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四届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
全国第四届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

全国第四届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0-10-15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四届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O)的单侧叶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气管旁及气管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及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06—08年170例单侧叶单发cNO甲状腺乳头状癌,其均进行了同侧气管旁及气管前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同侧气管旁及气管前转移淋巴结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如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是否有腺体外侵犯进行分析。结果:170例cNO甲状腺癌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例数为98例,转移率57.6%;其中在中央区转移98例患者中,气管旁淋巴结转移92例,单独气管旁淋巴结转移59例,气管前淋巴结转移39例,单独气管前淋巴结转移6例。多因素单变量分析气管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T≥2cm,包膜有侵犯的甲状腺癌患者中发生率高(P<0.05),而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在年龄≥45岁,T≥2cm,包膜有侵犯及存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中发生率高(P<0.05)。结论:rn 由于在cNO的PTC患者中气管旁和气管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不同,所以对于所有患者行气管旁和气管前淋巴结清扫是不合适的。对于T≥2cm,包膜有侵犯的首次手术甲状腺癌患者建议实施气管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对于年龄≥45岁,T≥2cm,包膜有侵犯及存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的首次手术甲状腺癌患者建议实施气管前加气管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摘要:甲状腺肿瘤性疾病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以及伴有结节状增生的慢性甲状腺炎。治疗手段仍然主要是外科手术。笔者带领的手术组近三年完成了2000例甲状腺肿瘤性疾病的手术,总结发现其构成比较以前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甲状腺癌和慢性甲状腺炎明显增加,结节性甲状腺肿占据了最大比例,且病灶亦呈双侧多发性,单发病灶越来越少见。
  • 摘要: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触诊发现一般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3%~7%。近年来临床上发现仍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按照甲状腺结节的分类,非肿瘤性结节包括(1)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2)甲状腺囊肿(3)炎症性结节三种。传统观点认为:非肿瘤性结节不主张手术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甲状腺非肿瘤性结节的有效治疗,仍然以手术最为有效。本文通过六十例甲状腺非肿瘤性结节三年的临床观察与治疗,与同道们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 摘要:目的:选取所建立的甲状腺癌预后评分系统。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治疗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随访资料带入这些评分系统,判断何种甲状腺癌预后评分系统较为适用中国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维甲酸(RA)诱导再分化辅助131I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的治疗。rn 方法:2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有转移患者,在行甲状腺全切术后,行131I治疗后复查,于全身131I扫描显示淋巴结、肺或骨转移灶不摄取碘或摄碘低下不满意,将其分为两组,维甲酸组11例:在下一次131I治疗前2个月服用RA治疗;对照组10例:行常规准备后再次131I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在治疗后摄碘变化,同时观察RA诱导两月后及再次131I治疗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的变化。结果:维甲酸组,11例患者中7例(63.6%)I摄取增高,治疗有效,3例(27.2%)无明显变化,1例(9.1%)降低;对照组10例患者中2例(20.0%)I摄取增高,治疗有效,5例(50.0%)无明显变化,3例(30.0%)降低。维甲酸组RA诱导后复发/转移灶摄碘的增加较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维甲酸组治疗前后Tg值进行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意差异(P>0.05)。再次行131I治疗后半年,维甲酸组Tg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对照组再次131I治疗后,Tg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RA治疗能提高DTC细胞的摄碘功能,是治疗DTC术后转移的一种辅助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外科基本操作——腺叶切除术相关解剖、手术流程及其中的关键性技术。方法:通过总结4000余例甲状腺手术经验,介绍腺叶切除术相关的Zukerkand1结节、甲状腺蒂(thyroid pedicle)、甲状腺沟(thyroid groove)、甲状腺后动静脉(posterior thyroid vessel)等特殊解剖结构,提出我中心现行的腺叶切除术手术操作规范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喉返神经(RLN)显露、寻找喉上神经外侧支(EBSLN)以及甲状旁腺(PTG)的原位保留等关键性技术。结果:手术技巧的日趋成熟,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摸索,甲状腺腺叶切除术规范化操作将既往“危险”手术变得安全,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结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是外科精细化、无血化、微创化操作的一个经典范例,手术规范化操作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技术的推广。
  • 摘要:原发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临床较少见,占所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的2%-8%,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0%-3%,近年来,由于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报告例数略有上升,在临床上甲状腺NHL常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早期易漏诊误诊,我院于2003年8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甲状腺NHL7例,现报告如下。
