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4-22

主办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

会议文集: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针对社区参与仅停留在经济与技术层面的形式参与而未深入到反映居民权力主体地位的深度参与,使其在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满意度.本文引入了旅游社区增权理论,基于社区居民权能感知的中介视角,构建了社区增权对民族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满意度的中介影响结构模型,以贵州省上郎德苗寨、西江苗寨和天龙屯堡分别为社区、政府和企业主导模式的民族旅游社区案例地,围绕"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是否存在社区差异"、"影响中介效应因素是否存在差异"等逻辑论题展开实证.研究表明:①不同主导模式的民族社区均存在社区增权对其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满意度的中介效应;②居民社区参与对社区主导模式的居民满意度影响效应显著,且大于居民社区增权感知产生的部分中介效应,而居民社区去权感知未产生中介效应;政府和企业主导模式的居民满意度均受居民社区权能感知的中介效应影响,前者的去权感知的中介效应强于增权感知的中介效应,后者则反之;③不同主导模式的民族社区其社区增权中介效应的影响因素均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论为真实反映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获益态势、提升民族旅游社区精准扶贫质量与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理论框架解释旅游消费者如何回应有价值的旅游广告信息以及如何动态更新价格决策.通过2(旅游广告类型:信息性vs.形象性)×2(风险偏好:风险厌恶vs.风险追求)×2(场景:获得收益:参考价格高于产品实际价格vs.遭受损失:参考价格低于产品实际价格)三因素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参考价格的调整幅度,验证旅游消费者基于贝叶斯更新原则的动态价格决策规律.结果表明,在获益的场景下,旅游信息性广告的曝光使风险厌恶者降低的参照价格幅度小于风险追求者;在此条件概率下,旅游形象性广告的曝光改变风险偏好者的行为,风险厌恶者降低的参照价格幅度大于风险追求者;在损失的情境下,信息广告和形象广告对不同风险偏好旅游消费者的参考价格调整幅度有影响但不显著.
  • 摘要: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和开放环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景观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本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实地调研对1980年-2010年30年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提取、转换,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景观的演变过程,透视旅游城镇化作用下民族地区景观格局在21世纪前后两个阶段的演变进程,并尝试构建了民族地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框架.研究发现黔东南州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主要表现在土地的非农化、景观破碎化向集中化过渡、建筑景观斑块集中增长化三个方面.其中以旅游业为主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的带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人口增长的拉动以及意识形态现代化的驱动成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 摘要:通过DEA模型客观评价2010~2015年北京市除首都核心区以及石景山区以外的三大功能区,13个行政区的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效率,得出综合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分解综合效率,得出多数行政区的纯技术效率较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和贡献大.从规模报酬角度分别对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再分析,并利用DEA-MI模型对其进行效率的演变分析,三大功能区的演变路径依次是稳定式、突变式、往复式.最后,在投影分析基础上,对北京市农业观光旅游的目标值进行优化,并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提出效率改进的建议.
  • 摘要:本研究将品牌联想(目的地属性特征联想)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综合运用了因子分析法和IPA分析图,发现潜在消费者对目的地最为看重的目的地属性分别为:治安良好、美丽风光、特色餐饮、气候宜人、住宿舒适、物美价廉、热情友好、布局合理、历史悠久、自驾方便、购物天堂、动感时尚.并对上述联想属性进行了主成分提取,从消费者"买点"的角度认为对目的地品牌塑造有四个重要诱因,重要程度依次为:服务因子、资源因子、进入因子、现代因子,并运用IPA分析图在具体塑造因子维度下比较了六个省域旅游品牌的品牌表现力.
  • 摘要: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也是一位游踪布于中外的旅游者.他创作了大量的旅游文学作品,并在其中折射出他对旅游的见解."自然"是他情有独钟的旅游对象,自然唤醒他丰富的美感体验、激发他率真的性灵自由、滋养他深层的生命意蕴."审美"是他一以贯之的旅游目的,也是贯穿其人生的一种态度,他投身于自然,体验生活的情趣美、感悟生命的诗意美."单独"则是他实现旅游审美的途径,对他来说,独处更容易感知天性自我、更容易进入审美状态并坚持审美个性,在感受天地之大美中领悟睿智通达、潇洒坦荡的生命新境界.旅游是自由生命的诗意栖居,徐志摩的这种旅游审美观与哲学意义上的旅游本质一脉相承,在当今功利社会也不乏启迪意义.
  • 摘要:经过10年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处于边缘角色的邮轮停靠接待国成长为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邮轮客源输出国.研究中国母港邮轮游客的体验感知对于进一步扩大中国邮轮市场规模,提升邮轮旅游品质,提高我国在全球邮轮价值链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携程网上的邮轮游客评论作为文本数据,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提取邮轮游客体验感知的高频特征词,并对高频特征词之间关系做社会网络分析,以深入分析中国母港邮轮游客的体验感知属性;并通过对游客评论的内容分析,以获取中国邮轮游客的满意度水平及具体维度,探析中国母港邮轮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邮轮旅游服务质量和完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以"天价虾"为旅游舆情样本,基于百度指数,实证分析旅游舆情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显示:(1)旅游舆情网络关注度总体呈现极速上升、指数式衰减、阶段性显著提升的演变轨迹;月度为加速收敛波动态势,月内分布相对差异有均衡化趋势;周内分布为"工作日高,周末低".(2)旅游目的地气候舒适度、媒体关注度、时间对舆情网络关注度有显著影响,媒体关注度的影响在当期显著,跨期影响并不明显;假日效应、周内效应的影响存在异质性.(3)旅游舆情网络关注度省际差异大,强弱分布呈现空间跳跃特点;大陆关注度远高于港澳台,澳门为0关注;东中西网络关注度呈现梯度递减规律,其区域绝对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的相对差异依次递减.(4)网络发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地缘网络、空间距离是影响旅游舆情网络关注度空间变化的显性因素,媒体关注度与教育发达程度的显著影响未能通过实证检验.
