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1919~1949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1438篇,会议文献有195篇,学位文献有4134篇等,现代文学(1919~1949年)的主要作者有李怡、宋剑华、陈红旗,现代文学(1919~1949年)的主要机构有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在《动摇》《霜叶红似二月花》《子夜》等诸多小说中,茅盾不仅塑造了一个士绅人物形象系列,而且叙写了这一阶层自清末以来分化、蜕变的历程。在社会史视野中,进入地方社...
2.[期刊]
摘要: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从思想改造入手的具有文学启蒙性质的“社会改造运动”。从早期的经历到“五四”文学的启蒙体验,沈从文从改造社会和国民的向度上理解了文学的意义...
3.[期刊]
摘要: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近百年的中学教材解读史中,这篇散文的“空间美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反而偏好于“封建批评”和“自然热爱”的主题解读,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
4.[期刊]
1925—1926:新文化群体的分化及其人文困境——以《语丝》与《现代评论》关系为考察中心
摘要: 1924年底,《语丝》与《现代评论》先后创刊,编辑部均设于北京大学一院。二刊同人由北京大学两个教授群体组成:《语丝》成员多为本土的浙籍章太炎门生派系,《现代评...
5.[期刊]
摘要: 通过对早期新诗集序跋中新诗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自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概念。早期新诗集序跋对“自然”理论的建构,是从语言之自然、内容之自然、表达之自然三...
6.[期刊]
摘要: 百年中国文学女性形象建构与百年中国社会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互动、联动关系,深刻地反映着、建构着现代的中华文化,成为人们理解现代中国、现代中国女性、现代中华文化的...
7.[期刊]
摘要: 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然或因文献记载不足,或因对文献释读不一,诸多问题尚未圆满解决。经研究,“端午”风俗实源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8.[期刊]
摘要: 受童年生活留下阴郁忧愁的原乡记忆、求学时期吸纳现代文明思想以及初涉社会体察底层艰辛等人生经历的影响,何其芳在《画梦录》和《还乡杂记》中,以回望者身份重返故园讲...
9.[期刊]
摘要: 梁实秋与闻一多在清华和留美时期关系密切,两者经常探讨诗歌创作问题,结成了"诗友".由于艺术观不同,两者在诗歌创作、诗歌观念以及对一些作家的评骘上存在分歧.梁实...
10.[期刊]
新诗之“歌”建构——重审1930年代《新诗歌》的诗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摘要: 20世纪初,新诗坛对旧诗格律的质疑,诗人韵律美、音乐美观念的淡化,加之纸媒文字化传播形式等,导致新兴的白话自由体新诗之“诗”与“歌”相分离。30年代初,中国诗...
11.[期刊]
摘要: 在汉译英诗的影响下,五四新诗词汇系统开始了现代意义的建构。外来专有现代名词进入新诗,为新诗语言输入了现代性思想内涵,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观念与现代审美体验;受译...
12.[期刊]
摘要: 鲁迅弃医从文与周作人联袂投身于改造精神的文化事业,正是看中了文艺作品感染人心的情感力量,可谓一种“以情觉世”的文学观。从呼唤“摩罗诗人”到关注生命存在、求取个...
13.[期刊]
摘要: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
14.[期刊]
摘要: 省界观念问题在史学界比较受关注,文学界则似较少涉及,相关研究乏见。其实,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省界观念多有体现,并可分为认同、否定及介乎于二者之间的中性认识。...
15.[期刊]
摘要: 近现代交替之际,曾经盛行于欧洲的文艺沙龙传入我国,于20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北平、南京等一线城市蔓延开来。其中上海的真美善书店、金屋书店,北平的太太客...
16.[期刊]
叹词兴替与中国诗歌抒情文化的变迁——兼论新诗出现的文体史意义
摘要: 叹词是一种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感叹与抒情的性质及功能相同,一定程度上叹词可以成为抒情诗的代名词,因此探讨叹词兴替可以窥见中国抒情文化的变迁。...
17.[期刊]
摘要: “回到民间”是五四前后新文学倡导者喊出的口号,这一口号与晚近以来的白话文学运动寻求“言文一致”的语言、文学变革主张同声相应。就此而言,歌谣运动在北大的发生,虽...
18.[期刊]
摘要: 鲁迅一生主要在江南度过,留下了不少有关江南的言说,从中可见他对江南有着整体认知与总体评价。他对江南的自然风物怀有喜爱之情,这集中反映在《野草》中前后相连的《雪...
19.[期刊]
摘要: 民族抗战的全面爆发促使边地空间的多维发现,这其中的西南边地因其特殊的空间地位而成为战时“活力中心”,涵括其中的文学、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实际发展态势亦随之生...
