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法学
医事法学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教育、一般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52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法制与社会、教育教学论坛、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卫生法学与生命伦理国际研讨会等;医事法学的相关文献由1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毅、罗刚、朱小平等。
医事法学
-研究学者
- 刘毅
- 罗刚
- 朱小平
- 王海容
- 向歆
- 杨自根
- 刘博
- 王安富
- 王树华
- 陈伟伟
- 陈玮
- 刘霞
- 姜柏生
- 峗怡
- 李海滢
- 李艳霞
- 田洪鋆
- 程文玉
- 黄敏
- 丁唯一
- 何红媛
- 侯俊杰
- 傅静
- 冯磊
- 刘世彧
- 刘瑶
- 刘虹
- 吴岩
- 吴敏
- 姚嘉
- 廖晨歌
- 张新华
- 张晓明
- 彭浩晟
- 徐晗宇
- 李宏
- 李筱永
- 汪丽青
- 汪枫
- 洪亦卿
- 王冰
- 王萍
- 石悦
- 肖柳珍
- 蔡维生
- 贺加
- 邓自云
- 邓雪飞
- 陈晓蓉
- 陈茂林
-
-
陈伟伟;
董天进;
刘毅
-
-
摘要:
“卫生法学”“医事法学”“生命法学”等相关名称目前存在多元使用之局面,主要反映于概念关系的多元化和专业设置、命名的多样化之上,追溯各名称诞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特定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其各自特定狭义之内涵,有助于其借助社会现实需求“向上生长”,而伴随时代发展,在众多学者试图从多种角度破除名称狭义之壁垒,寻求各自名称作为广义的学科代称之解释时,亦促进了本学科“向下扎根”,形成稳固的理论根基。因此各名称之狭义与广义解释均有其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学界应形成对各名称均有狭义及广义理解之共识,促进学科更好发展。
-
-
朱小平;
王海容;
刘毅
-
-
摘要:
调研国内开办医事法学本科教育的29所高等院校,回溯医事法学本科教育现状,分析总结在专业设置、学位授予、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实践基地与平台、图书资料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统一学科专业设置,协调解决医事法学内生动力与外在推力之间的动力失衡;明确教育质量标准,着力推动医事法学学科专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强化协同育人体系,有效缓解医事法学教育服务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对策措施,以期为后疫情时代我国医事法学本科教育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
-
唐超(编辑整理)
-
-
摘要:
医事法学作为专门研究和探讨与医疗事务相关法律体系、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学科,在学习医事法时进行案例研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国医事法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制度和体系还不甚健全,相关的司法案例也很少,这给初学者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
-
梁臻熠;
叶亦心
-
-
摘要:
本文阐明医学院校学生掌握调解技能的必要性,概述美国医疗纠纷调解模式,模拟案例阐述美国医疗纠纷调解模式在医事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医学生学习和掌握调解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培养医学生解决和调解医疗纠纷的能力。
-
-
王言之;
费娇娇
-
-
摘要:
鉴于现代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国内可获取的医疗资源日益丰富。但是一方面医疗事故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暴力伤医事件频频高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明显影响。因此,对医疗行为的有效监管和正确引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普及法律常识、降低职业风险的需求下,医事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被纳入各大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相应地,在全科规范化培训中其教育价值也不断凸显。
-
-
陈云良;
陈煜鹏;
陈伟伟;
况贞勇
-
-
摘要:
2020年,为了回应社会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我国卫生法研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卫生法基础理论方面,关注的重点由对健康权的整体解释转向以新兴权利为代表的更为具体的健康权利(权能)。在公共卫生法的研究上,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安全法的学术讨论也崭露头角。在医事法的研究上,对于医疗行为的规范以及代孕、基因编辑等医疗技术应用的规制仍然是争议焦点。相较之下,对于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的研究则略显单薄。
-
-
汪枫
-
-
摘要:
医事法案例教学,特别是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例教学,在法科生医事法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影响下,常规医事法案例教学缺乏系统性、目的性、思辨性,类型化医事法案例教材编写和教学则可以培养法科生法律职业能力,适应司法实践的需求和司法改革的方向.
-
-
陈伟伟;
熊一衡;
刘毅
-
-
摘要:
对比开设医事法学专业的国内32所院校与国外34所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可发现,国内的存在诸多不足:学科定位、专业设置呈现多样化特点,缺乏统一标准;培养层级较低,高精尖人才培养渠道稀缺;院校类型单一,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供给不足.鉴此,医事法学应以法学学科为依托,建立统一的本科教育标准;短期应以办好医事法学本科为主要任务,长期应以开展更多医事法学研究生教育为必要目标;可逐步尝试本硕连读或多院校联合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的模式.
-
-
刘兰秋
-
-
摘要:
《医事法学》是卫生法学专业重要的特色专业课程,对于学生专业思维的养成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发挥"以考促学"的功效.基于雨课堂的《医事法学》形成性评价具有评价内容的全方位性、评价时间的全周期性、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可视化以及评价效果的实质化等优势.应在《医事法学》中开展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确定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范围,科学设计基于雨课堂的医事法学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分值,遵循课前、课中和课后的顺序依次开展形成性评价.
-
-
李春峰;
付少杰
-
-
摘要:
通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可以极大地促进专业的发展,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我国医事法学的学科建设,目前对交叉学科的内涵理解还不透彻、深层融合程度还不够;应在新医科背景下,以交叉学科理论为指引,通过强化打造以"法学+"为基础、以"医学+"为特色内容和助力、以"思政+"为突破领域的多维度路径方式,来实现医事法学之交叉学科的深层融合.
-
-
梅达成;
周瑶
- 《2014卫生法学与生命伦理国际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相对于法学理论教学而言,广义的法学实践性教学指直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所有教学活动,其外延包括法学实习前的实践性教学和法学实习.由于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善,与普通法学本科毕业实习相似,医事法学本科法学实习也大多流于形式,不利于医事法律本科人才培养.争取充足的法律援助案件和将实践性教学指导计入法学教师教学工作量是开展医事法学本科诊所法律教育的前提.提高课堂中的实践性教学效果,需要改善教学条件和将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的表现纳入学业考核范围.
-
-
刘霞;
刘毅;
罗刚
- 《2014卫生法学与生命伦理国际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如何培养应用复合型医事法学人才,是当前医事法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但从实践来看,目前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简单将医学课程和法学课程进行叠加,在教学过程中医学教学与法学教学相互脱节,缺乏医法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真正体现医学与法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系统思考应用复合型医事法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提出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立人才培养的跟踪监控和评价体系等,以培养出能有效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医事法学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