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2年中华医学会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交流大会
2012年中华医学会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交流大会

2012年中华医学会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交流大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2-09-1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2年中华医学会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判断脓毒症患儿革兰阴性菌(GN)感染及革兰阳性菌(GP)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所有诊断为脓毒症的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比较GN感染患儿及GP感染患儿PCT水平,根据ROC曲线判断PCT的诊断性能.结果:共83例脓毒症患儿纳入研究,GN感染者住院时间较GP感染者短、PCT水平较GP感染者高,PCT区分GN及GP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78.6%、81.5%、79.5%,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结论:PCT对区分脓毒症患儿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辅助指导临床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
  • 摘要:目的:研究耐三代头孢菌素的宋内志贺氏菌耐药机制,为感染性腹泻的正确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收集解放军302医院和杭州某医院腹泻患者大便培养分离的宋内志贺菌272例,采用K-B法检测10种抗生素的药物耐药性,进一步用PCR方法扩增耐药基因.结果:北京地区ESBLs阳性的菌43例,占20.3% (43/212);杭州地区ESBLs阳性的菌32例,占53.3%(32/60).北京地区以携带CTX-M1群和CTX-M9群居多,占62.8%(27/43);杭州地区携带CTX-M9群占81.3% (26/32)、CTX-M1群占12.5% (4/32).两地区均未检出CTX-M2、CTX-M8、SHV、OXA、PER基因.结论:北京与杭州地区产耐三代头孢菌素宋内志贺氏菌以携带CTX-M基因为主,流行亚型为CTX-M-14、CTX-M-15like.其中杭州地区携带CTX-M-79和CTX-M-65的宋内志贺氏菌在世界属首次检出.
  • 摘要:目的:研究肝病患者血液感染中大肠埃希氏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CTX-M基因型的基因型分布状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分离自肝病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的大肠埃希氏菌,VITEK-Ⅱ鉴定细菌, K-B药敏试验检测细菌的药敏,多重PCR、PCR、测序及序列比对检测CTX-M基因型.结果:共收集123株大肠埃希氏菌,耐药菌株中共有62株产CTX-M型ESBLS, CTX-M-1群31株,CTX-M-9群37株,其中有6株菌同时产两群CTX-M型ESBLS,测序比对出CTX-M-3、CTX-M-15、CTX-M-14等八种基因型. 结论:CTX-M-1和CTX-M-9群是肝病患者血液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最常见群,CTX-M-14是最常见的基因型.
  •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和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2010年来医院就诊患者的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8307例患者中检出支原体4378例,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52.7%.4378例支原体阳性病例中单纯Uu感染的有3357例(40.4%),单纯Mh感染的有145例(1.7%),Uu和Mh混合感染的有876例(10.5%).多发年龄为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药敏结果显示,支原体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米诺环素敏感性高,敏感率在91.2~97.9%.与解脲脲原体的耐药率相比,人型支原体感染与混合感染时,耐药率更高.结论: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其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PA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1年临床分离的2521株PA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其进行药敏实验.结果:PA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48.79%).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和泛耐药PA的分离率逐年上升,其耐药率也逐年上升.PA对亚胺培南6年总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1.07%;PA2006年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34%,2011年上升到41.98%.结论: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应适当控制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以有效控制及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和AmpC酶的检出情况及耐药性分析.方法:收集无重复分离的515株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s和AmpC酶表型的筛选和确证,VITEK-2Compact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515株检出ESBLs 308株,占59.8%,AmpC酶菌株62株,占12.0%.产ESBLs和AmpC菌株的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的耐药率,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重耐药及泛耐药常见.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产酶菌株普遍,耐药率高.治疗产酶菌株引起的感染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尿液分离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基因分型及其药敏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共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月尿路感染阿萨希毛孢子菌10株,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对其基因进行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对其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基因型别鉴定结果显示,10株阿萨希毛孢子菌以Ⅳ型基因为主,占70%,其次分别为Ⅲ型(20%)和Ⅰ型(10%);体外药敏结果显示,各菌株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均为敏感,其中伏立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最小,且部分菌株对伊曲康唑呈现剂量依赖性敏感.结论:重症监护病房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尿液阿萨希毛孢子菌基因型别以Ⅳ型为主,三唑类药物对其具有显著疗效,其中,以伏立康唑效果最佳.
  • 摘要:目的:研究鼠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Pc)p-防御素的分布特征和观察卡氏肺孢子菌生物被膜.方法:免疫抑制方法建立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动物模型,改良四胺银(GMS)染色和RT-PCR方法检测Pc病原体;银染色、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Pc的生物被膜;RT-PCR方法检测鼠肺、肾、脾、小肠、皮肤、肝脏、心以及血液8个组织的β1-防御素和β2-防御素的mRNA表达.结果:免疫抑制诱导第5周PCR方法检测到Pc感染,第7周GMS染色观察到Pc包囊,第9周银染色、PAS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到明显的Pc生物被膜.RT-PCR方法在肺、肾、脾、小肠、皮肤、肝脏、心以及血液均检测到β1和β2防御素的mRNA表达,β1防御素在肾脏和皮肤表达最强,β2防御素在肺表达最强.结论:Pc在体内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可以诱导宿主p防御素的产生;卡氏肺孢子菌肺炎肺部诱导的防御素以β2防御素为主.
  • 摘要:腺苷被公认是在缺血性卒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内源性神经保护剂,由于现今仍无一种能够确切有效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方法,因此探索能够被临床采用的实用的治疗措施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腺苷及其受体的来源、分布及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机制做一综述,指出腺苷及其受体抑制缺血诱导的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神经营养作用、抑制血小板凝聚、减轻氧自由基介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止缺血后机体的能童消耗.
