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立体视

立体视

立体视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2836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5591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国际眼科纵览、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视觉生理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等;立体视的相关文献由5338位作者贡献,包括戴琼海、蒋刚毅、郁梅等。

立体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5591 占比:99.63%

总计:75871篇

立体视—发文趋势图

立体视

-研究学者

  • 戴琼海
  • 蒋刚毅
  • 郁梅
  • 邵枫
  • 侯春萍
  • 季向阳
  • 张立斌
  • 彭宗举
  • 苏建
  • 阎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曾彩琼; 闫玉梅; 曾思明
    • 摘要: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立体视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8年12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于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186例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患者均为共同性斜视,其中男性103例、女性83例,均使用维视顿视功能检查治疗仪检测立体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性别、年龄、斜视类型、斜视程度、主导眼对患者立体视缺失率的影响,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立体视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性别差异对斜视患者立体视无影响,男性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1.55%,女性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5.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7,P=0.468)。②不同年龄段斜视患者的立体视缺失率不同,<12岁的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78.00%,≥12岁的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9,P=0.035)。③斜视类型不同,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不同,内斜视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96.86%,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58.14%,恒定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29,P<0.001)。④斜视程度对立体视的损害无明显影响,斜视度<60 PD的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1.08%,斜视度≥60 PD的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9,P=0.503)。⑤主导眼差异对立体视无明显影响,主导眼为右眼的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0.85%,主导眼为左眼的立体视缺失率为85.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3,P=0.359)。⑥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斜视类型是立体视缺失的影响因素(P=0.001),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内斜视三者的立体视损害风险依次增高。共同性内斜视相对于间歇性外斜视的OR值为39.597(P=0.001),共同性内斜视相对于恒定性外斜视的OR值为9.119(P=0.040)。结论斜视类型是共同性斜视患者立体视缺失的影响因素。共同性内斜视对立体视的损害大于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对立体视的损害在这三类斜视中最小。
    • 陈彦; 潘建; 陈浙一; 郑志斌; 姚春晓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者予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后的近立体视功能。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3/2018-12于我院眼科确诊的年龄在10~20岁的近视患者220例,其中双眼屈光参差度数的差值<1.00D为无屈光参差组76例;1.00~<1.75D为轻度屈光参差组60例;2.00~<2.75D为中度屈光参差组51例;≥3.00D为重度屈光参差组33例。根据近视矫正方式分为角膜塑形镜组88例与框架镜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近视矫正3mo后近立体视功能。结果:框架镜组中,不同程度屈光参差组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有差异(P<0.001)。角膜塑形镜组中,不同程度屈光参差组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765)。在无屈光参差组与轻度屈光参差组中,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镜组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109、0.052);在中度与高度屈光参差组中,角膜塑形镜组的近立体视功能好于框架镜组(P<0.001)。结论: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在近立体视功能方面优于框架眼镜,特别在中度与重度屈光参差组。
    • 陈利; 何敏; 李尚鹏; 霍姝佳
    • 摘要: 1案例1.1基本情况患者,男,11岁。2018年3月因看黑板模糊来院就诊。1.2检查结果OD:0.5 OS:0.1眼前节与眼底检查正常;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有同时知觉,自觉斜视角=他觉斜视角=-4;融合范围:-8~+9(同边融合画片);无立体视。0.1%托品卡胺睫状肌麻痹验光:OD:-0.75DS=1.0 OS:+4.00DS/-0.75DC×65=0.31.3诊断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左眼弱视。
    • 王家凤; 刘贺婷; 陶黎明
    • 摘要: 目的: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与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07/2020-01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单眼弱视患者46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26例,女20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斜视性弱视组(无屈光不正),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2例,女11例。以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4例,女9例。对两组患者采用遮盖及精细训练治疗弱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视力、用Titmus图谱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经弱视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立体视恢复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无差异(t=-0.475,P>0.05),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明显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3.919,P0.05);通过6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差值有明显差异(t=-2.353,P<0.05),两组患者立体视提高差值也有明显差异(t=2.218,P<0.05);但在6mo时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水平仍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2.760,P<0.01)。结论:治疗前视力相同的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损伤更重。通过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恢复较快,而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快,但其立体视功能水平仍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
