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
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

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黑龙江穆棱
  • 出版时间: 2008-07-26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业协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10条结果
  • 摘要:本文要点:种草养牛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种草光合效率高,生物产量多,经济效益好,可以缓解粮食压力。种草形成的产业链比种谷物长,可以促使农民增产增收以及推动食品工业、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种草的生态效益好:多年生,适应性强;空气固氮,改良土壤;节水耐旱,维护生态;保持水土,防止流失。饲料谷物与草有着同样优势。种草和饲料谷物使养牛业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建议:第一,将"草粮并举"和"草粮轮作"确定为基本国策;第二,改变对"草"的认识,大种其草,大养其牛,树立科学的整体食物观;第三,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种草养牛的经验教训,积极引进优良草种牛种;第四,逐步把种谷物养猪为主的大量消费粮食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改造为种草养牛为主的节省粮食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 摘要:肉牛业是繁殖系数低、生产环节多、产业链长、干扰因素多、牛肉及副产品产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生态效应好、关联产业产品众多的节粮型畜牧业。
  • 摘要:我国内牛业近两年出现了严重的"牛荒",导致肉牛产业整体效益下滑。文章对于造成牛荒的八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我国肉牛业问题的五点对策建议。
  • 摘要:近年来,我国肉牛总头数和牛肉总产量持续增长,然而华北肉牛带已有两个省出现活牛头数下降、牛肉产量下滑的现象,部分县(市)牛源越来越紧张,牛肉的每头平均产量一直处于135kg以下水平,牛肉质量不高,五星级餐饮业主要依赖于进口。据统计,2006年我国进口牛肉数量1.1万t,而出口低价牛肉也只达0.15万t。杀青弑母现象严重,牛源日趋紧张,向牛源发达地抢购架子牛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并且产生多米诺效应。
  • 摘要:山东省是畜牧大省,养牛业在山东畜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7年全省肉牛存栏达到751万头,牛肉产量约100万t,且基本呈现逐年快速增长之势。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及省财政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每年补贴资金达到千万元,养牛业育种体系逐渐趋向完善,良种改良覆盖面达到了90%以上,全省已形成东部地区以发展西门塔尔杂交肉牛为主;西部地区以鲁西黄牛、利木赞牛改良为主;奶牛则多在以大中城市周边饲养的格局。饲养方式也以散户散养逐步向小区化、合作社化集中饲养方向发展,养牛业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
  • 摘要:黑龙江农垦北大荒牛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10月1日建成并投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设计年屠宰肉牛10万头。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支持项目。 项目建设完全按照欧盟标准和美国农业部标准设计,全套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伴斯屠宰和荷兰施托克分割设备。
  • 摘要: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属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三省交汇处,既是全国产粮百强县,又是全国的商品牛生产基地县,多年来,十分重视肉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肉牛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典型带动、企业拉动、政府促动、市场驱动等多种方式,重点强化牛源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成为了黑龙江省肉牛生产大县。
  • 摘要:河北省农民养牛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黄牛以役用为主。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省养牛逐步由役用向商品肉用转变。此后,肉牛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国内肉牛生产第二大省。2007年全省肉牛存栏609.10万头,出栏634.42万头(包括奶公牛及淘汰奶牛),牛肉产量96.91万t,人均占有量13.5kg,主要指标在国内居2-3位。同时,也成为优质活牛出口的主要省份,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内牛优势产区。
  • 摘要:阜阳是全国著名的黄牛养殖区,养牛业曾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黄牛市场行情持续上涨,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但作为传统养殖主力军的千家万户养殖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萎缩现状,黄牛饲养总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养牛业发展处于艰难的转型期。
  • 摘要:宣汉县是四川省的幅员大县、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牛存栏22.3万头,出栏13.5万头,是我省有名的养牛大县。发展养牛生产优势十分明显。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宣汉县乳肉兼用牛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杂交改良、引种导血、选育提高,乳肉兼用牛总群体饲养量已达7.5万头以上,其中基础群5000多头,建立起了一个泌乳期产奶量达4000kg以上,乳脂率不低于4%的高产母牛核心群,并培育出了胎产奶量达8556kg的高产个体。群体平均产奶量由八十年代末期的800多kg提高到现在的3900kg,翻了两番多,与纯种西门塔尔牛产奶量相近,乳脂率4.22%,高于纯种西门塔尔牛。形成了年产鲜奶8242t的生产规模。兼用公牛18月龄育肥体重平均达499.2kg,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达1275.6g,屠宰率57.6%,净肉率48.0%。每年为省内外提供各类乳肉兼用牛5万头以上,宣汉县已成为我省最大的优质肉牛牛源基地和主要乳品生产基地之一。根据养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四川养牛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 摘要:本文以固原市的三个县(泾源县、原州区和彭阳县)的肉牛产业现状为基础,对固原市肉牛产业实施情况进行了品种改良和多样化、改良效果和肉牛产业效益作了具体分析,对繁殖母牛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介绍了固原市为促进肉牛产业发展制定的相关政策等。又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提出了该地区饲养管理和疾病防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实际,提出了解决方案建议。最后,对当地肉牛产业作了展望。
  • 摘要:三峡库区具有气候资源、地貌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条件优势,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是我国传统的三大肉牛养殖带之一。养牛业已成为三峡库区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但由于长期受限于传统种养殖模式的影响,加之交通闭塞、文化交流落后以及饮食习惯等,三峡库区肉牛生产力呈现水平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效益不高,极不适应三峡库区经济发展需求。三峡库区地少人多,山高坡陡,发展肉牛养殖如沿袭国外和我国北方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将不会有大的作为,因此大力发展适合库区的肉牛发展模式,是三峡库区特殊区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库区农业结构调整和脱贫致富和发展三峡生态农业的迫切需要。
