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3504篇,会议文献有46篇,学位文献有604篇等,东亚的主要作者有陈秀武、娄贵书、张晓刚,东亚的主要机构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延边大学、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中日两国关于近代日本天皇制及其经济基础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历史跨度大,内容角度多。在研究成果数量变化上,受中日关系、皇位继承等热点的影响,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期刊]
摘要: 朱熹《家礼》在丽末鲜初东传朝鲜半岛,被朝鲜朝的国家典章(法筵之学)与士庶日用(韦布之学)遵为不刊之典。《家礼》文献的大量创制、“冠昏丧祭”四礼仪文的反复考辨、...
3.[期刊]
摘要: 日本学士院院士岛田虔次是日本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最早提出“中国的近代”问题的学者,他在战后日本学术界最早对战前历史观进行反省,且最早对克服所谓“亚洲停滞论”这一...
4.[期刊]
摘要: 朝鲜王朝古地图与文人诗歌体现了朝鲜人的湖南空间认知形态与他们心目中的湖南意象的特殊性。近代以前,湖南与朝鲜几乎没有直接交流,湖南却成为许多朝鲜文学作品中的空间...
5.[期刊]
摘要: 在对外扩张的不同阶段,日本政府通过不断强化黄金统制,维护其战时财政体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加强对国内、中国东北地区黄金生产统制,通过黄金填补贸易赤字、...
6.[期刊]
摘要: 1960年代初,池田内阁预谋实施“两个中国”新政策以恢复对华贸易,设想既维持同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又承认中国政府为“事实上”的国家政权,并在否认中方所述“...
7.[期刊]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对东北海关的聚焦与日本的应对——以李顿调查团为视角的考察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将日本侵略控诉至国际联盟,提议派遣调查团来华调查中日冲突的责任。东北海关牵涉西方大国利益,在合力驱动下,李顿调查团对此问题始终关注。...
8.[期刊]
摘要: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对外面临西方列强入侵,对内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福泽谕吉认识到日本必须革新以谋出路。他认为教育改革是日本社会改革的重要一环,于是创办庆应义塾,并...
9.[期刊]
摘要: 作为宋末抗元的英雄人物,文天祥在历时400余年的朝鲜王朝得到朝鲜君臣的推崇。朝鲜君臣不仅在经筵中屡屡引用文天祥之言行与事迹,更刊行文天祥的文集、对其加以祭祀。...
10.[期刊]
摘要: 明清以降晋商开辟的以茶叶贸易为主贯穿欧亚大陆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的又一重要国际商业贸易通道。中原地区便利的交通和成熟的贸易市场,成为了万里茶...
11.[期刊]
摘要: 明治末年至大正初年日本整体社会思想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的影响。农业方面也是如此,维新政府在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不断地调整方...
12.[期刊]
摘要: 日本的环境问题与环境运动所引发的一系列相关社会问题,需要从长时段的环境史视角进行研究,以补充以往单纯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研究日本问题的不足。日本民众反公害...
13.[期刊]
摘要: 近代中日相继开埠通商后,茶叶是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商品,对外输出急剧扩大,成为换取外汇、支撑本土经济的重要途径。在绿茶重要销售地美国,两国展开了激烈竞争,可...
14.[期刊]
摘要: 《日本书纪》中记载了日本6次向高句丽遣使的活动,既展示了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同高句丽开展通交联系的情况,也反映了东亚地区的几次重大政治变局。因为要抬高自身的国家...
15.[期刊]
摘要: 由于中世日本的特质,作为政治势力的院政、公家、幕府均无法单独代表统一政权,所以与其讨论权力内部结构,不如以国家性质的活动作为衡量标准,各方打破壁垒,联合实施政...
16.[期刊]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民间智库的活动与影响——以昭和研究会为核心的考察
摘要: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在战争体制下,日本部分知识分子自发建立民间国策研究机构,表达对国家有担当、对社会有贡献的意愿,以智力...
17.[期刊]
摘要: 琉球王国的外交文书《历代宝案》所载琉球与暹罗的相关咨文、琉球与暹罗间的贸易咨文往复、贸易中的物品流动以及贸易使团人员的组成反映了15—16世纪正处于“大航海时...
18.[期刊]
摘要: 日本的恐俄心理是引起明治政府关注进而觊觎东三省的原因之一,也是马关谈判期间使明治政府决策层在割占东三省领土问题上相对收敛野心的重要因素。1879年日本成立东京...
19.[期刊]
摘要: 唐通事是江户时代在日本长崎的中日贸易中从事翻译等职务的地方行政人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航线上,唐通事作为华侨社会事务管理者、中日经贸促进者、友好使者、历史见...