20.[期刊]
摘要: 林语堂在跨语际写作与跨文化交流史中成就斐然。他在“中学西传”过程中所凸显的独特多元文化观,以生活哲学作为底色。具体而言,这体现在他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接受、对...
1.[会议]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常从政治视角去理解与阐发延安文学,却对其生成的经济语境对它的影响鲜有关注.事实上,从经济视角出发能更好地把握延安文学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相较于国统...
2.[会议]
摘要: 看待抗战文学的“国难财”书写不应限于“暴露与讽刺”的既定视野.“国难财”现象是战时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经济生活紊乱的结果,参与到“国难财”中的并不单是穷凶极恶的“...
3.[会议]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因素——以鲁迅《补天》为例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艺批评方法的热潮在引发当代作家创作盛况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域.随着日渐丰富的西方文艺理论的引入,现代主义、后现...
4.[会议]
摘要: 与从哈尔滨出走的流亡东北作家受到重视的研究现状相异,走入哈尔滨的现代外省作家的文学实践与文化活动,并未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本文从外省作家入哈后对东西方文明与文...
5.[会议]
摘要: 读张伟、祝淳翔编《唐大郎诗文选》.苏青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与张爱玲齐名,以唐大郎对新文学的浓厚兴趣,他的小报专栏文字不可能不写到苏青.此书中就有两篇与苏青有...
6.[会议]
摘要: 本文对新史料进行重点分析,《郁达夫先生访问记》和《语言与文字》目光聚集到日本对台残忍的殖民统治以及台湾的语言问题上,一方面,郁达夫肯定了台湾人面对日本殖民统治...
7.[会议]
周瘦鹃与《半月》杂志——"消闲"文学与都市文化的品牌创构,1921-1925
摘要: 《半月》是周瘦鹃第一本独立主编的杂志,其产生背景直接关乎1920年代初发生的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至关重要的"新""旧"文学之争.1921年1月上海文坛名片《小说月...
8.[会议]
摘要: 叶荣钟(1900-1978)为台湾彰化鹿港人,一生跨越了台湾各个不同阶段.1918至1921年以及1927年至1930年间两次赴日留学,30年代他参与了文学杂...
9.[会议]
摘要: 中国作家的现代敦煌文学叙事起自1970年代,产生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新世纪前后,甘肃作家冯玉雷的敦煌系列长篇以人类性的宏阔视角对敦煌这个巨大的文化意象进行...
10.[会议]
从香港《立报》(1938-1941)「小茶馆」副刊看萨空了的国家想象与在地关怀
摘要: 「这次是真离开香港了,不知道那一年我还会回来,」在这个默念中,满腔充塞了对香港的依恋.香港太平山上,看过朝暾也看过晚霞;九龙弥敦道上,更领略过许多诗情的月夜;...
11.[会议]
摘要: 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鲜明的时代特点及艺术价值.文章以先秦至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特色及时代背景为引,讲述了丁玲出生的...
12.[会议]
校園、紙張與民國時期北平文壇的沉浮——一项基于历史地理因素的期刊考察
摘要: 民国时期,北平校园环境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从五四至抗战,校园既是现代文学和商业出版之间的缓冲,也是知识分子吸纳社会资源的中介;沦陷时期,教会学校成为政治的庇...
13.[会议]
摘要: 夏志清先生在谈到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时认为:"《传奇》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道地的可怕."以"道地的可怕"概括张爱玲小说的"中国性"特质,不能...
14.[会议]
日据时期台湾与祖国“现代”“文明”程度之比较——以20世纪20年代及其前后的台湾文学为视角
摘要: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地区在当时许多台湾作家看来,是一个狭仄、保守、封闭,教育和经济并不发达,各项建设落后,甚至风俗习惯和人的品德、思想有待于改进的地方。台湾的...
15.[会议]
摘要: 格非说:没有现代传媒,就没有现代文学的繁荣.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现代文学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新媒体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
16.[会议]
摘要: 林语堂、苏东坡——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虽横跨千年,林语堂先生却将苏先生视作导师、知音.通过对林语堂和苏轼的纵向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不仅是崇拜者与被崇拜者,...
17.[会议]
摘要: 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也是一位游踪布于中外的旅游者.他创作了大量的旅游文学作品,并在其中折射出他对旅游的见解."自然"是他情有独钟的旅游对象,自...
18.[会议]
摘要: 本文将这些历史变动的转折点视为历史的「皱褶」(fold),亦即欲望与话语在历史时间中的蠕动,并生成为知识的权力部署.这里,皱褶被理解为各种欲望与话语的复杂运作...
