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声景

声景

声景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音乐、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3913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现代园艺、风景园林、山东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年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发展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技术学科第12次学术研讨会、2004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等;声景的相关文献由387位作者贡献,包括康健、许晓青、刘江等。

声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 占比:0.9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913 占比:99.06%

总计:24139篇

声景—发文趋势图

声景

-研究学者

  • 康健
  • 许晓青
  • 刘江
  • 洪昕晨
  • 谢辉
  • 兰思仁
  • 孟琪
  • 张皓
  • 潘明慧
  • 王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沈金辉; 王瑾; 许晓青; 周淑均; 刘芳
    • 摘要: 人类生活空间的声环境正随着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健康。声景作为探索人对声音感知的学科正在快速发展,并为改善声环境作出贡献,对当代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为了对声环境进行调查和优化,需要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大量数据。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声景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要求。数字技术可以提升声景研究效率和精确性,并形成更直观的表示法对声景中的舒适度感知指标进行可视化。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数字化技术在声景领域应用的4个方面,包括声音采集和再现、声音处理和分析、声场模拟和评估、声景感知的可视化。重点综述了重要支撑性技术、处理原理以及评价等方面。以公园的声景感知地图为例,详细阐述了声景地图的技术路径及其相关的可视化和智慧调控,同时也讨论了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声景感知地图计算模块。其中舒适度预测模型可在小型公园的局部环境中根据实际情况更新与模型调整,从而提高舒适度模拟的精确度,并随着采集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发展,舒适度模拟模型也将进一步迭代。此外,也可根据舒适度和声级地图,设置感控调节模块,真正实现智慧公园的及时性、可视化、人性化。基于此,对数字化技术在声景领域的应用作出了若干总结和探讨,如各项技术仍需完善方面,如何面对未来技术、气候和生活方式改变等,以期为未来声景研究提供参考信息和新的视角。
    • 洪昕晨; 黄圳; 王光玉; 刘江
    • 摘要: 为探究循环神经网络(RNN)对长时间模拟城市公园声景感知响度(PLS)和感知协调度(PHS)的适用性,采用具有时序记忆和延迟功能的Elman神经网络和NARX神经网络分别进行验证。将城市公园声景和光景客观指标作为输入层,PLS和PHS作为输出层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1)PLS和PHS同时与等效A声级(L_(Aeq))、背景声(L_(95))以及光景客观指标中的直射光(TL)之间具有相关性;(2)Elman神经网络对PLS有较好的长时模拟效果,而NARX神经网络则对PHS具有较优的长时模拟效果;(3)从输入层各参数的贡献率来看,等效A声级(L_(Aeq))、前景声(L_(5))、心理声学参数响度(LO)和漫射光(EL)同时在两个RNN模型中体现出了较高的贡献度。该结果表明,循环神经网络适用于城市公园的声景长时感知模型,并为城市公园的声景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评估方法和参考依据。
    • 彭潇霞
    • 摘要: 声音纪录片的创作实践是文化生态留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录音制作从声音生态学中借鉴多种表现手段使其更具艺术魅力;声音纪录片以客观的存在方式表达作者的主观意图,对创作者来说这既是精神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体验;用声音纪录片的方式聚焦时代,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董启迪; 何朋蔓; 吴林家; 蔡军; 陈其兵
    • 摘要: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声景学相关研究在国内的兴起,声景对城市绿地的影响日渐加深。基于客观声压级与主观声舒适度评价两种数据的绿道声环境表现,通过解析场地声景优劣的影响因素,运用多维视角提出锦城绿道一期声景优化的策略与建议。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及结论:首先,城市道路所产生的车流噪声对绿道影响显著,绿道内部景观节点处呈现出高声压级点状聚集。其次,游客对安静的声环境期待较高,较为安静且自然声较高的区域更容易被游客接受,同时消极声的干扰程度、场地功能的协调性是产生声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全局统筹规划并在声源、传播过程及受声处实现多过程管控才能够形成协调的声环境。