  • 摘要:全域旅游战略实施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指引了一条新路,有利于实现产城协同发展.选取38座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作用基础上,运用定位矩阵图评价法将16座资源枯竭型地级市划分为成功转型、成长转型和探索转型3种类型,最后从政府统筹、市场运作、设施建设、产品开发、旅游服务、利益共享和环境治理7个要素提出3种城市类型的差异化转型发展路径,以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进而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游客通过社会化媒体搜寻信息已成常态,但针对社会化媒体情境下旅游机构信息供给策略的研究尚未被明确提出.为此,本文将社会化媒体和信息搜寻研究领域中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旅游研究中,基于TAM模型和动机理论,结合社会化媒体的特征,构建游客社会化搜寻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用户生成内容、交互与协作、经验、内容推荐者、社会化媒体平台声誉都会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游客社会化搜寻意愿,搜寻动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游客社会化搜寻意愿.
  • 摘要:中国出境游始于1984年国务院批准赴港澳地区探亲旅游,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客源国和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出境旅游经济影响及其规制、发展变化趋势、行为消费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游客自身的心理安全问题却一直被忽略.本文基于"担忧"理论和Larsen(2009)旅游者担忧量表,在澳大利亚对463名中国出境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验证结果表明:对不确定性的不可容忍是影响担忧的重要认知因素.中国出境游客普遍具有担忧情绪,但其担忧程度比预期要低.游客担忧情绪的变化,与目的地评价的满意度相互关联;中西方旅游者担忧内容的差异性,折射出其自身旅游的成熟品性.同时,作为一种跨文化研究,西方旅游者担忧量表的适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都有待检验.
  • 摘要:共享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应该更加重视收集游客网络舆情、研究游客的消费偏好,从而提高市场业务的针对性及延伸度.运用ROSTROST ContentMining软件,以广东御临门温泉度假村为例,挖掘携程、去哪儿网等7个旅游网站游客消费后评价文本,挖掘其高频特征词、剖析游客体验评价类目,并构建社会语义网络矩阵图、分析游客体验评价情感.结果显示,景区的资源特色、生态环境、设施构建是游客体验后评价的焦点,其评价中积极情感比例较高.游客体验效应、感知口碑与官网宣传文本挖掘比对结果趋于一致,反映出良好的网络口碑现状.景区不足之处主要反映在设施日趋陈旧、体验项目欠缺等,需要根据网络舆情的动态,以开放的心态,做好针对性的设施优化、服务提升.与此同时,景区应重视"温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温泉旅游地的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 摘要: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引入文明情感,以初游者与重游者为比较样本,构建了文明旅游行为意愿影响机制模型.通过对744份来杭国内游客的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⑴整体样本中,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文明情感及主观规范对文明旅游行为意愿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行为态度的影响效应最大;⑵整体样本中,主观规范在文明情感与文明旅游行为意愿关系分析中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⑶整体样本中,旅游次数(即初游者与重游者)对关系模型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⑷初游者样本中,主观规范在行为态度与文明旅游行为意愿关系分析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主观规范在文明情感与文明旅游行为意愿关系分析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⑸重游者样本中,主观规范对关系模型不存在调节作用.
  • 摘要:在大众旅游、"旅游+"的背景下,设立于1987年的导游许可制度,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许多新业态旅游活动中,获得导游许可,持有有导游证的人,不能胜任新业态旅游的带团服务;能够胜任的,又往往是无证人员.这造成了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新业态旅游经营者方面,如安排持证导游,服务不到位,实质上损害游客权益;安排无证专业人员,存在民事纠纷和行政处罚的风险.二是新业态从业人员方面,例如户外运动专家如果要想合法带团,就必须考取导游证;但考导游证所学到的主要是景区、景点讲解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际带团基本用不上.这种"合法性与合理性"对立的局面,凸显了导游许可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危机.虽然近年来国务院为了简政放权,批量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但鉴于导游服务具有公共利益属性以及其他特性,该许可依然符合《行政许可法》有关许可设立的规定,有必要予以保留,并及时改革.为此首先要重新认识导游服务的内容,它可以为两个部分:一是基础导游服务,是所有旅游业态的导游服务通用的,即安全、准时地为旅游团队提供组织、协调、陪同服务;二是专项导游服务,如观光讲解、户外运动、摄影、儿童教育等,不同的业态有不同的类型.以该分类为基础,实行"许可+认证"的方案.许可仅针对基础导游服务部分,由政府依法实施;认证针对专项导游服务,由社会第三方组织根据市场需要实施.一个是法律、是强制、是兜底;一个是市场、是自愿、是优质.在这样的框架下,导游许可制度,需要调整的主要是导游考试,考试科目设置应以基础导游服务的内容为依据,侧重考核提供基础导游服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 摘要:入境外国客源市场的发展对于增加我国旅游外汇收入,提升国际旅游形象,以及增强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地理集中指数、竞争态指标、年际集中指数、季节变动指数等测量指标,分析了2006-2015年我国入境外国客源市场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客源类型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近十年来,我国入境外国游客数量年际波动不大,客流较为稳定,入境旅游旺季在8和10月,而1和2月则为淡季;其中大洋洲等客源地呈现明显的反季节旅游的特点;(2)我国入境外国客源市场地域分布较为分散,但未来呈现集中的趋势;韩国客源和亚洲客源呈首位分布特征,各客源地及各洲际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此外各客源市场的竞争态势也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变化趋势,如改善型、恶化性、维持不变型等;(3)入境外国游客以男性、中青年及中老年游客为主,飞机出行、观光休闲和商务旅游较多.最后,结合外国客源市场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 摘要:基于旅游经济与交通两大系统共选取的12个指标,构建了测度两者耦合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测度了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发展得分和交通建设得分,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旅游经济与交通的耦合协调态势状况.研究发现:旅游经济与交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际差异,各市(州)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聚分为旅游经济发达区、较发达区、一般区和落后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滇中、滇西北为旅游经济增长极核,以周边市(州)等次旅游经济梯度区域为辅助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交通发展聚分为交通优势区、较优势区、优势一般区和优势落后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滇中的昆明及其周边市县为核心圈层逐渐向外围市(州)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耦合协调度方面,极高耦合协调度型市(州)在空间上呈现"单极面状"布局,高耦合协调度型市(州)呈现"组团状"空间布局,其余市(州)的主要区位指向偏向于远离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北部和偏远的西部山区.