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道器之际:王船山的“象”哲学思想研究
【6h】

道器之际:王船山的“象”哲学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题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版本选定

一、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二、“寄言出意”的研究方法

三、“入垒袭辎’’的解构方法

四、研究版本选定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象”哲学的相关研究述评

二、船山哲学的早期阐释

三、王船山《易》学研究的述评

第四节 王船山“象”哲学的思想来源、背景及其范畴

一、宋代理学命题的发生特征与在晚明社会话语下的转换

二、船山“象”哲学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三、“象”在船山哲学中的基本范畴

第二章 显微与索隐:以“象”著“几”的本体论思想

第一节 显微而著存于“象”的本体显现论

一、著几成象:显微的“动力学”基础

二、乾坤并建:太和一气的自体显现

三、制器尚象:“两端一致”的形上之著

第二节 “象”索时于隐的本体发生论

一、以象昭时:本体著显的历史性维度

二、以声揣时:声音对时的昭著

三、象数相倚:本体之时著显的方法学之维

第三节 象昭理-势的本体著明论

一、象著理势:归宗于象的理势合一

二、即象即理:象与理的逻辑一致性

三、以象体势:势之几与贞的形态

第三章 发明而征于象:藏道于主体的人性论思想

第一节 藏“象”于“心性”的人道发明论

一、心象与心喻:藏道于心性的依人建极

二、征象与用密:“隐”且“显”的存心见性

三、能必副其所:际于幽明的心量之知

第二节 以身象天、藏用于身的主体践行论

一、吾身即道用:以身藏性的实象主体

二、一身函二体:感物成象的身心交发

三、默识与切身:藏道于“敬”与“诚”的体认

第三节 藏象于情的性体发明和道德著显论

一、性天情发:情显而性藏的幽明无际

二、循情以定性:“征于象而显于情”的发藏于显

三、同情以同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主体互著

第四章 《五经》皆“象”:象彻幽明的诠释学理路

第一节 诗际幽明的藏显论

一、《诗》可以兴:“鉴贞淫以测吉凶”的起象著发论

二、比象兴幽:“道隐至显”、“不显亦临”的藏显无际

三、《诗》以观风:“密察几微”的征象舒情

第二节 “缘仁制礼”的经后发明论

一、著明大用:以象达微的“显诸仁”

二、躬行密用:“器以藏礼,身以藏政”的“藏诸用”

第三节 “乐以象德”的中和昭显论

一、法象天则:“率神从天”的乐律至显

二、乐际藏显:“教修著明,彻乎费隐”的兴情与昭性

三、象德著仁:“乐通伦理”的道德彰显

第四节 “两相交参”的象天德著论

一、天人互参:象天以法理的人道发显

二、殊象到共象:畴以尽人事的德性之知

三、幽以治明:“约统详,微统著”的以象类通

第五节 “属辞比事”的征微著幽论

一、见微知著:“显微阐幽,折衷至当”的征象索义

二、谨天人之际:“循心理著,同然天序”的贞变合一

三、获麟绝笔:“续王道之绝”的比事象道

结论:船山“象”哲学研究的既济与未济

第一节 既济:作为“无际”之“际”的船山“六经皆象”论

第二节 未济:船山“乾坤并建”的象诠方法对未来形而上学重建的意义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王船山自《易》开出了“盈天下皆‘象’”和“天下莫大于‘象’外之道”的哲学思想,实质上是将《易》的“象思维”扩展到整个本体论、人性论和经典诠释的视域当中。而他治“象”最为复绝之处即在于其“乾坤并建”、“错综合一”的“两端一致”论。由此执两端之法深化和推进了理学的“道”与“器”一体、“本体”与“工夫”不二之思想,将此阐释为幽与明、藏与显的两个面向,而在逻辑上连接此二端的“际”即是象。船山先生精辟地指出了所言之道皆为“象之道”而非“道之道”,所说之体皆为“日用人伦”之体,同时,圣人所治的载道之器皆为“尚象之器”,而非随时朽坏之物。因此,理学所强调的依人建极之天理皆由“象”所著,“象”显天地之造化,则“天地之体,象无不备”。
  在此阐释视域下,张横渠的太虚本体之气虽然是清通不可象的,但从一开始就已经“具足法象”,是不可象却“即在象中”的大象,所以“凡有皆象、凡象皆气”。由此,人则可以通过“体诚”而“可象”,能够“想其象,而指其本体”,换言之,之所以能够指示本体,在于可想“象”、言“象”、体“象”、观“象”。象的根本意义一方面是将“至微之天理”昭显出来,使之成为至著的无蔽;另一方面又使得日用之伦有理所依傍,使之日新富有,渐近于仁体。所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无非“象”而已。因而“圣人体天之法象以为德”,而“天理存于用而用之咸宜,德之至矣”。
  船山对横渠和濂溪之学最为重要的推进就是他以“并建”和“错综”之“象”论及本体生化的“动力学”基础,因为在王船山的视域中,即便是至微之“几”,也是在阴阳不断互相摩荡中变易着的。乾与坤总是相偶共在的,否则就等于泯灭了“时”,相当于在“时”之外另立了一虚无之本体。所以在船山看来,儒家的“立教之本”即是“阴阳已分、刚柔成象之体”,此体为必有之实,其不昧阴阳之象,在阴阳相成相反的“时变”中日生日成。象由时成,时由象昭,象思维本身就是时间性的,任何企图在“时”之外立一超越之本体的皆为虚妄之说。
  象对时的昭明对于船山“日成”的人性论有着根本意义。人“循天象而著发”道体,因其具足“成事之象”而见于事物、著成法象。著象和成事的过程即是象自身生成富新的历程。人之为灵,其虚者成象,而其实者成形,是“思—躬”着的主体,因而必须在“用”中“躬任之,默识之,日积月累,以几于成”。在船山看来,唯有在躬行当中方能见象,在“征象”中“以爱人制事”,见诸灵明,性才可以在心中自喻为仁义之名,人才能够真正有感而动。更重要的是,“象”还为主体间提供了相互“酬酢”的中际,使人与人之间既有了对话的共通“标准”,亦由于象言的非概念性和开放性,使得不同境遇中的人又保持了其各自独特的存在特征,实现了殊与一的两相不悖。
  不仅如此,王船山作为“立教之本”的象仁与象道之进路拓展到了其他“五经”之教中。《诗》之比兴际于幽明而象人心;《书》之政事以明言圣王之治和彝伦攸叙之道而征发天理于微;《礼》以其威仪之象定其命而缘仁明道;《乐》用其自然之律动来移易性情而鼓舞以迁于善,象德无碍;《春秋》以其“诛意”之名言像“续王道之绝”的不亡之道心。在船山先生看来,此五者之教的要旨亦在于“通彻幽明”,其皆无非“自微之显”或“推见至隐”的“显诸仁、藏诸用”的两端一致之言而已,与《易》形成了紧密的互补关系。《易》象为其他“五经”提供了最根本的诠释方法和视域,而“五经”为《易》提供了具体的现实之文本。一言以蔽之:“象彻两间”,凡“际”皆象也。道器之际、幽明之际、天人之际、时之际、人之际,皆在象的隐且显的两端一致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