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哲学(1644~1840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231篇,会议文献有52篇,学位文献有350篇等,清代哲学(1644~1840年)的主要作者有朱迪光、陈力祥、谢芳,清代哲学(1644~1840年)的主要机构有衡阳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实为中欧之间首度就彼此的文化信仰差异,展开深入对话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一次尝试。明清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作为当时儒学西传的译介主体,亦成为...
2.[期刊]
摘要: 李文炤是清初湖湘地区著名的程朱理学家,他对北宋五子之一张载的哲学思想高度认同。李文炤认同张载的《东铭》《西铭》所阐发的哲学理念,并对张载的《西铭》《正蒙》等著...
3.[期刊]
摘要: 嘉靖年间,王艮高足徐樾、朱锡通过与闽南学人交流、参与建构文化符号,两次将泰州学派思想传入漳州。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在漳州海洋社会深入人心,成为其冲破明朝...
4.[期刊]
王夫之、吕留良对《论语》“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的解读——兼论王夫之《四书笺解》的著作年代
摘要: 明末清初,王夫之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论语》“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并且认为当时重要的朱子学者吕留良的解读是主见成说,与朱熹《集注》相违背,因而提出批评。...
5.[期刊]
摘要: 戴震的人性论思想是基于其形而上的天道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性学说,也是其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种学说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价值。戴震摆脱宋明理学人性论的影响...
6.[期刊]
摘要: 王夫之对于义利关系的探讨,大致围绕着程朱所言“仁义未尝不利”而展开。他依据《易传》“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把利于天下百姓看作仁者之事,包含了对利的较...
7.[期刊]
摘要: 《尚书》的《洪范》篇首提“五行”概念,是后世五行灾异说的原始依据之一。汉时刘歆将《洛书》传说与《洪范》联系起来,成为后世解经中神秘思想的源头。胡渭笃信天降《洛...
8.[期刊]
摘要: 在修身工夫方面,清初朱子学以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人生的终极关怀与追求,学说特点是重躬行、尚体悟。陆世仪作为清初朱子学的重要代表,其学以居敬穷理为学圣人第一工夫,...
9.[期刊]
摘要: 在《庄子解》中,王船山的体用关系论可通过“物”与“用”两个概念加以把握。长期以来,学界没有充分意识到“物”“用”在船山解庄思想里的重要性以及“物”“用”间的关...
10.[期刊]
摘要: 在诗史意识的干预下,船山诗论淡化了对诗学存在本身的微观关注,而聚焦于作家、作品的诗史影响,并以诗史影响作为褒贬扬抑的依据。相对于一般诗论者多注目于诗学呈现并以...
11.[期刊]
摘要: 王夫之与钟嵘的诗学兼具儒道互补的特征,他们在创作方法论、艺术效果论、诗体偏好、诗风反思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典范选择、语言风格、社会取向等方面多有差异。...
12.[期刊]
摘要: 人本思想是船山学说的重要内容。船山人本思想的建构以天道为理论依据,建构人的主体性、仁义性和生命性的特征,凸显了其以阳性为根本的思想特质。船山人本思想的天道依据...
13.[期刊]
摘要: 王船山通过己物之辨批判明朝晚期的空谈心性之风,打通了思想的界限。他把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看成是内在的、本质的和构成性的,具有循环的生态性、内在他...
14.[期刊]
摘要: 文庙从祀历来为官方承认的儒学正统所在,明中期关于儒者从祀在条件、标准和人物选择上都出现了一系列转变的倾向。陈献章以一代儒宗崛起于岭南,影响深远,成为时人讨论的...
15.[期刊]
摘要: 以姚配中为例,论述了以"元"为核心的乾嘉易学哲学体系建构。姚氏秉承乾嘉学派易学传统,以郑氏易为宗,会通汉易,从"元为万物之元"论及"元为《易》之原",再到"元...
16.[期刊]
摘要: 刘绍攽不仅是清代朱子学领袖李光地的再传弟子,亦是乾嘉时期汉学日炽、宋学渐微之时为数不多的以朱子学自居的学者之一。他倾心撰述的《四书凝道录》以抉发朱注本旨和重塑...
17.[期刊]
摘要: 清末至近代的大儒曹元弼生活于苏州,一生亲历中国近代史之大变革时期,他学尊郑玄,又承清末的汉宋兼治传统,诚为学有渊源之经学家。曹元弼一生致力于发明郑学以通经致用...
18.[期刊]
摘要: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在中国传统政治统治中,存在着君主掌控的立法权、官僚掌控的行政权和胥吏掌控的执法权相互钳制的混乱状态,此种状态是由不同利益群体间私意、...