  • 摘要: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泾源县的草畜产业发生了一些变化: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农村的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特别是2005年以来,自治区实施了六盘山麓泾源县肉牛养殖为核心的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建设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的草畜产业逐步健康向前发展。
  • 摘要:云南省南涧县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县,由于坚定不移地发展肉牛产业,坚持不懈地开展以肉牛冻精改良为核心的畜牧科技推广,使肉牛产业成为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本文在认真总结南涧县肉牛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找准存在问题,提出加快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领域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之一,而肉牛业又是畜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的肉牛业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主要为种植业提供畜力的不发达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商品性肉牛业。我国肉牛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一些国外学者刮目相看。但是,近几年来,我国肉牛业正经历着由增长速度放慢到负增长的尴尬局面。那么,我国的肉牛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澳洲学者对我国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分析会给出部分答案。
  • 摘要:本文就喀什地区奶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机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近期奶业发展目标和加快奶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疆石河子垦区奶牛业发展存在的5个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奶牛业发展的对策。
  • 摘要:1前言 "You can produce milk without beef but you cannot produce beef without milk."这是南非和纳米比亚的肉牛业格言,乳用的专门品种可以独立存在,但泌乳性能是肉牛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经济因素,西门塔尔牛是肉牛世界中泌乳性能的佼佼者!西门塔尔牛自在1893年和1895年从欧洲进人这两个国家100多年以后的今天,西门塔尔牛已经称为其肉牛产业的主力品种,在繁殖、断奶重、周岁重和育肥增重四个方面超过其他品种独占鳌头,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标准。 肉牛生产的形势和需求不断变化,例如人们越来越在意肉质,在过去的百年之中西门塔尔牛遍布六大洲,那么她是否能适应新的需求且还继续壮大呢?其实总结西门塔尔牛的遗传种质多样性及其不断发展、传播的经历,分析其得到承认的原因,不难发现,她正在以更快的步伐、各种不同的形式融人世界各国的肉牛生产。本文即参考世界西门塔尔牛协会(WSFF)的历年资料以及各国西门塔尔牛协会网站信息,展示西门塔尔牛的育种成果以及其世界化。
  • 摘要:秦川牛是我国四大黄牛良种之一。他是我国地方良种牛中体型最大、生长最快的役用牛。在牛作为耕畜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尤其在平原地区,在经济意义上秦川牛已经是一种肉用牛了。秦川牛分布于从陕西省的关中地区,跨甘肃省中部和平凉地区,直至宁夏中南部,是我国地方良种中分布最广、头数最多的品种。然而,作为一个古老的役用牛种,在肉用性能上自然比不上经过300来年选育的国际肉用牛种。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邱怀教授就着手秦川牛的杂交改良工作,探索其改良于保种问题。今天,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秦川牛大部分被杂交,其保种和提高如何结合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在秦川牛纯种头数锐减的年月,如何取秦川牛之长克秦川牛之短,正是我们要讨论解决的问题。
  • 摘要:有"银户县"美称的户县,秦川牛头数由九十年代初期不足5000头,发展到现在已经15000头,数量在不断发展同时,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本文通过详细调查分析论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提出发展秦川牛的工作思路、方法和设想。
  • 摘要:晋南牛因原产于山西省晋南盆地而得名,是我国五大著名地方良种黄牛之一,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珍贵的畜种资源,在我国物种基因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已列入国家地方品种保护名录.近年来由于特定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晋南牛的种群数量锐减,已濒临绝种危险。晋南牛的现状如何?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带着这些问题,在主产区市县畜牧部门的帮助下,我们采取面上普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相关调研。本文搞清了晋南牛的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晋南牛产业化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作者依据南阳牛的特点和多年来南阳牛选育、保种及杂交改良的实践,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更加重视南阳牛的保种、育种和开发利用工作。采取多种育种方法同时并重,注重早熟性育种,加强牛的选择;发挥黄牛场在实施杂交育种工作中的优势,做到牛场育种和农村条件下的开放式育种相结合,培育南阳牛肉用新品系;同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肉牛生产系统。
  • 摘要:介绍BMY牛20多年的选育历程,取得了在繁殖成活率、生长速度、育肥及产肉性能、耐热抗蜱性能等方面均表现较好的选育进展,同时对BMY牛的发展思路进行阐述,提出在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环境地区应该大力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甘南牦牛产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牦牛资源分布、种质特性等方面的调查,指出了甘南牦牛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五点开发利用措施。
  • 摘要:大通牦牛是在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条件下,人工培育的第一个肉用型牦牛新品种.2005年科技部把大通牦牛及培育技术的推广列入了重大成果推广和成果转化项目。大通牦牛由于其稳定的遗传性,较高的产肉性能,特别是突出的抗逆性和对高山高寒草场的利用能力,深受牦牛饲养地区的欢迎。目前其繁育和推广体系也已基本形成,但在育种和推广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 摘要:天祝白牦牛由于其经多年选育而形成的独特体型外貌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成为所在产区的特有畜种资源,也是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目录里面的五大牦牛品种之一,具有其潜在的保护利用价值。本文从产区概况、品种介绍、保护现状及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等几个方面对天祝白牦牛的研究开发进行了阐述。
  •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青海省在牦牛三元杂交产业化生产犏牛的工作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在"母犏牛杂种优势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对犏牛产业化现状进行了回顾。
