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附气

吸附气

吸附气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75300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地学前缘、科技创新导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青年学术交流会、2012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等;吸附气的相关文献由710位作者贡献,包括康毅力、游利军、张金川等。

吸附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5300 占比:99.96%

总计:275418篇

吸附气—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尚文; 张介辉; 邹辰; 田冲; 罗军; 朱千千; 焦鹏飞
    • 摘要: 含气量是页岩气储层评价和储量计算中的关键参数,其准确测试是计算地质储量和确定开发方案的基础。目前常用的现场测试方法,由于需估算损失气量,导致其数据可信度不高。为了明确我国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真实含气能力,开展了我国首口海相页岩气保压取心井的现场含气量测试。保压取心技术可以使取出的岩心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状态,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页岩中气体的散失。考虑保压取心过程的特殊性,针对性地研发了页岩含气量现场测试设备,建立完整的测试流程和方法,实现了页岩含气量的带压测试。新方法需分段测试降压阶段解吸气量和常压阶段加热解吸气量,将两部分测试结果直接相加即可得到页岩总含气量,无需再估算取心过程中的损失气量。测试结果表明,该井常规取心段页岩总含气量平均仅为1.26 m^(3)/t,保压取心段页岩总含气量平均达3.77 m^(3)/t,明显高于常规取心段页岩含气量。此外,还建立了页岩吸附气量和游离气量直接测试方法,发现龙马溪组页岩游离气量均大于吸附气量,游离气量所占比例平均为64.48%,底部游离气量所占比例可达75%左右。与邻井同层位页岩气井的总含气量对比认为,采用目前的损失气计算方法明显低估了页岩的含气量,需结合保压取心结果进一步标定和建立新的损失气计算方法。建议未来增加页岩气保压取心井的试验井次,进一步明确页岩气储层的真实含气能力和储集能力。特别是对于深层页岩气、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等新区新领域的勘探,可优先试验保压取心。
    • 温康; 闫建平; 钟光海; 井翠; 唐洪明; 王敏; 王军; 胡钦红; 李志鹏
    • 摘要: 为了准确评价川南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的含气量,将页岩气分成吸附气和游离气单独进行计算再求和,以等温吸附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并构建了基于微孔充填理论和D-A(Dubibin-Astakhov)方程相结合的吸附气量评价模型,模型中的可变参数微孔最大吸附量V_(0)、与吸附体系对气体的亲和力有关的常数B、与吸附体系表面非均质性相关的参数t的计算中均考虑了影响吸附气量的关键参数,如地层压力、总有机碳(TOC)含量和孔隙度等;以含气饱和度法为基础,结合吸附态甲烷对孔隙体积的影响,构建了对游离气量进行定量校正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新建立的吸附气与游离气含量评价模型在研究区页岩含气量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计算的含气量与实测数据相关系数超过0.90。该研究成果为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和"甜点"预测提供了依据。
    • 钟文俊; 熊亮; 程洪亮; 黄璞; 黎鸿
    • 摘要: 井研-犍为地区筇竹寺组由于受沉积环境影响岩性复杂,不能确定其油气勘探目标层,该区多年亦未获得勘探突破。为深化该区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以岩心实验为基础,基于测井资料计算储层的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吸附气含量、游离气饱和度、游离气含量及总含气量等主要地质参数,建立以游离气为核心参数的筇竹寺组粉砂质页岩储层评价方法。应用优选的测井评价分类指标,开展黑色页岩和粉砂质页岩这2类岩相页岩储层的含气性评价,评价筇竹寺组中部⑦号层相对高伽马段为气层,平面分布稳定,是该区的甜点层。研究形成的筇竹寺组含气性评价方法应用于该地区纵向目标优选,为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 苏海琨; 聂海宽; 郭少斌; 杨振恒; 李东晖; 孙川翔; 卢婷; 刘秘