19.[会议]
对海外中国现代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再反思——论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中的学术创新与研究缺陷
摘要: 海外汉学家耿德华在1980年出版了英文专著《被冷落的缪斯》,当时填补了国内外关于中国现代沦陷区文学研究的空白.今天再重新审视该书,发现它在继承前人与突破创新上...
20.[会议]
摘要: 论及40年代后期文学,不能不论及弥漫于这一时期文坛的"哀歌"氛围.一个社会整体的时代想象与情绪氛围,既是构成该时期文学的重要因素,也是透视该时期社会精神的重要...
1.[学位]
摘要: 作为出身南洋的作家,黑婴在现代文学史上被定位为“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然而相比这种新感觉派特性,其身上的南洋特质才是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因素。纵观黑婴的创作之路,其...
2.[学位]
摘要: 《译文》(1934-1937)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最早的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刊物,前三期由鲁迅主编,后面交由黄源负责,总共发行29期,与当时众多的文学翻译团体一起...
3.[学位]
革命边缘的浮沉--端木蕻良思想演变研究(1932--1949)
摘要: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一群原籍东北的青年作家流亡至关内,成为驰名文坛的“东北作家群”。作为该群体一员的端木蕻良已广为人知,并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而作为左...
4.[学位]
摘要: 20世纪20年代,王平陵最初以在京沪各报发表作品而崭露头角,随后以《学灯》、《大道》、《青白》的主编和“民族主义文艺”的倡导者、“文协”的组织者活跃于文坛。但...
5.[学位]
摘要: 民国时期的甘肃文学图景,由于地域的边缘性、材料的稀缺性而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也因之很难了解现代文化、现代文学是如何进入并影响这一地域的文化、文学形态。民国...
6.[学位]
摘要: 抗战时期,沈从文在生活轨迹、精神状态、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深受抗战文化的影响。因此,论文以抗战时期的文化语境为基准,探求处在抗战文化语境中的沈从文创作上出现的新变...
7.[学位]
中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研究——以《科学文艺》(1979-1984)为中心
摘要: 本文在19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以《科学文艺》杂志为中心,梳理“黄金时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考察科幻文学这种具有鲜明现代性特征的文类与“现代化”政治的密...
8.[学位]
摘要: 近年来,“返乡书写”成为充满传播力与内在张力的文化热点。该现象产生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过程之中,是农裔知识分子的写作者融合个人经验与“乡衰”、“城困”的...
9.[学位]
摘要: 苏雪林是五四时期踏入新文坛的第一批女作家,也是一位极具个性特征的人物。她集作家、学者与教授于一身,兼具作家的才情与学者的理性,在新文学筚路蓝缕的时候,起到了重...
10.[学位]
摘要: 郁达夫曾经是左联发起人之一,但最终脱离左联。之后郁达夫仍然与鲁迅、蒋光慈等左翼作家来往密切,甚至参与过多次对左翼作家的营救活动。考察郁达夫20世纪30年代的社...
11.[学位]
摘要: 沈从文早期(1924—1928年)的大量城市题材作品,记录了一代现代文学青年在都市里的现实处境。都市生活对个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外在的物质生存压力上,也体现在...
12.[学位]
摘要: 作为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女作家,萧红研究一直是文学史上的一大热点。从30年代以抗日作家的称号震动上海文坛,到40年代以女性之名颇惹争议,及至建国后的沉寂,再到8...
13.[学位]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候,图书、报刊等印刷媒介的成熟与普及改变了以往文学传播的模式,现代传媒机制中的作者、编辑、媒介构成了文学传播的核心力量。文学编辑作为媒介...
14.[学位]
摘要: 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作家为首的创造社,凭借澎湃的激情和厚重的使命感在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备受彼时文坛青睐的“爱情”题材,作为呐喊个性解...
15.[学位]
摘要: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既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人士,又以“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烈士作家”、“作《背影》的朱自...
16.[学位]
摘要: 马博良是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性人物,他于1955年创办《文艺新潮》①,推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计划地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引入香港,成为香港现代派的滥觞。他...
17.[学位]
摘要: 书话是对书的品评与思考,或是谈论与书有关的史实、人物,或是作者由书引发的对于人生或社会的感悟。书话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种写作形式,更形成了一种文学体裁,具...
18.[学位]
摘要: 刘小枫著作颇多,他一直想要清楚知道的是因现代性而支离破碎的中国学术思想最终在哪里落脚这个问题。《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一书就是围绕中国现代性...
19.[学位]
摘要: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文学社团集中涌现的现象,这些文学社团不管是数量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堪称历史之最,在后来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再也没有出现过。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