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遵义
  • 出版时间: 2014-05

主办单位: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古时候,印章在茶的制造、运输、品赏过程中也往往是如影随形,直接作用于茶的,有两类事值得一说.一是用于检封保密,二是用于提升茶的声名与美感:从实用的凭信功能,到慢慢具有艺文的审美意味.其各种材料,重重叠叠,严加密封,可谓与北苑贡茶的雍容华贵、精美绝伦相得益彰。“臣封朱印”,在此不仅是包装上的一道密封,更重要的是一种追责的凭证。从唐代的“白绢斜封”、“白泥赤印”到宋代的“赤泥开印”、“臣封朱印”,不难看到,印章封签是贡茶包装、封存、运转、检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其所起的防窃、保真、保密、凭信等作用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所谓“龙团凤饼”,即因印模在茶体上拍压成龙、凤等纹饰而得名,是北苑贡茶中的极品。这些都离不开印模。
  •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近20年来呈现出一派复兴景象,其中禅茶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作者品尝过的冠以禅茶之名的茶不下几十种,听过而未喝过的禅茶也不下几十种,可见禅茶已经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现象.很多习茶、讲茶的人都比较喜欢"茶禅一味"这个词,他们使用这个词时多是表达一种自我陶醉和想象.茶本身是一件寻常的事情,把茶作为一项专门的门类,用专门的方式去修习,这是日本茶道的功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两方面,一个是极高明,另一个是道中庸。所以,茶只是普通的一件事情。但是,不以很认真的态度、很郑重其事的方式对待它,并不代表这里面就没有道。如果把茶当做一种修道的方式,以一种郑重的态度对待它的时候,也绝对不是轻描淡写地随便喝一杯茶就能够人道的。其实“极高明”和“道中庸”是一回事,尤其在终点上,但在起点上肯定会有一些差异。
  • 摘要:若要提升茶文化全面复兴的软实力,就要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尚需更全面、更深入,对研究重点作分类整合至关重要,还要树立良好的茶文化研究作风。而茶文化的硬实力,笔者认为,它包括茶文化的各级研究机构、茶叶和茶业经济的实体、与茶事相关的其他各类组织。最后,指出要充分提高对全面复兴茶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兴利除弊,正确评估,力争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奋进,以及复兴茶文化必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 摘要:目前杭州生态茶业发展应重视发展生态茶业共识有待提高,生态茶园建设有待夯实,生态茶业经营模式有待创新。为综合推进生态茶业,提出抓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积极推进生态茶业的关键,抓源头,建设生态茶园,是发展生态茶业的基础,抓龙头,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生态茶业的重点,抓科技,提升产业创新力,是发展生态茶业的助力,抓特色,发挥区域优势,是发展生态茶业的支点。
  •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茶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因素,指出消除茶叶质量安全隐患是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通过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在有效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我国茶叶出151的五大战略转移,提高出口茶叶规模与效益增长速度,才能促进茶叶国际贸易走出尴尬的境况。依托技术创新,实现茶叶生产技术与装备升级,而提振消费是维持我国茶叶产销相对平衡的重要措施,产品创新是提振消费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健康元素已经成为茶叶消费的第一驱动力。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要突破瓶颈,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由过去专注提取、分离、纯化的技术创新转向重点开展活性成分的功能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不同的企业应依据其市场基础、产品结构、区域特色和企业营销团队实力,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营销模式。
  •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茶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目前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标准体系.我国的茶叶标准从总体上讲,数量多,覆盖面广,技术水平较高;但与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修改完善相关标准化法律法规和规章,整国务院各部门的标准化职责和权限,其次,要进一步梳理、整合现有标准,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第三,要尽快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茶叶》,满足国际贸易和有效控制茶叶质量安全的需要,最后,要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和监督力度。
  • 摘要:通过了解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其特点所在、价值所在、地位所在。这些,是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与茶产业联姻的基础。并指出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与茶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能够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茶产业的发展又使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有坚实的肥田沃土和丰厚基石。并提出,大力推进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与茶产业的良性互动,还要要理直气壮地以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导,为茶产业发展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以茶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与茶产业发展的双向进步。
  • 摘要:茶文化是一种民俗文化,其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成果、意识形态及生活方式,具体又可分为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从现有实践经验来看,茶文化经济化可通过以下业态模式得以实现:对茶叶产品的溢价,与传统旅游业的融合,茶文化消费服务业,茶文化创意产业.
  • 摘要:茶人的形象、情操、风范、精神面貌,以及从茶树风格、茶叶品性中引申出来的道德风范,通常称为茶人精神。总的来说,茶人精神有着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持之以恒等文化特征。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产品有其周期性,精神文化则具有持久性和韧性,更容易传承。没有精神文化的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茶产业要进一步发展,文化要先行。茶人精神对现代茶产业有着不可忽略的指导意义。目前,茶产业在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后,要享有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就要发挥品牌效应,加强品牌管理、运作、创新。
  •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立顿”成功经验,指出了立顿红茶的稳定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因此,借鉴“立顿”,思考我国茶产业发展思路,提出要树立大众消费观念,提高我国大宗茶质量,要分茶区建立大宗茶精制拼配厂,要创建与培育大品牌,茶叶产品质量要以内质为重,茶叶包装式样要简洁、要相对稳定,决不采用过度包装,以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建网上营销方式。
  • 摘要:"中国梦"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指导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路线图",对于"茶为国饮"同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茶是实现“中国梦”的良好载体,中国茶能更好地展示“中国梦”和国家形象,茶和茶文化,对人类具有积极的健康保健和精神文化意义。以“中国梦”为指导,推动茶叶大国向茶业强国迈进,就要把“茶为国饮”纳入国家制度层面,并且积极推进茶产业绿色生态发展,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而发展生态茶业,注重茶园生态环境保护,努力生产无公害茶叶,通过积极保护和改善茶的生态环境,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实施严格的产品安全质量控制,其次要加强质量安全体系,由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进一步完善茶产业绿色发展国家和行业标准,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明确生态茶叶的相关要求,提高生态茶产业的可操作性,突出其原产地特色,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为生态茶叶国际化提供依据。再次要发挥物联网优势,设计茶叶包装条码,使用户上网就能了解茶叶从发芽到采摘、炒制的全过程。
  • 摘要:通过分析湄潭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指出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强化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博物馆模式和公共游憩空间模式,确立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本原则,加大茶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体系建设,构建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多元投入体制,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加大茶文化遗产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等可行性建议.
