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系统
北斗卫星系统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740345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国经贸、地质力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智能配电系统和分布式能源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等;北斗卫星系统的相关文献由403位作者贡献,包括凌晓斌、张峻林、朱兵等。
北斗卫星系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40345篇
占比:100.00%
总计:3740443篇
北斗卫星系统
-研究学者
- 凌晓斌
- 张峻林
- 朱兵
- 朱永辉
- 白征东
- 盛俊英
- 程升平
- 程金松
- 邵名声
- 郭振河
- 张帆
- 朱贵冬
- 李予温
- 李闽榕
- 焦永强
- 王国峰
- LI Ang
- 刘代东
- 刘澄宇
- 周平根
- 周烨
- 周贻能
- 唐琪
- 孙杰
- 屈如思
- 张启迪
- 张小花
- 张镇迈
- 徐伟强
- 方欣
- 施玲玲
- 曹桂枝
- 李利军
- 李启飞
- 李太春
- 李彬彬
- 李昂
- 李朝万
- 李沛宗
- 杨美群
- 毕齐林
- 江荣
- 沙令恺
- 燕伟广
- 王冰如
- 王刚
- 王培胜
- 王振文
- 甘维明
- 申志军
-
-
袁聆彬
-
-
摘要:
“去年甘肃白银越野马拉松赛事发生的惨剧中,无法确定失联运动员的具体位置,无疑大大加在了救援难度。”今年武汉应博会现场,北斗天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总经理余洁告诉记者,北斗短报文腕表在使用者与外界失联的情况下就能发挥巨大作用。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相较于GPS卫星系统,北斗卫星系统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短报文”功能。
-
-
张倩
-
-
摘要:
以完善铁路防灾减灾通信系统为目的,分析该系统中的北斗卫星系统、TMIS融合.阐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TMIS功能与融合必要性、铁路防灾减灾通信系统结构与功能,立足于优化北斗报文传输、改善短报文模块结构、优化设计双向数据交换平台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TMIS能够有效融合,为铁路防灾减灾通信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保障.
-
-
陈斌;
陈真通;
章坚武;
王旭旭;
章坚民
-
-
摘要:
目前,电网多开始采用北斗卫星信号进行授时,以保证全网时间基准统一.但卫星信号容易受到欺骗干扰,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定位欺骗干扰源的办法.在电网的北斗接收机受到欺骗干扰后,首先通过定向天线测量干扰源的方向.在不同地点对欺骗干扰源多次测向后,利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测向数据,迭代逼近干扰源位置.构建仿真模型,假设欺骗干扰源在1 km范围内,分析最小二乘法对欺骗干扰源位置的估算效果.仿直结果表明,定向天线测向精度在±5°、测量点位置精度在±50 m时,依然可以定位出欺骗干扰源的大致位置.
-
-
郭丽;
王欣(图)
-
-
摘要: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冲刺攻坚的关键时期。以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交上了一份“硬核”的答卷。从“奋斗者”号成功入海万米到北斗卫星系统全球组网﹔从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实现放电,到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从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到时速600公里的磁浮列车下线;从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的研发到“科技抗疫”“科技冬奥”最新成果的亮相……走进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观大国重器,一幕幕令人心潮澎湃的科研往事重现于人们的眼前。
-
-
罗银辉;
郑迦馨
-
-
摘要:
卫星轨迹定位精度对民航ADS-B系统发展所需的北斗信号源非常重要,针对该重点研究领域,本文结合北斗卫星系统的广播星历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曲线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广播星历的北斗卫星轨迹定位拟合方法。分别对北斗GEO、IGSO、MEO卫星的广播星历真实数据开展轨迹、拟合和误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种卫星与其他现有拟合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对于12小时之内的卫星轨迹拟合更为精准,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
-
-
李沛宗;
鞠建波;
周烨;
李启飞;
郁红波
-
-
摘要:
为提升主被动多基地声呐浮标阵对潜艇目标定位的精度与稳定性,提出了对搭载卫星模块的数字浮标使用北斗差分定位法进行定位的方案,分析了产生误差的主要因素,构建了系统误差矩阵模型,定义了一种量化反映定位稳定性的参数.最后使用加权总体最小二乘方法对北斗卫星系统单点定位与差分定位条件下T-RN型主被动全向多基地浮标阵对潜定位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采取北斗卫星差分定位法的浮标阵无论在误差值平均值还是稳定性上都具有一定优势,增加阵元个数与减小浮标对接收回波信号的时间测量误差也可以有效提高定位精度与稳定性.仿真结果对多基地浮标阵定位的实际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
-
-
-
摘要:
智能时代,‘5G+北斗’将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6月23日,我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北斗导航从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刘经南带领团队参与北斗研讨。20余年从北斗一号干到北斗三号,攻克北斗卫星系统多个关键技术。解决了北斗二号卫星姿态转换期间(每半年约15天)不能服务的问题,建立了亚太地区首个北斗高精度国际分析中心,实现了我国北斗异构星座高精度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控。
-
-
-
李健峥
-
-
摘要:
在移动5G时代,高精度定位成为运营商大力发展的基础服务,基于北斗的基准站,正在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其目的在于为所有个人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级别的高精度定位服务、为车企的业务发展提供支撑.在大规模建设基准站的同时,如何正确测试基准站,以便使得基准站达到验收的标准,是当下建设工作的关键.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基准站测试方案,旨在指导一线维护如何正确快速地实施基准站的验收.
