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书

历书

历书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测绘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2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求索、西藏研究、敦煌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3全国博士生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字学研究领域、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暨中国测绘学会年会等;历书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M·L·莫格里恩、李勇、于正安等。

历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75.2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77%

专利文献>

论文:62 占比:23.94%

总计:259篇

历书—发文趋势图

历书

-研究学者

  • M·L·莫格里恩
  • 李勇
  • 于正安
  • K·A·伯洛格斯
  • M·莫格里恩
  • G·张
  • J·杜
  • 张隽波
  • 怀亚特·莱利
  • 林长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亮
    • 摘要: “颁历授时”是东亚朝贡体系的重要政治环节,是宗主国对藩属国施加影响的有效途径。在接受清朝颁历问题上,李氏朝鲜一直面临着“政治”与“技术”上的双重困境。在政治和文化上,朝鲜经历了从对清朝颁历的抵制和蔑视到礼治上的接纳和认同,体现了朝贡体系下中朝关系和东亚政治秩序的嬗变。在技术上,朝鲜却无法忽视清朝时宪历的优势。为了解决在颁历时间和历书内容上与清朝保持一致的难题,朝鲜利用朝贡体系下的出使活动,通过“重贿钦天监”和“深结西洋人”来不断窥探天朝的历法机密。延续了两个多世纪的中朝颁历和受历活动,映射出朝贡体系下双方在政治、文化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内外互动与角力。
    • 梁霄雲
    • 摘要: 明代时令类文献普遍采用辑录的编纂模式,并借鉴了类书和历书的编排方式,在体例结构上较为严谨.然而,在具体的辑录过程中,明代时令类文献普遍存在引文内容不严谨、引文出处或指明或否、引用书目前后异名以及多务罗列而失于考据等缺陷.同时,由于明代学者在纂辑时令类著述时笃信辑录而缺少纪实,尤其喜欢从类书中辑录材料,且转相钞撮成风,致使文献的史料价值大打折扣.《月令采奇》即存在上述问题,学者利用此类文献进行相关研究时尤应加以注意.
    • 肖文远
    • 摘要: 本文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新教传教士在新教通书中对晚清时间知识的重构.19世纪初期,中西历书对时间的界定都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在西方体现为占星学,在中国体现为择吉术.然而来华传教士并没能认识到二者背后的理论差异,他们以母国文化中的占星学逻辑来理解中国历书中的择吉,对其展开批判,并以《英国历书》为范本,在新教通书中建构了一套新的时间知识——时间被剥夺了神秘主义内涵,趋向自然化、均质化.新教通书的自然化时间不仅冲击了时人的时间观念,也影响了民初的历书改革.
    • 刘丽敏; 李鹏(图)
    • 摘要: 刚才提到康熙皇帝喜欢学数学、非常重视数学,为什么会这样呢?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学数学?在古代中国,数学最重要的作用是演算历法,制作历书。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历书能够指导人们的耕种节奏,对国家、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 王悦毅; 宁晓玉
    • 摘要: 对每年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成为我国负责历书编算机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任务之一,只不过利用现代方法计算已经是即简单又精确了。本文就自然的几何化——偏心圆模型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进行了深入探讨。
    • 朱文哲
    • 摘要: 历书作为物理时间社会化的物质载体,在构建社会时间秩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历书纪念日体系所构建的政治时间以及历注所构建的政治常识,是塑造民众政治认同的重要工具。抗战时期,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开始大规模编印具有革命色彩的新历书,并通过新华书店等发行网络将之推广到各个根据地。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①,以20世纪40年代中共各根据地发行的新历书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共如何重构历书的内容体系和发行网络,并逐步建立适应革命动员和民众需要的时间体系。
    • 阿加南
    • 摘要: 2018年2月16日,是农历春节也是藏历年,二者都在同一天迎新,其中有何奥秘?藏历被中科院评定为“最权威的历算”,名副其实吗?神秘的西藏里,还有一个被藏民膜拜的时间神话。
    • 张隽波
    • 摘要: 作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一部分,妇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作者是谁,何时形成?现在的出版物中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或表述错误,令人莫衷一是。一般认为,节气歌形成时间是1950年。但笔者发现,1949年前的历书、教材、工具书中,已有不同版本的节气歌。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历经千年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节气歌。民国改用阳历后,升级版节气歌最晚在1929年由张心一创作完成,随之扩散到全国,并在1947年形成经典版节气歌。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切合时宜的地方版节气歌应运而生,最少的28字,最多的420字,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气歌''''全家福''''。
    • 高燕
    • 摘要: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原为西汉戴德编的《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这是一篇按月份记载物候和人的活动情况的历法文献.是夏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 张烁烁
    • 摘要: 在书法史学界,能用一支生花妙笔,把书法史写得摇曳生姿的学者并不多。近日读孟庆星的《万历书坛——邢侗个案研究》,仿佛杏坛闻道,佳茗一盏,清风入怀,听夫子徐徐道来。讲到妙处,宾主会心一笑,不觉碧山已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