  • 摘要:目的:研究宫颈癌中游离型HPV16中细胞特异性增强子(cell-type specific enhancer,CTSE)片段的变异对病毒启动子P97活性的影响,探讨与游离型HPVI6中CTSE片段变异与病毒致癌机制的关系.方法:首先分别构建含HPV16突变型及野生型CTSE片段的重组报道基因载体(pCAT3-Promoter)表达系统,然后利用脂质体将重组报道基因载体转染HeLa细胞,最后利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中CAT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来检测变异CTSE片段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无增强子的CAT报道质粒pCAT3-Promoter相比,插入HPV16 CTSE序列的pCAT3-Promoter重组报道质粒CAT蛋白表达量增加1.5-2.5倍,而插入突变CTSE序列的报道载体与插入野生型CTSE序列的报道载体相比,报道基因CAT蛋白表达量增加了约1.6倍.结论:陕西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突变的CTSE序列DNA中YY1结合位点可激活启动子活性,YY1位点的突变与游离型HPV16 DNA致宫颈癌可能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外排系统adeA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鲍曼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基因adeA,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主动外排抑制剂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联合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收集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80.0%和81.7%,对其它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90%以上;60株临床分离株检测出adeA主动外排基因52株,检出率为86.7%;CCCP可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外排作用,增加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制率.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重要的多重耐药病原菌,adeA主动外排作用可能在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对北京地区儿童MRSA感染分离株73株进行抗生素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并分析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一致的情况.方法:以纸片法测定7种抗菌药物对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PCR扩增MRSA的耐药基因.结果:73株MRSA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4.5%、78.1%、97.3%、60.3%、28.8%、6.8%和4.1%.所有菌株均携带mecA基因,ermA、ermB、ermC、msrA、msrB、linA、tetK、tetL、tetM、Aac-aphD.fexA、cat(pc221)、dfrG的基因携带率分别为24.7%、46.6%、67.1%、0、0、0、39.7%、1.4%、26.0%、24.7%、0、0、8.2%.大环内酯类耐药的基因中以ermB+ermC最常见,占37.0%;四环素类的耐药基因以tetK最常见,占34.2%.42.5%的菌株同时携带3种或3种以上耐药基因.10株红霉素耐药,2株四环素耐药,5株庆大霉素耐药,3株复方新诺明耐药及3株氯霉素耐药基因中未检测到相应耐药基因.3株红霉素,3株四环素敏感,2株庆大霉素敏感,4株复方新诺明敏感菌株均检测到相应耐药基因.结论:北京地区儿童MRSA感染分离株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不一致,可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
  • 摘要: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非发酵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情况,探讨产酶菌株可移动遗传元件分布.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3月临床各类标本中非重复碳青霉烯类耐药非发酵菌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2种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确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主要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IMP、blaVIM-1、blaVIM-2、blaSPM、blaNDM-1、blaOXA-23、blaOXA-40和blaOXA-58;对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阳性菌株再进行1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如整合子遗传标记(intI 1、intI2、intI 3)、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tnpU、tnp513、tnpA)、插入序列遗传标记(ISAba1、IS26)及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的PCR扩增.结果:分离的82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非发酵菌,包括27株铜绿假单胞菌和5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严重,耐药率大多在60%以上而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采用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作为指示菌株的改良Hodge试验阳性菌株37株(45.1%),阴性菌株38株(46.34%),不确定结果7株(8.5%).采用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作为指示菌株的改良Hodge试验阳性菌株14株(17.1%),阴性菌株66株(80.5%),不确定结果2株(2.4%).1株铜绿假单胞菌携带VIM-2型基因,11株鲍曼不动杆菌携带blaOXA-23基因,这12株菌每株至少检出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最多检出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其中大部分受试菌携带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未扩增出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基因.结论:我院碳青霉烯类耐药非发酵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大部分为多重耐药菌株,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较敏感,主要耐药机制为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blaOXA-23和blaVIM-2,且这些菌株易携带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
  • 摘要: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性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药敏条对10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耐药严重,对克林霉素、利福霉素等耐药相对较轻,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和替考拉宁敏感率为100%.结论:葡萄球菌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有效治疗疾病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了解头孢哌酮/舒巴坦对3种非发酵菌的体外抗菌作用,为临床治疗非发酵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临床标本中分离到非发酵菌207株,并检测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其它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医院感染非发酵菌分离率为21.6%,占前3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51.6%)、鲍氏不动杆菌(29.6%)、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11.7%),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8.5%、21.2%、25.7%.结论:医院感染非发酵菌分离率高,耐药率也高,且多药耐药严重,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治疗多药耐药非发酵菌感染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观察布鲁氏菌在Bact/Alert血培养仪生长曲线特点,帮助预测该菌株生长,协助临床快速诊断布鲁氏菌病.方法:对血培养阳性,经血清学检查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确诊的8例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例患者临床特征及体征各有不同,但均有不规则发热,均有接触史.8例患者血培养细菌生长曲线具有相同的特点:迟缓期较长,生长期较短,生长期对应的纵轴较短,稳定期平缓.结论:布鲁氏菌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因此对发热病人应重视血液病原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血培养细菌生长曲线有助于对该菌的预测,增强防护意识,防止实验室感染.
  • 摘要:目的:表达LTB-NspA重组融合蛋白,鼻饲免疫雌性BALB/c小鼠,分析重组融合蛋白的免疫活性,为研制抗淋球菌蛋白疫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转化并鉴定pET30a/ltB-nspA原核重组质粒后,在E.coli BL21中表达重组融合蛋白.鼻饲途径免疫雌性BALB/c小鼠,检测NspA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结果:LTB-NspA融合蛋白组生殖道粘膜产生的NspA特异性sIgA水平和血清IgG水平随免疫时间呈上升趋势,第6wslgA A450达0.689,明显高于NspA组和LTB、蛋白溶解液(Solution Buffer)对照组(P<0.01):血清中产生的特异性IgG第6wA450值达0.734,明显高于LTB和Solution Buffer对照组(P<0.01).结论:LTB-NspA重组蛋白诱导小鼠产生了较高水平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首次证实粘膜佐剂LTB可辅佐NspA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生殖道粘膜免疫.
