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句丽辽东安市城、建安城研究
【6h】

高句丽辽东安市城、建安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高句丽辽东山城研究梳理

(一)文献史料的梳理

(二)国内研究的梳理

(三)韩国日本研究的梳理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辽东”地名称谓、地理环境及高句丽山城的分布

1.1 “辽东”称谓的使用及其概念

1.2 辽东的地理环境与地貌特征

1.3 高句丽辽东山城分布

第二章 高句丽辽东十二座山城

2.1 卑沙城

2.2 安市城

2.3 建安城

2.4 白岩城

2.5 盖牟城

2.6 新城

2.7 积利城

2.8 乌骨城

2.9 银城

2.10 泊沟城

2.11 大行城

2.12 石城

第三章 高句丽辽东安市城新考

3.1 高句丽安市城历史文献梳理

3.2 高句丽安市城地理位置诸说评述

3.2.1 汤池

3.2.2 辽阳

3.2.3 凤凰城

3.2.4 朝鲜半岛

3.2.5 海城英城子山城

3.2.6 大石桥海龙川山城

3.2.7 盖州青石岭镇高丽山城

3.2.8 海城市区

3.3 高句丽辽东安市城的地望所在

3.3.1 符合高句丽安市城的必要条件

3.3.2 盖州青石岭镇高丽城山城为安市城的理由

第四章 高句丽辽东建安城新考

4.1 高句丽建安城历史文献梳理

4.2 高句丽建安城地理位置诸说评述

4.2.1 复县(瓦房店)

4.2.2 盖州青石岭山城

4.3 高句丽辽东建安城地望之所在

4.3.1 符合高句丽建安城的必要条件

4.3.2 赤山山城为高句丽建安城的理由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安市之战使得高句丽辽东安市城一战成名,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记载。尤其是《资治通鉴》中扩充了许多有关安市之战的细节,阅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唐朝与高句丽双方的对峙、相互的策略与行动的抉择、内部的分歧与争论、帝王的愤怒与遗憾。这些记载呈现给世人一部生动又连贯的演义,让人可以透过文字的承载去想象发生在高句丽辽东安市城一千多年前的弥漫硝烟。当然还有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征也为安市城提供了不同凡响的名气。
  至今为止对于安市城的考据,学界产生了多种观点,这些观点相互独立存在,使得安市城的地望至今没有确切着落,这篇论文的初始思路便是源于学者们对安市城地望的诸说。重新考据安市城不但可以确认高句丽辽东安市城的具体位置,还对考据高句丽辽东其他山城提供了思路与参照。建安城在文献史料中多与安市城并列出现,在考据了安市城的最终地望之后,建安城的地望所在也随之得到解决。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的综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是从“辽东”地名称谓、地理环境及高句丽山城的分布状况入手,因为安市城、建安城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山城,它们只是高句丽在辽东地区所垒筑的众多山城中的两座,要想考据安市城、建安城的所在就必须要了解“辽东”,了解高句丽在辽东区域内的山城部署。第二章则是笔者在“辽东”范围内挑选了十二座具有代表性、关联性的山城进行叙述,目的就是为了证实高句丽对“辽东”的掌控是源自于这种特殊的山城体系。通过这种山城体系的维持使得高句丽可以雄踞辽东长达200多年。安市城、建安城更是高句丽在辽东所设置的重要山城,在考据安市城、建安城的时候也必须要将两座山城置于高句丽辽东的山城体系之内进行考据才更具有说服力。第三章是对高句丽辽东安市城的新的考据。第四章是对高句丽辽东建安城的新的考据。最后一章为结语部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