    • 郭渲; 杨玲; 危艳梅; 朱天媛; 刘江; 任维
    • 摘要: 场所营造是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管理的有效工具。文章选取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研究对象,从声景感知的视角,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影响历史街区场所营造的声源类型及使用者信息。结果表明,三坊七巷依照“有历史底蕴的”和“有特色的”的场所感营造较为良好;历史街区与使用者信息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在营造“有历史底蕴的”历史街区与叫卖声的感知频率之间和营造“有特色的”场所感与叫卖声的感知强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有趣的”场所感感知受使用者信息的影响显著;“嘈杂的”场所感可以通过提高鸟叫声的感知频率来减弱;整体印象感可以通过提升风吹树叶声和水声的感知频率以及降低城市交通声的感知频率来实现;使用者信息中,受教育程度对场所营造的影响最为显著;声源类型中,叫卖声、谈话声及水声的影响最受关注。研究结论可为历史街区的场所营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 易慧慧; 白胤
    • 摘要: 建筑声景学致力于从声音、声场和人类认知等角度研究建筑的不同设计带来的声学效果,以及由此给人产生的主观感知和影响。建筑声景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为了把握国际上关于声景学的研究现状,文章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753篇和声景学相关的SCI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厘清了国际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最活跃的研究机构、主要出版物以及声景学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归纳和综述了中国建筑声景学的研究现状,并深入分析了中国建筑声景学研究的趋势和挑战。
    • 季睿; 林守伟; 李胜; 吴会
    • 摘要: 西湖风景区水乐洞作为南宋临安众多山洞之首,从古至今因声景而闻名。基于文献古籍阅读,梳理出水乐洞历史变迁的过程及特点;探究其在不同身份(寺观园林、公共园林、私家园林)的背景下,以“洗心”“洗耳”闻名的水乐洞如何从名地发展到名胜之地;研究佛教思想、文人骚客、诗词歌赋及西湖历史发展与水乐声景变迁的多重关系,为水乐洞现状声景保护和修复、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认知与宣传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保护和修复、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 孙健; 张书端
    • 摘要: 21世纪以来,在《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等纪录片中,创作者精心设计解说词、音乐、音响等声音元素,为受众营造出一场场听觉盛宴。中国纪录片的声音景观转向是数字时代听觉文化复苏的一种表现。声音具有强烈的亲身性,它直接作用于身体,并以身体为媒介对受众产生内在心理影响。因而声景转向也正暗合了数字时代的具身传播趋势。当然,纪录片的具身传播绝非迎合观众的身体欲望,而是以声音景观唤醒受众的身体感知力,使之经由身体实现认知的提升和心灵的满足。
    • 苗畅; 孟琪
    • 摘要: 声景规划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的人居声环境的重要手段,然而以往的研究较少考虑行为对声景的影响。因此,文章从行为模式的视角出发,通过城市开放空间声级、声源感知和感知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参与式行为和非参与式行为下城市开放空间中声景的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开放空间中行为的声学特征可以分别用LAeq、LN和Lmax等指标表征;在声感知方面,非参与式行为人群的声景感知差异不大;与非参与式行为人群相比,参与声学行为的人群在声舒适度、愉悦度方面评价较高,而主观响度评价偏低;参与非声学行为人群在声舒适度、愉悦度方面评价较低,主观响度评价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从行为的声学特征出发,通过声景规划对空间进行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声环境需求。
    • 郭兴之; 刘毅洁; 张倩
    •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古典园林就是承载了其丰富内涵的一种,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承载了中华传统美学的丰富内涵,在其中可以体会到无限的诗情画意,而其诗情画意中的美学内涵就是通过丰富的景观营造手法来体现。声景作为虚景的一种,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以及传统美学思想,不仅仅在古典园林中被广泛应用,而且也被现代景观所借鉴。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中声景运用手段的归纳与分析,有利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承与在当代景观中的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