  • 摘要:目的:检测宫颈不同级别病变组织中HPV16E6及hWAPL基因表达,进而探讨分析陕西地区宫颈癌hWAPL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宫颈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不同级别病变组织的石蜡包埋块,其中CINⅠ患者23例,CINⅡ26例,CINⅢ或原位癌33例,宫颈浸润癌28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16例.结果:(1)HPV(l)6E6在正常宫颈、CINⅡ、Ⅱ、CIN Ⅲ和浸润性宫颈癌(I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18.75%、30.43%、30.76%、69.70%和85.71%,呈逐渐增高趋势(x2=34.74,p<0.001).E6表达率ICC高于CINⅠ、Ⅱ和正常宫颈组织,CINⅢ高于CINⅠ、Ⅱ和正常宫颈组织(p<0.05);ICC、CIN Ⅲ之间,CINⅠ、Ⅱ、正常宫颈组织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HPVI6E6蛋白的表达强度ICC高于其它组织(p<0.001),CIN Ⅲ高于CINⅠ、Ⅱ和正常宫颈(p<0.05);CINⅠ、Ⅱ、正常宫颈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hWAPL在正常宫颈、CIN Ⅰ、Ⅱ、CINⅢ和浸润性宫颈癌(I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4.78%、38.64%、81.28%和92.86%,呈逐渐增高趋势(x2=31.102,P<0.001).在宫颈癌与正常宫颈CINⅠ、Ⅱ之间hWAPL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与CIN Ⅲ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WAPL的表达强度在宫颈癌组、CIN Ⅲ组明显高于CINⅠ、Ⅱ(P<0.05),CINⅠ、Ⅱ组与正常宫颈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CINⅠ与CINⅡ和ICC与CINⅢ之间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3)64例HPV16E6阳性者中57例(89.06%)hWAPL蛋白表达阳性,62例阴性者中15例(24.19%)hWAPL蛋白表达阳性.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且HPV 16E6感染强度与HWAPL基因表达呈正相关(r=0.595,p<0.001). 结论:(1)在陕西地区宫颈癌中可以检测出HPV16E6及hWAPL的异常高表达;(2)随着宫颈病变CIN级别的升高,HPV16E6、HWAPL基因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二者呈明显的相关性;(3)本研究认为HWAPL基因是宫颈癌特异性高表达基因,具有癌基因特性,可能是宫颈癌发生机制中的重要环节,而且可能成为新的检测指标,用于宫颈鳞癌的基因诊断、治疗及明确病变程度.
  • 摘要:目的:研究念珠菌变异后菌落及菌体形态的变化特征.方法: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对白色念珠菌标准菌进行室验室诱导,得到2株不同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将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置于不同环境、放置时间、传代条件下培养获得的类细菌样变异株;从患者胸腔积液、胃液、痰液、阴道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对以上变异株进行培养,革兰染色,观察菌落及菌体形态.结果:念珠菌极易发生类细菌样变异,变异后菌落可产生黏液、红色、橘色、黄色等色素;即使同一株菌传代可同时得到大小不等、颜色和形态不同的菌落;同一菌落内可见形态不同的菌体;菌体形态多样,革兰染色可见革兰阳性球菌状、杆菌状、类芽孢菌状及分枝菌状,革兰阴性球菌状、杆菌状、分枝菌状.这些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在适宜的实验室条件下或动物体内可恢复成典型的念珠菌,但这种返祖有不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恢复成类细菌样变异体.另外,念珠菌变异株也可呈类霉菌样菌落,但革兰染色仍为革兰阳性念珠菌.结论:临床常用唑类抗真菌药物、生长微环境改变、体内某些因素极易诱发念珠菌发生变异,变异后念珠菌无论菌落和菌体形态可发生类细菌样改变,失去念珠菌固有的菌落、菌体特征,容易造成实验室在诊断念珠菌感染时的误诊和漏诊.
  • 摘要:目的:利用多黏菌素B、氨曲南和万古霉素特殊的抗菌机制,拓展其在细菌分离及鉴定中的应用.方法:将直接涂片或增菌后革兰染色疑似肠杆菌和肠球菌共存的标本,直接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粘贴多黏菌素B药敏纸片;对变形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共存的混合培养物则粘贴氨曲南药敏纸片;对于形态不典型、革兰染色性不定的难以鉴定的菌株,采用KB药敏实验方法,同时粘贴多黏菌素B、万古霉素药敏纸片.35℃培养18-24h观察结果.结果:多黏菌素B抑菌环内肠球菌生长良好而肠杆菌不生长,氨曲南抑菌环内革兰阳性球菌生长良好而变形杆菌不生长.取多黏菌素B、氨曲南抑菌环内细菌转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从而达到快速分纯菌株的目的.13份肠杆菌和肠球菌共存的胆汁及脓液标本,采取该方法仅需一代就可以将肠杆菌与肠球菌分离;5份变形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共存的培养物也仅需一代就可将革兰阳性球菌分纯,而采用传统的方法,6份胆汁标本需2-3代才能分纯,剩余7份均未分离出肠球菌;5份变形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共存的培养物采用传统的分纯方法也均未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对于形态不典型,革兰染色性不定的难以鉴定的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而多黏菌素耐药的多为革兰阳性细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多黏菌素B敏感的多为革兰阴性细菌.结论:利用多黏菌素B、氨曲南药敏纸片可将难以分纯标本中的肠球菌、革兰阳性球菌快速分纯;另外,对于形态不典型、革兰染色染色性不定的难以鉴定菌株,利用其对多黏菌素B、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可为待鉴定细菌选定正确的鉴定方向.
  • 摘要:目的:通过对鲍曼不动杆菌的鉴定分析该菌在医院的临床分布特征.方法:自2009年以来住院患者的各类标本中用分离鉴定的方法检出不动杆菌96株.结果:96株不动杆菌中检出4种不同菌种,其中鲍曼不动杆菌77株;醋酸钙不动杆菌13株;洛菲不动杆菌5株;琼氏不动杆菌1株.7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来源于呼吸系统39株;泌尿系统13株;创面分泌物12株;腹腔穿刺液9株;少量来源于胰腺引流液和脑脊液.结论:临床上不动杆菌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占绝大多数(80.2%),其次为醋酸钙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其感染部位分布广泛,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伤口、腹腔及神经系统等,其中以呼吸系统感染占多数(50.6%).
  • 摘要:目的:评价实时荧光PCR法(real-time PCR,rt-PCR)直接快速检测鼻咽拭子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10年12月-2011年4月间卫生部北京医院3个重症监护室、血液层流室及呼吸科病房的患者及相关医务人员的鼻部和咽部拭子,使用实时荧光PCR法直接检测拭子标本中是否存在MRSA,同时对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试验及药物敏感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评价实时荧光PCR法检测MRSA的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率(PPV)及阴性预测率(NPV).结果:标本为103个患者及相关医务人员的共206份鼻部及咽部拭子,实时荧光PCR检测法与细菌培养方法相比较,其灵敏度为96.4%,特异性为96.6%,阳性预测率为81.8%,阴性预测率为99.4%,检出限为102CFU/ml.结论实时荧光PCR直接检测鼻咽拭子中的MRSA是一种简单、快速、特异、灵敏的方法.其阴性预测率很高,有助于尽早排除MRSA感染,但其阳性预测率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价.