  • 摘要:西门塔尔牛是一个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品种,它在世界各区域是以两个不同的使用方向被使用的。 西门塔尔牛养殖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母牛养殖场中进行肥育牛生产,这一生产模式主要说的是北美、南美以及南非的大规模肉牛场,在中国有一个1000万头西门塔尔母牛(此数过大一译者注)群体,其主要的生产方向也是肉用。作为肉用品种,西门塔尔牛通过它杰出的繁殖特性和良好的泌乳性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好评。西门塔尔断奶犊牛的良好育成性能,正好符合肉牛业的这个要求。许多肉用牛品种因其母牛产奶性能较低,致使其哺乳育仔能力较差,通过杂交导人西门塔尔牛,可获得母牛泌乳性能的提高。
  • 摘要:本文通过同期发情和超数排卵方案的研究,建立了理想的同期发情和超排方案;通过移植时间对受体妊娠率和不同时间对供体超排效果的影响研究,得出了气候对受体牛和供体均有影响,并提出了适合贵州省的供体超排处理和受体移植较好的时间;通过胚胎分割的研究、性别鉴定冻胚与常规冻胚的移植妊娠率的比较研究,填补了贵州省在家畜胚胎移植性别鉴定和胚胎分割领域的空白。
  • 摘要:本实验分析添加VA-D-E对母牛回收卵、可用胚胎、退化胚胎和未受精比率的作用。实验采用添加维生素A-D-E组对30头青年荷斯坦奶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结果回收卵328枚、可用胚胎255枚,胚胎可用率77.7%,退化胚胎47枚;对照组回收卵316枚,胚胎可用胚胎204枚,可用率64.5%,退化胚胎91枚。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A-D-E显著提高了母牛的胚胎可用率(P<0.05),降低了胚胎退化率(P<0.05),此技术措施对降低胚胎成本具有起重要作用。
  • 摘要:由于缺乏较实用的信息采集系统,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大部分育种场性能测定数据表现为数据零散和记录不完全、不系统,数据记录具有一定有局限性.本研究构建了中国西门塔尔牛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为中国西门塔尔牛生产性能记录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并利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处理技术把育种数据分类整理,以数据库中字段的形式存储起来,通过Intomet技术对数据进行传输。实现了中国西门塔尔育种数据资料采集的信息化,以及现代遗传育种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
  • 摘要:屠宰场作为从活牛到牛肉的转化环节,是肉牛生产实现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的关键。本文描述的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屠宰场信息化管理、关键点控制、追溯信息采集、质量安全控制等环节。通过采用工业级触控装备技术、无线及有线网络信息传递技术、RFID非接触式标签读写技术、一维及二维条码信息存储技术等建成的系统,可以成功地实现肉牛屠宰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 摘要:牛肉的品质由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决定,一个是瘦肉色泽和含量及其中脂肪的色泽和分布,另一个是肉的嫩度,它被认为是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
  • 摘要:根据我们在生产中的实践,提出了肉用杂种犊牛规范化培育技术规范。
  •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晃县3个肉牛养殖示范小区,45个养牛户的适度规模养殖与经济效益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不同规模肉牛出栏率差别较大,以8~9头出栏率最高达37%;第二,规模为2~3头的投资收益率最高可达42.9%;第三,以"放牧+精料"方式饲养肉牛,头均日收入可达2.5~3.1元,人工种草每亩可养肉牛2~3头,利润可达1000~2000元;第四,随劳动力的增多,文化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有增长的趋势;第五:杂交改良效果明显,1.5-2岁三元杂交牛较本地牛提高收入61.4%(41.1%~95%),但头均收入与养殖规模呈反比.根据线性加权模型评价值P显示,在没有大面积牧草资源的湘西山区肉牛养殖规模以8~9头适宜,适当放牧、补料,头均每年可盈利528元.
  • 摘要:巴尔麦氏是多功能碱性离子化生物添加剂。韩国技术,美国专利。随着农业部关于禁止在肉牛肥育中使用激素制品和动物皮下缓释激素包埋的规定出台。肉牛快速肥育的促增重添加剂市场面临新的选择。为了验证巴尔麦氏对肉牛的增重效果(韩国的部分大学和相关公司已做过试验),北京娜尔生物技术公司在新疆、陕西、湖南、河北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验证试验。现将部分试验数据汇总,以期对巴尔麦氏促进肉牛高速增重进行客观评估。
  • 摘要:按照年龄和体重相近,随机选择健康的西杂牛66头,在精饲料喂量相等的情况下,用高丹草和全株玉米青贮进行育肥肉牛效果比较,并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两者在育肥效果上差异显著,高丹草育肥牛效果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对照组总增重3148.6kg,ADG795.1g;试验组总增重4563.5kg,ADG1152.4g,比对照组提高44.9%,增重t检验差异显著(P<0.05*;经济效益上,试验组头均多盈利471.63元,比对照组高44.93%;增重kg成本对照组7.01元,试验组5.75元,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17.97%,对照组每增重kg耗料29.32kg,试验组耗料26.84kg,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8.46%。屠宰测定,试验组屠宰率59.50%,净肉率46.12%,分别比对照组高2.3%和2.06%。
  • 摘要:凉山州养牛历史悠久,牛业养殖发展迅速,但目前凉山州农民大部分采用粗放型饲养方式,凉山州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目前大部分秸秆未经过处理就直接喂养肉牛或者被焚烧,这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未处理的秸秆消化率低、营养流失率高,而且适口性差、采食量低,这严重妨碍了凉山养牛业的发展。本文结合凉山州牛业养殖情况和秸秆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很好的把秸秆处理技术与肉牛饲养结合在一起,通过秸秆青贮技术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从而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推进凉山养牛业发展。
  • 摘要:通过营养学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牛奶产量和改善奶牛健康,一直是国内外奶业科技研究的重点与前沿。本文对目前影响牛奶成分的营养技术作了详尽地介绍和探讨,以其对开发奶牛最大生产力,生产出优质、安全、绿色的牛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摘要:酵母培养物是指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经发酵菌发酵后,含培养物和酵母菌的混合物,其中消化纤维素和乳酸菌菌群含量最多。酵母培养物营养丰富,富含B族维生素、矿物质、消化酶、促生长因子和较齐全的氨基酸,是集营养与保健为一体的饲料添加剂。研究报道,酵母培养物对奶牛具有改善奶牛瘤胃的发酵方式,刺激瘤胃内全部或某些特定菌群的生长和活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奶牛的产乳量。
  • 摘要:畜牧生产中,益生素是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本文研究了产乳益生素对奶牛产奶量和乳品质的影响,能够有效的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在奶牛生产中具有很好前景。
  • 摘要:试验选择6头500kg~800kg屡配不孕的荷斯坦母牛采用"诱乳素"进行诱导泌乳处理.结果表明,"诱乳素"在春季对母牛处理后开始出现泌乳的时间有差异,但到23d后,其产奶量可逐渐达到20kg。对体重大的母牛,虽然诱导泌乳处理时加大了药物的剂量,处理的时间延长,但开始出现泌乳的时间却推迟到8~9天,达到产奶高峰的时间也较晚。采用"诱乳素"处理除了对空怀母牛有明显的诱导泌乳作用外,对母牛的诱导发情亦有明显的作用。采用 "诱乳素"处理空怀母牛,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达到诱导泌乳的效果,而且可以改善了母牛的生殖功能,使不发情的母牛发情趋于正常,提高了其繁殖率。
  • 摘要:本文综述了改善作物秸秆营养价值的"单一"技术与整体利用技术,并介绍了以秸秆利用的营养工程技术为指导的江西改良肉用牛高效育肥专用稻草颗粒饲料的特点与加工工艺要点.
