热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垂直凹坑管中气流的层流混合对流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椭圆控制方程。对给定的凹坑间距,在不同理查森数(0.1,1和1.5)下,研究了三种不同凹坑高度(h/d=0.013,0.027,0.037)对凹坑间距的影响。在凹坑附近产生的涡流破坏了热边界层,增强了传热。因此,凹坑处的壁温较低。由于浮力的作用,近壁区域的流体流速显著增加。这种在近壁区域的加速使凹坑在理查森数较高时更有效。采用凹坑管提高了传热系数,但压降并不明显。在Ri=1.5,h/d=0.037的情况下,传热强化增加20%,但压力只损失2.5%。一般来说,在浮力的影响较大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凹坑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