  • 摘要: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最具实际效用的国家级茶叶科研机构,在贵州遵义湄潭正式成立,在中国近代晚期,尤其是现代初叶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建立后,刘淦之、李联标、徐国桢、叶知水、李成章等一批茶学家汇集湄潭,潜心茶叶科技研究和推广,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启了中国近代晚期茶叶复兴的大门。李联标开启我国最早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刘淦芝开启了全国最早的茶树病虫害系统研究,叶知水、李联标开启了我国最早的野生大茶树系统调查,徐国祯开启了我国最早的“金花菌”及其与获砖茶发酵关系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李联标和李成章开启了茶树改良试验。
  • 摘要:2010年前后,全国各大媒体上陆续报道了贵州花溪久安发现一批古茶树的新闻.茶叶专家们认为,茶树树龄超过100年的可称为古茶树.经过现场勘查后,发现久安乡古茶树大植株的树龄在600年以上,大部分的树龄在100-200年之间.这样大规模的集中的古茶树在贵州很少见,在黔中地区只有久安乡.长期以来,不管是海外汉学还是国内学者,对中国农村社区的研究一直都侧重于农村的土地买卖关系、田赋制度、地主对农民的盘剥程度等农业社会的典型问题,这就使读者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人类学研究愈来愈强调一种个人经验式的“诗学”研究方法,台湾、香港等地学者通过“身体感”这一概念对物质文化进行“体物人微”式的研究。久安古茶树从昔日无人问津的山间野茶到今天“一树干金”的名茶的过程,无疑是一种“物质性”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环境诸多因素操纵的结果。从物质本身来看,久安古茶树的物理结构在今天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茶——尤其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茶树这一特殊物质——所具有的众多象征意涵及其能够吸纳的广泛的操作性,使其成了一个很好的探究物、地方与文化体系之间关系的案例。
  • 摘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业科研机构——祁门茶业改良场由此诞生,一批泰斗级茶人来此,历经坎坷曲折,在中国茶业史上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宏伟篇章.重点提出生产靠科技,营销靠文化,延伸产业链,提升茶效益。
  • 摘要:通过分析中原经济区的茶文化特点及发展现状,指出文化带动休闲,提升旅游品质,基于协调原则,中原经济区可以进一步探索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旅游带动农业,实现协调发展,大力加强以饮用与保健养生相结合的茶文化产业的综合项目开发,尝试开办独具特色的文化茶馆,拉长中原旅游产业链。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有效开发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及由点及面发展,营造大旅游理念,借助2016年在开封市举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东风,系统研究茶文化,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摘要:酒店要想有竞争力,就必须培育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主题。而酒店将中国茶文化有机地融入整个服务流程中,成功地打造了世界第一家茶文化主题酒店,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世人眼球。为了更好地发挥茶文化给客人带来的影响,让客人感受更强的茶文化冲击力和吸引力,在外延上加以扩大,立足于将文化性的资源转化成文化性的产品,转化成客人能够体验带走的藏茶系列产品。穿越时空,翻阅历史,茶与文明古国的历史进程紧紧相伴,成为民生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健康在茶文化酒店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化,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美好意境与茶文化“清、敬、和、美”的核心理念合二为一。培育出更多富有茶文化内涵的产品,创造一个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人文环境,努力将现代酒店服务学的理念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吸取茶的菁华,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健康带给每一个人。
  • 摘要:茶园,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类型,是直接提供经济生产资源采收的半自然生态系统.植物的生长势,有赖于其种类的适生条件的具备,即生长环境中的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和土壤等各生态因子的综合状况。茶园生态价值的形成与存续,还有赖于在茶树的田间管理和茶叶的采制之环环相扣的完整生产过程中,始终贯彻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绿色或有机食品的要求和食品卫生的要求。茶园的建设与管理,植物的配置若能遵循风景园林的原理来栽种、养护和调整,则造景的手法更使得茶园能够形成视觉有层次、季相有特色的,以充满生趣的植物景观为主的自然审美价值。茶园文化价值的另一方面,着重于制茶、茶饮的人文内容和艺术形式。
  • 摘要:通过分析明代中叶茯茶在陕西急剧兴起的原因,指出,对市场商品的选择必须以销定产,适销对路,进行产品创新,还必须与本地区的技术优势相结合,进行技术创新,而创新产品要占领市场,还必须进行营销策略创新。
  •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及世界的茶消费状况,指出有关茶和饮食的动向,探索外资中国茶零售店及其他饮料外资店铺的现状,开发方便性商品,并提出扩大中国茶的人均消费量,在日本设立类似星巴克咖啡的大规模中国茶文化传播店铺。而最近的消费市场,不仅注重商品的品质和机能,还有被消费者喜好及价值观左右的倾向。茶叶的消费受价格和品质影响,此外必须考虑茶叶消费的动向,包括收入、年龄、地域等不同因素。最后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让安全而且品质优良的茶叶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这是发展茶叶产业和扩大茶叶消费的最好办法。
  • 摘要:从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茶叶海外传播的主要困境有二:一是中美经济发展阶段与市场环境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连锁、品牌两个营销方面;一是茶品饮文化的圆凿方枘——中国茶文化在海外的认同程度极低,而现有的美国茶文化难以接纳中国茶产品(原叶),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错位。就茶产业的市场环境而言,美国基本被大公司垄断,连锁经营为市场主流,而中国茶产业尚处于大量中小型企业完全竞争的市场阶段——这一市场差异也是中国创意文化产业走出去较为困难的重要原因。尽管国际市场与产业转移为中国茶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提供了语境上的可能,但问题仍在于中国茶文化如何切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生活,使之成为高文化附加值茶产品出口的前提。中国茶产业的出口难题,主要是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困难,尤其在美国茶叶市场已进入平稳期的今天。中国茶文化走进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确有极大的市场和生活方式障碍有待克服。但就世界发展史而言,多种文化始终处于交融、演进状态之中。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也是必然。以茶产业为代表的“准文化产业”要在国际贸易中成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产业,其文化属性必须独立加以弘扬和传播。这应该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层面加以具体考量。