  • 摘要:1例甲状腺纤维脂肪瘤.患者男性,62岁,因“发现颈前包块10+月”于2009.3.2入院。当时包块较小未予足够重视。10+月来颈前包块逐渐增大,无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入院查体:甲状腺左叶可扪及约4cm×3cm包块,质韧、光滑、边界清楚、无触痛,随吞咽上下活动。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右叶40mm×11mm×13mm,表面光滑,光点回声均匀:峡部前后径3mm,回声均匀;甲状腺左叶失去正常形态,其内探及多个实性不匀质团块,其中较大一个呈圆形,大小约60mm×33mm×26mm,内回声不均,周边见断续花环状动脉血流信息。于入院后第2天在快速诱导全麻喉罩通气麻醉下行甲状腺左叶部分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甲状腺左叶-实质性包块,约4cm×3cm大小。包膜完整。病理肉眼检查:椭圆形包块一个5cm×4cm×3.5cm,切面见4cm×3cm界清淡黄结节,质中。术后常规石蜡切片发现在甲状腺滤泡间有大量成熟的脂肪组织及纤维组织。术后诊断甲状腺纤维脂肪瘤。rn 由于甲状腺含纤维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甚微,故其发病机理目前不明。脂肪瘤是体表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由正常的脂肪细胞聚集而成的,通常质地柔软,如其内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成分,其质地则较韧。有两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由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组织移位或变异形成;另一种假说认为是由于甲状腺滤泡腺瘤间充质发生化生所致。由于甲状腺纤维脂肪瘤十分少见,其临床表现又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早期甲状腺癌及甲状旁腺肿瘤的表现无特异性,故术前明确诊断十分困难。手术切除是治疗甲状腺纤维脂肪瘤的最有效的手段。
  • 摘要:探索中国人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突变发生情况及CK19、HBME-1、Galectin-3、E-cadherin蛋白表达和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其分子生物学改变与诊断、预后及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为其分子诊断、检测预后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背景与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二次挽救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收治甲状腺癌患者因手术范围不足,而需再次手术的67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53例:rn 年龄17~71岁,中位年龄36.3岁。外院行甲状腺肿物切除21例,甲状腺部分切除26例,次全切除20例。49例未行任何淋巴清扫术式;18例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介绍甲状腺癌二次挽救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能的原因,以减少医源性播散和根治肿瘤。结果:67例患者中,癌残留40例,残留率为59.70%(40/67)。外院未行颈清扫的49例中,24例肿瘤残留(48.98%),原发灶残留16例,Ⅵ区淋巴结转移19例,侧颈淋巴结转移14例。外院行颈清扫的18例中,转移淋巴结有16例,占88.89%(16/18)。术前声嘶的8例,术中见神经被切断5例,4位子甲状腺下动脉附近,1例在入喉前2cm左右被切断,3例在神经入喉附近被缝扎,术前无声嘶4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声嘶。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范围不足是造成肿瘤残留的原因,手术范围不足的患者需重新评估,考虑残留的必须行挽救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方式。方法:对6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行单侧腺叶切除十峡部切除;25例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10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清扫双侧中央区淋巴结。结论:制定高危与低危分组标准对选择PTMC外科手术方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摘要: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carcinoma)较少见,主要包括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癌(鳞状细胞癌、巨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以及分化不良的乳头状癌和滤泡癌等)。甲状腺未分化癌甚难控制,目前仍然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象乳头状癌一样,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治疗也存在争议,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是局部晚期,难以彻底切除。极少数尚未浸润的病变,可将肿瘤全部切除,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对于因呼吸困难急诊来院的患者,可考虑做气管切开术,术后给予放化疗。绝大多数未分化癌患者无论接受何种治疗,预后都很差,通常死于因肿瘤局部浸润导致的窒息,中位生存时间约为6个月。
  •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回顾肿瘤TNM分期系统的发展,对比2002与1997版本头颈肿瘤TNM分期之间的主要差异,旨在探讨新版头颈肿瘤TNM分期的优点及其不足,并预测分期系统进一步修订的方向,供肿瘤临床工作者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制片技术在提高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制片质量和诊断准确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利普(Liquid Prep Test,LPT)液基细胞制片技术和传统制片技术对190例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LPT液基细胞制片具有以下特点:(1)诊断性细胞的数量明显提高:(2)细胞呈单层均匀分布、细胞排列图象清晰;(3)涂片背景洁净,背景中具有诊断上参考意义的成分得到部分的保留:(4)微小的组织碎片结构保存完整。(5)经过与组织学诊断结果对照证实,LPT液基细胞制片的诊断准确率优于传统涂片。结论:与传统制片方法比较,LPT液基细胞制片技术对于提高甲状腺穿刺制片质量和诊断准确率的效果较为明显,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发病率不断增加,治疗策略在不断变化。有两个主要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形式:乳头状和滤泡状。这些大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乳头状癌生长缓慢,然而通常容易转移,最初在颈部淋巴结,下一个最常见的地点是肺。滤泡状癌倾向远处转移,而不仅仅限于局部淋巴结,常见于肺或骨。
