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3894篇,会议文献有106篇,学位文献有725篇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要作者有成庆、党评文、陶季邑,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要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南京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司法秩序的衡平对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天理、国法与人情等多规范综合法源的模式为衡平司法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始终秉持...
2.[期刊]
摘要: 儒家经典《孟子》频引、广引、擅引《诗经》是其重要特征,其中主要为孟子本人所引。《诗经》是孟子借以阐发政治理念、伦理教化、道德修养等多方面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中又...
3.[期刊]
摘要: 天人合一是理解中国人宇宙观、世界观、伦理观的重要路径。它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是探究人伦世界的重要方法。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种...
4.[期刊]
摘要: 严译《天演论》导言为我们打开了治化的三重世界,分别指向现代政治的三个向度,即富强(事功)的、礼法(民品)的与世界秩序(文明精神)的。这三重世界在道德关切上分别...
5.[期刊]
摘要: “坚持胸怀天下”是对当代中国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其背后隐含着中华文明的世界观从古至今发展演变的线索。中国古代“天下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普遍主义,主张不同文化形态...
6.[期刊]
摘要: 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的思想,以仁义礼之道作为社会的终极价值和处理君臣、君民关系的标准。强调君主的权位应服从于仁义礼之道,这是荀子对儒家道统思想的重要贡献。并...
7.[期刊]
摘要: 《群书治要》作为一部汇集了六经诸子及古代圣王治国理政思想的匡政之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群书治要》中关于廉政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制度设计方面,...
8.[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和乡村建设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中国文化本位及乡村建设理论,并在山东邹平等地进行近十年的乡村实验。在实施乡村振兴...
9.[期刊]
摘要: 中唐以后,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官民冲突的不断加剧,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柳宗元提出了“吏为民役”的主张,认为官吏本受雇于民,理应为民服务并接受民众监...
10.[期刊]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一直是威胁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历史虚无化、分析片面化和观点抽象化是其具有迷惑性伪装的方法论表征,应加以遏制并戳穿其歪曲历史...
11.[期刊]
摘要: 作为国家治理传统中心轴的家国关系自现代转型以来经历了困境:在实践中被捍卫、被维系,在学理上却被抨击、被解构。走出西方现代性的单向思维控制,反思家父长制、家产官...
12.[期刊]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关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问题,以张东荪为代表的研究系分子从“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否实现、发展实业是否为中国的唯一出路、社会主义是否为救治中国的良...
13.[期刊]
摘要: 黄道周与吕留良作为明末清初的两代遗民,拥有相同的遗民身份与抉择,却有着不同的历史命运与困境。清廷标榜黄道周作为大明遗民的忠贞气节,却将吕留良视为清朝统治下的臣...
14.[期刊]
摘要: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
15.[期刊]
摘要: 老子哲学当中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核心思想体现在“道”。老子以道为本的思想是其军事哲学的逻辑起点,认为战争与自然无为、天道尚慈法则相违背,兵是不祥之器,不...
16.[期刊]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异常活跃、值得高度警惕的错误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论调的批判,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
17.[期刊]
摘要: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积极公民的能动作用。积极公民尚未形成系统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现代积极公民的培育不仅可以从西方共和主义理论和公民身份理论中追...
18.[期刊]
摘要: 晚清洋务派名臣曾国藩以安分守拙的道德主义政治观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发展演变及最终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幕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李鸿章作为曾国藩极...
19.[期刊]
摘要: 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成功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雪洗了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当下外临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内有历史虚...
1.[会议]
摘要: 王夫之对《应帝王》的阐释的核心观点是:民众自身有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帝王应当采取顺应的方式去对待民众,而不应以个人私智去进行干预.王夫之的阐释与《应帝王》本身存...
2.[会议]
摘要: 冠的本义是头部饰具,因先秦儒家的冠礼而具有了等级秩序的象征意义.法家更进一步,将履和冠并提,运用到阐述其尊君思想上,并形成了异于先秦其他诸子的绝对尊君理论.“...
3.[会议]
摘要: 荀子在《强国》篇中说:“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区分了隆礼与重法两种治国方法.荀子的学说被时人称为帝王之术,可见他重视的是成为王的礼,而不是成为...
4.[会议]
摘要: 富强是古今中国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先秦法家最为关注如何富强的问题,也是最早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提出系统的富强理论的一个思想学派.学界普遍关注到法家的富国强兵...
5.[会议]
摘要: 韩非子划分了国家、朝廷和君臣等层次的内外关系,并不断强调内在方面,最终将君主之身作为其政治构建的根本所在.同时,又因为集中了诸多的面向,君身的复杂性也尤为彰显...
6.[会议]
摘要: 商鞅,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卫国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因军功被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因而称为商鞅.商鞅是先秦法家中变法最有成效的实践者,又...
7.[会议]
摘要: 在秦汉以来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治国理政中共同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一般认为是所谓的“阴儒阳法”的局面.根据这种描述,从大的局面上讲,儒家...
8.[会议]
摘要: 先秦时代,如何治理大国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大国小治”的主张来源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妙语.所谓“大国小治”,即对大的国家实现有效而简约的治理.商君继...
9.[会议]
摘要: 《老子》文本中"国"的出现达24处,其中"国家"、"治国"、"大国"、"小国"、"国之福"、"国之贼"、"国之利器"蕴含着老子丰富的国家观念及其治国理论.与国...