  • 摘要:茶在中国最早是以药物身份出现的,被称作"茶药".中国对茶的养生保健和医疗作用的研究与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在唐朝以前就认识到了茶的健康功效.唐代刘贞亮把这些好处总合起来,称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健康饮茶对于每个饮茶人都非常重要,健康饮茶要求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工作性质、生活环境及季节的不同做出相应的选择,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适量地饮用各种茶。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瑰宝,其内涵丰富、资源丰厚,国人皆饮,雅俗共赏。从平凡百姓人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到文人雅士结翰墨缘的“书画琴棋诗酒茶”。老年人,喝茶强身,延年益寿;中年人,以茶交友,预防“三高”;青年人饮茶清心,健体养颜;少儿习茶修德,增识益智。
  • 摘要:古代中国的医药概念"药"这个汉字,在汉代《说文解字》一书就有记载了,解释为"能够治病的草".然而,拉丁语中,西方药(Medicine)的语源是"治疗技术".东方是草,西方是技术,语源是不同的.不管怎样,在中国,人们以古代开始就为了预防疾病,而留意日常的呼吸、锻炼、饮食,热衷于养生的预防医学,其重要性是公认的。注重养生,以求长生不老;即使是养生也是以食为基础的,其中这个食就包括茶。然而,茶原本就是汤。像这样从汤中演变而来的茶的饮用法,可以看作是从煎煮即煎药中演变而来的。实际上,很多人认为制茶和喝茶的道具也是从制药道具演变而来。茶的功效,不仅在古代中日医药书里有记载,在中国的茶书中也有记载。饮茶不仅仅是爱好,还有益于身心健康,可延年益寿。
  • 摘要:五千多年的饮茶史,茶叶从最初的药用、食用发展为饮用,饮用又经历了煮(煎)饮到点饮进而发展到瀹泡的演进过程.无论饮用方式如何变化,茶叶的存放始终需要相应的容器,茶叶贮藏和包装亦随饮茶方式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唐代茶的包装,即饼茶及末茶的贮存有相应的容器。除茶瓶和茶盒外,带盖罐亦可作为装茶容器。无论是团饼茶还是散茶,都要有科学正确的保存方法。明代的茶叶瓶、茶叶罐渐多,茶叶罐的材质以紫砂及瓷器为主,其次是锡罐。为了适应茶叶外销欧美的需求,锡茶叶罐外以漆盒包装成为外销茶包装的主流。为了迎合欧美的审美流行色,漆盒通常描绘中国人日常生活场景的图案,且喜欢装饰大大小小的开窗(开光)形式,显得富丽堂皇。
  • 摘要:通过分析中华茶礼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茶礼宣传推广工作,普及全民教育,培养后续力量,建立相对完整的茶礼体系,创新是传承茶礼并发扬光大的不竭动力。
  • 摘要:信阳农林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针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1982年创办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原茶叶、茶学)专业,2003年增设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茶文化方向,2005年正式增设茶文化专业,成为第一批设置目录外的茶文化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根据茶叶产业的发展,在充分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确定茶文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建立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 摘要:现今以沸水直接注入茶叶的泡茶法,古人谓之瀹茗.这种泡茶法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这自然是茶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历史不同时期的古人著作记载的,瀹茗也应是茶至为原始的饮法。实际上,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的七宝擂茶之类饮品却现在还盛行于湘南湘西一带,就是湘西人自己说的“擂茶不是茶”。西安有一种油茶,其实也不是茶,只是一种水冲点的饮品。
  •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上声誉日隆,以茶文化融入公共外交已经成为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的必然选择。茶文化的发展潜力在于其广博的包容性,中国茶文化的主张完全符合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建设和谐世界”、国与国平等互利的理念和外交政策。能否把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思想,包括中国茶文化“清、静、和、美”等精神介绍出去,首先取决于是否把中国茶文化作为一种深度公共外交手段,取决于中国民间组织的国际沟通能力。中国的茶文化公共外交正是增强这种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毫无疑问地支持了政府外交。中国茶文化真正体现了可以超越信仰、超越地域、超越种族的伟大包容精神。
  • 摘要:在笔者目力所及的文献范围内,整体上的“精行”存在着名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从文意上看,前人对于“精行”整体运用的字例几乎没有解释。但撇去对词性的区分,“精行”一词都能从占据中国主流学术思想的儒、释、道三家的脉络中寻找到来源。从文献的来源看,“俭德”比“精行”更容易找到依据且词义更加明显清晰。笔者如沧海拾珠般搜集到的大都是分别独立的“精行”和“俭德”的用法,所以不难辨别将“精行”和“俭德”并用实际上是陆羽自己的创新。另外,“精行俭德”一词也是古今茶人内心自勉自省的准绳。从陆羽的曲折身世中找到他之所以提出“精行俭德”的原因。同时,还需要从茶文化史的发展角度看陆羽是处于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又为茶道注入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陆羽心目中,做人为君子之道也是治国之道的根本。所以不难理解,为何陆羽要开宗明义地提出“精行俭德”这一包含着儒家思想和宗教修行意识的茶文化原则。
  • 摘要:以人类文明视野提出的、以水生态理念为基础的水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内容。水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水“和谐”,茶中的所有精华正是通过水这一介质进入人体的,故历来就有“水为茶之母”之说。一部《茶经》七千多字,关于水生态的内容,已然成一系统,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择水、煎汤、品饮。陆羽在《茶经》中体现的水生态思想,是建立在高度人文化的水文化意识,来自于生命体验的判断标准,以“精俭”为核心理念的品饮模式,《茶经》水生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实践中。择水品茶成为一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寻觅好水泡茶作为生活常态。实在取不到好水时,民间也会想出种种奇招来滤得好水。