  •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弥漫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超声图像资料。结果:①8例中7例表现为甲状腺回声普遍增高、增粗、不均,微小钙化散在分布,腺体内未见明确局灶性病变,未见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回声,1例仅单侧及峡部为上述改变。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甲状腺血流信号增多。③8例中7例伴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的淋巴结内部见微小钙化灶,一例伴液化回声。④8例患者中7例(包括1例肝脏及肺脏转移)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及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双侧全切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均行I131治疗及内分泌抑制疗法。结论: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对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弥漫性甲状腺癌应尽早手术,术后辅以I131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 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主要指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颈淋巴结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主要常见转移部位,对放疗化疗不敏感,手术可以将颈部引流区淋巴结清除,从而达到局部及区域性控制甲状腺癌的目的。结合我院资料完整的316例分化型甲状腺腺癌手术病例,对甲状腺分化型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治疗进行探讨。
  • 摘要:其技术基础为“三大技术和一个变通”(基于建腔器的机械牵张法建腔<原创>/小腔室环境下的内镜显示<再创新>/,小空间条件下基于超声刀使用的外科基本操作<再创新>/切口酌情适度延长原则<首次提出>)上述技术源自一项历时三年的课题研究<2002~2005>,该研究全面解决了经典术式运用时存在的系列难题,为此一微创化操作设计的临床运用铺平了道路。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中甲状旁腺及其功能的保护。方法:对我院甲状腺全切手术患者行术中显露并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检测并对比术前、术后血清钙离子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对术后出现低钙症状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行支持治疗。结果:296例甲状腺全切手术中见上甲状旁腺共398枚,其中326枚(81.91%)位置恒定于甲状腺背面甲状软骨下缘水平:确切显露104枚上甲状旁腺的血管,其中71枚(68.27%)由甲状腺下动脉上行支供血。下甲状旁腺共343枚,位置变异较大,170枚(49.56%)位于甲状腺背面下1/3部分,85枚(24.78%)位于甲状腺侧叶最下端近甲状腺下动脉入腺体处:确切显露142枚下甲状旁腺的血管,其中114枚(80.28%)的血供来自甲状腺下动脉或最下动脉的分支。术后发生低钙血症者13例,无一例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结论:甲状旁腺血供来源与其位置有密切关系。甲状腺全切及近全切术中辨认和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液供应,可有效防止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
  •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的意义及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行单侧腺叶切除术109例,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59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44例,甲状腺全切除术18例。术中常规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根据术中病变情况决定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前后分别进行喉镜观察声带活动情况。结果:解剖暴露喉返神经共292条(右侧156条,左侧136条):位于气管食管沟内走行者134条,偏离者158条:神经位于下动脉深面通过197例(67.5%),神经位于动脉浅面通过60例(20.5%),神经在动脉分支之间通过24例(8.2%),神经分支与动脉分支交叉穿过者n例(3.8%)。喉返神经入喉前分支者185条(63.4%),未分支直接入喉者107条(36.6%)。术后8例出现声音嘶哑,经过治疗7例恢复,1例经6个月后对侧声带超越代偿嘶哑改善,无永久性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结论: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紧贴甲状腺分离与结扎、术野清晰出血少、使用超声刀等是防止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 摘要:背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具有较好的预后,10年总体生存率达9.0%以上,然而,PTC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这是影响PTC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关于颈淋巴结处理存在较大争议。选择合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处理方式有赖于对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的深入认识。目的:rn 本研究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与其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初步明确PTC患者颈淋巴结阳性者的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探讨Ⅵ区淋巴结转移与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影响V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初步阐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合理处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转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循证医学证据。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收治的53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侧颈清扫的标本421例,侧颈+Ⅵ区清扫的标本366例。转移淋巴结均按分区记录,统计分析侧颈转移淋巴结分布规律的,并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Ⅱ、Ⅲ、Ⅳ区转移与Ⅵ区转移是否相关;同时对532例病例的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病灶类型、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判断其是否为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另外独立分析Ⅴ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阳性病人颈清扫范围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rn 结果:1.