  • 摘要:苜蓿作为"牧草之王"和世界性牧草,1999~2000年间全世界种植面积3227~3200万hm2.中国2005年苜蓿的种植面积133万hm2,次于水稻、玉米、小麦,成为第四大作物。而在甘肃2006年种植面积已达51.9万hm2,仅次于小麦和马铃薯,而成为全省的第三大作物.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苜蓿种植已成为集环境保护、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草畜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兴支柱型产业.特别是在国内外牛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今后苜蓿生产与利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主要是选择适宜品种、旱区雨季播种、稀植化种子生产、重视根瘤茵应用,关注苜蓿青贮利用,以便实现草畜良性互动,持续健康发展.
  • 摘要:玉米青贮发展历史悠久,许多国家都在广泛应用.玉米青贮营养丰富,是草食家畜冬春不可缺少的青绿多汁饲料。玉米青贮饲喂奶牛和内牛,增产效果显著,对提高养牛农民的收入和肉、奶产品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焦虫病是属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症状以高热稽留为特征,诊断以血液红细胞中查到虫体为依据,发病牛中体况好的个体发病快而死亡率高。本文总结了采用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牛焦虫病的方法.
  • 摘要:犊牛腹泻是当前奶牛多发病之一,也是严重危害奶牛生产,给畜牧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的疾病。该病主要症状为腹泻,由于肠蠕动亢进,肠内吸收不全或吸收困难,致使肠内容物与多量水分被排出体外,粪便呈稀汤或水样,很快脱水、酸中毒,死亡较快。 犊牛腹泻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犊牛自身体质和饲养管理两大因素。犊牛消化机能不健全或由于初生犊牛初乳饮喂较晚,喂量少,使犊牛获得的母源抗体不足,造成犊牛免疫力低下;饲养管理差及环境突变也易使犊牛出现腹泻,如犊牛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不好、牛场消毒不严格,喂奶不"定时、定量、定人"、奶汁变质、气温骤变、阴雨潮湿、犊牛活动场地泥泞等。 该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发病急,死亡率高,各种西药治疗效果较差。为此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犊牛传染性腹泻35例,治愈32例,治愈率达91.4%。报道如下,供同行借鉴。
  • 摘要:乳业为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让每一个中国人每天喝上一斤奶"的梦想成为现实,需要增加乳牛数量及乳品质量。虽然乳业近年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乳牛群威胁较大的乳腺炎不容忽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难以接受的。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乳牛乳腺炎的诊断、治疗、预防、净化各个环节的工作,使乳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以满足人民对乳类的需求.
  •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牛的品种众多,杂交体系不稳定,个体大小和肉用性状差异大,分布地区饲养条件截然不同,育肥方法千差万别,而牛的胴体分割标准比较简单的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自沿海地区开始推行的30多年以来,东西部牛业发展距离拉大,在牛肉餐饮业发达地区,牛肉配餐方式丰富多彩,以中式、日式、韩式、西式(显然尚未有严格的法式、美式、意式等的细分)等分割肉的要求上市,而经济滞后地区,是粗放的统条肉或剔骨肉形式上市;加上我国牛肉餐饮习惯,自来有农区与牧区,南方与北方之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分,要求的牛胴分割方法已非往日那么简单,要求有更大的包容性。
  • 摘要:512地震给灾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牵挂着我们的心,灾害重建是千百年的大事,从我们专业的角度出发,对于非粮食类生产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地震带属于生态条件脆弱的地带,山势陡峭,耕地匮乏,宜粮农地尤其缺乏,然而当地山势在45。以下的地带面积并算不小,将其充分利用,开发成食品生产基地而不仅仅局限于平地种粮的传统观念,依然可以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农业生机勃勃的景象。
  • 摘要:四川洪雅种草养畜卓有成效,而我称其为模式是因为它有地方特色,从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李元华先生的《四川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一文上至少可以提出几点规律性的东西:
  • 摘要:从新华社报道得知,沙特阿拉伯运往四川汶川的地震救灾物资中有奶酪,这是我们没有预见到的。 奶酪的成分是以乳蛋白为主体的乳制品,奶酪的品种繁多,营养成分中可消化的蛋白质非常丰富,通常蛋白质占总成分的一半上下。质地上有块状:如硬质、软质,和稠胶质状之分,因品种而异。奶酪
  • 摘要:现代化畜牧业包含舍饲畜牧业和草地畜牧业2个部分。"逐水草而居"的适应性畜牧业是农业的开端,后来发展为集约、高效的现代化草地畜牧业,它是草地农业系统的组成部分,与草地畜牧业相比,在特定条件下它具有资源节约、优质高效的优势,对提高生产水平,促进环境健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国长期片面强调舍饲畜牧业,而且在"以粮为纲"的主流下形成"粮-猪"系统,严重降低了生产水平和生态健康。我国山地多达近70%,适宜耕地面积不足12%,其余80%-90%的土地资源蕴藏着巨大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潜力,如将其纳入草地农业系统发展草地畜牧业,我国南方可以提供4 000万hm2农田当量的生产能力:北方提供4 900万hm2农田当量的生产潜力,两者共计相当8 900万hb2的新增农田合156 705万t饲料相蛋白,这将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的重大突破.