    • 摘要: 近年来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逐渐走向深层,但对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吸附特征、游离气的赋存特征还不清楚,制约了深层页岩气大规模开发。以四川盆地威荣、永川地区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有机碳含量和孔隙度的样品开展了高温高压(135°C、80 MPa)等温吸附实验和孔隙度实验,计算了页岩吸附气量、游离气量和总含气量的理论值,并与实际值进行对比。研究表明:①页岩吸附气含量随着压力增大逐渐增加,当压力大于40 MPa后,吸附气量增加趋于平缓,最大可达4.46 cm^(3)/g。②页岩理论含气量随着地层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地层压力达到80 MPa时总含气量达到最大,此时理论最大值为11.3 cm^(3)/g;计算的游离气含量为6.8 cm^(3)/g,吸附气含量为4.5 cm^(3)/g,分别约占总含气量的60%和40%;游离气/吸附气比例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加。③基于现场解吸实验,实测威页11-1井总含气量最大值为5.95 cm^(3)/g,最小值为3.29 cm^(3)/g,平均为4.52 cm^(3)/g,对比理论含气量10.3 cm^(3)/g,表明有近50%的气体在抬升过程中散失,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深层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复杂性,建议加强对保存条件的研究。
    • 石强; 蒋春碧; 陈鹏; 陈云天; 王秀芹; 刘凤新
    • 摘要: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存在着一套厚度介于30?50 m的富有机质页岩(TOC>2%),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同层段的页岩气产量差异巨大,利用原有评价标准进行页岩气层划分的结果与实际产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为此,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基于页岩气储层评价指标对比,探讨了原有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之间存在矛盾的原因,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开展了页岩气层类型划分方法研究,建立了以游离气为核心参数的新页岩气层类型划分方法及标准,并在川南威远区块进行了页岩气开发实践验证.研究及实践结果表明:①存在上述矛盾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页岩气赋存方式对产气量的控制作用;②新标准主要由TOC、吸附气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孔隙度、游离气饱和度等参数构成,新、旧标准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将吸附气含量和游离气含量进行了区分,并利用容易获得的含气饱和度代替游离气含量参数;③研究区页岩气层可划分为游离型、吸附型、过渡型(混合型)共3种类型,其中游离型硅质页岩气层是该区龙马溪组页岩主要的高产层段,过渡型页岩气层是潜在的有利目的层段;④实践证实新分类标准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结论认为,新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区分不同类型的页岩气层、准确界定页岩气高产层段.
    • 贾连超; 刘鹏飞; 袁丹; 雷甜; 冉婧; 王刚
    • 摘要: 注CO2提高页岩储层中吸附气采收率对页岩气井稳产及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常规实验方法无法定量表征吸附气和游离气的变化规律,导致CO2与吸附气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基于页岩核磁共振T2谱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开展了注CO2解吸实验,从微观孔隙尺度研究了注CO2后吸附态甲烷的解吸机理,通过引入解吸效率与解吸速率2个指标,定量评价了注CO2提高吸附态甲烷采收率.结果表明:页岩气中注入CO2后吸附态甲烷的解吸效率为82.12%,解吸速率为13.69%/h;CO2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页岩中吸附态甲烷的总体解吸效率,还能大幅提升其单位时间内的解吸速率;在CO2注入后0~1.5 h内,CO2能够快速、大量置换吸附态甲烷,造成吸附态甲烷物质的量快速下降,解吸后的大部分吸附态甲烷转变成了自由态,仅很小一部分变成了游离态.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方法和借鉴.
    • 范立红; 韩晟; 宋鑫; 王刚; 郭炜; 唐钰童
    • 摘要: 煤层气藏中的天然气以三种状态存在,即吸附气、溶解气和游离气.目前华北探区煤层气开采以吸附气为主,而游离气尚未突破.冀中坳陷大城凸起C-P地层所钻探的大平7井煤层气日产量高达1.0×104m3,且具有较大的稳产潜力.本文通过研究吸附气与游离气的地震响应特征差异,提出了大城煤层气为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存的复合气藏的观点,为大城地区C-P地层煤层气进一步的勘探和评价提供了较合理的部署方向.
    • 杨文新; 何建华; 胡玫; 滕阳
    • 摘要: 页岩含气量对页岩气田储量计算至关重要,针对目前直接法、间接法评价页岩含气量时存在的单一性、局限性等缺陷,设计并研制出模拟地层条件同时测试页岩吸附气、游离气的测试装置,通过测试页岩气降压解吸过程中气体体积变化,根据气体波马定律对产气量进行劈分,确定不同赋存状态下的游离气、吸附气;研制的地层条件下页岩含气量实验装置能模拟地层温度120°C、压力50MPa,以及不同含水、不同岩性的页岩特征,评价吸附气、游离气;同时,消除了等温吸附曲线的负吸附异常,不需要对含气量进行校正。测试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用于评价页岩气可采储量、页岩气藏采收率,以及评价增压开采的可行性及潜力,支撑页岩气的勘探开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