  •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携带状况,为临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采用PCR检测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的qnrA、qnrB、qnrS和aac(6’)-Ib-cr质粒介导耐药基因,将耐药基因的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以对qnrA、qnrB和qnrS阳性结果进行确认,并通过将aac(6’)-Ib序列与Genbank登记序列比对以确定aac(6,)-Ib-cr.结果:在88株检测的大肠埃希菌临床株中,共检出qnr阳性7株(7.95%),其中qnrB阳性2株(2.27%);qnrS阳性5株(5.68%);未检出qnrA阳性菌株.检出aac(6,)-Ib阳性菌株12株(13.64%),其中6株(6.82%)为aac(6’)-Ib-cr.有1株菌株的qnrS和aac(6,)-Ib-cr基因同时阳性.检测出的12株qnr和aac(6’)-Ib-cr基因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8株对喹诺酮类耐药,3株对喹诺酮类敏感,1株对左旋氟沙星敏感但对环丙氟派酸耐药:有11株为产ESBLs菌株.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存在qnr和aae(6’)-Ib-cr基因阳性菌株的流行,且喹诺酮类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中均有qnr基因和aac(6’)-Ib-cr基因的存在.qnr和aac(6’)-Ib-cr基因往往和ESBLs同时存在,应加强监测.
  • 摘要:目的:监测引起血液感染的腹泻病原菌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0~2010年分离自血液的腹泻病原菌,分析其组成及耐药性.血液标本采用全自动血液培养仪(BACT/ALERT3D)进行培养,阳性标本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2)鉴定,进一步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0~2010年血液培养阳性的肠道病原菌140株分离自140例患者,以男性为主,117 (83.5%)例,40-60岁为发病年龄高峰组,占55.7%.引起血流感染的肠道病原菌以气单胞菌属居首位(75.71%),其次是沙门菌属(14.29%)、弧菌属(9.29%)和耶尔森菌属(0.71%).各菌属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气单胞菌属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沙门氏菌属(P=0.0001和P=0.0000),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则显著低于沙门氏菌属(P=0.009).气单胞菌属和沙门菌属存在多重耐药.弧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结论:多种腹泻病原菌可引起血液感染,且耐药程度不同,应引起临床关注并加强监测.
  • 摘要:目的:了解肝病患者不动杆菌的流行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1年间从医院分离的216株不动杆菌的流行情况及MIC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动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最多,占79.17%;在科室分布中,重症监护病房(ICU)检出率最高,占54.17%;标本来源主要是痰液,占58.02%,其次是血液和腹水为主;该菌对多粘菌素B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3.6%、36.57%),对其他抗生素呈不同程度的高耐药性、多重耐药高.结论: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流行呈逐年递升的趋势,耐药率较高,多重耐药的比率较大, 临床必须制订和采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严格措施,及时监控和掌握不动杆菌的耐药特点,防止该菌引起的院内感染.
  • 摘要: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浓度测定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方法:选取医院有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因素的494例肝病患者的血清678份,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the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其GM浓度水平,并与传统的培养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在494例中,28例真菌培养阳性,按照GM的吸光度指数(absorbency index,AI)为0.5,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57.14%、90.88%和89.24%;按照AI为1.0,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42.86%、93.84%和91.63%;按照AI为1.5,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39.29%、97.86%和95.28%.结论:按照AI为0.5,其诊断曲霉菌感染的敏感性最好,为57.14%,特异性和准确度较好,可以作为曲霉菌感染早期诊断的判断依据.
  • 摘要:目的:了解新邵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副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型,生物型与产β内酰胺酶以及耐药性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成人呼吸道副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标本接种于嗜血杆菌专用巧克力平板,对分离到的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生物学分型、β内酰胺酶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7月1994份送检痰标本共分离到嗜血杆菌102株,其中副流感嗜血杆菌68株,阳性率3.4%,共检出Ⅰ、Ⅱ、Ⅱ、Ⅳ、V、Ⅵ6种生物型,分别为Ⅰ型42株,Ⅱ、Ⅵ各4株,Ⅲ、Ⅳ各2株,V14株.产β内酰胺酶菌株54株,产酶率为79.4%;对氨苄西林、氧氟沙星、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79.4%,58.1%,56.7%,和70.9%,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克洛、克拉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9.4%,12.5%,7.7%,14.3%,和25.0%,亚胺培南、氯霉素尚未检出耐药株.各生物型之间对抗生素的耐用药性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副流感嗜血杆菌是新邵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Ⅰ型和V型为主要流行生物型,多数菌株产β内酰胺酶,对首选药物氨苄西林呈现较高的耐药性,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克拉霉素、亚胺培南等对副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率较低,可作为本地区治疗呼吸道感染副流感嗜血杆菌的首选药物.重视各生物型的耐药菌株的监测,防止耐药菌株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儿科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PVL)阳性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感染分离株的分子特征、PVL基因序列的变异以及编码PVL噬菌体的类型.方法:对2008-2011年收集的PVL阳性CA-MRSA进行回顾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测序的方法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spa分型及SCCmec分型,并应用eburst软件分析菌株的亲缘关系;应用分段PCR扩增PVL基因,分析其变异与STs分型之间的关系;对编码PVL的噬菌体分类.结果:55株PVL阳性CA-MRSA感染的疾病中,皮肤软组织感染最常见,31例,占56.3%;其次为肺炎,16例,占29.1%.患儿平均年龄为36.7月.男女比例1.2:1.共检测到7个MLST分型,应用eburst软件分析,共有6个克隆复合体.其中ST59最多,占50.9%,属于CC59克隆复合体;其次为ST910-CC30,占23.6%.共有两种SCCmec分型,SCCmecⅣ型占67.3%,V型占32.7%,Ⅳ型亚型中最常见为Ⅳa型,占78.4%.Spa分型共有11种,最常见的为最常见的是t437,占52.7%;其次为t318,占23.6%.综合分析,ST59-SCCmecIVa-t437为最常见的分子分型,占32.7%.对PVL 基因序列进行测序比对共发现8个变异位点,其中3个为非同义突变(16C→A,62C→T,527A→G),其余为同义突变;按照现有的方法,27株菌株携带有本次所研究的6种PVL噬菌体中的一种,其中12株菌携带(ψ)108PVL型噬菌体,均为ST59型;13株菌携带二十面体头型噬菌体,其中12株为ST910型,1株为ST217型;1株菌携带(ψ)Sα2mw型噬菌体,为ST1型;1株菌携带长头型噬菌体,为ST88型.28株菌暂分不出PVL噬菌体型别,其中ST59占57.1%.结论:PVL阳性CA-MRSA分离株来源广泛,以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肺炎为主;分子分型以ST59-SCCmecⅣa-t437型最常见;lukSF-PV序列高度保守,PVL噬菌体型与菌株的遗传背景有关,ST59菌株可能携带新型的PVL噬菌体,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首次报道我国儿童PVL阳性CA-MRSA分离株中pv1序列的多态性及携带的PVL噬菌体型.