  • 摘要:众所周知,陆羽知识渊博,著作颇丰.但后人多只知陆羽是一代茶的巨匠,却不知陆羽还是一位文学艺术大家.事实上,陆羽在文学方面同样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学作品众多,诗词歌赋俱佳,演艺才华出众,书法自成一格。
  • 摘要:理论界对中华茶文化的核心理念一直存在不同的归纳.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提出把“清、敬、和、美”作为当代中华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并以此推进我国从产茶大国向茶业强国转变。笔者认为,中国茶文化所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而“保合太和”的意思是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产生保合太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生长,这才是人间正道。对于茶道中的“和”,儒、释、道三家有共同的体认,但有不同的诠释。目前,我国茶叶出口步履艰难。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要想成功地输出一种商品,实际上是要同时输出一种文化和一种生活方式。另外,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建设“和谐社会”;在与世界各国交往时,比任何时候都更期盼构建“和谐世界”。所以,进一步发扬光大以“和”为思想核心的茶文化,不仅对于促进我国从产茶大国发展成为茶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国梦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 摘要:茶叶起源于中国,伴随着世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传播、碰撞、融合,走出亚洲,传遍世界.西方的传教士是推动中国茶叶西传的一支重要力量。而茶叶初入欧洲应归功于荷兰人。荷兰开欧洲饮茶风气之后,中国茶叶不断输送到欧洲各国。中国饮茶习尚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饮茶成为社会各阶层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红茶文化作为一种高贵典雅的休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20世纪以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也更加丰富多彩。20世纪以来,茶文化在北美地区的流传与发展中焕发了新的生机,出现了袋泡茶与冷饮茶,这可称为中国茶文化与美国工业文明社会的融合混搭之作。
  • 摘要:日本茶道美学思想、茶室建筑及茶道具造型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禅意文化"的遗产性和变异性,以及对中国禅宗禅学历史性的传承和日本式的创新.
  • 摘要:形象学研究的是美化自然、优化社会,即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和谐的课题.这与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廉和静美"、"清廉静和"、"清敬和美"相近相濡.从"茶"字的造型看,"人"在草木之间,具有原始的生态性,说明人与茶自古相依,离不开自然.而"和"字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它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宇宙万物有机地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天人合一之境的和谐之美.由之,茶文化与形象学通过"和"字紧密相系.从形象研究的历史——类人猿识别形象、直立人应用形象与早期智人塑造艺术形象三段历史时期来看,形象与茶文化相系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在茶文化汲取了中国儒、释、道文化国粹产生的茶经茶艺茶道、茶歌茶剧、饮茶习俗、茶马古道、茶具茶器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形成的新形象,就更说明形象学与茶文化如胶似漆,不可分割.形象学不仅研究形象的定义、构成形象的要素、形象的一般特性、形象的分类、形象魅力的元素,更重要的是研究形象学社会应用的价值,尤其在茶文化的应用中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 摘要:天台山石梁方广寺相传为五百罗汉应真之地,最早详细记载此事的是宋代水利学家罗适的《石梁》诗:"茶花本馀事,留迹示诸方".宋诗人杨蟠《方广寺》诗"金毫五百几龙尊,隐隐香飘圣迹存",进一步明确了石梁方广寺"罗汉供茶"习俗的存在.“茶百戏”注茶能成“禽兽虫鱼花草”之形,“分茶”能成诗歌绝句,可见,石梁“罗汉供茶”出现的“八叶莲花”、“大士应供”等,均是“茶百戏”和“分茶”的艺术。南宋末,日本高僧道元来天台山求法,将此东传日本。而茶与佛教已结下不解之缘。唐代天台山寺院设置了专司茶水的“茶头”。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的祖师、天台佛陇山行满座主就任过智者塔院的“茶头”。这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僧传《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明高僧传》中唯一记载的“茶头”。
  • 摘要:以解释天道来教导人道的《周易》原理与茶文化息息相关.茶树从栽培到采茶、制茶、煮茶、饮茶,有关茶事都充满着生命意识.特别是釜炒茶的制茶过程,为了保存茶叶的生气,依照天道进行杀青、揉捻、干燥,这是宗教的轮回还生,即复活.喝到充满生气的茶,身心健康.《周易》的卦象征万物化生的原理.所以,贵生精神丰富的茶文化可以用革卦、鼎卦、既济卦、复卦、涣卦、颐卦等来说明.《周易·系辞传》里谓“生生之谓易”,这是《周易》生命思想的纲领。《周易》把天道和人道看作一体。通过制茶的过程,看着经历热和压力的苦难之后豹变还生的茶叶,从中得到人生的教训。现代人享受的物质,也因为身心的痛苦,需要等待治愈。受尽艰难,通过自我修炼,度过暗淡的时期,就类似沏泡的茶叶渐进变为豆绿色而复活,必会是充满生命气运的。
  • 摘要: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其价值目标在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在茶文化核心理念中,和与美也是其最根本的追求。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清、敬、和、美”的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交织和演进,这三教的哲学思想都与茶相通。而古今茶人显现的自由自在的饮茶生活是由道德来规范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示的社会层面的自由和平等,是由公正、法治来确保的有相似之处。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国自唐代以来,以茶待客成为风气,文人相聚茶当先,礼敬长辈先敬茶。人民大众在生活中,以茶会友,以茶联谊。每到夏天,各地免费品茶,以茶行善做好事。研究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其目的就在于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度,然后在融入上下功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层面的根本要求融入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的教育中,让每一个茶人和饮茶爱好者,懂得茶的生理功能,懂得茶的精神励志功能,使茶文化核心理念的内涵更加充实。
