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剪切波分裂

剪切波分裂

剪切波分裂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604688篇;相关期刊25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震、地震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剪切波分裂的相关文献由304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原、石玉涛、吴晶等。

剪切波分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04688 占比:99.98%

总计:604828篇

剪切波分裂—发文趋势图

剪切波分裂

-研究学者

  • 高原
  • 石玉涛
  • 吴晶
  • 太龄雪
  • 刘莎
  • 刘希强
  • 刘庚
  • 吴庆举
  • 周蕙兰
  • 杨建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莎; 郑钰
    • 摘要: 四川长宁页岩气开采区2018年12月16日和2019年1月3日相继发生了ML5.7和ML5.3地震,两次中强地震给附近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本文收集了长宁地区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的地震波形数据资料,利用剪切波分裂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14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分析了长宁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以及地壳应力场的变化,初步探讨了两次M_(L)5.0地震孕育的应力环境.结果显示,多数台站快波偏振方向有两个优势方向,北东向和北西向.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盆山结合地带,构造环境复杂,剪切波分裂参数较为离散.北西向的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北东向快波偏振方向与之正交.整个研究区域内慢波延迟时间普遍较高,均值为6.16 ms·km^(-1).慢波延迟时间最大值来源于位于两次M_(L)5.0地震震中之间的XIC台站.离散的剪切波分裂参数以及较高的各向异性强度,可能与页岩气开采压裂作业有关.水力压裂施工,页岩地层中注入高压流体,从而改变了岩体和断层的应力状态,引起应力环境的改变.慢波延迟时间在ML5.3地震发生之前表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表明地震发生之前地壳应力的积累.ML5.3地震发生之后观测到慢波延迟时间的降低,反映了震后地壳应力的突然释放.
    • 沈胜意; 高原; 刘同振
    • 摘要: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导致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模式对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有重要意义,地震各向异性可用于揭示岩石圈变形以及壳幔作用模式.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15个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地震波形,通过SKS、PKS、SKKS(简称X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分析并拟合各台站的视各向异性参数,发现海原断裂带和银川地堑下方岩石圈存在双层各向异性,并获得研究区XKS各向异性分布和岩石圈双层各向异性形态.结果显示,海原断裂带下方,上层XKS快轴方向为133°,分裂时间为1.5 s,下层XKS快轴方向为57°,分裂时间为0.7 s;银川地堑下方,上层XKS快轴方向为74°,分裂时间为0.3 s,下层XKS快轴方向为11°,分裂时间为1.1 s.研究认为,区域内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与地壳不同.本文推测,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存在物质流动,在海原断裂带下方流向NE方向,沿着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块体边缘到达银川地堑下方.
    • 王想; 高原; 吴鹏; 周依; 王时
    • 摘要: 利用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区域固定地震台网的近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得55个台站、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共计534条有效记录,得到每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展现了研究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区域优势快波方向大致呈NE向,与华北区域背景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有所差别,揭示出研究区内山西地堑与太行山隆起等形成的盆山构造对地壳结构的影响.台站优势快波方向主要平行于主压应力方向,或与断裂/构造走向一致,表明断裂与局部地质构造对各向异性的影响以及断裂构造与应力场的相互影响.山西地堑优势快波方向呈NE向,其中大同盆地离散性较大.山西地堑北端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侧优势快波方向呈WNW向,南侧呈NE向且离散较大.太行山隆起与华北盆地交汇区的优势快波方向同为NE向,第二优势快波方向近EW向,体现了华北地区的各向异性特征.山西地堑的时间延迟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但变化不大,分区平均值最大相差0.2 ms·km^(-1).太行山隆起与华北盆地交汇区的时间延迟和山西地堑北端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侧相对较小,表明该区上地壳变形程度相对较小,可能与该区地震活动较强、难以积累更强的地壳变形有关.本研究还对该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的耦合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壳幔耦合关系不能用壳幔解耦或壳幔耦合进行简单描述.