侧颈清扫标本421例中,Ⅱ、Ⅲ、Ⅳ、Ⅴ区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5.3%、76.2%、69.8%、24.9%;421例病例中29例经冰冻病理证实对侧Ⅵ区淋巴结阳性,22例Ⅶ区淋巴结阳性(影像学诊断)而分别行对侧Ⅵ区清扫及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清扫标本中,Ⅲ区最常发生转移(76.2%),Ⅴ区均未见单独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周围组织侵犯、Ⅱ、Ⅲ、Ⅳ区同时发生转移可作为预测Ⅴ区转移的独立因素。2.侧颈+Ⅵ清扫标本中,Ⅵ区与侧颈Ⅲ、Ⅳ、Ⅱ、Ⅴ区的转移率分别为69.4%、76.8%、69.9%、67.8%、26.0%;跳跃转移(Ⅵ区阴性而侧颈或上纵隔阳性者)的发生率为27.6%,Ⅱ、Ⅲ、Ⅳ区转移与Ⅵ区转移显著相关。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灶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是影响PT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0.05。4.多因素分析显示:rn 性别(P=0.006)、年龄(P=0.004)、病变类型(P=0.032)、肿物大小(P=0.000)是影响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1.PTC患者Ⅵ、Ⅲ、Ⅳ、Ⅱ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建议侧颈淋巴结病理证实阳性者至少应常规清扫这几个区域,若临床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Ⅴ区转移、且无原发灶周围组织侵犯或未发现Ⅱ、Ⅲ、Ⅳ区同时发生转移,则可不予清扫Ⅴ区。2.Ⅵ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对侧颈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3.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大于45岁或男性或肿物大于4.0cm.或多发肿瘤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若符合以上条件之一,同时Ⅵ区淋巴结阳性时,可考虑行预防性侧颈清扫术(Ⅱ~Ⅳ区)。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TSH(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癌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至2006年428例初诊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临床资料和血清TSH浓度,以及手术切除标本病理切片情况,其中43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局部癌变患者。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局部癌变患者血清TSH浓度高于无癌变患者(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癌变率与血清TSH浓度1组(rs=0.384,p<0.05)、2组(rs=0.265,p<0.05)、3组(rs=0.314,p<0.05)均呈正相关,且结节性甲状腺肿癌变率随着血清TSH浓度升高而增加。结论:血清TSH浓度的升高增加结节性甲状腺肿癌变的风险,手术前血清TSH浓度的评估有助提高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癌变的早期诊断。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KiSS-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32例临床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病理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iSS-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KiSS-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与细胞质中。所有32例患者癌旁组织中KiSS-1蛋白表达均阳性,在癌组织中表达减少或缺失,11例(34.4%)表达阳性,21例(65.6%)表达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256,P<0.001)。KiSS-1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的平均A值为119.5 952,在癌旁组织中为174.8 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29,P=0.00)。rn 癌组织中KiSS-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P=0.618)及年龄(P=0.061)均无关,而与TNM分期有关(P=0.034)。KiSS-1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4/4)和25.0%(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KiSS-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减少或缺失,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
  • 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行简化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台理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标准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基础上简化操作过程(简称简化术式)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349例侧。简化术式采取颈根部低位弧形顺皮纹小切口(约10~12cm),分离上下皮瓣,但不在皮下游离患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及颈后三角皮下区域。可保护诸多通过这些区域穿出的感觉神经。无论原发灶大小、无论有无患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证据,均施行甲状腺患侧叶加峡部加对侧叶次全切除术,并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深面清除主要转移区域(Ⅱa、Ⅲ、Ⅳ、Ⅴb区)的软组织。不常规显露副神经,减轻了对副神经的刺激。rn 分组检测各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结果:简化术式与标准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避免了传统的“L”型或弧形长切口造成的明显疤痕外观及颈部活动受限的弊端;由于保留了全部肌肉及几乎全部神经支配,明显减轻甚至消除了患侧颈肩部活动障碍以及痛、麻、胀等异常感觉;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全面了解了颈部淋巴结状态,可准确评价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期,为判断预后、制定综合治疗计划提供了依据,结论:简化术式在争取根治性切除和消除病变遗漏、复发隐患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创伤,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更加符合功能性根治的原则,也为综合治疗提供了依据。本术式适应证广泛,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术式。