  • 摘要:最近,中国畜牧业协会收到吉林省档丰县一位牛业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到:"关于现在各地区大 量屠宰可繁母牛、幼牛,可以说是灭绝性屠宰,我地区及周边每天有十几车或二十几车母牛、小母牛都拉全国各大城市屠宰,这种趋势不可忽视,整个东北母牛存栏量与2000年相比,正好差一半。
  • 摘要:回顾2007年的肉牛产业发展,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方面牛肉产量和消费量稳定增加,牛肉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是牛源日渐紧张,肉牛尤其是基础母牛的存栏量逐步萎缩,肉牛屠宰场和加工厂面临吃不饱的状态。牛源短缺已经成为当前肉牛产业发展的桎梏。
  • 摘要:阳信县河流镇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开发中心地带,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首批中心镇,全镇紧紧依托阳信河流国际工业园,围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初步形成"电子元件、不锈钢制品、畜牧品加工和家具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总面积57.5km2,辖79个行政村,人口3.9万,其中回民群众聚居村10个,达1万余人,是鲁北最大的回民集中聚居区。拥有丰富的畜牧养殖、加工及流通资源,是全国优良畜种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山东地方良种鲁北白山羊、洼地绵羊的中心产区。
  • 摘要:黑龙江省的气候及生态资源条件适宜于发展肉牛业,肉牛业一直是黑龙江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随着畜牧业生产的重心向北发展,黑龙江省养牛业的核心地位将日益突出。黑龙江省肉牛饲养业虽然历史较长,但发展水平长期处于自然非产业化状态,产业规模小,总体科技利用水平低,肉牛饲养业与日益崛起的现代化大生产和快速发展的多元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近几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实施"主辅换位"发展战略中,把肉牛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予以支持推进,今年制定的关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进一步突出了肉牛业的产业地位。为了使肉牛业这个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产业进入良性快速发展状态,各级政府及产业参与者一直予以推动和探索。基于黑龙江省肉牛业产业特点和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对我省肉牛业生产情况的调查研究,简述黑龙江省肉牛业现状并就发展现代肉牛产业提出几点建议。
  • 摘要:牛肉是城乡居民离不开的骨干食品,肉牛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了解全省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认真总结近年来肉牛产业发展的经验,研究解决当前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动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吉林省肉牛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以备同行们商榷。
  • 摘要: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2008年工作计划,牛业分会于2008年3-4月分别前往河北省保定、石家庄、承德、廊坊四个地区有关县市,就当地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与省、县(市)畜牧业行政部门、省肉牛行业协会负责人,以及从事肉牛养殖、加工等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基本了解了河北省近几年肉牛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 摘要:我市肉牛出现了牛源紧张,一些屠宰场特别是大型屠宰场已经感受到不能满负荷运转和无牛可宰的难度,而且肉牛养殖周期长,一旦出现牛荒现象,将会影响肉牛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晋中市肉牛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肉牛产业链面临的牛源繁殖断裂危机,对四川现有的养牛资源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建设四川优质肉牛源繁殖基地的建议。
  • 摘要:养牛业是和顺县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一项主导产业,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当家产业,也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头号任务。当前,我县以牛为主的畜牧业正处在以散养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为在转型中做大做强养牛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畜牧养殖加工大县"的战略构想。至此,从组织县、乡主要领导外出参观学习,到专题讲研、召开专题会议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推进养牛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到《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全民创业》等文件,对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以牛为主的畜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然而,养牛产业在具体操作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令人满意。对此,我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思考,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现将我的思考与建议提供商榷。
  • 摘要:新野县位于豫西南边缘,南与湖北省襄樊市接壤,全县总面积1062 km2,辖9镇5乡,76万人,98万亩耕地,属典型的平原农业县。近年来,新野县瞄准建设全国皮南肉牛强县目标,以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新野为契机,确立了"以科尔沁牛业加工企业为中心,以10个千头肉牛育肥场为支撑,以母牛专业村和养牛小区为基地"的工作思路,规划三年内建成30个千头育肥场,100个母牛专业村,达到年出栏优质高档肉牛10万头,努力探索平原农区肉牛规模化养殖新路子。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千头育肥场7个,建成养牛小区22个,母牛专业村30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云南省肉牛发展过程中气候资源、草地资源和牛种资源的优势,比较了云南省肉牛发展与全国同类发展水平的差距,提出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快云南肉牛业发展的技术框架和产业化发展的设想。
  • 摘要:日本的肉牛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在石油危机与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牛肉贸易争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与进口牛肉竞争激烈、疯牛病、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饲草和饲料原料进口代价越来越大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之下,出现了养牛户逐年减少,饲养规模逐年缓慢增加,中部(四国和本州)存栏头数逐年减少的倾向,这些变化整体上形成了牛肉饲养设施和设备的大量空置、采草地或饲料地闲置、屠宰场合并或撤销、从事肉牛产业人数减少的局面。
  • 摘要:2007年4月,刘振邦研究员参观德国宝牛育种中心会员企业的德系西门塔尔牛场。 本文所讲的乳业发展战略包括奶牛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种草与现代乳业的关系,品种选育的方向和现代乳业的市场体系。
