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革命边缘的浮沉--端木蕻良思想演变研究(1932--1949)
【6h】

革命边缘的浮沉--端木蕻良思想演变研究(1932--1949)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作为左翼作家的端木蕻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章节概要

2 “新人”何为:“原端木蕻良”的道路探寻

2.1 炮打“低能的机构”:“新人”的政治奋进

2.2 冲出“黑暗的闸门”:“新人”的文学实验

3 汇入“东北作家群”:抗战前夕的底层书写

3.1 投奔左翼文坛的东北流亡作家

3.2 作为“东北作家群”一员的底层关注

3.3 处“东北作家群”边缘:破落贵族的另类经历

4 渐离左岸:全面抗战时期的精神曲折

4.1 “双重的负担”:文学观念和人生选择

4.2 “热情的援助”:人道主义思想的显扬

4.3 从肩负“两重的铁枷”到沉湎“悲怅式挽歌”

5 回归革命:抗战后的信念复苏与升华

5.1 复萌“憎恨”:重返左翼轨道

5.2 革命立场的稳固与革命话语的发展

6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阅读型参考文献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一群原籍东北的青年作家流亡至关内,成为驰名文坛的“东北作家群”。作为该群体一员的端木蕻良已广为人知,并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而作为左翼作家的端木蕻良却鲜少得到研究者深入且细致的讨论。事实上,自端木蕻良1932年加入“北方左联”后,无论是开启他文学之路的小说《母亲》,还是其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都是以左翼文学的名义面世的。新中国成立后,端木蕻良更是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海归”驻京作家。在相当程度上,以往对其左翼面向不够重视的学术倾向造成了端木蕻良研究的局限,并妨碍了对其思想与创作的深入认识。  因此,本文聚焦作为左翼作家的端木蕻良的思想世界,以探察其政治文化身份认同的变迁。鉴于端木蕻良与现代中国文学史、革命史的紧密关联,本文以端木蕻良于1932-1949年期间在北平、上海、重庆、香港、桂林等地的文学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和相关史料记载,本文对端木蕻良革命道路的走向做了较为细致的考察,比较完整地呈现和分析了他在革命道路上的矛盾犹疑。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端木蕻良原本服膺左翼文艺路线,他最终的道路选择亦复归于革命,可以说,革命的“向心力”自始至终牵引着他,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阵营的一员。不过,端木蕻良独特的家庭出身和由此形成的个人气质及其理智与情感之张力,又让他的思想演变呈回环曲折之势,使其在左翼作家阵营中陷于“在而边缘”的窘境。  本文主体的第一部分从“新人”入手,考察了成名前的端木蕻良(曹京平)在北方参与革命的精神面貌。这一时期,身为“新人”的曹京平处在探寻革命道路的阶段,逐渐从政治尝试转为文学实验。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身为“东北作家群”一员的端木蕻良在抗战前夕的上海与“东北作家群”以及左翼文坛的关系。其中,底层书写是呈现端木蕻良个人气质与“东北作家群”、左翼群体之张力的关键切入点。接着,本文第三部分对端木蕻良在全面抗战时期疏离左翼政治文化的精神曲折进行了梳理。作为端木蕻良思想底色之一的“双元人道主义”,在他由于人事因素而游离于左翼阵营之际,导引其创作呈现更为丰富的面向。最后,本文第四部分着重关注端木蕻良的革命信念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变化。经历精神曲折的他最终得以升华其革命信念,并在稳固革命立场的同时发展了革命话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