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1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一般性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2672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南方文物、文博、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论坛等;古代农业的相关文献由191位作者贡献,包括林蔚文、吴十洲、宗德生等。
古代农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2672篇
占比:99.70%
总计:62860篇
古代农业
-研究学者
- 林蔚文
- 吴十洲
- 宗德生
- 徐楠
- 普鸿礼
- 李军
- 李恒贤
- 杨文伟
- 杨新才
- 牛清波
- 王树英
- 程剑华
- 郑林
- 陈文华
- 陶黎新
- B·M·马松
- miles
- 丁福让
- 于光建
- 余世友
- 侯荣荣
- 信迺诠
- 冉隆松
- 刘兆铭
- 刘兴林
- 刘剑
- 刘劲松
- 刘奇
- 刘桂花
- 刘汉学
- 刘玉琪
- 刘生龙
- 刘露
- 史纪章
- 史继忠
- 吴光亚
- 吴建新1
- 周平
- 周昀
- 周明
- 周龙
- 固野
- 夏奇梅
- 姚娱贵
- 姜作培
- 姜庆湘
- 孙秀仁
- 孙金玲
- 孟凡良
- 尹进
-
-
曾志伟;
周龙;
杨德荣
-
-
摘要:
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就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梳理古代农业矿质营养元素肥料(如绿肥、骨质磷肥、草木灰、中微量元素肥料等)的应用,并用现代植物营养和施肥理论知识对古代的施肥行为进行科学解释,以期为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施肥技术提供参考.
-
-
汤建华
-
-
摘要:
作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标准准度在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以古代历史演变的基本逻辑为分析思路,运用古籍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古代农业标准制定的历史演变过程展开梳理,总结出对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从历史的"镜子"中找到我国农业发展之根基.
-
-
李军
-
-
摘要:
我国古代由采集农业转化为定居农业,在春秋时期初步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至明清时期完善.这种生产模式具有稳定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但也有生产工具改进缓慢、百姓收入不足、破坏生态环境等弱点.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耕地少,土地承载力不足,探索我国农业未来发展道路,有利于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此,阐述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发展历程,并指出该模式的特点与不足,提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启示.
-
-
黄金玉
-
-
摘要:
农器是反映农业生产变化的最典型器物,它的形制变化,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黑龙江省已产生原始农业,从考古发掘出土农器看,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渤海时期、辽金元时期四个主要时期,农器类型不断丰富、技术含量逐步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的累积和中原地区人口迁移带来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推动了黑龙江省古代社会农业不断发展最终走向成熟.
-
-
廖咏梅
-
-
摘要:
古代农书中的栽培技术蕴含着先进的植物保护技术.《氾胜之书》之种瓜篇中,在瓜苗外围"又种薤十根",即种植葱属植物十根.现代科学技术证实,葱属植物根系可以富集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细菌,该属细菌具有抑制镰孢菌(Fusarium)增殖的作用,进而预防瓜类枯萎病的发生,既有效、环保,还能增加收入,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值得大力推广.《氾胜之书》之溲种法是目前种子包衣的始祖.溲种法中的附子含有乌头碱等剧毒二萜类生物碱,在骨汁中浸泡几天后包裹种子再播种,释放出来的有毒物质可以起到杀虫剂的作用;黄猄蚁具有很强的捕食果园害虫的能力,果园释放黄猄蚁,结合停止施用农药,则果园的天敌种类和数量丰富,可以自然抑制各种害虫的爆发.文章列举了一些古代农业防治病虫害的成功例子,阐述古代农业在植保领域的应用,提出在现代农业中,要汲取古代农业的智慧,研究其潜在的科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的永续发展.
-
-
-
虎威;
马婉玉;
刘露
-
-
摘要: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地理空间为单元,从作物和牲畜的驯化、农具的发明与改良、机械力量的运用、肥料和农药的推广、跨地域的技术和种质交流等方面阐述了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各时期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分析了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
-
-
-
赵双梅
-
-
摘要:
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果采用图片、雕塑、实物等形式,形象的介绍和展示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巨大成就.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承担着宣传农业发展,抢救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古代农业科技成就,传播科普知识等重任.从博物馆陈列的实际操作出发,提出了在古代农业展览中需注意的问题,为古代农业科技技术博物馆陈列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