10.[会议]
目的共同体——孟子仁义并举与社会分工视角下的君民君臣关系(初稿)
摘要: 仁代表人乃至万物先天处于共生的共同体,义则代表后天的社会分工下其他成员让渡给某一类成员的功能性、工具性也即职责义务,孟子则孜孜于万物一体之仁与一本万殊之义之间...
11.[会议]
摘要: 清华简《厚父》公布后,因涉及《孟子》引《书》等内容,而备受学者关注.关于其思想主旨,更是引起热烈讨论.有学者认为《厚父》主要反映了古代的民本说,并将民本的产生...
12.[会议]
摘要: 王船山在其晚年著作《庄子解》中,基于“浑天”的终极视域,提出了“物之自治者,天之道也”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的涵义是:民众依其天赋自然、差异不齐的情欲好恶及质才...
13.[会议]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积极思考的成果.①这一理论蕴含着多重理论向度,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大同社会理想的继承,也有对共产主义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
14.[会议]
摘要: 国民政治儒学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形态,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现代转型的时代产物.中国社会可以分为三大历史形态,其间有两次社会大转型:王权时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
15.[会议]
革命的主体性与政治家的养成——阳明学与船山学影响现代中国的两条路径
摘要: 阳明心学强调主体能动性,而现代中国的社会改造与革命精神恰恰都离不开主体能动性.正是在现代所需要的主体能动性方面,阳明学对于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内在的影响.阳明的良...
16.[会议]
礼乐·教化·德治·民本——从《尊德义》看儒家的礼乐教化论及其现代反思
摘要: 如所周知,儒家的政治思想滥觞于尧舜,奠基于周公,而真正的诞生则应该归于孔门——孔子、七十子及子思.著名政治思想史家萧公权先生即将孔子视为"中国政治哲学的鼻祖"...
17.[会议]
摘要: 在二十世纪学术史上,如果对研究董仲舒思想的代表性人物进行梳理,徐复观先生是一位无法回避的大家.他的治学方法以及许多观点,至今在学术的星空依然熠熠生辉.他认为,...
18.[会议]
摘要: 儒家的政治理念一般称为仁政,就其政治思路而言属于责任政治.一个基本的思想史事实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作为政治理念的儒家仁政近百年来没有得到学界的认真而...
19.[会议]
摘要: “天下观念”则集地理空间概念与政治文化概念为一体而体现为儒家的一种政治理念。儒家以文化和礼义作为区分华夷之根本标准的思想,使得传统的“夷夏之辨”仅仅表现为“教...
20.[会议]
《大学》"教—学"论与《中庸》"教—化"论——儒家君主困境与可能出路
摘要: 传统儒家政教在现代政治映衬下有时显得封闭而专断,辨析《大学》"教—学"论与《中庸》"教—化"论有助于剖析相关症结."教—学"首先表现为"知识传承",被传承的"...
1.[学位]
摘要: 郭嵩焘,晚清知名政治家、思想家。他既有传统士大夫的身份意识,又有当时国人鲜有的现代观念,故而,反映在他的政教思想与作为上,便有了开时代风气之先的特质。 郭嵩...
2.[学位]
摘要: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强调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群众史观为指导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3.[学位]
摘要: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对于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很多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他的家书和...
4.[学位]
摘要: 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为我国...
5.[学位]
摘要: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要,...
6.[学位]
摘要: 侯外庐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其一生著述丰富,在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领域做出了突出的创造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侯外庐从翻...
7.[学位]
摘要: 在现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史上,作为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萧公权,其哲学论述细密笃实,政治思想研究博厚精深,而史学分析又鞭辟入里,他不应被看成是“失语...
8.[学位]
摘要: 从甲午战后到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传统的群己思想逐渐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救亡图存的感召下,以传统群己思想为...
9.[学位]
摘要: 君臣观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个论题前人多有论述,但较少有人对《左传》君臣观进行讨论。《左传》虽然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的政治活动,但其编纂年代在战...
10.[学位]
摘要: 黄宗羲作为明末清初那个特殊的“天崩地解”时代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在目睹了那个特殊时代下社会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发生的种种变化以及自身作为党人和抗...
11.[学位]
摘要: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公共权力以来,腐败现象就随之产生,而且一直难以根除。腐败是社会生活中的毒瘤,它侵犯了公共利益,污染了政治生态,民众对此深恶痛绝。党的十八大以...
12.[学位]
摘要: 李维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在民族工作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民族问题相结合,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与繁荣作出了...
13.[学位]
摘要: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仁政”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使儒家思想发展到...
14.[学位]
摘要: 本文对吴宓留美与其文化保守思想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吴宓出生于关中,早年受到关中地区注重传统道德的文化熏陶。进入清华学习后,吴宓一方面继续研读儒家经典,一方面开始...
15.[学位]
摘要: 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及其演变,历经了从预备仿行立宪、君主立宪到共和宪政的全面展开等重要历史阶段,这个过程波澜曲折,最终归于失败,留下了及其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16.[学位]
摘要: 萨孟武既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熏陶,又接受过新式教育。留日期间就读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政治学专业,受森口繁治、门格尔、考茨基思想的直接影响,紧随西方政治思潮,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