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
地景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75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民族学、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04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景观设计、城市环境设计、城市建筑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2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2006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等;地景的相关文献由320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庆华、王业社、朱磊等。
地景
-研究学者
- 黄庆华
- 王业社
- 朱磊
- 李建英
- 白亮
- 韩琦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加林
- 杨富平
- 杨晓光
- 王德军
- 赵夏
- 冯为心
- 张向东
- 张涛
- 任晓萍
- 刘伟忠
- 刘照亭
- 卿安平
- 周子靖
- 姚斌
- 张敦兰
- 彭灿银
- 毛妮妮
- 蒋水平
- 郭建
- 阎永齐
- 鲁群
- 任珂
- 刘心文
- 崔波
- 张军华
- 张瑞瑶
- 徐丽
- 李学其
- 林弟
- 王劲松
- 胡俊
- 郑士岑
- 陈文强
- 韩杏梅
- 黄启堂
- J.夸斯特
- 付大伟
- 傅铁江
- 冯海暴
- 刘德进
- 刘晓红
- 刘欣
- 刘相莹
-
-
张涛;
史哲伟;
柳云雁
-
-
摘要:
“龙门”是一种“两山夹河,其状如门”的地景文化空间,是在多地龙门人居实践过程中综合凝成的本土人居范式。以黄河龙门禹庙、洛阳龙门石窟、杭州龙门古镇为典型对象,将不同地区、不同特质的“龙门”进行整合对比,发掘了一套具有规律性、普适性和跨地区的“龙门”地景模式,构建了集龙门山水、龙门形胜、龙门城市、龙门风景、龙门文化于一体的龙门人居建设整体。
-
-
陈文芝
-
-
摘要:
《世说新语》一书中不乏与亭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呈现出不同的情节与情感面向。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亭作为馆驿建筑与游憩建筑的不同场所特性,可知当亭作为聚集和持留的空间时,或在此衍生出或悲或喜的戏剧情景,或以此为寻求自我认同的舞台上演个人的表演情景;当亭不具备触目性从而引导士人的视线看向世界之时,目光所及的亭外风景可引发诸多感慨,亭中人物也能成为观看和品鉴的风景。此外,亭可由居留的地方转变成念兹在兹的地景,成为个人回忆中的独特象征以及被历代文人吟咏的意象。《世说新语》中的亭故事及其后代书写,可视为建筑空间与个体意识的相互定义。
-
-
方菲;
谭峥
-
-
摘要:
在当代大都市经历后工业化转型的趋势下,码头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其公共化转型的过程也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再构建的过程,过程中存在兼顾市民滨水行为多样化与地景与用地组织、协调优化码头机动交通提升与滨水绿道慢行可达性这两对矛盾关系。文章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法,从平面和典型滨水空间出发分析上述两对矛盾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演变,以最终发现码头地景化的规划与设计趋势,以及漫游体验与模糊边界对计划的不稳定性的化解与回应。
-
-
-
-
摘要:
杭州来氏聚落位于钱塘江南岸的长河古镇中心地段,自宋明以来产生过许多名仕鸿儒,和以“九厅十三堂”为代表的宗族人文景观。经过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时代大潮涤荡,这个望族聚落今已衰朽不堪,面临着艰难迈向城镇化和快速丧失风土资源的双重现实。1996年长河镇从萧山县划入杭州市滨江区,2002年常青率团队接受了长河来氏聚落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委托。设计策略的核心是结构性保护和适应性再生,可概括为:延续地志——基于史地维度的聚落所在地貌和地景重塑;保持地脉——基于环境结构的聚落肌理和空间关系梳理;保留地标——基于文化记忆的聚落建筑保存修复和活化再生。
-
-
宋烜
-
-
摘要:
拍摄月全食时,除了特写、串像外,还可以拍摄与地景相结合的图片,通过配合长焦镜头拍摄,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本文以2021年5月26日月全食为例,介绍如何寻找合适机位来拍摄月食与地景的图片,其他时间的月食请酌情参考。此外,能够实现寻找机位功能的软件不少,但Planlt集成度较高,易用性良好。虽然是一款收费软件,但总体来讲还是物有所值的。
-
-
无;
Rene Dürr(摄影)
-
-
摘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瑞士弗利姆斯的多佛村和沃德豪斯村被深谷隔开,村庄之间靠桥连接。直到最近,一组公共和社区中心利用这片开阔却未被开发的土地,重新连接起了两个村庄。嵌入环境本项目三栋住宅楼依托地景,打造了一个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舞台。社区中心建筑的体量强势介入场地,在尺度上又保持克制,并且把原有的连桥整合到结构与功能中,使其成为弗利姆斯新的地标建筑。
-
-
盘育丹;
叶青青;
陈纵
-
-
摘要:
场所精神是基地环境、建筑空间和整体氛围的统一体.文章以中华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馆为解析案例,剖析了基于环境的文化建筑的场所精神创作手法和策略.该案例从基地环境出发,将建筑和环境以及文脉进行有机融合.基于场所精神理论并结合设计实践,作者通过文章阐述并提出了将建筑、场地环境以及文脉相结合构建场所精神的文化建筑设计策略.
-
-
卢俊霖;
焦典;
唐建
-
-
摘要:
纪念性建筑设计与地景在当代结合日益密切,但关于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方法缺乏总结.由此从整体环境、建筑形象和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主客转换、异质缝合、模拟重构、形象隐喻、空间沉浸五种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策略,并对五种设计策略分别举例分析,以期为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提供支撑,对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
-
王红军
-
-
摘要:
地景是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动态体系.上海的乡村景观,源自地方的自然条件,被长时间社会生产和制度化过程所塑造,进而构成了地方的场所特征与集体记忆,也成为当代乡村建筑设计的参考框架.
-
-
张涛
-
-
摘要:
晋、陕、豫黄河沿岸地区具有深厚的黄河形胜文化积淀,造就了乾坤湾、黄帝铸鼎原、舜都蒲坂、黄河禹门、汾阴古脽、中流砥柱、黄河九曲等一系列著名的黄河形胜,反映出一套以黄河"险要地形""精妙形局""关键形势"等价值为导向的形胜发掘与营造体系.探析了黄河形胜的山水地理特征,诠释了"此在空间"下,形胜山水"形象""形局""形势"的"三形"构建机理,梳理了形胜营造的共性规律,总结了形成黄河形胜空间的原型范式.
-
-
王鑫;
许玲玉
- 《第2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回顾台湾地景(地质、地形景观)保育的发展,说明它是自然保育的一环,却又具有旅游资源价值,因此适合发展户外教学和旅游活动.从山水地质学中,不仅获得科学知识,也满足了中华传统美学追求"道"的意境之美."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地质解说正是带领游客跳越"游山浅,见山肤泽",到达"游山深,见山魂魄"的境界.
-
-
-
吴良镛
- 《2006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
| 2006年
-
摘要:
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和数量惊人,但是园林建设多年来没有得到重视,城市缺少宜人的"公共生活空间",也缺乏对人的普遍关怀.本文从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贯发展、园林事业的发展与园林专业的展拓等多方面论述了人居环境建设的意义,以及人居环境科学和景观学的教育,借以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景观学系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