  • 摘要:本文就1986-2005年,这二十年来的黑龙江省奶牛业发展状况、发展原因进行了综述,旨在明确黑龙江省奶牛业的发展历程,认清发展优势,为黑龙江省奶牛业的平稳、高速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尚志市奶牛产业自2003年7月份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畜牧大省,实施粮牧"主辅换位"的战略部署,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立了"突出发展奶牛,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积极发展猪禽,不断扩大特种养殖"的总体思路,特别是把奶牛产业作为了市域经济六大主导产业之首,摆上突出位置。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奶牛产业的优惠政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奶牛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势头。
  •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传统的动物育种方法相结合,将肉牛的遗传改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时期。早期肉牛选育多为纯种选育,到了50年代有母女对比法,60年代有公牛指数法,70年代有同期同龄比较法,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即BLUP法。到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开发及广泛使用,使得以前不能或很难处理的模型、资料的处理成为可能,BLUP
  • 摘要:以法国夏洛来牛为父本,以我国地方良种南阳牛为母本,经导入杂交、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三个阶段的开放式育种,培育而成的肉牛新品种。
  • 摘要:肉牛产业是宁夏最具发展潜力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自治区确定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50.1万头。其中,存栏91.5万头,出栏58.6万头。牛肉总产量7.2万t,牛肉占肉类总产量的23.6%。全区人均牛肉占有量11.8kg。肉牛养殖业总产值12.3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3.65%。基本形成了以泾源县为核心区的环六盘山肉牛产业带和引黄灌区肉牛产业带。
  • 摘要:广西地方黄牛优良品种的代表是隆林黄牛、南丹黄牛和涠洲黄牛,俗称广西"三大黄牛"。1987年正式列入广西畜禽品种志。广西"三大黄牛"是在特定的历史、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肉质细嫩、风味鲜美,骨骼细,屠宰率和净肉率相对较高,具有抗血液虫病的地方优良品种。其主要外貌特征是全身被毛黄色居多,个别呈棕色和浅黑色,胸躯深广,肩峰明显(具有瘤牛基因),遗传性能稳定。随着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杂交改良的深入,广西"三大黄牛"的优良特性日趋降低。本文就广西地方黄牛品种保种与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畜禽品种资源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源头",又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科学保护、管理、利用好畜禽品种资源,做好种畜禽生产、经营与推广工作,对于发挥我国现有品种资源的遗传潜能,促进我国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和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加强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充分发挥良种在优质精品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 摘要:郏县红牛是我国八大地方良种黄牛品种之一,2006年列入全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主产于河南省平 顶山市的郏县、宝丰、鲁山、汝州四县(市),分布于毗邻的十多个县(市)。据2006年7月资源调查存栏26.85万头,在郏县的白庙、茨芭,薛店、黄道、渣元、堂街数量最多,存栏17.55万头。在2000年5月20日~22日举行的"河南省郏县红牛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郏县红牛以其役用能力强、抗逆、耐粗饲、毛色纯正、肉味香、肉质好而闻名,是一个难得的品种资源。然而,郏县红牛育种工作中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重视。
  • 摘要:宣汉黄牛又叫巴山黄牛,主产于大巴山南侧的四川宣汉、通江等县,临近的达县、开江、万源、南江、巴中、平昌、城口等县市匀有分布。仅宣汉县2007年黄牛存栏达20余万头。该牛体型长方。肌肉丰满,公牛粗壮结实,母牛细致紧凑。公牛颈宽厚、粗短,母牛颈较薄、稍长。角有"龙门"、 "芋头、""头叉"等角形。颈侧皱褶明显,垂皮发达。被毛细密,毛色以红黄毛为主色。长期以来,我市一直重视宣汉黄牛选育工作,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面启动实施了优质肉牛产业化经营项目。
  • 摘要:介绍婆罗门牛的育成,耐热抗血液原虫病,耐粗饲,引入我国后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环境地区推广应用的前景及种用价值。
  • 摘要:牦牛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特有牛种,是唯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牛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可提供奶、肉、毛、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中国是牦牛的主产国,占世界总数1400万头的92%,分布于青海(500万头),四川(400万头),西藏(397.10万头),甘肃(112万头),新疆(25万头),云南(5万头)。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牦牛较多的国家,有牦牛70.95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5%,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牦牛分布。牦牛分布区域辽阔,由于主产地的地理生态条件、草地类型、饲牧水平、选育程度、社会经济结构等不同,致使牦牛在体态结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利用方向等方面有所差异。形成中国牦牛的11个优良类群: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西藏亚东牦牛、西藏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新疆巴州牦牛、四川九龙牦牛、麦洼牦牛、云南中旬牦牛。牦牛对高寒草原高度的适应性,没有专门化的经济用途,而具有乳、肉、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是相似的。其中肉、奶生产性能虽不及改良牛种、但其质量优良,为其它牛所不及。
  • 摘要: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品种之一,是西藏草食畜牧业的主体品种。本文对振兴西藏牦牛肉产业的优势和制约牦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振兴西藏牦牛肉产业的思路和建议。
  • 摘要:本文全面地概述了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一一介绍了中国黄牛肉用选育的历史背景,开展分子育种的必要性,分子育种研究的内容与特点、成就与现状、问题和展望。重点汇总了DNA分子多态及其与生产性状关系研究的成就,包括肉牛生长发育、屠宰性状、肉品质性状、繁殖性状、抗病性方面候选功能基因的研究,功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生产性能的微卫星标记,比较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进化等方面。指出了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还存在不够系统、研究经费不足、样本量偏少和研究群体不够稳定等问题;据此提出了今后加快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的思路、措施和应用前景。