云南省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实现旅游经济与交通良性互动任重而道远,为此,在分析驱动因素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经济与交通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 摘要:传统的社区参与理论之所以在实践中难以践行,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社区居民的地位或权力是其在与各利益相关者持续的、反复的博弈过程中实现的.本文尝试基于博弈论视角,通过剖析社区居民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区精英等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探析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为什么要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增权"这一问题提供更为微观、具体的理论解释.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旅游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与开发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民间舞蹈的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交通不便、知名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旅游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文章基于对同乐村的田野调查分析了"阿尺木刮"的保护、传承以及旅游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历史上珍贵的无形资产,实现其有效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社区居民作为非遗产生和传承的主体,在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江永女书文化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方法,引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居民保护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意向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影响居民保护意向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居民保护女书文化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保护意向均有显著影响;(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保护意向的影响强度依次为:主观规范(0.464)>知觉行为控制(0.430)>行为态度(0.205).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以促进非遗的有效保护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中国节庆一些面临停办的危机,而节庆期间常常设置一些特殊的景观有的在节后拆除,有的作为标志性景观保留下来,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现代日常生活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认知与想象.这些节庆地景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文化景观,在地表上浮现又消失,对举办地的公共空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借助空间三元生产理论对青岛国际啤酒节地景展开深入分析,以青岛国际啤酒节为例,从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再现空间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啤酒节是如何落实为节庆地景的过程以及啤酒节背后的政治、经济等目的,也就是啤酒节地景的空间生产及变迁过程.本研究为以后国内节庆活动的空间生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拓展了国内节庆的研究视角和领域,丰富了节庆的理论内容.
  • 摘要:节事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节事旅游的兴起,节事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地方特色.在节事旅游场域下,文化表演成为了向"他者"展示地方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受到节事组织者的青睐.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研究对象,针对节事旅游中文化表演和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展:(1)节事旅游中的表演,是地方化的文化表演,地方需要通过文化表演进行重塑.(2)节事旅游的地方,是表演化的地方,在旅游中向"他者"进行表演性的展示.(3)节事旅游场域下,文化表演和地方两者在"我者"和"他者"的凝视下进行积极的互动,两者之间是相互的关系.
  • 摘要:国际观光旅馆业,属于多元化与顾客密集接触的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在于服务的过程,因此员工的异质性,团队的合作对服务品质影响重大.本文针对国际观光旅馆业内团队异质性、团队冲突和团队氛围的影响关系进行探讨,以杭州与烟台地区5个国际观光旅馆为调查对象,收集398份有效问卷,通过验证性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量化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国际观光旅馆业内团队异质性与团队冲突呈正向显著影响,团队异质性与团队氛围呈负向显著影响,团队冲突与团队氛围呈微弱的负相关影响,且团队冲突在团队异质性与团队氛围间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
  • 摘要:三亚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海南省旅游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城市,是使海南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旅游岛的尖刀力量,是海南省入境旅游的晴雨表,研究三亚入境旅游对海南省开展旅游特区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亚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是国际性却并不突出,入境游客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较低,且客源市场并不稳定,季节性表现突出.本文以三亚近十年来入境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从季节性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两个方面分析三亚入境旅游市场特征,为尚处于成长期三亚入境旅游市场,发现制约其发展的症结所在,提出应对策略.
  •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旅游业的增长,中国酒店企业逐步开始了海外并购.作为第三产业,酒店业的并购由于其主要输出的是服务、是管理、是文化,因而在并购的过程中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和障碍.根据约哈里之窗的启示,酒店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通过显化中华文化、进行文化整合、增强双向沟通、重塑服务体系,促进双方沟通,实现共赢.
  • 摘要:我国旅游进入到休闲度假时代,旅游地产、特色小镇等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前提和基础,市场定位是旅游地产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介绍两种定位方法,首先是对旅游地产市场一般分析方法的介绍,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得出定位结构图,进而分析总结得出其定位流程,其次是介绍模糊综合定位方法,它是将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建立模糊综合定位研究框架,本文通过对市场分析,构建指标体系,通过AHP法建立递阶层次,而后通过评判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由模糊数学的思想方法,得出综合隶属度,根据综合隶属度的高低来确定定位的档次.两种方法因其侧重点不同而各自有其特点相结合使用.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呈现迅速扩张之势,本文梳理总结了我国经济型酒店二十年的扩张历程,并提出了扩张的动力机制.我国的经济型酒店的扩张经历了扩张的初始阶段、产品细分、并购和资本运作、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这样四个发展的阶段,扩张的速度不断加快,品牌规模不断扩大.本文深入探讨了经济型酒店扩张的动力机制,经济型酒店是在国内大众旅游市场的拉力、资本增值的内在驱动力、行业推动力以及宏观政策、市场经济及资本市场的推动力等几方面的推动下不断扩张的.