  • 摘要: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讲到茶的功用时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是陆羽茶文化的主要思想精髓,也是他一生潜心研茶的深邃感悟和深刻总结.何谓“清敬和美”?周国富先生作了非常详细和系统的解释。并重点对“精行俭德”理念与“清敬和美"精神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论述,提出振兴茶产业是现代茶文化核心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陆羽《茶经》“精行俭德”的思想精髓与现代茶文化“清敬和美”的核心理念,对当今共筑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廉政建设、优化社会风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 摘要:我国古代农书如《齐民要术》等,除了对野生茶树的记载外,对人工栽培茶叶尚缺乏认识.自从《茶经》问世,茶风普及,茶成为全民性饮品之后,农学界对茶树栽培、茶叶品质的提高开始关注.而饮茶之风的普及和茶叶质量的品评,离不开《茶经》的总结、推介和影响。茶叶本身的药理作用,也开始受到医药界人士的关注和研究。饮酒品茗,向来属于文人雅事。故记录茶人茶事、茶话茶趣,也就成为文人墨客的雅事。自从茶叶成为国饮后,围绕产茶、制茶、卖茶、饮茶而产生的新鲜词汇,极大地丰富了辞书和词典。由此可见,因《茶经》问世而催化的市井茶文化,使人们在口头上创造了许多与茶有关的新词新语,在汉语言文字学上丰富了汉语语词和词汇。《茶经》问世之后,两宋期间,以社会普及为主,学术专著相对较少。
  • 摘要:茶可清心.心可分为无形之心与有形之心.无形之心指人的心情、情绪、思想等,有形之心指人的心血管系统与大脑.以先贤著述、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解读、分析,茶性寒,最宜降火,可以使人情绪相对稳定、理智,饮茶可清无形之心;以现代医学科技分析,茶多酚可降低血液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维护血管壁和血液健康,从而维护心脏、大脑等器官的健康,茶可清有形之心.传统中医学说把人药之物分为:性寒、性凉、性温、性热,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此为中医中的四气,又称四性,即四种不同的性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陆羽《茶经》说“茶之为用,味至寒”,说明茶是性寒之物,最能降火。总之,饮茶有利于心血管系统健康,饮茶有利于脑血管健康,饮茶有益思维活动。
  • 摘要:四川是茶文化的摇篮,也是佛教在中国较早传播的地区之一.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茶文化非常流行的四川,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川也因此成为禅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四川禅茶文化不仅对四川佛教文化、茶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茶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四川禅茶文化留下的宝贵资源今天仍熠熠生辉.重点对四川禅茶文化制度化,四川禅茶文化国际化进行了论述,四川禅茶文化不仅表现在寺庙种茶制茶的茶叶生产上,而且还表现在寺庙茶馆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茶馆产业。而禅茶文学在四川的多样化,尤以禅茶诗和禅茶对联著称于世,最后指出禅茶文化是连接川藏文化的纽带。
  • 摘要:佛教源自印度,原本与饮茶并无直接关系.但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本土世俗文化相融合,特别是与中华茶文化相结合,融汇成了"以茶入禅"或"以禅入茶"为特色的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它不仅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而且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饮茶与佛教的融合,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佛教茶文化,大约起源于魏晋,确立于唐,发达于宋元。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其兴因为佛教禅法,其成熟亦因为佛教禅法,其传入日本、韩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亦因为佛教禅法。研究、探讨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及其文化精神,应当从佛教茶文化方面入手。
  • 摘要:据记载,早在唐代之前,道士喜饮茶者已不少.汉代仙人葛玄(164-244)在天台山植茶、炼丹,是道教倡导饮茶养生的开端.陆羽是著名的道教行业神——茶神,民间信仰中把他尊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之源》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对茶的功能、品性描述与道教的崇简抑奢信条一致。茶文化在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发展,茶具由繁入简,茶叶由饼化散,茶境尚清幽,茶人喜清静,与道教崇尚简朴、返璞归真、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有着血脉传承的关系。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要消化、吸收道教丰厚的生命智慧、和谐智慧和科学智慧,为“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服务,同时更好地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此,建议:在茶园管理、茶叶生产与茶叶营销等方面要遵循道家的“尊道贵德”、“道法自然”理念,在饮茶方面要遵循道家“和谐共生”、“致虚守静”的理念,善于借用道教名人资源促进茶产业发展,以及用好用活用足道教名山资源,延长茶产业链。
  • 摘要:通过分析韩国不同时期的茶文化及其特点,指出现代时期,韩国茶文化的发展更加独具特色,内涵更加丰富,并整理了其发展轨迹。韩国茶文化是从中国传播而来,这是大部分学者的共识。韩国与中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在茶文化以及茶道思想方面都有很多交流。其中,僧侣与学者对两个国家的茶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韩国茶文化虽然有从古时候开始的自生说,以及从三国时代开始的饮用说,但是因为多次战乱,很多资料遗失,难以考证。在统一新罗和高丽朝鲜时期,一般庶民可以饮茶,形成了茶文化的高峰。日据时期,韩国茶文化曲折发展,但是通过部分茶人和寺院,一直延续到今。古代的茶文化多数以仪式为中心;但到了现代,饮茶文化逐渐以饮茶为中心,并且延伸到茶具、茶服、茶席、茶花、茶点等多个领域。韩国茶文化应更加趋向开放,接受周边国家茶文化的影响,并致力于自身发展,这是韩国现代茶人的使命,也是未来韩国茶文化的发展趋势。
  • 摘要: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茶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把茶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抓手。因此贵州茶业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从面积产量扩张向更加注重提高品质效益转型,从品种多样性向更加注重提高品牌集中度转型,从初级生产向更加注重深度加工转型,从传统销售向更加注重现代销售转型,从高端市场向更加注重大众市场转型。