  • 摘要: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MS)是一种新兴的软电离质谱分析,被用来绘制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蛋白质质谱.这类质谱可以与已知的参考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快速而准确的对微生物鉴定到属、种乃至某株.最近商品化的MALDI-TOF质谱仪发展迅猛,使得这项技术在欧洲可被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常规细菌诊断.本文就MALDI-TOFMS技术的原理和与其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做一简要论述,包括细菌、分枝杆菌以及真菌.
  • 摘要:目的:制备稳定分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3(SEC3)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单克隆抗体的性质进行鉴定.方法:以SEC3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将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法检测筛选及2次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培养,获得目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所产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效价、亲和常数及抗原识别表位等相关性质的鉴定.结果:最终获得了两株能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C12和2A2,二者细胞培养上清的效价分别为1(∶)3200和1(∶)1600.经分析可知1C12细胞株的亲和力高于2A2细胞株,同时相加实验表明两个单克隆抗体识别抗原表位相同.结论:单克隆抗体制备成功,为进一步完善肠毒素SEC3的临床检测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为CDAD的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集的359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CDA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大多数CDAD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老年患者的发病率远高于中青年患者,且老年组患者基础疾病患病率、鼻饲、APACHE Ⅱ评分、腹泻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肌酐值都较中青年组高,腹泻7日缓解率、白蛋白值较中青年组低(P<0.05);鼻饲、APACHEⅡ评分偏高、住院天数长、超敏C反应蛋白值高、使用抗生素时间长、多联抗生素是引起CDAD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在抗感染的同时应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对有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应加强预防和检测,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医院应建立系统的CDAD监测体系,当发病率明显增高、严重病例明显增多时应采取特别措施以利于CD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夹层杯离心集菌涂片法检测痰液抗酸杆菌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了解影响痰液抗酸杆菌检出率的因素.方法:收集735例确诊肺结核住院患者的痰标本,每例患者分别留取晨痰、夜间痰、即时痰各一份,每份标本同时采用夹层杯法与改良罗氏培养法平行处理,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以及不同性质和不同时段痰标本的抗酸杆菌阳性检出率.结果:夹层杯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2205例痰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28.9%和32.1%,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5,P<0.05);以培养法为标准,夹层杯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和阴性预期分别为89.39%、99.53%、98.90%和95.21%;夹层杯法检测抗酸杆菌的阳性率脓性痰和血痰高达53.3%和48.5%,黏液痰和唾液痰只有9.9%和3.7%,培养法亦以脓性痰阳性率最高,达到54.8%,血痰次之,阳性率为51.3%,黏液痰阳性率为13.5%,唾液痰阳性率最低,仅为8.8%;对于不同时段的痰标本,两种方法检测抗酸杆菌的阳性率均以晨痰最高.结论:夹层离心集菌涂片法是一种简单,省时,阳性检出率高,更利于标准化的抗酸杆菌检验方法,且与改良罗氏培养法相比有较好的符合率,可能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检测方法;晨痰、脓性痰、血痰阳性检出率高,应强调收集晨痰,脓性痰,血痰送检.
  • 摘要:目的:对长沙市家禽市场职业暴露人群进行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抗体水平和环境AIV核酸检测,并对环境中H5N1亚型AIV的血凝素(Hamagglutinin,H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探讨家禽市场环境中H5N1亚型AIV发生传播的风险.方法:抽取长沙市一个区和一个县,在各区、县中选择2个城区或乡镇家禽市场进行职业暴露人群H5N1抗体和环境AIV核酸检测.利用单放射免疫扩散溶血实验(SRH)对102份家禽市场职业暴露人员血清进行H5N1抗体检测,real-time PCR方法检测160份家禽市场环境标本(污水、禽类粪便、羽毛和禽类笼具表面涂抹标本)AIv核酸,收集4份污水H5N1亚型AIV核酸阳性标本进行HA基因RT-PCR扩增和TA克隆测序,测序结果利用Lasergene和Mega5软件进行氨基酸比对和进化树构建.结果:H5N1抗体监测结果显示家禽市场职业暴露人群血清H5N1抗体阳性率为25.5% (26/102),其中乡镇和城区家禽市场职业暴露人群阳性率分别为50.0% (9/18)和25.4%(17/67),乡镇家禽市场职业暴露人群H5N1抗体阳性率高于城区家禽市场.AIV核酸监测结果显示长沙市家禽市场环境中H5亚型AIV核酸阳性率为31.3% (50/160),其中乡镇家禽市场阳性率为37.3%(31/83),高于城区家禽市场24.7% (19/77)的阳性率;不同标本H5亚型AIV核酸阳性率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污水(50.0%,24/48)、羽毛(44.5%,4/9)、禽类粪便(29.8%,14/47)和禽类笼具表面涂抹(14.3%,8/56),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A克隆测序得到4个H5N1亚型AIV HA基因序列,进化树显示本研究中的4个H5N1亚型AIV HA基因与中国内地和香港禽来源的AIV病毒分离株为同一分组,属于欧亚分支:4个H5N1亚型AIV HA基因受体结合位点氨基酸序列仍然为禽源(QSG)、HA1和HA2蛋白之间连接肽为多个碱性氨基酸序列(RERRRKK或RERRGKK),与人源H5N1亚型AIV具有相同的受体结合位点和高致病性的分子特征.结论:长沙市家禽市场环境中存在较多数量的H5N1亚型AIV是导致职业暴露人群H5N1抗体阳性率达25.5%的原因之一;环境中存在的H5N1亚型AIV HA基因表现出来的高致病性分子特征,增加了家禽市场环境中的H5N1亚型AIV发生传播的风险.
