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六典》
《唐六典》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专利文献41474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人文杂志、敦煌学辑刊、敦煌研究等;
《唐六典》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太祥、徐适端、余新忠等。
《唐六典》—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1474篇
占比:99.61%
总计:41636篇
《唐六典》
-研究学者
- 刘太祥
- 徐适端
- 余新忠
- 周左锋
- 宋筠
- 张启发
- 张泽洪
- 李方
- 王郁
- 石茶
- 董会芳
- 贾宾
- 赵永复
- 韩伟
- 韩国磐
- 云想
- 介永强
- 余欣
- 倪方六
- 倪波
- 冈野诚日(著)12
- 冈野诚日1
- 冯辉
- 刘丽新
- 刘全发
- 刘卫武
- 刘振华
- 刘逖
- 刘黎平
- 劉雅君
- 卢华语
- 史志林
- 向燕南
- 向群
- 吴丽娱
- 周侃
- 周宇飞
- 周少元
- 周晓薇1
- 商慧明
- 夏婧
- 夏晓臻
- 多俊岗
- 孙继民
- 孟宪实1
- 孟憲實
- 孟憲實1
- 宁志新
- 容甫
- 尽心
-
-
周宇飞
-
-
摘要:
《唐六典》是一部体系祥备、内容丰富的唐代制度之书。《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在编撰时注重将历史的沿革变化注入其中,这便意味着书中含有历史的动态因子。另外,刘后滨教授也强调《唐六典》研究应该用历史性的发展眼光,将各项制度放置于流动变化的历史脉络之中,加之中国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因此本文以尚书礼部为入手点,探讨《唐六典》中所蕴涵的历史变迁,并从中一窥时代的精神风貌。
-
-
牛來穎
-
-
摘要:
韓國磐先生關於唐代法制史的研究,包括對律、令、格、式的研究,如《傳世文獻中所見唐式輯存》[2]等重要論文,較爲集中的有《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3]一書,其中《唐代的令格式及〈唐六典〉》一文.
-
-
阿蒙
-
-
摘要:
记得以前交通还不像如今这般发达,我坐着绿皮火车从华北翻越秦岭到成都。时值十月,秋色渐浓,去时我感叹秦岭之南的绿意盎然,是北方所不能比的,但回程的时候,却被秦岭北坡漫山的黄栌惊呆了:黄栌的叶片经霜变红,那层叠的火红密不透风,从山脚一层又一层地漫上山脊。
-
-
-
-
陈诗宇
-
-
摘要:
中国历代服装的具体形制、结构不尽相同,但每个时代的冬、夏服装在样式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会按照节令在层次上进行增减和调整。比如《唐六典·尚书户部》中记载的唐代官员四季标准服饰,均包括袍、衫、祷、挥。夏天穿着单衫、单袴,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会添加半臂、长袖等中层衣,或加上披风、斗篷等外套;冬天则换成夹袍、夹拷,并添加棉袄子一件:为防止头部受寒,还会戴上暖耳、卧兔、昭君套等配件;遇到重大节日,则会换上隆重的礼服。
-
-
李忠洋
-
-
摘要:
从先秦"文体分类观的萌芽"、秦汉"文体形态趋于规范"、魏晋南北朝"文体理论成熟",形成了一条唐前官制设置与公文文体形态趋于规范的清晰轨迹.唐代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基本定型期,尤以开元时期最为典型和完备,这一时期撰成的《唐六典》集中体现了唐代官制运行.官制设置促使职官执掌分工,进而与文体功能及话语体系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唐代三省的运行机制对公文的使用或施用者身份、文体功能、文体话语风格及体例均有明确的约束和规范,叙述方式呈模式化趋势,体现了唐人的文体规范意识.
-
-
桂齐逊
-
-
摘要:
前言中国法制发展史源远流长,姑不论古史传说中所谓"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1或《左传·昭公六年》所载叔向之言"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2即自李悝之制定《法经》,3商鞅传授,改法为律;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之《九章》之律以来,4两千余年,5其间历代法典代代相传,从未中断,是为人类法制史上一大奇迹。此所以无论就世界十六法系,1乃至五大法系立言,2中华法系均占有一席不可轻忽之地位。
-
-
陳明光
-
-
摘要:
現代税收學認爲,"税收是國家憑藉政治權力强制地、無償地參與社會産品分配而形成的特殊分配關係"。"税收分配形式區别於其他分配形式的質的規定性,表述爲强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其中,"固定性是指國家徵税必須通過法律形式,規定其課税對象及每一單位課税對象的徵收比率或數額,按照預定標準徵收。"
-
-
孟憲實
-
-
摘要:
一"王言"的法律地位王言之制,《唐六典》有清晰的講述,在中書令的條目下,指出中書令的執掌就是"軍國之政令"。什麽是軍國政令?其實就是七種"王言之制",其言爲: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書,(立后建嫡,封樹藩屏,寵命尊賢,臨軒備禮則用之。)二曰制書,(行大賞罰,授大官爵,釐年舊政,赦宥降慮則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