  • 摘要:通过分析茶产业发展战略,以及茶产业发展现状,从营销角度来说,传统茶是红海产业,是超竞争的行业;现代茶是蓝海产业,充满无限的发展空间。因此,茶叶发展基础在传统,而突破在现代。为了形象表达茶产业关联各方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引入“产业树”概念,亦即政、产、学、研、商等要素资源在产业发展中,分工明细,融合互动,共同推动产业优化发展的模式。茶产业的根即以丰富的文化创意形态传播茶叶,业界同仁要以传播茶文化为己任,不断培育和扩大爱茶人群,使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更为扎实;茶产业的干是以标准的工艺与装备制造茶叶,这是茶产业规模化的基础,是茶叶品质稳定的保证;茶产业的叶则是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源性品质稳定与提升,引入与嫁接产业关联事物与领域,创新产品种类,改变产业结构,促进茶产业整体发展。作为中国茶叶主产区,各有产业特色,浙江的产业基础与平台优势、云南的大投资与后发优势、湖南的资源整合与快速扩张、福建的特色资源与品牌推广等,值得认真思考。在茶产业迎来其黄金发展战略机遇期之际,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传统、突破在现代,要以“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为指导,政产学研联合推动,实现茶产业从红海产业向蓝海产业的跃升。
  • 摘要:我国茶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主要发展方向为:由依靠面积、产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方向发展;由“产品导向”向“品牌导向”发展;由低科技向高科技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最关键的有三大问题,即茶叶产能过剩、劳动力紧缺与生产成本上升及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产业升级,发展现代茶业。茶产业升级发展应围绕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提升茶叶产品档次,生产安全、高品质精品茶叶,生产价值链高端产品,实现产业增效、茶农增收,让消费者获得满意的茶叶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而实现我国茶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其路径主要有四条:现代茶叶科技创新与应用、品牌化营销、标准化生产和现代茶业企业经营管理。
  • 摘要:通过分析2012年以来浙江省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指出当前浙江省茶叶出口需特别关注的问题,并提出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集聚开拓,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改造并提升茶产业;依靠文化产业发展来推动提高茶叶知名度和品牌;依靠欧美经济的逐渐复苏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消费市场。
  • 摘要:唐代陆羽《茶经》将思州、夷州、播州产茶的情况载入典籍之后,黔北所产之茶成了每年上贡朝廷的“方物”。湄潭随阳山是湄潭的古茶区,随阳山老街与凤冈接壤,一个小小的集市,两县居民混居。民国年间,也因茶叶的税赋,两县乡丁发生械斗闹出人命。以茶为礼,是黔北人的习惯。不管婚丧嫁娶,还是节庆祭祀,均以茶为先。近年来,一些茶文化研究者将擂茶定论为“土家族擂茶”。土家族食擂茶无可非议,但生活在黔北这块土地上不同民族的人们同样喜欢擂茶。精制油茶一般是在有客人来,或者是过节时精心制作的。黔北民间有种说法叫“新烟陈茶”。每逢春节,黔北人有唱花灯的习惯。
  • 摘要:茶文化符合文化产业所包括的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四个方面,因此茶产业可以借助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名优茶不同于一般茶叶,具有一定的标准造型,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文化的载体。茶文化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发展茶文化和产业经济的新途径。它是通过利用名茶原产地的秀美自然风景、人文历史景观、特色的茶馆茶楼以及茶艺表演,建设相配套的服务设施,让人们能够观光茶园,体验采茶、茶叶制作等过程,欣赏茶艺表演,品味佳茗,最后促进茶叶消费。近年来茶文化与茶产业经济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茶业会展,包括茶文化节、茶博览会、茶叶研讨会等。通过举办茶叶会展,展示茶叶商品、传递直观信息,可以进一步宣传茶文化和创造商机。茶文化历史悠久、历久弥新,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关键时期,茶文化核心理念借助众多茶文化研究机构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的复苏和振兴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当下应当继续传播和弘扬茶文化核心理念,提高我国茶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由茶业大国向茶业强国转变。
  • 摘要:湄潭保留下来的茶文化遗产,体系完备,体量庞大,数量惊人,底蕴深厚,价值巨大。主要有: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遗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遗址,贵州省嵋潭茶场制茶工厂遗址,泥潭茶场永兴分场制茶工厂遗址,泥潭茶场永兴分场各生产队遗址,循潭茶场象山、囤子岩分场遗址,各类机具和包装物、标本、老茶叶等。而留存在湄潭这片古老茶区内的茶文化遗产,不论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是相当丰富的,湄潭堪称一座茶文化遗产的宝库。我国从1985年加入联合国遗产保护公约以来,已有的45处世界遗产之中,没有一处是有关茶的,这与茶的祖国地是不相称的。湄潭的茶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中国现代茶业是从湄潭拉开帷幕的,有许多的茶叶科研,包括茶树育种学、茶树病虫害防治学、金花菌的研究、茶叶工业化等,都是从湄潭起步的。湄潭的茶史,可以说就是20世纪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湄潭的茶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湄潭人民的使命,也是世界共同的责任。
  • 摘要:2001年底,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中央财政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下,湄潭加快了茶产业发展的步伐。总之,在遵义市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茶农、茶企的共同努力下,到2013年,全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5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85万亩,茶叶产量近10万吨,产值50亿元,综合效益80亿元。随着生态茶园基地管理的不断加强,茶叶综合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茶叶销售市场的进一步深入开拓,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遵义茶业发展方兴未艾。