  • 摘要:高频超声(high-frequency ultrasound,HFU)对表浅组织显示好,是一种敏感、简便、无创伤、价格低廉、不受特殊条件的限制并易于推广的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肿瘤N分期尤其是CNo判定、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后疗效评价及监测提供简便实用的方法。本文就其对肿瘤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予以综述。
  • 摘要:甲状腺结节是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要在众多结节中鉴别良恶性,目前主要依靠超声检查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但两种诊断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点,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同时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大多良性结节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与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各危险组的划分及其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1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借助于单和多变量分析确定有意义的预后因素,再根据这些因素将患者分成低、中和高三个危险组。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出各危险组患者以及各预后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曲线。结果:长期生存率在低、中和高危组分别为98.3%、83.6%和42.9%。在低危组和部分选择出来的中危组病人仅做腺叶及峡部切除,而在高危组及部分选择的中危组病人则做较广范围切除,术后再辅以内或外放射治疗。结论:将分化型甲状腺癌分成三个危险组并借以制定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是十分正确的。
  • 摘要:甲状腺是人体体表肿物的好发器官之一,每天有相当多的人患有甲状腺肿物或结节来到医院就诊。目前在许多医院,甲状腺肿物的检查主要依赖临床医生的触诊、影像学(同位素扫描和B超)及化验检查,通常能够确定肿物的大小、范围、囊实性及功能性变化等,但对肿物良恶性的判断通常是困难的,通常需要依赖手术活检。
  • 摘要:甲状腺癌分为分化性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DTC),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未分化癌,其中分化性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0%左右。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甲状腺癌和滤泡状甲状腺癌,或两者的混合型(均称为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甲状腺癌大多属此类型。约占甲状腺癌的90%,该类癌肿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恶性度较低,生长及远处转移亦较缓慢,大多数有较好预后的恶性肿瘤,但是发生邻近器官受侵袭,则会发生并发病和高死亡率,虽然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但近年来在治疗的原则上仍有争议。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清扫范围的合理选择依据,整体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我院2组病例,第一组2007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的病例资料完整的160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functional nodedissection,FND)患者,整理病理资料按Ⅵ区淋巴结阳性数由少到多分组,分为4组:组1为0个54例,组2为1~2个52例,组3为3~4个28例,组4为≥5个26例。应用x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比较各组淋巴结转移规律。第二组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197例患者,均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探讨年龄组和肿瘤位置与淋巴结各区转移的关系。结果:第一组病例中原发灶侵及范围和Ⅵ区淋巴结阳性数分组与Ⅱ~Ⅳ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3,P=0.001)。随Ⅵ区淋巴结阳性数增加,Ⅱ~Ⅳ区淋巴结转移相对危险度依次增加(组1为对照组),分别为:2.73,6.36,9,70;侵出腺叶时患者Ⅱ~Ⅳ区淋巴结转移是腺内型Ⅱ~Ⅳ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2.48倍。诸因素与Ⅴ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二组中分析可见年龄分组Ⅱ区/Ⅲ区及Ⅳ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18—30岁年龄组段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组段。rn 为转移高风险人群。肿瘤位置分组与各区淋巴结转移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侵及范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对Ⅱ~Ⅳ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Ⅵ淋巴结阳性数增加,Ⅱ~Ⅳ区淋巴结转移相对危险度依次增加。18—30岁年龄组段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组段。为转移高风险人群。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可为临床合理选择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更科学合理的术式选择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分析cNo期甲状腺阿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carcinma,cNo PTC)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癌灶局部侵犯的组织病理光镜下表现、发病年龄和原发灶大小之间的关系,外科临床处置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98例cNo PTC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498例的总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2.2%,有详细病理分区记载的260例cNoPTC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Ⅰ区1.6%,Ⅱ区14.1%、Ⅲ区27.1%、Ⅳ区24.6%、Ⅴ区12.5%、Ⅵ区20.1%。癌灶无包膜组为65.6%、侵出包膜组为64.5%、侵出腺叶组为56.5%、侵犯邻近组织组为52.0%、局灶癌变组为33.3%、隐性硬化型组为26.9%,包膜内和侵犯包膜组为0。rn 因局部复发致死13人,3人死于远处器官转移。行预防性全颈清术后复发率为2%,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后的复发率为9.9%。结论:对部分cNo PTC行全颈清术是合理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