  • 摘要:目的:了解产OXA-23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中整合子、转座子、插入序列及接合性质粒等可移动遗传元件分布状况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9年1-6月产OXA-23鲍曼不动杆菌71株;根据CLSI2009年标准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3种整合子遗传标记(intI1、intI2、intI3)、4种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tnpU、tnp513、tnpA)、2种插入序列遗传标记(ISAba1、IS26)及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共1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结合药敏结果分析可移动遗传元件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intI 1、merA、tnpU、tnp513、ISAba1、IS26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5.9%、7.0%、91.5%、83.1%、100.0%、100.0%,其余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未检出;71株鲍曼不动杆菌每株至少检出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最多检出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其中大部分受试菌检出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在国内首次从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merA基因,且首次在国内同时从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intI1、merA、tnpU、rnp513、ISAba1和IS26共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对n<5和n≥5两组耐10种及以上药物菌株比例差异进行x2检验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移动遗传元件检出数越高,耐多药菌株数越多,耐药率越高.结论:产OXA-23鲍曼不动杆菌易检出各类可移动遗传元件,与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相关的可移动遗传元件主要有intI1、merA、tnpU、tnp513、ISAba1、IS26.
  • 摘要:目的:通过多种抗菌药物体外诱导构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体外模型,探讨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敏感菌株在诱导条件下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和耐药机制研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常用抗菌药物(FEP、CIP、LEV、AK、TZP、SCF、IPM)分别对16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体外多步诱导耐药;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RAPD)技术对比分析诱导前后菌株的基因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OXA-24、AmpC、TEM-1、IMP,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I、aac(6′)-I、ant(3″)-I、aph(3(’))-Via,16S rRNA甲基化基因armA、rmtA、rmtB,喹诺酮类基因parC、gyrA以及主动外排基因adeB进行扩增及对比分析诱导前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及与基因型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16株鲍曼不动杆菌敏感菌株经体外诱导后15株产生了诱导耐药菌株(此15株菌株诱导后共产生了71株耐药菌株).16株敏感菌株经FEP、CIP、LEV、AK、TZP、SCF、IPM体外诱导后形成耐药菌株的概率分别为81.3%,75.0%,68.8%,68.8%,56.3%,50.0%,43.8%,诱导后菌株MIC值升高了8~128倍.AP2基因分型结果显示,诱导后菌株基因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PCR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诱导前后菌株耐药基因rmtA、OXA-24、TEM-1和IMP的携带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ac(3)-I、aac(6(’))-1、ant(3″)-I,OXA-23、AmpC,armA、rmtB、aph(3)-Via和adeB的诱导前后的携带率分别为12.5%、18.8%、6.3%、18.8%、50.0%、12.5%、12.5%、6.3% 18.8%和54.5%、63.6%、81.8%、64.9%、91.9%、90.9%、54.5%、54.5%和78.6%,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诱导前后主动外排基因adeB携带率经统计学分析,x2值高达20.257,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体外多步诱导法成功构建了鲍曼不动杆菌诱导耐药模型,adeB主动外排作用可能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诱导耐药的最主要机制.
  • 摘要:目的:原核表达纯化HBHA△C和HBHA△N蛋白,比较nHBHA,rHBHA,HBHA△C和HBHA△N的肝素结合及聚集BCG凝集活性.为进一步研究HBHA的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PCR方法从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扩增出HBHA△C和HBHA△N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QE80L克隆表达载体中,序列测定正确后,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BL-21中,再经IPTG诱导蛋白表达,表达蛋白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后,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观察抗体对不同浓度nHBHA和rHBHA诱导BCG聚集效应的影响.将nHBHA,rHBHA,HBHA△C以及HBHA△N蛋白通过Heparin Sepharose CL-6B以检测各蛋白的肝素结合能力.将蛋白加入到培养BCG的7H9液体培养基中,观察其诱导BCG聚集情况.结果:nHBHA,rHBHA及HBHA△N蛋白均具有肝素结合能力.nHBHA,rHBHA和HBHA△C蛋白具备诱导BCG聚集的作用.结论:成功获得HBHA△C和HBHA△N蛋白蛋白;并证实了nHBHA,rHBHA,HBHA△C均具有促进BCG聚集的功能,但诱导聚集能力存在明显区别.nHBHA,rHBHA,HBHA△N具有与肝素结合的能力.该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结核病感染分子机制以及分子诊断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病人胆道感染细菌分布及其对目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245例胆道细菌感染患者胆汁培养阳性所检出的280株细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出革兰阴性细菌(G-菌)195株(69.6%),其中大肠杆菌78株(27.9%)、肺炎克雷伯菌39株(13.9%)和铜绿假单胞菌22株(7.9%)分列前三位;革兰阳性球菌(G+球菌)83株(29.6%),其中粪肠球菌29株(10.4%)、屎肠球菌13株(4.6%)和变异链球菌13株(4.6%)分列前三位;白色念珠菌2株(0.7%).G-菌主要对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G+球菌主要对糖肽类、硝基呋喃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结论:胆道细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和药敏情况较前均发生了变化,应尽可能作胆汁培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摘要:目的:研究梅毒螺旋体膜脂蛋白Tp0821重组蛋白的细胞毒性.方法:THP-I细胞经PMA诱导为巨噬细胞,将不同浓度的Tp0821重组蛋白分别刺激巨噬细胞,24h后收集细胞及细胞上清液,检测其LDH漏出率和NO释放量.结果:经Tp0821重组蛋白刺激后,巨噬细胞的LDH漏出率及NO含量升高明显且与蛋白浓度成正相关.结论:Tp0821重组蛋白对巨噬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咽部感染患者肺炎嗜衣原体(Chlamydophila pneumoniae,Cpn)的基因型.方法:从中国不同城市收集疑为Cpn感染患者的咽拭子标本465份,巢式PCR扩增Cpn主要外膜蛋白基因(ompA)片段,其中包括4个变异区,对所得58份阳性标本进行ompA基因序列测序,对照Cpn参考株基因,根据同源性对这些临床株基因进行分型.结果:从58份Cpn临床株标本中,检出A、B、C、D4种基因型共14个基因变体,其中以C型最为常见(89.7%),另外几种是A型(5.2%)、B型(3.4%)、D型(1.7%).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几个城市,Cpn存在多个基因型,其中以C型最为常见,另外几种是A型、B型、D型,呈现较大的多态性,可为其疫苗的研制及感染的防治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明确临床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谱,了解克隆播散状况,评价可接合性质粒对细菌耐药性的传播转移作用.方法:K-B纸片法进行药敏实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临床菌株克隆分型,滤膜接合法进行质粒接合实验,质粒做S1酶切结合PFGE的方法判读其分子量大小,PCR扩增筛选接合菌株的常见耐药基因.结果:临床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显示出很强的耐药性,PFGE分型显示克隆传播趋势不明显.临床菌株均携带可接合性耐药质粒,分子量大小在30kb-360kb之间,传递了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药物的耐药性.PCR扩增筛选发现这些可接合质粒常编码CTX-M型、TEM型、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结论:临床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性严重,耐药性的快速传播已非同源克隆细菌的简单播散,更重要在于可接合质粒造成的耐药基因快速水平转移.
