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技术
制药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化学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63085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中国科技投资、科学与财富、医学信息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研讨会、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全国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等;制药技术的相关文献由342位作者贡献,包括合成化学编辑部、陈耀章、王伟等。
制药技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3085篇
占比:99.83%
总计:163370篇
制药技术
-研究学者
- 合成化学编辑部
- 陈耀章
- 王伟
- 丁岚峰
- 刘伯臣
- 刘宇峰
- 包玉清
- 姜旭德
- 张婷
- 梁运霞
- 于佰凤
- 原英
- 吴迪
- 姜辉
- 孔焕宇
- 宁波
- 张明柔
- 徐铮奎
- 方柘(审)
- 李有才
- 汤雅琼
- 王云庆
- 贾晓峰
- 金磊
- Anke
- Anke GeipeI-Kern
- Anke Geipel-Kern
- Christine Eckert
- Geipel—Kern
- Grace Tu
- Gunter
- Kamath
- Korblein
- Lakshmi
- Peter Dietrich
- ZHUANG Yi
- 丁安伟
- 丁玉峰
- 万南微
- 乔善义
- 乔喜芹
- 于文博
- 于文国1
- 于洪晶1
- 于端
- 付修红
- 付振东
- 付青霞
- 任杰
- 何前松
-
-
-
-
李正一;
陈永正;
万南微
-
-
摘要:
酰胺官能团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关键结构单元。据报道,超过25%的已知药物中含有酰胺键结构。研究与发展酰胺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始终是制药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生物催化技术的发展为酰胺键的构建提供了一种较为经济绿色的合成方法,丰富了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策略。本文综述了生物酶催化合成酰胺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进展。
-
-
-
-
-
-
摘要:
3月3日,西门子与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三迭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西门子领先的产品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在药片增材制造数字化实验室、预防性维护、制药连续性生产等领域开展合作,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并将共同推进中国制药技术的连续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华东大区总经理张劲松说:“西门子与三迭纪的战略合作,是数字化领军者与3D打印制药领军型企业的强强联合。西门子在3D打印和制药数字化领域具备完整的解决方案和丰富的经验,将3D打印技术与制药数字化相结合的这种创新性方式,可以串联研发和生产,实现从需求到交付的端到端模式的变革,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合作,和三迭纪共探制药行业的数字化未来。”
-
-
张桐;
曹晓燕
-
-
摘要:
中药炮制,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更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从中药炮制的起源、目的以及基本手段这三个方面来介绍。
-
-
陈舒;
李贺南;
杨硕;
王庆国;
徐欣慧
-
-
摘要: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到来和蔓延,颠覆了人们的医疗卫生安全观。面对不停演变的新冠病毒,各国越来越重视医药产业的新兴战略地位,加上经济全球供应链遭遇逆流,对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和向更高价值链延伸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基于专利分析,通过融合创新方法技术成熟度预测和多元统计分析法,对我国化学药产业中药品研发、制药技术、给药技术和药品监管四个方面的所呈现的特点,梳理其技术专利趋势、高价值专利选育和市场竞争格局等专利数据,为我国化学药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效率水平,形成国内分段互补、产业链合作与国际主导权争夺、价值链攀升的医药制造业新发展格局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
-
-
胡芳黎
-
-
摘要:
书名:《临床常用中药炮制研究与应用》主编:马传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030473868中药炮制是一门制药技术,饮片的形、色、气、味是外观上衡量炮制质量的因素,而临床应用疗效是内在评价炮制质量的指标,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科学研究。
-
-
张永祥;
乔善义
-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先进制药技术发展》
| 2017年
-
摘要:
中药制造业是中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朝阳产业,有望成为中国制药界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中国中药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产品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个好的中药产品要符合三点,即有效、安全和质量可控,从中药新药研发和生产过程看,其质量一致性是制约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的主要瓶颈,其质量优劣关联了制造业技术水平和新药产品研发水平.这一瓶颈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在基础研究中明确或基本明确药效物质,需要依赖于中药新药研发与制药技术有机而合理的对接.有机而合理的对接需要做到:在研发过程中,要科学而全面地表征药效物质成分,合理取舍药效物质和非药效物质,设计与工业制备技术水平协调一致的工艺路线,建立和制定包括过程控制在内的质控指标和质量标准;在制药过程中,要关联整个新药研究、中试和生产环节,把实验室技术在保证质量一致的前提下转移到制药生产全过程中,要利用和提升工业制药技术,建立和制定质量控制策略和体系,实现数字制药等.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有效、安全和质量可控的中药产品,实现中药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为中药冲出国门走向世界铺平道路.
-
-
张婷;
贾晓峰
- 《第九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科学识别制药技术重点前沿领域并研究其技术发展趋势.方法:对Thomson Innovation数据库中2006-2012年制药技术领域的专利进行检索,采用统计学趋势分析方法,并结合专业知识识别前沿领域,并对其进行技术分析.结果:制药技术重点前沿领域共有7个,主要集中在天然产物、抗肿瘤药及药物制剂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制药技术重点前沿领域是我国医学科技发展需重点关注的方向.
-
-
冯泳;
祝军委;
冯果;
何前松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介绍复方止呕颗粒研制背景、处方来源、研究内容、困难不足,与同道分享中药新药研制的思考和建议.方法:用文献总结法阐述课题组研究复方止呕颗粒的过程,论述中药新药研制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思考建议.结果:选择中医经典名方小半夏加茯苓汤改进成中药六类新药复方止呕颗粒,对中药新药研制提出合理建议.结论:中药新药研制的困难和瓶颈需要引起学界重视,中医药理论指导原则与现代制药技术有机结合是一条探索之路.
-
-
张树明
- 《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历史中为我国人民健康作出了伟大贡献.中药的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纵观中药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每一次技术改革都推动了中药的创新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内就会有中药传世著作出现,以此记载归纳中药的传承与创新成果.中药传承创新承载了中医药文化、推进中药理论的完善升华、为中医的发展奠定基础、是西方文化认识中医的桥梁.中药传承创新内容较多其主要内容如下:1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中药炮制是伴随中药的出现而出现,中药材经炮制加工后才可用于临床,炮制技术决定了饮片质量和中药的临床疗效."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中药炮制是中国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是真正体现我国具有原创性、知识产权的技术.
-
-
-
-
-
涂瑶生;
赵自明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2013学术年会暨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层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中药学及中药工程领域内研究的现况.认为中药现代化需要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走多学科交叉融合开放式发展之路,通过将自然学、生合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内的新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入中药理论、中药资源、中药制药、质量控制和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实践,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教训,改良中药理论,创建具有现代科学内涵的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体系,以产业化生产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成分明确、机制清楚、质量可控的新型中药制剂为根本目的,实现中药产业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
-
-
涂瑶生;
赵自明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2013学术年会暨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层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中药学及中药工程领域内研究的现况.认为中药现代化需要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走多学科交叉融合开放式发展之路,通过将自然学、生合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内的新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入中药理论、中药资源、中药制药、质量控制和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实践,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教训,改良中药理论,创建具有现代科学内涵的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体系,以产业化生产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成分明确、机制清楚、质量可控的新型中药制剂为根本目的,实现中药产业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
-
-
涂瑶生;
赵自明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2013学术年会暨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层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中药学及中药工程领域内研究的现况.认为中药现代化需要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走多学科交叉融合开放式发展之路,通过将自然学、生合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内的新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入中药理论、中药资源、中药制药、质量控制和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实践,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教训,改良中药理论,创建具有现代科学内涵的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体系,以产业化生产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成分明确、机制清楚、质量可控的新型中药制剂为根本目的,实现中药产业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