  • 摘要:三亚凭借阳光、海水、沙滩、森林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国内知名旅游度假胜地,旅游市场的旺盛,带动了酒店行业的高速发展,因此也成为高星级酒店聚集地之一.但是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的颁布,由公务需求推动的高端酒店业的发展面临危机,业绩普遍下滑,三亚市场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以亚龙湾为首的高星级酒店区域,需求的锐减导致竞争的加剧.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对亚龙湾区域酒店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发掘存在的问题,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提出区域酒店转型升级发展策略,以期对亚龙湾区域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旅游定义是旅游学科的根基,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应用视角看,都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但理论界对旅游的定义一直各持己见,至今没有形成统一.旅游定义上的混乱一方面使旅游基础理论难以形成定论,成为旅游学科独立性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对实践操作带来极大挑战.同时虚拟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旅游认识的观念,对一些现存的旅游定义带来一定冲击.就本文对现有旅游定义进行综述,结合虚拟旅游的发展,总结分析旅游定义的共性特征,并对其提出新的探讨,认为旅游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对日常生活差异化的一种体验方式.
  • 摘要: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大数据在旅游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域旅游发展不再仅仅依靠感性经验,而需要依托大数据进行决策.电信运营商是互联网的提供者和移动端的入口,运营商的数据具有全面性、多维性、中立性、完整性的特点,其数据资源对旅游行业是一座宝贵的金矿.三大运营商陆续启动大数据战略,在旅游行业探索大数据应用,并实现了价值.本文将阐述运营商大数据的内容、特点、研究方法,并以中国联通为例阐述其在旅游领域的广泛应用.
  • 摘要: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测算我国2014年31个省区酒店效率,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2014年酒店技术效率(0.758)、纯技术效率(0.807)、规模效率(0.943),规模报酬不变的省区有5个,规模报酬递增的省区有6个;(2)第三产业占总经济比例、生产总值、交通便利对从业人员松、固定资产、酒店数量有着显著性影响.(3)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项之后酒店效率发生小幅度变化.按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0.9作为临界点把31省区划分4个类型,发现各个省区酒店效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差异采取措施,提高酒店效率.
  • 摘要:鉴于多学科介入旅游研究但融合度不够、旅游研究没有公认的概念体系和旅游学科基础理论,论文在系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学科的几个核心概念,如旅游、旅游活动、旅游产品、旅游系统,进行了界定.研究的结论是:将系统管理理论中的系统哲学、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结合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中,既可以扩展系统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又可以对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问题提供新颖而恰当的分析视角.
  • 摘要: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屯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有其特殊性.本文在界定屯垦文化与屯垦文化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屯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屯垦文化价值及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自然社会环境,开发条件3个方面构建屯垦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因子权重和赋分评价体系.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实证研究,对屯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分析其品质结构、类型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构建的屯垦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体系合理、普适,研究结论不仅为屯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提供定量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也为屯垦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摘要:旅游产业驱动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衡量旅游驱动型城市城镇化质量是判断旅游城镇化效果的重要手段与基础.因此本文从经济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质量、基础设施城镇化质量、休闲城镇化质量、生态城镇化质量5个方面选择了旅游驱动型城市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变异系数、G1与TOPSIS的评价模型,并以我国典型旅游驱动型的12个城市为对象,对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12个城市城镇化综合质量为0.4225,其数值并不高,且各个城市之间的城镇化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都江堰、韶山、三亚、敦煌的质量都高于0.75,安顺、武夷山、大理、黄山、张家界、峨眉山的质量处于0.1-0.4之间,井冈山、丽江的质量较低,均小于0.1.从12个城市城镇化分项质量来看,其高低次序依次为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休闲城镇化.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的旅游驱动型城镇化综合质量尚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旅游产业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从而提升旅游驱动型城镇化质量水平,切实发挥旅游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
  • 摘要:我国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快速发展,但由于缺少专门法律的规范,旅游市场的矛盾日趋尖锐.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出台,国内旅游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网民评论、新闻报道、旅游从业者评价及电视访谈为数据来源,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重点揭示了旅游法对旅游市场、旅行社、旅游购物店、导游以及旅游者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类型及其具体内容.最后,研究构建了旅游法实施影响的分析框架,进而指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本溪旅游促销策略现状;运用网络日志和半开放访谈的研究方法,观察、了解本溪旅游者口碑传播行为的驱动因素;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本溪旅游者口碑传播行为的驱动力.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本溪旅游者社交网络口碑传播行为驱动因素主要是兴趣动机、保存动机.本溪旅游者专业旅游网站口碑传播行为驱动因素主要是消费者产品知识、获取奖励动机.本溪旅游者线下口碑传播行为驱动因素主要是产品喜爱动机.最后本文提出了三点营销策略建议:做好本溪旅游整体产品,建设本溪旅游专业社交平台,运用激励手段促进口碑传播.
  • 摘要:实现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的关键在于提高碳排放绩效,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客观真实的对我国各省区低碳旅游效率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碳排放作为投入指标纳入全要素生产框架中,利用三阶段DEA方法评价了我国低碳旅游绩效,为真实测算低碳旅游效率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变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DEA测度的低碳旅游效率被低估,剔除影响因素之后的低碳旅游效率在地域上同样存在显著的不平衡.