  • 摘要:通过对湄潭县茶的生态环境,茶产业成绩,茶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时代茶文化编萃反映当代湄潭茶文化。实施“6456”大战略,建成“两地三区十强县”。即到2015年全县要实现茶园面积60万亩,产量4万吨,产值50亿元,茶园亩均收入6000元;把湄潭建成国内优质绿茶红茶生产加工基地,茶旅一体化旅游目的地,茶叶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集聚区,现代高效茶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跨入全国茶业十强县。
  • 摘要:梵净山茶起于洪武年间,因产于梵净山而得名.1992年"梵净山"茶类商标注册,现为铜仁市茶叶公共品牌.梵净山茶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速溶茶等系列,以绿茶为主导.通过分析梵净山茶文化旅游开发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并提出发展战略定位,还要政府主导,加快茶文化旅游发展步伐,加强茶文化研究,提高茶文化旅游项目层次,加强品牌塑造和宣传促销,提高集中规模、标准化程度、产出率和茶叶科技含量。以及加强扶持和管理,建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
  • 摘要:通过分析茶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安全、高效、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一是产茶历史悠久,二是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生产体系建设方面,根据地理环境和环境要求,结合纳雍县实际,将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优势区和适度区。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茶青交易市场建设、茶叶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茶叶保鲜库建设。总之,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就要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有机茶产业发展力度,科学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建立生态茶业示范园区,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培育市场,加快安全高效高山生态茶叶产业化经营。
  • 摘要:通过挖掘南宋茶文化资源,出书办杂志,拍摄微电影《茶约》,试水广播影视产业,影视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影响力、最有活力的表现形式之一。目前,上城区茶文化旅游与四大国际旅游综合体建设同步进行,初步形成了特色茶文化旅游区域。培育、发展南宋茶文化延伸产品和服务,宣传、复兴南宋古都茶文化,积极开展茶文化“四进"活动。推广、普及南宋古都全民饮茶。
  • 摘要: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福鼎是中国白茶之乡、中华茶文化之乡,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努力挖掘和提升福鼎白茶产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福鼎白茶的美誉度.实践证明,福鼎白茶文化给福鼎白茶产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在“五个促进”:促进白茶产业基础建设日趋完善,促进白茶产业品牌创建塑造,促进了白茶产业科技创新,促进白茶产业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以及促进白茶产业转型升级。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诗词文化与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关系,指出开发茶旅游诗词特色资源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误区和盲点,为此,提出要转变观念,发挥优势,还要景观再造,凸显特色,加强品质旅游,诗城茶乡,旅游产品,诗意开发,以及文化复兴,品牌宣传。
  • 摘要:茶叶消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与茶叶生产、茶叶贸易、茶叶产业政策法规、茶叶消费主体密切相关.同时,茶叶市场的发育状况对茶叶消费影响甚大,食物、替代品饮料与茶叶消费也存在着相当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 摘要:本节将焦点聚集在中国茶在日本普及的过程上,为了把握这一整体状况,笔者从茶叶和茶饮料的消费量、日本对中国茶的认识、中国茶馆及茶文化团体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的来说,中国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乌龙茶为代表,从零起点,迅速打破了红茶在进口茶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确立了自己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日本对中国茶的认识全面起来,中国茶文化也全方位地普及开来。
  • 摘要:民国时期艰难起步,开启中国近代茶叶科研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原中央实验茶场改属贵州省农业厅管理,此后的30年是省茶研所恢复和发展起步阶段,茶研所工作重心是科研服务于“当地、当时”生产。改革开放前夕,下放到茶厂、茶场以及在农村蹲点示范的科研人员先后回到科研岗位,1980至1995年的15年里,科研及示范推广、科技扶贫、茶技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走上了顶峰,多次受到各级表彰,这是全所科技人员和职工多年辛勤劳动和汗血积累的结果。
  •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茶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茶产业提出严峻挑战,指出科技创新是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因素,而建立高效的茶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培育茶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此外,还要攻克茶业急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加快推进茶业信息化。
  • 摘要:王化,地处绍兴东南日铸岭下,距平水12公里,距绍兴市区25公里,既是日铸茶的原产地,又是平水珠茶的故里;既是当年平水珠茶最主要的集散地之一,又孕育了瑞泰茶栈这一当时的茶业界巨擘.王化因茶而兴,是富含茶文化的茶业胜地.而"清、敬、和、美",正是王化茶文化的缩影.清者,茶之清醇、清雅、清和;清者,人之清平、清静、清心。敬者,天人合一、和谐万物;敬者,敬祖尊老、相敬如宾。和者,以和为贵、诚信经营;和者,万物和谐、社会和谐。美者,纯美茶叶、美妙茶韵;美者,茶境之中,自有大美。总之,王化日铸岭产平水日铸茶,平水有“水”、日中有“火”、铸里带“金”、岭上有“土”、茶中藏“木”,隐隐之中暗含五行,正是一种和谐平衡的自然状态。王化的“清、敬、和、美”,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 摘要:茶的起源与最初产地已不可考,但毋庸置疑中国是最早的饮茶之国,而且唯有中国真正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从南北朝起,茶就作为一个高扬的文化代码,指称了一种集殊特安养、和敬交往、休闲情调、高雅趣味、清幽境界于一体的文化生活,在儒释道交相辉映的文化历史空间中,与儒释道互相涵泳,道茶之道、儒茶之道与禅茶之道的花朵绚丽竞放.本文略谈此三道体现的养生之化、人伦之化与禅觉之化,最终说明实现禅觉之化即茶禅一味的禅茶之道的简单次第.