  •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在本地区结核感染人群中的感染状况以及应如何加强预防.方法:对2007年10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947例结核病患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2947例结核病患者检出抗-HCV阳性69例,占检测人数的2.34%.其中男1323例,占检测人数的44.89%,检出阳性42例,占检测人数的1.43%,占男性人数的3.17%,占阳性人数的60.87%;女1624例,占检测人数的55.11%,检出阳性27例,占检测人数的0.92%,占女性人数的1.66%,占阳性人数的39.13%,阳性人数男多于女,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结核感染人群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检测对结核病的临床诊治意义十分重大.新发结核病人,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前均应常规检查抗HCV抗体以除外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此举可有效减少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严重的肝毒反应.
  • 摘要:目的:应用荧光实时PCR快速、准确地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临床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nuc基因及甲氧西林耐药基因mecA基因为靶区域,应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样本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鉴别其是否具有耐甲氧西林基因,将结果与直接培养检测比较.结果:69例临床样本中荧光实时PCR方法检出MRSA 41例、MSSA 15例,直接培养检出MRSA 40例、MSSA 17例,经两种方法配对比较,两者符合率为92.8%.结论:对mecA、nuc基因进行实时PCR能准确、快速地鉴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摘要:目的: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是产生β-内酰胺酶,它能够破坏抗生素中β-内酰胺环结构使抗生素失活.更多的出现了同时产两种或两种以上B-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菌,给临床治疗感染和用药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设计并经实验建立一种同时筛查四种B-内酰胺酶细菌的简便方法,用于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以期能快速给临床治疗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将标准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调制成0.5麦氏比浊度的菌悬液,均匀涂布于M-H平板上,如图所示涂上待测菌,并贴上纸片,37℃温箱培养24h后观察抑菌环的直径变化以判断产四类β-内酰胺酶的临床菌株.实验菌株为从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自天津市公安医院分离的对三、四代头孢中介或耐药的大肠埃希菌30株和对亚胺培南(IMP)中介或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32株,均经VITEK细菌分析仪鉴定.结果:实验统计结果发现30株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产ESBLsl9株,产AmpC酶4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有5株,ESBLs的阳性率为63.3%,高于国内报道平均水平(20~40%),分析原因应该是本实验选择的菌株是本科室保留的对三、四代头孢中介或耐药的E.coli,产酶结果符合之前的检测结果;在3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 11株,产AmpC酶2株,产金属酶(MBL)21株,1株同时产MBL和碳青霉烯酶酶,2株同时产MBL和ESBLs,结果表明PA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复杂,不仅产MBL,也发现了ESBLs、AmpC阳性的菌株和耐美罗培南的菌株,也发现同时产两种或多种β-内酰胺酶并存,这是其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结论:细菌耐药性的明显增强,要求在临床感染的治疗前和过程中及时快速地筛查出多重耐药菌.本文设计了可简单、快速筛查4类β-内酰胺酶的纸片法,可及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本法的最大优点是其全面性,及时性和实用性.其局限性不能筛查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不能确定酶的型别,有的尚需确证试验的支持.我们会在此基础上,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进一步证实各类酶的型别,检查此筛查方法的准确率和与分子技术的符合率,使此方法有更坚实的依据.
  • 摘要:目的:报道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例并探讨其微生物培养特性.方法:文章个案分析了2012-01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患者1例,对其临床资料、易感因素、病原学特点及培养特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艾滋病患者易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且其在培养方面有特殊的形态结构.结论:培养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诊断的金标准.
  •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临床感染性疾病中常见耐药菌的种类、分布及体外耐药谱.配合临床合理选药和有效治疗.给主管部门提供可靠数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使抗生素应用更加个体化、合理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常见耐药菌株及它的分布状况、耐药状况、耐药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耐药菌株共520株,铜绿假单胞菌124株;不动杆菌41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206株;产ESBLs的克雷伯氏菌41株;阴沟肠杆菌55株;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9株;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ACN)99株,而且他们的耐药率高,选药范围受限.
  •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在鉴别诊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7月—2012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结果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患者73例,分为血流感染组和血培养污染组,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PCT及CRP浓度,比较血流感染患者与血培养污染患者PCT浓度的差异及与CRP之间的相关性,以SPSS 17.0软件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各曲线下面积(AUC),获得最佳诊断点.结果:血流感染组患者PCT浓度为8.56 (2.91~23.53),PCT阳性率高达91.4%,而血培养污染组患者PCT浓度为0.19(0.05~0.74),PCT阳性率仅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7,P=0.000).PCT和CRP的AUC分别为0.864和0.630,以PCT=0.435为截点,PCT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3.6%、特异性为73.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5%、84.2%.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引起血流感染患者PCT浓度显著高于血培养污染患者(Z=-4.117,P=0.000;Z=-2.317,P=0.020),而溶血葡萄球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患者PCT浓度与血培养污染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Z=-1.363,P=0.173).结论:PCT可有效鉴别诊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血流感染和血培养污染,在不同种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血流感染PCT浓度也存在差异.
