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曲线
圆曲线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1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测绘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78505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北京测绘、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测绘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届东北三省测绘学术与信息交流会、第三届全国交通工程测量学术研讨会、2007年辽宁省公路学会学术年会等;圆曲线的相关文献由68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全信、仝佩、刘延龙等。
圆曲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505篇
占比:99.52%
总计:78880篇
圆曲线
-研究学者
- 李全信
- 仝佩
- 刘延龙
- 刘慧
- 刘海涛
- 吴永生
- 周祖渊
- 周立新
- 周骊巍
- 喻丕金
- 尹东辉
- 张凤兰
- 张天民
- 张忠
- 张玉光
- 李洪奇
- 李腾达
- 李辉
- 杜新立
- 林晓波
- 段绪斌
- 汪永进
- 王健
- 王如航
- 王长留
- 田宝华
- 白子建
- 税卓平
- 胡志勇
- 谭斌
- 邱江
- 郑丽娜
- 郑红彬
- 郑进风
- 郭宗河
- 钱振地
- 陈幼林
- 陈志举
- 鲁宁生
- 严亚丹
- 于治强
- 付晓敦
- 代茂华
- 任强
- 伍明生
- 佘波
- 佟兆全
- 储泽宇
- 冯炜
- 冯绍晰
-
-
-
徐耀赐
-
-
摘要:
7.6.2.2圆曲线渐变式右转向专用车道由直折渐变式右转向专用车道演变而来,图7-1(a)所示为典型圆曲线渐变式右转向专用车道布设,图7-1(b)所示则是其相对应的最小功能区长度。由图7-1所示,道路交通工程规划设计者可以看出下列重点:1.圆曲线渐变式右转向专用车道的起点为图7-1(a)所示的渐变段起点“a”处。
-
-
田倩倩;
杨慧芳;
刘婷婷
-
-
摘要:
本文介绍了转向架引导型钩缓装置,将钩缓装置与转向架进行动作关联,借助转向架在小曲线上的偏转通过能力并结合车钩自身连挂原理,使车辆实现极小曲线(曲线半径≤50 m)上的自动连挂功能。为研究转向架引导车钩对中的可靠性,利用SolidWorks软件针对小曲线连挂列车在圆曲线、圆切直线及S曲线工况下转向架引导型钩缓装置是否能够实现自动连挂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曲线上车钩自动连挂情况以及驱动机构的行程变化,从理论上验证了转向架引导型钩缓装置小曲线自动连挂的可靠性。基于模拟分析证实,相同车辆情况下,如不采用辅助措施,钩缓装置无法在极小半径曲线上实现连挂,采用转向架引导型钩缓装置可以实现R 50 m圆曲线、圆切直线以及S曲线工况下自动连挂,且对驱动机构伸缩量要求极低。
-
-
徐华平
-
-
摘要:
在高等级导线控制桩基础上,对铁路中线测设方法进行探讨。在实际工程放线中,运用全站仪按极坐标法进行作业,建立假定坐标系计算导线控制桩坐标,开发应用程序进行测设,提高工作效率。
-
-
王俊
-
-
摘要:
在宗地面积测绘中,建设用地四至边界由规划部门依据路网规划设计确定,而路网中一般存在大量的圆曲线段设计,圆曲线段无法进入土地登记权籍数据库,且与规划面积计算方式不同,会造成与规划面积的偏差。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圆曲线改直线段的转换算法,控制面积误差并保证其土地面积精度,快速实现宗地面积计算,与规划面积保持一致的折线化处理方法,并选取实际工程案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
-
张鹏;
施孟成
-
-
摘要:
依托莫桑比克马普托南连接线项目,对南部非洲与中国的路线线型指标规范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首先就两种规范路线主要线型指标进行归纳梳理,然后重点对比分析各指标的取值原理及设计值。研究结论表明:南部非洲规范指标取值多依据原理计算得到极限最小值作为设计指标依据,而中国规范多采用一般值作为设计指标;南部非洲规范在超高渐变,视距以及纵断临界坡长等指标上较中国规范取值更合理。
-
-
冯建浩;
刘佳宏
-
-
摘要:
目前随着钢箱梁顶推施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也面临着更复杂的作业条件。结合广东佛清从高速公路云路互通F匝道钢箱梁顶推项目,在常规的多点同步步履式顶推施工方法基础上,对半径140m的圆曲线桥梁创新地采用差速顶推施工技术,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该施工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差速顶推施工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促进施工技术发展进步,以适应更加困难地作业环境。
-
-
王永锋
-
-
摘要:
在地铁浅埋暗挖区间隧道开挖期间,曲线段施工测量工作需要通过线路中线以及曲线偏移量计算出缓和曲线和圆线段任一里程的隧道中线坐标。线段隧道中线的测设难度较大,通常采用切线支距法或偏角法测设曲线的点位。隧道中线曲线段坐标的计算相当复杂,将计算公式导入Excel中能更准确、快捷地计算出所需坐标,快速精准地指导隧道开挖工作。
-
-
周命端;
王淼;
张文尧;
王宾宾;
马博泓
-
-
摘要:
线路设计是多种曲线复杂的组合,现有工具软件难以计算这种组合的点位测设数据,文章设计开发一种适用于多种类曲线组合的线路点位测设数据的计算软件(LPLS),并给出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程序实现流程图.通过工程实例的计算与分析,分别验证LPLS软件的中桩坐标计算程序模块和中桩高程计算程序模块的精确性,可获得正确可靠的计算结果.
-
-
赵鹏飞;
雷婉南
-
-
摘要:
阐述了盾构隧道中心线产生偏移的原因,及隧道曲线的计算方法.顾及超高的影响,分别推导了隧道中心线在缓和曲线和圆曲线上的四种计算方法,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的工程实例,验证了这几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可以用于工程实践.最后,对这几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给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