19.[期刊]
摘要: 朱陆异同是理学史上一大公案,与前贤不同,章学诚认为,朱陆异同根源于“沉潜”与“高明”两种性情之差异,而朱陆后学陷入争讼,乃是囿于“循环衰盛,互为其端”的风习而...
20.[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顾炎武先生的生平,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学术氛围进行简要的概括,归纳出顾炎武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与治学态度,用以探究顾炎武先生经世致用思...
1.[会议]
摘要: 黄宗羲从静坐、得悟等概念入手,围绕着心性、气理两对命题,批驳了明末学界"阳明近禅"的观点.他认为心学与佛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性的理解:阳明的静坐是去除私欲,求得...
2.[会议]
摘要: 自从孔子以来,君子小人之辨一直是儒家的核心论题.从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到陈确的"使小人渐变为君子"(《陈确集》),体现了儒家对小人的理解的加深和处理方法...
3.[会议]
摘要: 朱骏声除了小学之外,易学也是其极擅长的学问.有关其易学如《六十四卦经解》等的研究,目前还鲜有人问津.本文先考察了其易学的主要著作和特色.其中,《六十四卦经解》...
4.[会议]
摘要: 清代河南的理学发展始终较为兴盛,未受到乾嘉汉学兴起的根本冲击.它处于官方意识形态保障和地方官员支持的大背景下,并在清初中州名儒的集群效应及书院教学活动中定下主...
5.[会议]
摘要: 本文从天元与人性、明德说、诚意论三方面对刘古愚的理学思想略作分析,阐述了刘古愚理学思想的实学特色与现代性,认为他也在探索一种传统价值与当代精神相结合的方式,立...
6.[会议]
摘要: 在宋明儒学的发展胍络中,「理气关系」已经成为此时儒者们所建构的理论中必须回应舆讨论的范畴之一.本文从气为实有、理气互体、性即理、船山气理论定位几方面对船山的气...
7.[会议]
摘要: 本文基于对《田间易学》之"象数"学思想与"义理"学思想的全面、细致地梳理与分析,以说明钱澄之易学是集四大特征——"象数"与"义理"兼顾、以科学解《易》、以老庄...
8.[会议]
摘要: 本文从反对旧式经学研究,提倡以世界之眼光观其象、师西人之所长,尽制器之能事、悟易理进化之道、力求改革几方面介绍了杭辛斋易学特色,同时论述了其思想的易学价值。
9.[会议]
摘要: 本文从存心正行于物和礼以时中去私欲思想出发阐述了顾炎武承继「程朱易学」时,如何将《易》理切於实用,抛却性理舆天道之论及其道德修养理论。
10.[会议]
摘要: 《经义述闻》是乾嘉时代出色的学术著作,但是限于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其中亦有一些不可通之处.文章就《经义述闻》"如五器"条中对"五礼"的阐释进行重新探讨,通过文献...
11.[会议]
摘要: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四川出现了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特立独行的儒学大师,世人尊称他为"川西夫子",后人评价他为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他是历史上少有的遥承孔孟思想的...
12.[会议]
摘要: 申涵光是清初著名诗人、理学家、河朔诗派领袖.其为诗主张真性情与温柔敦厚诗教相结合,后来徘徊于诗与理学之间,主张理学与诗不二.晚年弃诗归理学,思想特征体现为"下...
13.[会议]
摘要: 川西夫子刘沅,应世乾嘉道成,六代家学渊源,八年明师亲授,圭臬二帝三王,归宗老孔圣学;汇通三教真源,发明天良一贯;恒解四子六经,详注孔孟圣典;开创法言道坛,穷究...
14.[会议]
摘要: 在历史发展中,不同的学者对"儒"给予了不同的理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隋唐,进而宋明,儒者虽然具有某些共同点,但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特征.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颜元,...
15.[会议]
摘要: 魏象枢在宋代程朱理学重天理,明代阳明心学重良知,及明代中期罗钦顺以气化为道,三种思潮激荡融渗下,对明清鼎革,做出了学问以躬行践德为主轴的回应。既化解朱王之理辩...
16.[会议]
摘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发王夫之《周易内传》中对《既济》卦诠释中所蕴含的时代关切.从此卦阴的势用太重,贬抑其所象征的善恶杂糅,乡愿媚世,借以批评晚明的恶劣士风.从此卦...
17.[会议]
從「心性體證」到「盡倫盡物」:道咸時期方宗誠對程朱理學的轉化
摘要: 理学家探究天道、主体心性及呈显於现世行为或文化等课题,形构了「体—用」概念,尤其宋代程朱所建立形上超越性格的心性思考模式,成为最具型范的「全体大用」之学,对後...