20.[期刊]
摘要: 百济灾异涵盖天文、地质、气象、水文等多种类型,灾异呈现出地域广泛性、类型多样性、持续性和群发性等特点,灾异对百济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百济统治者...
1.[会议]
摘要: 一所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是该大学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较稳定的、并得到社会公认的特征.但是,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化发展,不赋予其不断升华及新的创造是不行的...
2.[会议]
摘要: 日本的地方志编纂从飞鸟时代(6-7世纪)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始,到了奈良时代(8世纪)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方志编纂体制.8世纪,中央集权式的日本天皇制国家体制...
3.[会议]
摘要: 「北京乃最闭塞之区,上海乃最浮华之地」,此为1898年11月5日梁启超于致日人山本宪之私人信函中所云,评论对象乃后者新近完成之中国行纪《燕山楚水纪游》.他认为...
4.[会议]
试谈日本侵华战犯军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以《中央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选编》为案例分析
摘要: 自"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犯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一系列滔天罪行.在这些罪行背后,往往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在作祟.以《中央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选编》为案例,可...
5.[会议]
摘要: 琉球(冲绳)群岛有悠久的历史.关于琉球历史文化的分期,日本学术界曾存在完全对立的见解,近代以来日本主流学界力图将琉球历史纳入到大和民族的历史分期体系中,而包括...
6.[会议]
摘要: 本文拟就近代日本占支配地位的中国观的形成进行探讨,结果指出,在近代日本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观,就是以日本人所认同的近代西洋文明为纵轴、以日本的“国益”为横轴来把握...
7.[会议]
摘要: 东部欧亚世界,虽然是建造交通道路,越过山河,跨越诸国而形成。但使之发挥作用并具有实效性的是如前所述的人与物的活动。携带文物、文化至东亚交流的人们是多彩的。7、...
8.[会议]
摘要: 年号制度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的纪年方式,并沿用至今.本文阐述了中国及日本年号制度的确立过程和特点,并通过对中日年号的整理对比,总结出两国年...
9.[会议]
摘要: 本文就日本宽文八年刻本《北溪字义详讲》、《朱子语类大全》以及宽政八年刻本《豫章罗先生文集》、江户时代刻本《异端辨正》,以刊刻年代为序,论述了日本江户时代刊刻的...
10.[会议]
古代世界区域整体史研究的一案例——日本"古代东亚世界论"评介
摘要: 历史的纵向研究解释的是历史的发展问题;历史的横向研究解释的是历史的结构问题(刘家和先生语).人类历史正是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结构上不断变化的横向联系中向前发展...
11.[会议]
摘要: 古代日本在全面实施大化改新以前,首先往"东国"派遣国司,将中央权力向行政权力较为独立的"东国"渗透.律令制国家确立以后,"东国"在开拓边境与护卫皇权方面发挥了...
12.[会议]
摘要: 本文拟以西原龟三的自传、日记、文书与著作为基础,考察他进行西原借款之前在朝鲜和“满洲”时期的言论思想与实业活动,进而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考察不仅能反映...
13.[会议]
摘要: 摆脱明治维新单一中心范式限制,从历史源头上把握日本近代化的演变性内涵,是史学研究探索日本近代化所急需填补的一大盲区.日本战国(1467-1615)是日本历史由...
14.[会议]
摘要: 外蒙古(即今天之蒙古国)宣布独立建国至今已经100余年.究竟应当怎样看待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时至今日依然见仁见智.本文认为,应当彻底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大...
15.[会议]
摘要: 本文以东亚的视角,阐述了孔教运动是东亚近代的另一种思想流向,简述了儒学在近代东亚的历史命运。指出孔教运动并不仅仅是在中国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韩国的孔教思想...
16.[会议]
新公佈之日藏古鈔本《毛詩正羲·小戎》、《蒹葭》殘卷三種校錄及研究
摘要: 本文所论新公布之日本藏古钞本孔颖达《毛诗正羲·小戎》、《蒹葭》残卷三种,通过将钞本舆傅世刊本详细比勘,得出以下结论:一、天理、高知之钞本为精钞,舆京都市藏卷皆...
17.[会议]
圈内与圈外:壬辰战前朝鲜通信日本事件探究(1587-1590)
摘要: 万历十九年(1590年)朝鲜在日本两次请求遣使通信后,在没有奏报明朝的情况下派遣通信使出使日本,在出使过程中,双方产生了一系列摩擦,如宣慰使事件、国分寺事件、...
18.[会议]
摘要: 司马迁《史记》对朝鲜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英选》乃朝鲜国王正祖御定编校的一部《史记》选集.正祖酷爱史籍,对《史记》评价极高,晚年指令群臣编印《史记英选》,并亲自...