-
-
-
-
-
LI Ang;
李昂;
HOU Shengshan;
侯圣山;
HAN Bing;
韩冰;
ZHOU Pinggen;
周平根
- 《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2年
-
摘要:
地质灾害大都发生在偏远地区,通信条件差,工程技术人员难以到达,人工监测成本极高.我国自主建设的集通信、导航、授时等功能为一体的北斗卫星系统,能够提供授时和双向短报文通信功能,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作者在四川省雅安市峡口滑坡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在滑坡上部和中部各建一个监测站,安装固定测斜仪、裂缝计、水位计、雨量计,对峡口滑坡深部位移、地表位移、地下水动态以及降雨量等进行多参数综合监测.监测数据汇集到监测站,通过北斗一号卫星系统实时传输至北京的监测中心进行分析、研究,实现了监测的智能化、自动化,为地质灾害监测开辟了一条新的数据传输途径.
-
-
Bofeng Li;
李博峰;
Yunzhong Shen;
沈云中
- 《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中国三频北斗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简称"北斗")正在迅速完善,其最大优点是可构成多组模糊度极易固定的(超)宽巷组合,这些组合可视为高精度的等效伪距观测值.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频GNSS的长距离精密RTK定位方法,包括两步:(i)考虑长基线双差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等系统误差的影响,以单历元Geometry-free模糊度解算模型适定为约束,以模糊度成功概率最大为目标,确定两组最优(超)宽巷组合模糊度的求解方案,从而快速可靠地固定(超)宽巷组合模糊度;(ii)利用模糊度固定的两个(超)宽巷观测值进行长距离RTK定位,在定位模型中引入双差电离层延迟参数和与两个(超)宽巷组合独立的三差窄巷观测值以及状态方程,采用kalman滤波求解.此外,为了提高减小残留对流层延迟的影响,还可引入相对天顶对流层延迟(RZTD)参数.最后,采用90km的基线双频观测数据模拟生成北斗三频数据,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定位解可收敛到平面精度3cm,高程精度10cm.
-
-
Chen Yaru;
陈亚茹;
Han Ning;
韩宁
-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采用非差模型算法实时计算BDS卫星钟差,同时考虑到地面测站实时数据质量较差,估计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导致实时钟差估计精度较低的问题,引入了对流层和模糊度的先验信息约束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通过IGMAS分析中心事后钟差结果评估不同测站分布对卫星钟差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55个测站解算的BDS钟差精度高于27个测站解算的钟差精度,且两种测站分布钟差精度大部分在0.6ns以内;通过精密单点定位(PPP)进行验证,定位测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实时接收的数据,数据质量较差,但两种方案实时定位精度大部分可以达到分米级.
-
-
Chen Yaru;
陈亚茹;
Han Ning;
韩宁
-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采用非差模型算法实时计算BDS卫星钟差,同时考虑到地面测站实时数据质量较差,估计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导致实时钟差估计精度较低的问题,引入了对流层和模糊度的先验信息约束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通过IGMAS分析中心事后钟差结果评估不同测站分布对卫星钟差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55个测站解算的BDS钟差精度高于27个测站解算的钟差精度,且两种测站分布钟差精度大部分在0.6ns以内;通过精密单点定位(PPP)进行验证,定位测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实时接收的数据,数据质量较差,但两种方案实时定位精度大部分可以达到分米级.
-
-
Chen Yaru;
陈亚茹;
Han Ning;
韩宁
-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采用非差模型算法实时计算BDS卫星钟差,同时考虑到地面测站实时数据质量较差,估计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导致实时钟差估计精度较低的问题,引入了对流层和模糊度的先验信息约束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通过IGMAS分析中心事后钟差结果评估不同测站分布对卫星钟差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55个测站解算的BDS钟差精度高于27个测站解算的钟差精度,且两种测站分布钟差精度大部分在0.6ns以内;通过精密单点定位(PPP)进行验证,定位测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实时接收的数据,数据质量较差,但两种方案实时定位精度大部分可以达到分米级.
-
-
Chen Yaru;
陈亚茹;
Han Ning;
韩宁
-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采用非差模型算法实时计算BDS卫星钟差,同时考虑到地面测站实时数据质量较差,估计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导致实时钟差估计精度较低的问题,引入了对流层和模糊度的先验信息约束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通过IGMAS分析中心事后钟差结果评估不同测站分布对卫星钟差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55个测站解算的BDS钟差精度高于27个测站解算的钟差精度,且两种测站分布钟差精度大部分在0.6ns以内;通过精密单点定位(PPP)进行验证,定位测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实时接收的数据,数据质量较差,但两种方案实时定位精度大部分可以达到分米级.
-
-
欧阳经富
- 《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三十次学术信息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在BDS(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中广泛应用的线性组合包括不同类型及同一类型不同频率的观测值组合,以更好地消除或削弱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多路径效应和观测噪声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各观测值(或信号)的组合,以降低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观测噪声等对BDS定位精度的影响,并以整数线性变换理论为基础,通过MATLAB模拟分析,筛选出优秀的组合系数,分析它们可能的应用,可为BDS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