    • 李欣波; 吴鹏; 杨凡; 贾华; 赵长红
    • 摘要: 采用河南小浪底水库数字地震台网2009—2016年的地震观测资料,结合双差重定位结果,利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获得了小浪底水库库区8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表明,小浪底库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库区中段的石井河断层附近,呈团状散布;该区域的剪切波快波平均偏振方向为100.4°±45.0°,慢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87±1.13)ms·km?1;研究区快波偏振方向与华南地块主压应力场方向一致性较好,区域内多数台站快波偏振方向与附近断层走向平行,慢波时间延迟与华北地块的研究结果相当.
    • 夏彩韵; 张正帅; 刘庚; 杨士超
    • 摘要: 利用辽宁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008-01?2018-12近场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剪切波分裂(SAM)方法计算辽宁南部地区8个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主要分析营口(YKO)台和盖县(GAX)台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8个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以NE-NEE和NW两个方向为主,其中5个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为NE和NEE,与区域地质构造形态及华北北部地区的最大主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2)对YKO台和GAX台的剪切波分裂结果进行分析,YKO台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自2012年起基本保持一致,表明YKO台附近构造应力场较稳定或处于应力均匀加载过程;GAX台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演化较为复杂,其快波偏振方向在2013年小震增强前后发生明显改变,慢波时间延迟较其他台站大,可能反映GAX台下方的地壳各向异性强于其他地区,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区域应力场特征和构造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 郭广瑞; 李娟; 陈思丹; Walter D.Mooney
    • 摘要: 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清晰给出了地球深部俯冲板片的大尺度形态,但与俯冲过程相关的地幔流动特征仍不明确.在俯冲地幔楔系统中,前人观测到了与海沟平行和垂直的快波偏振方向.本文研究了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中停滞形成的"大地幔楔"中的各向异性特征.对具有长期稳定观测数据的MDJ台站SKS震相和区域深源地震的直达S波震相进行了详细的剪切波分裂研究.采用多波形同时反演方法在保证数据后方位角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精确的SKS震相各向异性结果.剪切波分裂参数具有明显的频率依赖性和随初始极化方向变化的特征,表明台站下方存在多个可能的各向异性源区.对不同频段各向异性观测结果的双层各向异性模型拟合表明,上层各向异性参数为Φ=32°±12°,δt=1.4±0.4 s,表现出受郯庐断裂带影响的岩石圈中"固化"各向异性特征;下层各向异性参数为Φ=-71°±6°,δt= 2.4±0.4 s,与海沟近乎垂直.下层较大的各向异性延时表明研究区域的地幔楔和地幔过渡带中存在明显各向异性,推测是由地幔中软流圈流动引起的橄榄石晶格优势取向和停滞的西北太平洋板片引起的地幔水平流动产生的瓦兹利石晶格优势取向共同作用所导致.
    • 夏彩韵; 焦明若; 刘庚; 杨士超
    • 摘要: cqvip:自2012年2月2日起,辽宁盖州地区发生多次4级以上地震,地震活动呈震群态势,且2020年依然持续。利用辽宁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近场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剪切波分裂(SAM)方法,计算盖州震群中75次中小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并利用盖县(GAX)地震台(下文简称盖县台)记录分析剪切波分裂特征。
    • 高见; 杨宜海; 李翠平; 傅卓
    • 摘要: 利用流动台及原有固定台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分析方法对武隆5.0级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得到震区5个台站共94对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武隆震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总体呈NW向,受区域主压应力场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而第一优势偏振方向由NW向转为NNW向可能是受该区域多条NE向断裂及复杂构造的综合影响;震中东、西两侧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变化;快波偏振方向在震后早期较为离散,后期呈现逐步收敛的趋势,显示震后应力场逐步趋于稳定;在较强余震发生前,时间延迟具有上升趋势,其中部分较强余震前的短时间内还观测到时间延迟减小的现象,这可能反映震前应力场增强和临震应力释放;慢波时间延迟与震源深度的关系不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