19.[会议]
摘要: 汉唐期间,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个民族兴起,并建立了与其民族名称相同的政权,该政权不断壮大,最后占据了西至辽河、南到朝鲜半岛中部之广大地区,对整个东北亚局势产生了...
20.[会议]
摘要: 关于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近代先驱”的身份问题,学界已经不乏争论,除了从徂徕思想本身具有的维护而非肢解幕藩体制的一面作为回应之外,还可以更加“釜底抽薪”地直...
1.[学位]
摘要: 1592年,朝鲜宣祖统治末期。日本丰臣秀吉正在进行势力范围扩张,妄图称霸东亚,遂发动了前后持续近七年的壬辰倭乱。中国出于宗主国责任,遣众将领率东征将士援助朝鲜...
2.[学位]
摘要: 1895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在台湾推行日语“国语”运动,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这场运动,对于准确理解台湾,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有重要意义。 从193...
3.[学位]
摘要: 仁宗时期,元廷复办科举,高丽开始派遣士子入元参加科考。高丽人李榖,在元丽关系较为友好、元廷右文崇儒的社会背景下入元,并积极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后,李榖进入翰...
4.[学位]
摘要: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清军派出叶志超和聂士成率部入朝助剿。在中日朝三国在撤军问题上争执不休之际,大批日军突然进入朝鲜。清政府为支援先期赴朝的清军,派...
5.[学位]
摘要: 本文以朝鲜王朝实录、朝天录和明实录等中外文献为史料,采用历史文献研究和横向比较的方法,研究朝鲜王朝的请援使臣在壬辰战争初期的使行以及他们在请求明朝援助方面发挥...
6.[学位]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史研究的长足发展,日本通史著作的出版发行也逐渐增多。对日本通史著作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其得失,具有重要...
7.[学位]
摘要: 朝鲜半岛作为传统的农耕地区,在实现工业化发展之前,农业的兴衰对其经济、民生都产生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光复后的北半部,在殖民统治时期积累的工业基础被破坏殆尽,农业...
8.[学位]
摘要: 安市之战使得高句丽辽东安市城一战成名,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记载。尤其是《资治通鉴》中扩充了许多有关安市之战的细节,阅读起来非常有画...
9.[学位]
摘要: 权傈(1537-1599)是朝鲜王朝中期的文人和武将,壬辰倭乱时期他与李舜臣一陆一海并成为壬辰双璧。1592年,丰臣秀吉出动大军侵略朝鲜,武备松弛的朝鲜方面可...
10.[学位]
摘要: 元末明初中国和朝鲜半岛都经历着改朝换代的局面,随着明朝和朝鲜王朝的先后建立,两国政局都逐渐稳定,并对边疆地区进行积极的治理。明朝初期在东北地区逐步建立并完善羁...
11.[学位]
摘要: 书院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时而作为官学的补充,充当为统治者输送人才的机构;时而作为独立的私学场所,由名儒带领,聚众讲学,自我进行人格教育,是集合...
12.[学位]
七世纪唐与新罗女性政治地位探析——以则天女皇和善德女王为中心
摘要: 女性政治地位,是女性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社会重要群体的构成部分,女性政治地位的高低,既关乎女性自身的发展情况,又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七世纪...
13.[学位]
摘要: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在三国时期由中国传人朝鲜半岛,被三国国王接受并传播,特别是新罗法兴王开始积极扶持佛教,佛教得到迅速发展。由...
14.[学位]
摘要: 隋唐是中国结束五代十国长期战乱之后,中国重新成为在当时古代东亚世界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在东亚地区,与中国领...
15.[学位]
摘要: 万历援朝战争是一场持续了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涉及中、朝、日三国的区域性战争,战争由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对朝鲜王朝发动,明朝因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以及对...
16.[学位]
摘要: 道教与儒学、佛教一样,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都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进而发展出各具特征的宗教形式。虽然学界关于东...
17.[学位]
摘要: 受气候和自然环境影响,海上航行中海难事件频发。海禁解除后,海上航行船只增加,漂流至他国的外国船只也增加,各国以人道主义或其它原因救助漂流民,清朝和朝鲜救助漂流...
18.[学位]
摘要: 1879年,琉球被日本强行吞并。清政府为了维护琉球的主权,与日本之间进行了反复的谈判,产生了一系列外交事件。虽然在当时,琉球是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而这一系列的谈...
19.[学位]
摘要:
作为历史学者,津田左右吉(1873-1961)将武士视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与文化发展的促进者,给予较高评价。本文正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津田的武士道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