  • 摘要:目的:观察病毒白细胞介素6(viral interleukin-6,vIL-6)对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表达的影响.方法:vIL-6真核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DNMT1表达的变化,比色法检测DNMT1的活性.结果: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均表明vIL-6可显著促进DNMT1的表达,且vIL-6能上调DNMT1的活性.结论:vIL-6能诱导DNMT1的表达,可能是KSHV致DNA甲基化异常,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144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药敏结果与脉冲场电泳分子分型、ERIC-PCR指纹图谱分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常规方法对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培养鉴定后进行药敏实验,利用脉冲场电泳、ERIC-PCR指纹图谱方法进行分子分型,比对两者结果.结果:144株菌株中对所有抗生素均敏感的菌株带型数其PFGE结果在10-13条,而对所有抗生素全耐药为19条带型,其余带型在两者之间;与ERIC-PCR指纹图结果较为分散.结论:PFGE分子分型结果初步可以显示耐药情况,相同的分子分型结果药敏结果一致性较高;但ERIC-PCR指纹图谱结果与耐药性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实施监控措施后效果的评价,探讨如何更好的控制其感染.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长沙市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内MRSA感染共164例患者,分析其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等监控措施,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施相应的监控措施后ICU患者的MRSA感染率较实施监控措施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感染实施干预措施后ICU环境院感监测MRSA检出率较之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ICU实施消毒隔离等监控措施的能有效降低MRSA感染率,并可以预防感染.
  • 摘要:A型流感病毒NS1蛋白能够与被感染细胞中的许多蛋白相互结合,并以此影响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NS1蛋白由约230个氨基酸构成,其中C-端的最末4个氨基酸构成了PDZ结合基序.突触后密度蛋白(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存在于神经元,SH-SY-5Y等细胞中,具有3个PDZ结构域.本文假设NS1能够与PSD-95结合,那么其相互作用就有可能对A型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作用机制,以及神经元等细胞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通过酵母双杂交,GST-pull down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S1与PSD-95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H5N1 (A/chicken/Guangdong/1/2005)的NS1能够与PSD-95结合.
  • 摘要:目的:检测本院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发生率,为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按照2010年CLSI推荐的D-试验方法检测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率.结果:199株葡萄球菌中,D试验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分别为15.2% (12/79)、29.2% (35/120),CNS菌株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的耐药率的检测率明显高于SA,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59,P<0.05).64株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中,D试验阳性菌株47,检出率为73.4% (47/64).结论:红霉素耐药而对克林霉素敏感的菌株,应加做D-试验以免造成错误判断导致临床用药治疗失败.
  • 摘要: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软电离质谱技术。本文在介绍MALDI-TOF MS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该技术在培养分离鉴定为生物、检测阳性血培养标本、检测尿标本、鉴定微生物亚种水平以及检测耐药机制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并分析了影响鉴定结果的主要因素、鉴定的成本和时间。
  • 摘要:目的:研究北京电力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连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药物敏感性状况.方法:收集北京电力医院在此期间临床连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50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葡萄球菌蛋白A基因(spa)分型技术对全部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同时进行Panton-Valentine毒素(PVL)编码基因检测,并对其中的33株MRSA进行SCCmec分型,另外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MRSA对包括头孢洛林、替加环素在内的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MRSA 33株,占临床分离株的66.0%,其中1株为CA-MRSA.MRSA的传播呈克隆化趋势,共发现6种克隆型,其中ST239-t030-Ⅲ型占绝对优势,并且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新克隆型(ST239-t2270-Ⅲ)的传播;相比较,MSSA分子分型则呈散在分布.药敏结果显示,糖肽类抗菌药物及新上市药物替加环素对MRSA的效果最好.CA-MRSA携带PVL毒素编码基因,并且耐药谱与HA-MRSA具有较大差异.结论:相比于MSSA,MRSA的克隆型别相对集中,提示MRSA更容易引起医院内的传播.北京电力医院MRSA以ST239-t030-Ⅲ为最常见型别,与我国总体趋势一致.
  • 摘要:目的:了解2006-2011年临床分离的60株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基因及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VITEK 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鉴定卡、药敏卡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MRS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ecA基因、耐消毒剂基因(qacA)、杀白细胞素基因(PVL)、肠毒素基因(sea、seb、sec1、sed、see)及中毒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基因.结果: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携带mecA基因13株(21.7%)、qacA基因2株(3.3%)、检出毒力基因PVL 4株(6.7%)、肠毒素基因sea 20株(33.3%)、seb 3株(5.0%)、sec 9株(15.0%)、sed 7株(11.7%)、未检出see基因及TSST-1基因.结论: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多种毒素基因及耐药基因,使病原菌的毒力增强,耐药性增加,临床应加强毒素及耐药基因检测.
  • 摘要:目的:研究萘啶酸耐药的福氏志贺氏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epA、aac(6’)-Ib-cr的分布状况.方法:收集我院2002-2007年腹泻患者大便标本分离出的722例福氏志贺氏菌,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出78例萘啶酸耐药的野生株,然后测定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的qnrA、qnrB、qnrS、qepA、aac(6’)-Ib-cr的耐药基因.结果:722例福氏志贺氏菌中,对萘啶酸耐药的福氏志贺菌阳性78株,占10.80%.男性52例,女性26例,男女比为2∶1,年龄分布老年组偏低.萘啶酸耐药的福氏志贺氏菌呈上升趋势,以F2a最为常见占47.43%,其次为F4、F2b.PCR扩增后检测出携带qnrB 3株均为qnrB6型.qnrS 6株为qnrS1型.aac(6’)-Ib-cr共检测出4株,qnrA、qepA未检出.其中3株同时携带qnrB、aac(6’)-Ib-cr.结论:耐药基因介导喹诺酮类耐药性在福氏志贺氏菌临床分离株中存在,应加强对萘啶酸耐药的福氏志贺菌耐药性,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的监测.
  • 摘要:目的:了解和探讨医院2009~2011年分离出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治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289株CNS,并对药敏结果进行x2检验分析.结果:临床标本共分离出CNS 289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离率为61.9%.所有CNS对万古霉素敏感.除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四环素外,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P<0.01);MRCNS呈现高度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结论:CNS已经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其耐药性呈多重耐药;常规检测β-内酰胺酶对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治疗CNS多重感染首选万古霉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