  • 摘要:构建旅游科学(学科)是人们的欲望,而实现欲望的基础在于对旅游概念的把控.目前,对旅游概念依然停留在认识论的阶段,仅仅是对旅游做出了貌似客观却依然是主观功利性所做的旅游规定.虽然这种规定有其现实意义,但若以此构建旅游科学,其结果一定是畸形的,不牢靠的,甚至是非独立的.旅游本质在语言及经验、知识、观念和科学等处被遮蔽,消除遮蔽去迎接走向人们的旅游,必为在思想中挣脱"变"而成为"定"的沉思.为此,仍需在旅游思想的道路上前行,在思想的反思中获得开启旅游思想的智慧,让旅游本质显现,使旅游科学成为可能.
  • 摘要:博物馆旅游起源于20世纪西方国家,西方博物馆的初衷是收藏并保存某种文化珍品,适当地展示部分藏品,以供人们观赏.后来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增加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如今,博物馆的功能还在不断演变着,即逐步扩展至休闲娱乐的功能.相比于西方博物馆,我国的博物馆发展较晚且发展曲折.其中,我国民间博物馆的发展更为缓慢.从建国开始直到1996年,新中国第一家民间博物馆即观复博物馆才在北京挂牌成立.三年后,港商陈丽华女士斥巨资在北京建造了中国另一家民间博物馆即紫檀博物馆.随后,民间创办博物馆的热度才开始逐渐升温.虽然民间博物馆已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但仍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本文结合我国民间博物馆发展状况建立博弈模型,论探讨了民间博物馆旅游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摘要:旅游感知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呈现赋予感知载体,会影响感知延伸,引用心理学的概念,可以称之为"具身化".研究选取案例地并基于点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运用Rost和Nvivo软件,进行词频抽取和多重编码,分析发现5个方面的感知呈现倾向,聚类化分析后得出3种平台特征,感知内容呈现中存在聚合与分裂,主要有两大类型角色且还有明显的共睦态区域.最终判定结论:旅游感知呈现是一种基本诉求,社交媒介延伸了旅游感知;旅游感知呈现具有多模态化特征;共睦态不仅体现于旅游活动过程中,在社交媒介平台上也会产生感知呈现共睦态并超越时空界限;此外,旅游感知呈现必然会引发二次感知,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在理性和感性双重维度上重新建构.
  •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许多民族文化正面临衰退、变异和消亡的危险.立足"一带一路"战略审视我国民族文化的保护现状,分析民族文化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探究其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寻求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创新的共赢路径,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旅游小镇具有明确主导产业、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研究安徽旅游小镇在构建满足游客多元化、全域化旅游体验需求的供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安徽旅游小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认为科学合理规划,稳步有序开发;拓展资金来源,创新投融资渠道;发挥"创意-旅游-产业"内生增长机制;推动部门联动,探索齐抓共建机制;强化标准指导,谋求可持续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引入现代管理运营模式是其健康发展的有益路径.
  • 摘要:体育旅游产业是新常态下我国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上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大载体.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服务于当前上海创新转型升级战略,这客观要求上海体育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论文聚焦上海体育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问题,系统诊断分析了其现状、问题及其原因,着重阐述了其发展理念、升级路径(包括产品、服务、流程、功能和链条五条升级路径),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及若干建议(包括聚焦质量效益、统筹联动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为做强做大上海体育旅游产业,持续提高上海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发展"上海四新经济",早日把上海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决策参考.
  • 摘要: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物进行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旅游业联动效用的发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在阐释全域旅游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对全域旅游视角与旅游精准扶贫的关联性以及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精准扶贫展开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以龙脊镇金江村为例,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
  • 摘要: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与酒店人才培养供需瓶颈的背景下,依托政校行企社五位一体资源协同优势,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显个性、广视野、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标准,驱动产教融合协同平台建设,推动酒店人才协同共育模式,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从精准培养与供给层面指导规划,提供理论模型指导和建设框架,提升应用型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有效满足区域酒店行业发展对应用型高素质酒店人才的强烈需求.这对应用型高校转型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日新月异的旅游产品市场预示着我国的旅游逐渐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新常态时期的到来为旅游发展带来新机遇,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域旅游为元江县哈尼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新的构想,本研究紧紧围绕全域旅游理念,结合元江县哈尼族文化资源现状,采用因子分析、IPA分析法,提出适合元江县哈尼族文化体验旅游的"生态博物馆+非门票经济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并提出元江县全域旅游发展对策.
  •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旅游活动方式、旅游体验方式和旅游价值模式.本研究以卡斯特的网络社会流动空间和无时间之时间理论内核,并结合吉登斯的脱域、大卫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对网络社会时空的论述,沿着时空转换——真实虚拟文化与体验转换——社会认同转换的理论线索,考察信息主义时空范式下旅游活动及其形态的重构范式.研究认为,网络社会时空结构下,日常生活空间与旅游地的二元分离模式将瓦解,形成家与旅游共时在场的"第三"空间;在流动空间和无时间之时间催生的真实虚拟文化的渲染下,虚拟旅游成为支配性的旅游行为方式;流动空间社会关系的脱域,传统基于地方的旅游决策和价值体系瓦解,并在流动空间建构基于社会认同价值系统.