    • 李姬静(综述); 袁进(审校)
    • 摘要: 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感官信息。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视力、调节功能、立体视等视功能评估方面,VR结合红外眼动跟踪、双眼分视、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完全控制呈现给用户的画面,为实现个性化、自动化诊断提供了可能,并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在斜视、弱视诊疗方面,VR再结合其环境沉浸性、三维成像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画面,减少了斜视眼位测量、弱视眼间抑制量化上的检测技术难度;并可以通过模仿斜视聚散训练、弱视知觉训练等范式,提高斜视正位训练、弱视知觉训练和立体视训练的趣味性和依从性。增强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增强、全息成像、三维音频提示和自适应光学相结合,可有效弥补低视力人群的视觉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近视防控领域,VR技术的利弊目前尚有争议,但仍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视功能评估与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医工融合在眼科诊疗领域的发展。
    • 徐文君
    • 摘要: 斗眼,也就是内斜视,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黑眼球向内眼角方向斜视,造成双眼不能同时视物,不仅影响外观,也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双眼视功能,形成弱视,造成立体视不良。可是内斜视也分真假,两者的预后完全不同,治疗迥异。为什么会有假性内斜视呢?因为孩子刚出生后往往鼻梁没有发育,比较扁平,内眼角的皮肤显得有些松弛,会遮盖部分内眼角的白色眼球,这样在外观上看来内眼角的白眼球少而黑眼球多,也就是内斜视的外观。
    • 袁梅娟; 林泉
    • 摘要: 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屈光不正。近年来,随着全球近视患病率的快速增长,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屈光参差会引起双眼视网膜图像大小不同和融像困难,带来视疲劳、单眼抑制、弱视和立体视障碍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延缓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进展至关重要。目前,各种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方法已得到广泛研究,其中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OK镜)被认为是控制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对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机制、延缓近视性屈光参差进展的效果及其对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近视性屈光参差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 高春婷; 袁慧; 杜军辉
    • 摘要: 近视发病率逐年升高,在青少年中更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双眼视觉是指两眼同时视物时,外界物象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视网膜物象,此时神经兴奋传递至大脑高级中枢,使两眼的视觉信号融合为单一的知觉对象的过程。若视立体物,由于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的不同,造成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不完全对称,有一定的水平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双眼视差,由于双眼视差的存在,才使得人类拥有立体知觉。双眼视功能如调节、集合、立体视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相互作用。现对双眼视功能与近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的防控选择有效、适宜的临床方案提供参考。
    • 罗思琪; 窦晓燕; 宋其缘
    • 摘要: 目的:应用脑视觉检查系统评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比较单眼与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立体视功能的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07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判断手术眼别,将患者分为单眼白内障组及双眼白内障组,在术前及术后一周利用脑视觉检查的立体视模块,对患者进行立体视功能检查,包括精细立体视、动态立体视、大范围立体视检查,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共35人(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单眼白内障组共20人(20只眼),双眼白内障组共15人(30只眼)。① 单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大范围立体视、动态立体视及精细立体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 双眼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除大范围立体视无明显改变(P = 0.10),其最佳矫正视力、动态立体视及精细立体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无论是单眼还是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都会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立体视功能的下降,单眼白内障对立体视影响更大,通过白内障手术治疗,建立视觉平衡,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 李方敏; 杨青华; 张建新; 张鸿瑫
    • 摘要: 背景儿童视力问题一直是家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各医院门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病例也比较常见,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手术及术后训练效果上。目的应用同视机测量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同时视重合点、融合范围以及双眼远立体视的改变,分析其双眼三级视功能特征,为尽早明确病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1日-2020年5月10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斜弱视门诊就诊的儿童103例,其中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55例(间歇性外斜视组),同期就诊的正常儿童48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儿童采用日本Inami公司生产的L-2510B同视机检查,屈光不正者在矫正后进行,包括同时视、融合视及双眼远立体视,记录各组检查结果并分析其特征,其中间歇性外斜视组分析不同屈光状态、年龄、斜视角大小和集合性融合大小的远立体视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间歇性外斜视组的同时视重合点为(−11.89±3.20)°,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向外偏移(−0.24±1.97)°(P0.05);集合性融合(4.40±3.02)°较正常对照组(12.22±4.63)°明显缩小(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结果呈特征性改变:同时视重合点明显外偏移、集合性融合及融合范围的绝对值明显缩小,双眼远立体视丢失率明显增加,且斜视角度越大、集合性融合能力越差,远立体视功能越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