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场所营造

场所营造

场所营造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工艺美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519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问题、中国名城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场所营造的相关文献由24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磊青、XIA Jinglang、刘江等。

场所营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2.7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4519 占比:97.06%

总计:4656篇

场所营造—发文趋势图

场所营造

-研究学者

  • 徐磊青
  • XIA Jinglang
  • 刘江
  • 哈利·邓·哈托格
  • 夏镜朗
  • 姜洪庆
  • 岳欢
  • 徐宁
  • 杨帅
  • 梁思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舒菡; 张鹏举
    • 摘要: 废置工业厂区外部空间具有其他城市空间所不具备的场所营造潜力,对其实施的有效更新将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特殊的组成部分,进而成为具有记忆价值的特定场所。本文在关注场所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将废置厂区的工业气质加以表现,延伸到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中,并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黄河化工厂改造更新项目为研究案例,从组织动线、延续材质、传承记忆、强化体验四个方面呈现一次废置工业厂区外部空间的场所营造过程。
    • 郭渲; 杨玲; 危艳梅; 朱天媛; 刘江; 任维
    • 摘要: 场所营造是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管理的有效工具。文章选取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研究对象,从声景感知的视角,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影响历史街区场所营造的声源类型及使用者信息。结果表明,三坊七巷依照“有历史底蕴的”和“有特色的”的场所感营造较为良好;历史街区与使用者信息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在营造“有历史底蕴的”历史街区与叫卖声的感知频率之间和营造“有特色的”场所感与叫卖声的感知强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有趣的”场所感感知受使用者信息的影响显著;“嘈杂的”场所感可以通过提高鸟叫声的感知频率来减弱;整体印象感可以通过提升风吹树叶声和水声的感知频率以及降低城市交通声的感知频率来实现;使用者信息中,受教育程度对场所营造的影响最为显著;声源类型中,叫卖声、谈话声及水声的影响最受关注。研究结论可为历史街区的场所营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 陈兰娥
    • 摘要: 博物馆建筑场所的营造不仅表现在建筑场地与其环境形成的场所空间,也表现在源自文化或地方特征的文脉内涵融入后的、注重人的状态或活动的空间。它也是地方特色建筑文化内涵向城市空间的延伸。文章通过剖析侨乡博物馆方案设计中场所营造的构建,探讨容纳历史传统文化的容器——博物馆建筑场所营造。江门市侨乡博物馆方案设计的场所营造表现在融入建筑功能与建筑性格,也表现在传承延伸侨乡文化内涵,侨乡建筑的神韵、形式,并积极地将建筑设计的空间肌理与整个城市的环境紧密融合。
    • 谭言炎
    • 摘要: 城市形态设计准则在美国已经拥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与国内传统的城市设计不同的是其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和易读性等多种特点,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历史街区是某种特定社会环境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空间形态,历史街区空间中所包含的历史特色和人文特征,具有时代性和多元性。 本文探讨了城市形态准则的特性对传统历史街区场所营造的过程中,在公共空间的处理标准具体化和新建建筑标准的设立两个方面得到了启发,以此为基础探索对传统历史街区更好的建设和营造,思考如何将现代生活在历史中得以延续。
    • 梁宏飞; 罗璨; 陈志敏; 艾勇军
    • 摘要: 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公共空间人性化考虑不足的现状,以城市公共空间复兴为抓手,分析纽约公共空间建设与复兴的经验,发现场所营造是实现人性化公共空间建设的有效路径。解析了纽约城市公共空间复兴实践的主要空间类型,并从公共空间评价、空间转型方法、空间转型策略以及空间转型基本步骤4个层面总结出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的场所营造内涵,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和规划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
    • 操凡
    • 摘要: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古村落受到巨大冲击,大量村落日益衰败。以赣南忠诚村为例,引入场所营造,对其发展演变和历史遗存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还原、再生村落礼制精神与民俗信仰空间,存旧续新村落日常生活空间,修缮、利用建筑意涵空间”的古村落更新策略,其既对营造村落活力场所、传承独具特色的客家传统文脉、延续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古村落更新提供借鉴。
    • 林如萍
    • 摘要: 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中最为重要的建筑,具有极强的象征性与文化性。本文从泛化的阅览空间的角度讨论了高校图书馆的设计方法。通过国内外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总结了“通高式”、“交通化”、“单元式”、“均质化”以及“非线性”五种阅览空间单元泛化的途径,最终总结了树状泛化的阅览空间类型学脉络,以期为将来的中国高校图书馆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 戴嘉祺
    • 摘要: 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场所,聚落公共空间是体现当地人文特色的重要载体。现今,村落“空心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挖掘村落特色对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拉毫村为例,分析村落的文化、地理环境及选址,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归纳村落人文空间的类型,分析其营建特色。从拉毫村人文空间的构建中获得启示,并探讨传统村落如何通过特色营造推动聚落的发展。
    • 牛敏
    •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领域带来了销售模式、传播方式、支付手段、人流吸引等多方面的改变,也对相应的传统城市商业空间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首先归纳总结了传统商业建筑空间的特点及其当前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而后以一个成功的商业建筑案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从整体规划、空间尺度、功能模式、场所营造、建筑品质和商业思维转变等六个方面来分析该建筑是如何突破目前商业建筑所面临的困境的。最后从上述六个方面总结出商业空间适应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设计原则,以期有效促进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空间功能的充分发挥。
    • 牛牧菁
    • 摘要: 社区公园是我国城市绿地的重要类型,具有文化、教育和邻里交往等社会属性。当前我国多方参与社区公园场所营造的实践较少,存在较大探索空间。以北京双秀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教育角度,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公园及周边社区实际情况设计营造策略,通过引入环境教育策划、搭建合作机制、提高公园运营方对环境教育和场所营造的认知及执行能力,对公园物理环境、公园形象和人化景观进行营造。结果表明,环境教育可带动环境友好氛围营造,且营造内容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多方合作机制有助于提升公园运营;混合式营造模式适合于社区公园,培育园方能力有助于营造效果保持。将场所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良好社会效应,为类似项目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实证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