  • 摘要:在2014年科学年会提交的《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再思考》论文中,笔者提出旅游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学科地位会不断上升.而2017年,旅游学科已经迎来发展的转捩点,初步具备和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门类并列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契机,而不仅仅是管理学大类下的一级学科(硕士点仍然是管理学的二级学科).论文对学科独立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指出从学科内部来看,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并从基础理论、交叉研究和案例实证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从学科独立的外部条件来看,时代转型下的消费主义、供给需求升级以及人工智能等最突显的时代特征都深刻地和旅游发生着关联,从而极大地提升旅游学科的现实地位和应用价值.旅游学科在时代发展中成为独立的新学科,能够有效解决学科面对的内、外部矛盾和发展困境,而这一命题需要更多学者关注.
  • 摘要:中国酒店业近几年所面临的困境,表明看起来是"八项规定"等反腐新政直接导致的,实际上既有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等外在因素,更有中国酒店业自身存在且越来越严重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集中表现在:产能过剩导致供需失衡,成本过高导致经营困难,行业畸形导致短板明显.中国酒店的突出短板是人才短板、文化短板和科技短板.中国酒店业要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首先要去产能、去库存,提高酒店生产效率;其次是要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增强造血功能和生存能力;第三是要补短板,加强从业队伍建设,增强酒店文化内涵,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逐步解决酒店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提升酒店的内在魅力.
  • 摘要:本论文基于旅游伦理的有关先行研究成果并在简述旅游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列举出一些游客的道德失范和不良行为具体事例,通过对引起这些行为相关背景研究,来揭示游客所应遵守的旅游伦理和道德行为.笔者30多年来一直在国内外旅游行业的第一线和大学等研究机构从事策划、营销、领队、研究的工作.并且作为背包客出游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也目睹了许多游客的道德失范和不良行为.因此,在本论文中将以旅游伦理为基础,运用文献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同时以游客在东南亚等地区的旅游行为为案例分析对象,研究如何加强我国内地公民在出境(国)游过程中的旅游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从而提高我国游客在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 摘要:在阐明亲子农业的概念及发展意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亲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借鉴欧美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亲子农业的开发经验,构建适合我国的亲子农业发展模式,包括:供需调节、顶层设计、业态升级与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在总结亲子农业产品创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亲子农业产品的创新开发对策.
  • 摘要:当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亮点和社会投资的新热点.本文通过分析景区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其市盈率和净利率表现一般且均呈现下降趋势,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也较低,从而不难看出整个旅游业效益一般,投资回报率并不高.结合行业发展和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分析,提出投资向轻资产运作转移投资、紧盯旅游产品新需求、投资"旅游+产业"融合衍生领域、发挥资本力量投资旅游、投资"互联网+旅游"等五个方面的投资方向及建议.
  • 摘要:大数据时代,智慧旅游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智慧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其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研究体系逐渐完善.智慧旅游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深化技术手段智慧化,还应同时推动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智慧化、行为模式智慧化和应急处理智慧化.善行旅游是一种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旅游理念.智慧旅游和善行旅游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 摘要:文物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世界化进程中应对全球化冲击、保持文化主体意识的基本因子,是国家和城市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坚实基础.以武汉市竹韵堂竹雕博物馆为代表的私人博物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和产品转化上具有其他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难以企及的优势.依托于武汉竹韵堂竹雕博物馆馆藏竹雕艺术品,进行竹艺术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竹文化产业园建设,是对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的强有力支持,也是博物馆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 摘要:"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南沙自由贸易区建设给广州发展全域旅游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政策叠加优势,促进广州全域旅游发展有三大着力点:一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城市旅游标志性品牌形象宣传推广体系,发挥旅游在广东供给侧改革中的助力作用;二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都市圈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率先形成南粤海疆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实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和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推进南沙自由港、粤港澳融合实验区建设,承担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区域"先行先试"的探索使命.
  • 摘要:在中国南海上管辖的200平方公里海域范围内有600余个天然岛礁滩,其中有100个左右的岛礁其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合扩建后修建各类型度假酒店.为了充分开发中国南海的海洋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建设,服务于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南海海洋旅游转型升级;依据我国南海部分热带岛礁的气候、环境、资源等天然优势,本文从建设度假酒店的必要性、建设意义、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等多个方面,细致分析在中国南海部分岛礁建设若干度假酒店的可行性.
  • 摘要:近年来,我国自驾旅游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既为汽车营地建设带来"新机遇",也给解决景区停车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问题带来"新挑战".传统汽车营地以露营功能为主,抓得住"机遇"却应对不了"挑战".面对现实,本文提出中转型汽车营地概念,并在选址、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开拓基础设施投资新空间、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塑造国家旅游新形象.
  • 摘要: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精准扶贫的背景之下,通过"旅游+农业"的形式实行精准扶贫的模式被不少贫困地区所采用.项目组成员通过对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扶贫点的实地走访、调查和了解,掌握了其贫困现状、致贫原因、旅游资源、农业基础等情况,提出了三会村发展"旅游+农业"的精准扶贫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 摘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本溪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做优旅游供给结构、提升旅游供给效率、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将为本溪旅游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正在迅速发酵.但在旅游行业,国内外都处于初期摸索阶段.本文梳理了虚拟现实的发展历程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业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现状,同时结合虚拟现实系统原理尝试构建虚拟现实在旅游业中应用的基础系统架构,并建议旅游业中的典型细分行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寻找适合的发展道路.文章最后指出虚拟现实与旅游业的结合应鼓励实践,重点着眼未来.