  • 摘要:德系西门塔尔(Fleckvieh)是通过长期的定向育种,逐步形成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品系。根据南德牛种培育及授精组织工会(ASR)于2005年的统计,德系西门塔尔牛在全德国达到约140万的群体规模,而80.3%西门塔尔母牛分布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其遗传稳定,母牛产奶性能高,平均产奶量为6768t,平均乳脂率4.15%,平均乳蛋白率为3.50%;公牛育肥能力强,公牛平均出生重为40kg。18~19月龄体重可达700~800kg,平均日增重1400g 以上;并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从而被广大西门塔尔养殖者所认可。到目前为止,乳肉兼用型的德系西门塔尔牛在德国已拥有相当数量的种群,并且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德系西门塔尔牛在德国拥有良好发展势头就其原因主要有3点:(1)明确的育种目标;(2)良性区域产业经营模式;(3)完善的育种繁育体系
  • 摘要:德系西门塔尔牛又名弗莱维赫,是欧洲著名的乳肉兼用品种。本文重点介绍了弗菜维赫牛遗传评定方法和育种组织体系。在德系西门塔尔牛育种体系中,政府只在宏观上监督育种组织和遗传评定工作。育种协会和人工授精协会遵循市场价格杠杆,通过拍卖等形式充分调动农户的育种积极性,使农户、育种协会和人工授精协会都能在育种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保证育种计划的顺利实施。
  • 摘要:西门塔尔起源于瑞士;北美,欧洲等国家分别引进后与本国的本土牛种进行杂交改良选育,由于每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使得到今天为止,西门塔尔在每个国家不同的育种方向。 目前,瑞士西门塔尔血缘已经多数含有50%的红荷斯坦血,引入红荷斯坦后产奶性能增加,但是西门塔尔原有的产肉性能却下降很多。北美地区地广人稀,牧草资源丰富,有条件进行几乎无成本的放牧饲养,因此纯肉用成为北美西门塔尔的育种方向。而今我国到处可见的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几乎全是北美西门塔尔的后裔--纯肉用。法国蒙贝利亚牛是在国内很有名的牛种,在上世纪80年代也是表现出乳肉双发展的生产性能。近20年来,蒙贝利亚的育种方向逐渐朝着纯乳用进展,在育种体系中没有肉用性能的育种值测定,牛体表现出体型小、乳房发达、体躯清秀、肌肉附着少的荷斯坦奶牛特性。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德国实现了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的选育。中国农业大学张沅老师曾说,"德系西门塔尔非常有机的把牛的产肉性能和产乳性能结合在一起,而且在乳肉的生产性能上表现出一种很平衡的状态。"
  • 摘要:动物胚胎移植在一个世纪以前已试验成功,但由于科技和生产之间的距离,直到近些年来才作为提高母畜繁殖潜力的一项新技术应用于实践。20世纪70年代以后,牛的胚胎移植在一些国家相继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发展成为一项常规的繁殖技术进入生产实践。我国也在同时开始了牛胚胎移植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功,于近年来陆续进入生产推广环节,但受成本和技术所限,还未能广泛应用于牛群品种的改良,而较多牛的应用于种的扩繁.
  • 摘要:众所周知,牛是单胎动物,一方面它繁殖率低,扩群速度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力发展。另一方面牛奶和牛肉以其具有完美的营养成分,已被我国城乡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消费市场正日益扩大,市场蕴涵着巨大的潜力。近年来,我国各地牛奶和牛肉市场供应日益趋紧,价格不断攀升,出现较严重的供需矛盾。
  •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风味评价是一种直接的、可靠的肉质评价方法.本文阐述了风味评价技术的概念、在牛肉品质评价中的重要性、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评价的内容与设计,介绍了风味评价技术在未来牛肉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指出了牛肉风味评价技术对于牛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摘要:质量安全事件不仅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将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本文针对我国牛肉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诸如兽药残留、违禁药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动物疫病的流行、人为掺杂使假、标准体系结构及检测监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我国牛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 摘要:本文在介绍欧洲牛肉消费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肉牛业和引导牛肉消费的建议.欧洲消费者非常重视牛肉安全和质量,其中安全指标中比较关注激素,抗生素,疯牛病病毒、大肠杆菌和胆固醇含量.牛肉新鲜度、原产国和使用动物性饲料被列为"非常有用"的指标,体现了消费者对牛肉安全、健康和可追溯的关注.肉色和瘦肉率在"货架质量"和"食用质量"指标中比较重要,但对大理石纹指数并不特别强调。除以上要求外,欧洲牛肉的三个评级标准都特别强调肉牛的屠宰年龄要小,以未阉割青年公牛为最优,要求肌肉丰满,脂肪含量低。这些观念对于我国肉牛业的发展具古借鉴意义,我国肉牛业应当以安全、优质牛肉生产为目标,建立健全质量与安全追溯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的肉牛产业。我国牛肉分级标准应当把嫩度、风味、多汁性和大理石纹综合考虑,而不特别强调大理石纹指标。在嫩度方面,建议把30月龄以下作为屠宰年龄的推荐,这不仅是考虑牛肉嫩度的需要,同时也是基于30月龄以下牛无疯牛病风险的考虑。
  • 摘要:本文从中国肉类生产消费现状以及奶牛业乖肉牛业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出发,针对中国养牛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情况,就提出的"向奶牛要牛肉"的发展进行了论证分析,阐述了中国奶公犊利用的现实意义,指出了目前奶公犊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与对策。
  • 摘要:我国牛种资源极其丰富,在世界现存牛亚科两个牛属8个牛种中,我国即占有6个,在不同地方选育而成的地方品种则更多,仅刊载在《中国牛品种志》中的就有34个。近些年来又从国外引进了奶牛、肉牛、水牛等多个品种,使我国成为拥有牛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5年我国牛存栏总头数(不含牦牛)已达到1.41亿头,位居世界第三,其中黄牛1亿头,出栏肉牛5287.6万头,牛肉711.5万t;奶牛存栏1330万头,牛奶产量3290万t;水牛2216.7万头。
  • 摘要:选取28头12月龄安格斯杂交肉牛(安格斯牛X本地黄牛),随机分为四个处理(n=7):对照组和补饲1、2、3组,于南方自然放牧条件下,补饲组分别补饲精料O.5、1、1.5 kg/头·d,进行补饲水平对杂交肉牛肥育性能、胴体品质以及肉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补饲1、2,3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34.38%、59.38%、96.88%,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组的屠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净肉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补饲水平的提高可显著增加肉牛的眼肌面积、提高大理石纹评分和降低失水率(P<0.05),对肉色、脂肪颜色、熟肉率、pH值,背最长肌的干物质(DM)和有机物(OM)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提高肌肉中粗脂肪(EE)含量(P<0.05).