18.[会议]
摘要: 程瑶田为乾嘉时期著名经学家,其儒家思想主要在《论学小记》一书.宋明理学由张载主气,至朱子主理,阳明主心同时亦有王廷相主气,至蕺山、船山调融心、理、气并重後.戴...
19.[会议]
摘要: "轴心时代"的孔子及其儒学追求"天下有道",建立起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精神.一些晚清儒家士大夫和近代知识群体希望推动儒学的近代化,故而努力挖掘"天下...
20.[会议]
摘要: 黄宗羲虽为补业师刘宗周"四书学"之阙漏而撰著《孟子师说》,但其本质仍是他自身哲学思辨的流露.从"匡正"政治哲学视角诠释梨州的《孟子师说》,可以发现,黄宗羲在政...
1.[学位]
摘要: 宋学最初是指宋儒以义理解经的经学形态,此种经学形态的学术范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还进一步拓展到词章、治道、身心之学等各个学术思想领域,同时又延续至元明清时期...
2.[学位]
摘要: 在“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基调下,孝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传统社会的生活底色。如今,在文化碰撞愈发激烈的局势下,...
3.[学位]
摘要: 船山一生著述丰富,经史子集均有研究。其中,易学是其钩深索隐、潜精研思的重要部分。船山潜心研易四十余年,不仅留下诸多的易学著作,还将其易学思想贯穿于其整个学术思...
4.[学位]
摘要: 礼容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学术界关注不多。礼容指的是礼对于人的容貌(身体动作)、颜色(面部表情)、辞气(话语辞气)和服饰(衣服...
5.[学位]
摘要: 《孟子字义疏证》(以下简称《疏证》)承载了戴震对儒家之“道”的追求,是戴震一生最为重视的著作。本文将戴震及其《疏证》置于儒学的历史脉络与理论视野下进行考察,分...
6.[学位]
摘要: 张岱继承了阳明心学的基本观念,并通过阳明后学的重新理解与阐发,进一步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集中体现于《四书遇》一书。《四书遇》是阳明学影响之下的注解《四书》...
7.[学位]
摘要: 明代处于中国帝制时代末期,专制制度在皇权空前强化背景映衬下愈发显得日暮途穷,传统中国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及其衍生的士农工商四民等级设定受到...
8.[学位]
摘要: 明清之际,被誉为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顾炎武,不仅深切考察社会,而且研究、评判古籍文献,留下的许多宝贵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改革产生十分有意义的影响。他十分看重“...
9.[学位]
摘要: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其学术思想历来为人重视。黄宗羲的易学思想是他经学思想的关键部分,深入认识其易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黄宗羲的整个学术体系。本...
10.[学位]
摘要: 姚配中为清嘉庆、道光时期易学家,著有《周易姚氏学》、《周易通论月令》和《易学阐元》。他继承乾嘉学派的致思理路与治学方法,在易学研究上,推崇汉儒学说,博采众家之...
11.[学位]
摘要: 李光地既是清初官方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精研易理的易学家。他的易学专著《周易观彖》与《周易通论》,不仅根据古经文体例对具体卦爻辞进行阐释,也有...
12.[学位]
摘要: 廖平是晚清民初的经学大师,一生致力于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学的研究,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延续做出了突出贡献,可谓一代思想伟人。本文的主要关注点在他的易学方面,因为自二...
13.[学位]
摘要: 王船山是明清易代之际的大儒之一,因其思想精妙深邃、气象宏大而被世人尊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在留存于世的众多思想著作中,其庄学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主要集中...
14.[学位]
摘要: 戴震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自清以来,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统治、扼杀汉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将残酷的政策包装成封建纲常论文,对百姓们实施文化高...
15.[学位]
摘要: 明清之际,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封建社会,封建专制统治黑暗腐朽,外族侵略不断涌入,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疾苦。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作为当时的思想家,王夫之虽悲愤...
16.[学位]
摘要: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与爱国学者,他在对自古以来的政治制度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揭露与批判了郡县制基础之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进...
17.[学位]
摘要: 戴震孟学著作主要有《原善》三卷、《孟子私淑录》、《绪言》和《孟子字义疏证》(下文简称戴震孟学四书)。戴震孟学四书在思想内容上,前后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特别是对...
18.[学位]
摘要: 王船山自《易》开出了“盈天下皆‘象’”和“天下莫大于‘象’外之道”的哲学思想,实质上是将《易》的“象思维”扩展到整个本体论、人性论和经典诠释的视域当中。而他治...
19.[学位]
摘要: 李颙(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是清初理学的重要代表。二曲理学以一念思想为核心。“一念”源于佛学,经王阳明、王龙溪、刘蕺山等心学一脉几经阐发,逐渐...
20.[学位]
摘要: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有必要加以认真研究、探讨。本文主要探讨曾国藩的哲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