  • 摘要: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对旅游企业尤其是旅游小企业研究非常少,并且主要集中于对财务的影响方面.文章选取洱海流域地标性客栈"海地生活"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客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环保责任方面的履行行为及其对客栈可持续经营的影响.文章的创新点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当前发展迅速的客栈为对象,探讨客栈履行环保责任对客栈经营的影响;二是以环保为切入点,而没有涉及其他的社会责任,分析更深入.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客栈履行环保责任对客栈可持续经营有重要影响;政府应对客栈履行环保责任提供帮助的建议.
  • 摘要:1994-2014年期间,中国国内旅游消费总额虽然保持着上升的态势,但其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均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实证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国内旅游消费对国内旅游人次数量、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铁路里程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97、0.34、0.35和0.72.建立ARIMA(1,2,2)模型对中国国内旅游消费总额进行预测,经过对该模型的诊断检验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异不大,预测精度较高.目前仍需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不断开辟旅游新业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健全旅游交通体系,加强对旅游消费市场环境的整治,以促进中国国内旅游消费增长.
  • 摘要: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旅游业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需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的改革.面对旅游者日益增长且升级变化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在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方面显得相对不足.因而,针对旅游公共服务在需求侧和供给侧所显现出来的矛盾,本文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从旅游者的需求入手了解其对旅游公共服务重要性和绩效性评价,并采用IPA分析法构建了四象限方格图,根据旅游者的评分对旅游公共服务进行了分区,分析和总结了每个象限内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特点和未来应对其采取的对策.为未来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升以及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 摘要: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是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而搞好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是以产业布局的优化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阐述了长江经济带的概念,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与产业优化融合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促进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 摘要:品牌个性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对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快速联想和定位评价.当前研究集中关注品牌个性在不同文化背景旅游目的地中表现出的维度差异结果,但在人们如何形成对目的地品牌个性的感知这一关键问题上,还缺乏深入探讨.文章遵循行为地理学的研究范式,通过划分目的地品牌个性感知要素层次和解析旅游空间结构,构建提出目的地品牌个性感知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结论包括:(1)从时间跨度看,目的地品牌个性的感知包括出游前的初始整体感知和出游过程中的在场具体感知;(2)从空间尺度看,人们对目的地品牌个性的感知包括旅游情境和具体场所两个层次;(3)从场所结构的解析看,人们对目的地品牌个性的感知包括三个维度:空间布局功能性、空间要素存在性和场所精神特性.理论上,本研究从一个更抽象层面上归纳得出目的地品牌个性感知的分析框架和具体维度.实践层面上,文章为目的地营销组织充分利用人们感知目的地品牌个性的来源要素、有效建构和培育鲜明独特品牌个性提供依据和借鉴.
  • 摘要:在都市群一体化与立体交通网络双重作用下,后工业化的社会己形成高频中低消费为特征的"周末都市休闲游",它的驱动力是枢纽城市人口聚集红利,区域一体化协同效益红利."周末都市休闲游"具有高度密集的客源、周末出行,游客出行时间自由度高,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出游机会;立体交通体系释放了游客旅游体验的时间资源,游客更多的时间接触旅游服务设施的机率.正是这三个特征,使各种旅游资源高效利用,且市场波动小,从而达到节约及有效的利用资源的目的."周末都市休闲游"体现了集约型发展模式的主要内涵."从美国到欧洲各国,各行各业都开始贯穿着旅游产业的元素,这标志着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的阶段性转向."经济发展的旅游休闲路径"正在成为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的普遍选择和主流趋势."大咖罗振宇总结道:"未来,在时间这个战场上,有两门生意会特别值钱:第一,就是帮别人省时间;第二,就是帮别人把省下的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根据旅游系统功能的概念,在中国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周末都市休闲游"将有较大的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了我国旅游双创现状,进而基于机制设计原理提出了旅游双创培育机制的协调思路.并且针对旅游双创培育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信息传递乏力、整合协调欠缺、参与不完整和评审相对缺位等缺陷,按照机制设计内涵要求,从规范旅游双创管理机制、建立多维旅游双创信息传递机制、优化旅游双创协同机制、完善旅游双创参与机制和健全旅游双创审计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我国旅游双创培育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 摘要:旅游产品和服务具有三个特点:异地、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和复杂性.这三个特点导致了消费者难以获得产品的真实信息.而通过旅行社出游的人群中,年龄较大、女性和受教育水平较低者占比较大,这种特点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性.在信息不对称下,消费者和旅行社的理性选择形成了低价游的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中,地接社、组团社和导游通过串谋来获取收益.
  • 摘要:旅游服务供应链愿景是指引旅游服务供应链发展的根本前提,它决定了旅游服务供应链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而影响链上企业设置与资源配置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调研资料,提出旅游服务供应链愿景和战略目标,即实现"经济一社会一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来源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识别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愿景、模式与架构.研究对旅游业的高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参考.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 摘要:旅游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医药产业发展已列入国家战略,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江苏省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对江苏省中医药文化旅游的优势及现状分析,提出开发建议,为推动中医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助力.
  • 摘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在这之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启动环京津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计划,决定做好旅游扶贫开发战略,走出一条发展生产力、生活富有、生态优良的发展道路,把"扶贫"提上日程,并重点表明要加速环京津贫困带早些脱贫的步伐.因为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高了贫困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旅游业是环京津扶贫开发工作最适宜的出发点.从环京津贫困带的产业结构来看,环京津贫困带与京津冀地区相比,农业仍在经济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而第三产业所占的百分比及其总增加值发展相对缓慢,由此可知对环京津贫困带进行科学的旅游扶贫开发是对当地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好选择.
