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
四气调神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1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7441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健康、健康大视野、中医药通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四气调神的相关文献由109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易、许春梅、亚康等。
四气调神—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4414篇
占比:99.97%
总计:374516篇
四气调神
-研究学者
- 汪易
- 许春梅
- 亚康
- 京楠
- 任占敏
- 任燕怡
- 何迎春
- 余平
- 余方
- 佚名
- 佟丽
- 倪青
- 刘光星
- 刘德泉
- 刘春援
- 刘祖贻1
- 刘维
- 司宏
- 吕晓洋
- 吴春丽
- 周晓林
- 周祖贻
- 周蓉
- 周贻谋
- 周银秀
- 夏颖
- 姬琳
- 姿慧
- 孔健
- 孙崇恕
- 孙洪文
- 孙爱萍
- 宛恩伯
- 富晓旭
- 席嘉宾(美编)
- 常淑华
- 廖贵凡
- 张冰隅
- 张声炳
- 张显彬
- 张相勇
- 张薇薇
- 张颜宗
- 戴茹
- 易虎
- 曲黎敏
- 曹建春
- 本刊编辑部
- 李东芳
- 李松漫(营养师)
-
-
程勇
-
-
摘要:
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四时与情志人的情绪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
-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著的。《黄帝内经》曰:“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天有四时,春、夏、秋、冬,春暖春种,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
-
-
-
刘祖贻1;
欧阳斌2
-
-
摘要:
心安:书法者,学书而循法度.且以法而为不法之大法.吾学书多年,以临帖为功课,于张迁碑、郑文公碑、颜勤礼碑用功最多.这当然不是生计所迫,也不想成为书法大师,而是为了养静、养神、养心、养气.习字必静,静以养神,神而生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皆以“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上古天真论”谈精,“生气通天论”谈气,“四气调神大论”谈神,书法于三者而利之,书者寿,盖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
-
-
董莹
-
-
摘要: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芩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炎热的夏天里,人们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温防暑,但夏日里如果人体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一味追求“冰爽”感觉,却是有悖于夏日养生原则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
-
-
王立范1;
聂春丽2
-
-
摘要: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蛰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关于冬季养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早有详细论述,重点在于养肾、闭藏和御寒,养肾为冬季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养肾冬季养生,首要养肾;养肾失当,百病丛生;辨证施补,事半功倍。冬季寒冷,寒为阴邪,容易伤阳。
-
-
周蓉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季节养生法.文章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故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成",人体脏腑气血相应产生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理性变化.人的生命活动也应遵循时令的变化规律而调节,才能维护体内的阴阳平衡.
-
-
廖贵凡
- 《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
| 2009年
-
摘要:
祖国传统医学,分理论临床和临床理论二大部分。理论临床,先理后医,其理来之于《易》,合之于天地,主要集结于《黄帝内经》,主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道理,似乎华而不实,而称华理、玄理。华理,凭空而生,造就阴阳一线牵到底,其理华而不华。玄理,凭阴阳而生,造就三天(即:先天、后天、中天)一体运阴阳,其理玄而不玄,而成为祖国传统医学之源,所以,《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道理,为祖国传统医学的源理,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谓之“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