  • 摘要: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自行培育的乳肉兼用型新品种牛。其肉味道具有地方特色;其乳营养价值丰富。1987年"中国草原红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草原红牛育成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对吉林境内中国草原红牛的泌乳性能和产肉性能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现将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与其去势牛的产肉性能作以对比,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的产肉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农区作物秸秆产量巨大,价格低廉,是草食家畜的重要饲草来源。秸秆在瘤胃中能被微生物发酵一部分,但消化率仍然较低,尚不能满足牛维持能量的需要,所以研究提高秸秆消化率和营养价值的低成本方法,对发展肉牛业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秸秆处理技术是秸秆青贮和秸秆氨化。其中,秸秆氨化可显著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
  •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对牛肉嫩度的研究现状,对影响牛肉嫩度的饲养方式、能量和蛋白水平、矿物质及维生素等主要营养因素作了系统的总结,同时对不同因素的影响机理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 摘要:该规程在唐河肉牛产业公司转化开发;生产的分割肉和高档牛肉先后通过了国家"QS"认证和HACCP体系认证;产品畅销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到俄罗斯、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皮南肉牛生产的高档牛肉可以替代进13同类产品。一头500kg的皮南公牛,出净肉在250kg以上,可产60%的高档牛肉。为改变涉外饮食业依赖进口高档牛肉的局面,提高牛肉和牛肉制品的质量,扩展新优品种,增加牛肉及牛肉产品市场竞争力。结合课题组在生产的实践,提出了优质高档牛肉生产技术规程.
  •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不断积累,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我国在肉牛育肥生产水平方面,仍然普遍以降低饲养成本为重要目标,采用低般入、低产出的饲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消费市场需求.由此,本作者在全国肉牛养殖示范县一一山东阳信县开展了杂交肉牛饲喂大豆产品试验及经济效益分析,旨在探索适合我国的高投入、高产出的肉牛育肥模式,分析高投入,高产出的肉牛饲养模式对内牛产肉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试验:肉牛在育肥后期日粮中加入不同处理的大豆产品对其提高El增重、饲料利用率及其产肉性能影响明显.其中在肉牛基础日粮中加入大豆颗粒0.5 kg/头、天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相对提高118.75%和54.57%;在肉牛基础日粮+大豆粉1.0kg/头,天获得经济回报率最高,比对照组相对提高经济效益达18.99%。
  • 摘要:选择20头2周岁左右体重相近的雄性西门塔尔杂交肉牛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青贮组和对照组,试验期为50天,两组混合精料水平完全相同,试验组饲喂玉米全株青贮,对照组饲喂玉米干秸秆。结果表明,青贮组肉牛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多0.383kg,增重效果提高27.5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头目净增效益多1.91元,经济效益显著。
  • 摘要: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将是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将动物转基因技术应用于牛的遗传育种中,对于提高牛的免疫力、抗病力、机体生长,改善肉品品质,提高抗病性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为了提高牛肉的质量和增加优质牛肉的市场竞争力。结合课题组对皮南优质肉牛生产进行研究,实践运用了优质高档牛肉生产技术规程。500kg重的皮南公牛,出净内在250kg以上,可产60%的高档牛肉,皮南肉牛生产的高档牛肉可以替代进口同类产品。在唐河肉牛产业公司,生产的分割肉和高档牛肉先后通过了国家"QS"认证和HACcP体系认证,产品畅销国内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到俄罗斯、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 摘要:通过对3个不同生育期的玉米(Zea mays L.)品种进行问行混播混收和同行混播混收试验,探讨了混播对不同品种玉米生育阶段、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对于各品种玉米生育阶段和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显著;混播显著提高干物质产量和饲用品质;应用Milk2000指数进行品质和产量综合评价,结果为:间行混播>同行混播>龙单13(Zea mays L.Longdan No.13)>中原单32(Zea mays L.Zhongyuandan No.32)>东青1号(Zea mays L.Dongqing N0.1)。
  • 摘要:酵母培养物(Yeast Culture,Yc)能刺激纤维分解菌活性,改变纤维的消化,改变反刍动物瘤胃的乙酸丙酸比例,从而实现对瘤胃发酵的调控,进一步改善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本文主要针对酵母培养物的组成及特点,对反刍动物作用的理论基础及机理以及作用效果等几方面进行了讨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