  • 摘要:妙善传说促进了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和"民俗化",《香山大悲菩萨传》是妙善传说最早的书面文本.宝丰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汉化观音信仰的起源地,并形成了渊源深厚的妙善传说的叙事传统,这为其建构起"观音祖庭"的信仰身份.宝丰具有发展观音朝圣旅游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从三个方面提出构想:第一,基于民俗的认同性本质,建构观音信仰的文化认同;第二,从"全域旅游"的理念出发,根据妙善传说的叙事,建设整体的圣地形象;第三,从空间地理的角度,将不同的观音道场建构为一个有秩序的空间谱系,加强圣地之间的互鉴交流,将宝丰的观音朝圣旅游置于整体的汉化观音信仰体系中加以审视.
  • 摘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共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重要资源.我国工业遗产科普旅游最早出现在近代黄石地区,黄石工业遗产具有的科学技术普及价值,使得黄石地区成为中国工业遗产科普旅游的活教材.
  • 摘要:随着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湖北省积极探索全域旅游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计算湖北省17个城市的旅游收入变异指数、基尼系数来分析湖北省各市之间旅游发展差异性,通过构建推拉模型计算湖北省各市之间旅游流强度,将湖北省按照空间分为三个全域旅游发展潜力等级.最后提出湖北省发展全域旅游的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 摘要: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和内容分析法提取了旅游企业诚信的测量维度和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评价体系的测量维度和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构建了4维度的监管视角的旅游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监管视角的旅游企业诚信作为一级指标,经济信用、持续诚信、合规情况、企业声誉这4个维度作为二级指标,每个维度包含的问项作为三级指标,构成了完整的评价体系.其中持续诚信的权重最高,其次是合规情况、企业声誉,经济信用的权重最低.该研究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切实可操作的旅游企业诚信评估工具,同时也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测量工具.
  • 摘要:本文以提高中部六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效率作为研究目的,构建中部六省文化旅游产业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对六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测算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平均发展效率较低,综合效率均值仅为0.630,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偏低.同时发现中部六省的文化旅游发展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化旅游产业投入结构有待优化,文化旅游管理及技术方面有待提高.最后,本文根据投入产出效率值和结果,分析各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以期为中部六省文化旅游产业效率提升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摘要:通过构建老年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函数模型推导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高、老年人旅游产品偏好,老年旅游产品的价格、老年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老年旅游目的地的老年友好性和老年旅游替代品的价格,等.以效用论视角进一步对老年旅游需求偏好分析认为,影响老年人旅游需求偏好的主要因素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专门型老年服务",也就是说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老年特点"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 摘要: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提出两年多来,引起世界沿线国家的广泛共鸣,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是福建省、全国乃至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妈祖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起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护侨之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纽带,妈祖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家园,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枢纽,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 摘要:自驾车房车游已成为中国旅游市场新业态,中央和地方政策利好不断,纵然房车、营地数量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因为有庞大的自驾游人数和私家车保有量做支撑,加之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未来自驾车房车营地市场不容小觑.基于我国特有的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市场特征和现实条件,提出当前营地投资以吸引私家车自驾游为主、以引导房车旅游为辅,营地的配套设施配备一定比例的帐篷露营区、并考虑采用集装箱酒店,与汽车生产商合作为营地提供房车租赁,依托现有知名景区或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营地等四点投资建议.
  • 摘要:辽宁省是东北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北方旅游大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形势则更为严峻,由于过分依赖投资和制造业,而这两大产业都受累于增速放缓的房地产市场,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导致经济下滑明显,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和困难时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口.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效的增收入,扩就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全面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发挥辽宁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辽宁省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公共设施与服务、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社会共建共享、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工农业,以及金融保险、文化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使各行业融入其中,协同发展,形成扩内需、提消费的有力杠杆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具有要现实意义的紧迫课题.
  • 摘要:古道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商贸通道,同时也是我国宝贵的线性文化遗产.虽然我国古道资源历史悠久,留存数量众多,但在开发过程中却面临着不完全开发和闲置荒废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旅游业现代化发展以及体育旅游的异军突起,人们在旅游选择上也有了新变化,对体育旅游的需求日趋强烈.本文以古道资源为开发对象,分析其进行体育旅游开发的背景、意义,梳理古道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并提出存在问题,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古道在体育旅游方向的开发建议,以促进古道文化的传承和体育旅游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 摘要:随着我国亿万民众出游习惯的形成,旅游体验向着多感官、多方位、多层级发展,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迭代要求旅游产业需从过去几十年只依赖于景区的发展方式向着全域旅游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而旅游景区周边环境将会为这一转变提供必要的地理区域、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观察法,在分析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概况及其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体验中的情感体验模型,创造性地建立了针对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的实现思路——"虚""实"体验,提出了创新旅游体验项目、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及展示方式的多感官化、多样化、多层次化的具体实施方法,以期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进而高效利用景区周边环境以促进乔家大院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针对火热的温泉旅游现象,似乎到处都可以有温泉.本文研究温泉定义的演化,进而讨论温泉标准制定的指标体系.按照传统的唯物主义观点,温泉定义具有客观的不变性质,但以认识论看待温泉,特别是伴随社会发展以拟人的方式看待温泉,温泉定义就具有演化性质.随着社会由贫穷走进富有,旅游者对温泉资源的需求呈现了多样性特征,温泉资源应对各种需求也呈现了不同的表现方式.排除造假与不诚信等情形外,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一些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如可以提出冷温泉,以及依照感觉、感知、利用、认知、探索几个阶段,就可以规律性地认识温泉定义的演化.该定义被用于总体上认识温泉,而非作为用于判断温泉的标准,与其用标准判断真假温泉,不如依据标准对温泉的资源性进行评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