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S评分
mRS评分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316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专利文献3054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中国民康医学、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mRS评分的相关文献由7915位作者贡献,包括范渊、不公告发明人、张志鸿等。
mRS评分
-研究学者
- 范渊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志鸿
- 李心广
- 熊世林
- 周永乐
- 李苏梅
- 王士进
- 刘杰
- 李海涛
- 王重阳
- 王鹏
- 贺樑
- 吴金
- 康正海
- 阳昌珠
- 余建安
- 刘若辰
- 叶雪旺
- 吕瑞
- 吴荻苇
- 周曦
- 慕彩红
- 春本哲
- 林建宇
- 清幸荣
- 潘凌锋
- 竹内彰次郎
- 胡国平
- 陈一信
- 陈婷
- 陈浙泊
- 陈镇元
- 陈龙威
- 刘洋
- 刘骋
- 姚志强
- 崔乐乐
- 张翔
- 徐亮
- 曾凡
- 朱飞
- 李明
- 李鑫
- 柯钦瑜
- 王健
- 王飞
- 邰海军
- 郑军
- 陈凯
-
-
韩海玲;
崔慧娟;
李翠芳;
谢琪;
李贤
-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和mR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护理及出院随访,干预组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行为阶段的改变、服药依从性及m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3个月、6个月时行为阶段发生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跨理论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为阶段的改变,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对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效果不明显.
-
-
吴培培;
董少军;
孙田田;
庞青
-
-
摘要:
目的:研究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8月到2020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患者,将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简单随机分组法)。对照组患者进行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丁苯酞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医治前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02%VS72.09%)(χ^(2)=6.541,P=0.01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NIHSS、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NIHSS、mRS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TNF-α、IL-6及hs-CRP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TNF-α、IL-6及hs-CRP指标水平的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
曲珊珊
-
-
摘要: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不同剂量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就诊时间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根据患者就诊顺序进行分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0.6 mg/kg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复查显示研究组NIHSS评分、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RP、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但标准剂量在减轻炎症、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方面的效果更优。
-
-
杨诗怡;
吴静;
焦淑洁
-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静脉血,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治疗前后各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一线免疫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免疫治疗前CD8^(+)T细胞(r=0.779,P<0.001)和IL-10(r=0.480,P=0.044)与mRS评分呈正相关,CD4^(+)/CD8^(+)T细胞比值与mRS评分呈负相关(r=—0.63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免疫治疗后CD8^(+)T细胞(P=0.001)、IL-6(P=0.015)和IL-8(P=0.01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而CD4^(+)/CD8^(+)T细胞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与疾病活动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可用来评估自身免疫脑炎的疗效,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治疗的给药剂量和给药周期。另外,未发现炎症因子与自身免疫性脑炎之间存在相关性。
-
-
康笑
-
-
摘要:
目的:探讨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阜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1例。对照组实施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实施氢溴酸樟柳碱联合丁苯酞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健康状况简明量表(SF-36)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更低(P<0.05),SF-36评分更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细胞比容水平均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TNF-α水平更低(P<0.05),IL-10水平更高(P<0.05)。结论: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明显,可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有效改善神经缺损程度和机体功能,值得应用。
-
-
党连锋;
杨春
-
-
摘要:
目的:探究术前栓塞联合经对侧纵裂入路术应用于巨大镰窦旁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巨大镰窦旁脑膜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术前栓塞联合经对侧纵裂入路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入路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及相关炎症因子变化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远期MRS评分与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手术后两组WBC、CRP、ESR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肢体麻木、视线模糊、偏瘫、呼吸障碍、高热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RS评分与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将术前栓塞联合经对侧纵裂入路手术应用于巨大镰窦旁脑膜瘤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提高瘤全切除率、降低炎性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进而提升患者术后远期脑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
赵守财;
杨倩;
黄显军;
尚贤金;
汪文兵;
许向军;
杨科;
徐阳;
金凡夫;
吴文倩;
黄兰秀;
周志明
-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症状性亚急性及慢性ICAO行血管内治疗患者59例,根据Hasan等的DSA图像分类法,分析手术的成功率、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90 d后的预后。结果:59例中48例成功再通,总体再通率81.36%。成功再通病例中A型21例(43.75%)、B型15例(31.25%)、C型9例(18.75%)、D型3例(6.25%);开通失败未再通11例,其中A型2例(18.8%)、B型1例(9.09%)、C型3例(27.27%)、D型5例(45.45%)。术中并发症包括癫痫发作1例(1.69%)、谵妄1例(1.69%)、血压升高3例(5.08%)、栓子移位并行支架取栓2例(3.39%)、动脉夹层2例(3.39%)。术后1周内并发症仅头痛1例(2.08%),无癫痫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平均随访(57.22±23.88)月,失访12例,均为再通成功者;死亡3例,1例死于癌症,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心脏病。再通组围手术期mRS 0~2分者与出院时及长期随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44,P>0.05),但2例术中栓子移位,1例症状加重,mRS由3分增至4分;随访结束mRS 0~2分者28例(77.78%)。再通组与再通失败组mRS 0~2分者比较,长期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4,P0.05)。另外,再通组围手术期mRS评分值高于长期随访者(P0.05)。结论:非急性症状性ICAO在DSA图像分类下分层进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尤其是A型、B型。但闭塞的时间、部位及性质决定手术的再通率,栓子移位是术中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
-
-
陈偲
-
-
摘要:
目的探讨低体重指数(BMI)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79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其中14例BMI≤18.5kg/m^(2)作为低BMI组,其余65例患者BMI>18.5kg/m^(2)纳入到非低BMI组,分析BMI指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低BMI组患者贫血发生率(85.71%)高于非低BMI组(27.69%),且发病1年后mRs评分更高(P<0.05);BMI水平与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mRs评分呈负相关(r=-0.416,P<0.05);低BIM组患者发病后不良事件发生率(64.29%)高于非低BMI组(4.61%)(P<0.05);79例患者中,预后良好45例,预后不良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BIM、贫血、高血压、年龄≥70岁与患者mRs评分存在密切关系(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低BIM、高血压是老年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低体重指数对其预后造成明显影响,应予以充分重视。
-
-
曲典;
吕秀玉;
张雪凤;
牛忠江;
付博
-
-
摘要:
目的 观察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5月~2022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9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44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加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45例,疗程均为14 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 d、30 d、90 d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90 d对患者行mRS评分,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第14 d在观察组及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0 d、90 d在观察组及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 d、90 d mRS评分在观察组及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90天总有效率、良好预后,在观察组及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操作简单、便捷、依从性高、安全性高。
-
-
史岩鹏
-
-
摘要:
目的:比较LVIS与Solitaire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89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LVIS支架,对照组采用Solitaire支架,比较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以及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改良Rankin评分(mRS)]、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Raymond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VIS支架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程度,降低mRS评分、MBP水平、MMP-9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Solitaire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