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眼视功能

双眼视功能

双眼视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38492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民康医学、临床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2012年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等;双眼视功能的相关文献由50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桂香、付晶、李雪等。

双眼视功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38492 占比:99.98%

总计:1038670篇

双眼视功能—发文趋势图

双眼视功能

-研究学者

  • 刘桂香
  • 付晶
  • 李雪
  • 王平
  • 王海英
  • 邓宏伟
  • 伍叶
  • 何容
  • 冯珂
  • 刘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祎洁; 刘多; 田斌斌; 季拓; 沈健; 齐丽丽; 孙丽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眼调节功能检查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3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189例,男98例(51.9%),女91例(48.1%),平均年龄为(8.68±1.47)岁。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屈光度和视功能的检查:负相对调节(negative correlation accommodation,NRA)、调节反应(cross cylinder,BCC)、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屈光状态分析:视力正常者87例(46.03%),低度近视者78例(41.27%),中度近视者23例(12.17%),高度近视者1例(0.53%);(2)视功能检查指标:NRA(+2.06±0.63)D;BCC(+0.15±0.42)D;PRA(-2.17±1.60)D;正相对调节不足的74例(39.15%)、调节反应异常12例(6.35%)、负相对调节不足的35例(18.52%);(3)不同年龄组双眼调节功能NRA、BCC、PRA比较:7~9岁年龄组与10~12岁年龄组P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视力情况的研究对象双眼调节功能NRA、BCC、PRA的比较:视力正常组分别与轻度近视及与中高度近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和视力情况的研究对象PRA比较,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情况在正常组与近视的不同程度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PRA值减低。结论儿童青少年无论是否近视,普遍存在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状态,调节功能减弱更明显,表现为调节储备减少和调节滞后等。视功能检查应作为儿童青少年眼健康体检的必检项目,个性化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视功能指标为近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 叶莹莹; 吴筠倩; 保金华; 郑景伟; 袁一民; 陈浩
    • 摘要: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 于冰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联合单眼一退一截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及对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患儿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及视觉质量。结果:术后3个月,训练组斜视度数低于30度的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视、视觉融合以及立体视患儿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视觉质量评估结果为优的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联合单眼一退一截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更有助于降低患儿斜视度数,改善患儿双眼视功能和视觉质量。
    • 何南
    • 摘要: 目的:比较压抑膜与传统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74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遮盖治疗,研究组采用压抑膜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指标[立体视、弱视眼的调节灵敏度(AF)、调节幅度(AMP)、正相对调节(PRA)、双眼集合近点(NPC)]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29/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8%(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立体视、PRA、NP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F、AM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抑膜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改善双眼视功能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传统遮盖治疗。
    • 贾亚飞; 王海涛
    • 摘要: 目的分析视觉功能训练系统与传统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100例(200眼)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法将其分为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和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每组50例(100眼)。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双眼视功能及儿童家长的满意度。结果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的72.00%(P<0.05)。干预后,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的立体视、双眼视正常率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异常率低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P<0.05)。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家长的满意度为88.00%,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的72.00%(P<0.05)。结论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中,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的临床效果较传统综合疗法显著,更能有效改善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值得推广。
    • 姜红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及对术后患儿双眼视功能和外观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21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分为对照组(n=108例,7岁后实施)与观察组(n=108例,7岁前实施手术),对比两组视远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以及融合功能、双眼同时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和家属对患儿外观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视远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融合功能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双眼同时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外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7岁前实施手术可显著提升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疗效,改善术后患儿双眼视功能和外观满意度。
    • 徐文君
    • 摘要: 斗眼,也就是内斜视,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黑眼球向内眼角方向斜视,造成双眼不能同时视物,不仅影响外观,也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双眼视功能,形成弱视,造成立体视不良。可是内斜视也分真假,两者的预后完全不同,治疗迥异。为什么会有假性内斜视呢?因为孩子刚出生后往往鼻梁没有发育,比较扁平,内眼角的皮肤显得有些松弛,会遮盖部分内眼角的白色眼球,这样在外观上看来内眼角的白眼球少而黑眼球多,也就是内斜视的外观。
    • 张玉翠
    • 摘要: RGP(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即硬性透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镜片含水量极少,透氧性高、安全性高,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合长期配戴。RGP在特殊治疗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优势,配戴RGP后视觉质量、视网膜放大率、视网膜不等像、角膜散光、双眼视功能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可应用于圆锥角膜、角膜外伤、眼球震颤等特殊患者。
    • 高春婷; 袁慧; 杜军辉
    • 摘要: 近视发病率逐年升高,在青少年中更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双眼视觉是指两眼同时视物时,外界物象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视网膜物象,此时神经兴奋传递至大脑高级中枢,使两眼的视觉信号融合为单一的知觉对象的过程。若视立体物,由于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的不同,造成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不完全对称,有一定的水平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双眼视差,由于双眼视差的存在,才使得人类拥有立体知觉。双眼视功能如调节、集合、立体视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相互作用。现对双眼视功能与近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的防控选择有效、适宜的临床方案提供参考。
    • 孙永芳; 童世琼
    • 摘要: 目的:研究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运城立明眼科医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对照组患者行矫正术及配镜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行矫正术、配镜及视功能训练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在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中双眼视功能为3级患者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中黄斑立体视恢复正常患者的占比、眼位为正位患者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后7 d远距客观外斜视度的差值、术后6个月与术后7 d近距客观外斜视度的差值、术后6个月与术后7 d远距主观外斜视度的差值、术后6个月与术后7 d近距主观外斜视度的差值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进行视功能训练可有效缓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双眼视功能、眼位及黄斑立体视情况,提高其治疗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