  • 摘要: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采集经济时代,先民们采摘野生植物的茎叶、花果、根块等食用,到了火食时代又采用陶器杂煮羹饮的方式食用.这种原始食物被称为"原始茶",就是古籍记载的"荼",它是后世茶和中草药的共同起源,而茶与中草药是同源异流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茶叶如果单独作为充饥之用,就凭它的蛋白质、糖分等少量的能量是不可能成为理想食品的,现在对茶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说明了茶叶是依赖它的药用价值而流传下来的。近年来用茶叶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药物也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与上述药茶方的显著不同在于,其药物针对性强、有效率高、科技含量高。目前,已有生白、抗癌、降脂以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疗效的各种茶叶药物和保健品。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茶与药一直是相互混杂,互不分离的。一方面,茶作为中药本草的一种,成为复方中药的配伍药材之一;另一方面,茶也作为单味的药剂,一直发挥着保健养生治疗的药用功能。
  • 摘要:茶具设计者要熟悉茶艺文化。要改革,必先了解当事者需要什么。这莫过于向资深茶席设计者,甚至向茶道家作调研。究竟当代茶艺需要哪些茶具?不妨借鉴规格较高的茶道艺术。茶道茶具的功能与茶艺无别,但却相当讲究。现以本人长期的实践经验为依据,用当代茶道流行的瀹泡法茶具作论述。它们分成三大部分,即煮水器具、泡饮器具与辅助器具。
  • 摘要:陆羽《茶经·四之器》形象地描述了茶具的设计,是茶道应用设计的典范,其设计意识、设计原则对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都篮,作为可以放置整套茶具并能随身携带的容器,自然也体现了陆羽器以载道的思想.历代茶画图像中煮茶品茗在室内的不多,基本上是在山水中,或者在园林中。这不是“茶烟”之故,是山水怡情养性的仁智之乐造成的。热爱自然,自古而然。笔者提出“品茗山水间”,彰显了陆羽设计都篮的意义所在。陆羽对于都篮的设计,蕴含了崇尚自然的精神,与历代绘画中煮茶品茗图像一样,都篮体现了古人天地为家、亲近自然的情结,对于人们今天摆脱喧嚣纷杂的人造空间,回归自然山水怀抱,享受天地万化妙趣,意义深远。
  • 摘要:纵观世界各地的饮茶风貌,概括起来讲主要分为两大类:清饮法和混饮法.一般亚洲国家喜欢清饮,比较钟情于高档绿茶、乌龙茶等,而欧美国家普遍喜欢混饮,尤其是调饮红茶,而非洲国家因为天气炎热则倾向于选择加薄荷的绿茶.从各地各民族饮茶的方式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茶为药用、食用、饮用的踪影。有的把茶当药用,用来防病健体;有的把茶当菜吃,我国的少数民族至今仍普遍保留着这一饮食文化;有的侧重于饮用,把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高雅文化与休闲文化来传承,将品茶提升到精神领域。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茶起初是作为药被发现和利用的。而后被当成菜,煮作羹饮,继而慢慢发展成为饮品。混饮法的出现是以茶的食用为基础的,食用向饮用转变的过程,也正是混饮出现的过程。清饮法源于宋代,流行点茶法,且点茶不再加盐,清茶细品,得茶之真味。到了明代取消团饼贡茶,转而采用散茶撮泡法,清饮法更符合茶理,盛传不息。着眼审美,人们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 摘要:少儿茶艺是一项以少儿为教育对象,根据少儿的知识结构,结合少儿的兴趣爱好,融入祖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活动.而少儿茶艺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茶文化的基本知识、茶艺的技术、茶艺的礼仪和茶艺的规范等。然而,目前少儿茶艺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提出将少儿茶艺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改善目前国内少儿茶艺教育模式。目前杭州、宁波等地的少儿茶艺教育发展迅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加强领导对少儿茶艺教育的重视,加强对茶文化及茶艺的弘扬及宣传力度,加强少儿茶艺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进一步完善茶文化教育体系,才能使茶艺在这个社会中迅猛地发展,传承于少儿之中,弘扬于整个世界。
  • 摘要:"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茶微苦而回甘,当下茶文化空前繁荣,很多人以为《诗经》此句及其他诗句中的"荼",都与茶有关.其实这是误读了.《诗经》本意包括陆羽《茶经》的相关引文,明确其中之"荼"都不是茶.屈原《楚辞》也写到"荼"与"荠":"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为何"荼"与"荠"常作对比?笔者以为,古人常将“荼”、“荠”对比,除了味苦与味甜的反差,还因为有的苦菜与荠菜外形相似,因此具有可比性。
  • 摘要:宋代名茶,首推以北苑官焙贡为代表的建(州)茶.本文即以建茶为主,探讨宋代名茶文化的内涵,并指出了宋代名茶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以及对茶产业本身的影响。
  • 摘要:《茶经》开宗明义用"精行俭德"来指定宜茶之人.这里把茶品和人品结合起来,要求饮茶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精行俭德"的含义就是"业精于行,以俭为德",也就是行事要精细、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俭朴、高尚、淡泊、纯正.这里有这样两层含意:一是"俭德"要通过"精行"才能实现.二是"精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俭德".“令正、务远、守中”既是陆羽对煮茶器具的基本要求,表现在思想与精神层面上,也是做人的价值取向。陆羽《茶经》的人文价值取向贯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们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常常以茶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茶经》的著述过程来看,陆羽的务实精神,可以说表现到了极致。
  • 摘要: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历经千年.藏茶是近300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从古到今,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马茶、乌茶、黑茶、粗茶、南路边茶、砖茶、条茶、紧压茶、团茶、边茶等.藏茶是采摘于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用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全发酵茶.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颜色呈深褐色.青藏高原的饮茶之风,发端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的茶马贸易。品赏藏茶有四绝,谓之“红、浓、陈、醇”。实践证明,藏茶可为高原生活的人们补充各类维生素、微量元素、水分,促进摄入体内的牛肉、羊肉、奶酪等高脂食物的分解和消化。随着茶与健康研究的深入,藏茶许多不为人知的功效逐步被发现。“藏茶保健”已在国内外掀起热潮。一杯藏茶,连接的不仅仅是文化旅游这样的传统文化产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