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广西梧州
  • 出版时间: 2009-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二十多年临床实践反复证明,几千年古老的中医药学理论,在现代医学临床大内科治疗上,仍具有无可比拟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很多当代临床疑难病症。每每被很简单地治愈;多年的应用观察证明,只要能正确应用和操作,就可以在保证治疗奇效的同时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也没有抗药性。可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医学体系,为什么这些年来发展空间,却逐渐萎缩;虽然有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但发展的路子却十分艰难,这是为什么呢?
  • 摘要:传统中医的研究方法,是宏观的,但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自从西方医学,特别是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后,这种被认为“落后”的方法很快被代之以现代科技的微观研究法,目前正在被我国学者以及临床学家广泛运用。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大家都在这么做。但学科性质决定了研究模式,由于现代医学构成方式和中医学属于不同的径向,二者之间本质的差异造成了对整个学科认同的困难。因此,中医药学逐渐被怀疑和断定为。不科学”,屡遭取缔的厄运,虽然由于中医界和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得以保留至今,但其作为一种思潮和暗流被隐藏下来,并渐渐改变其形式。这种策略实质上是要用西医药的观点和术语对中医药进行。科学阐释”,就是以一种知识体系解释、判断和评价另一种不同的知识体系。
  • 摘要:党的十七大历史性地第一次将发展中医药写入了党的工作报告,提出“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举措,国家新一轮“医改”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给中医药事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赢来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春天。 然而,中医药事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6年张功耀的“中医药”网络“存废之争”又一次提醒我们如何对待中医药的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党和各级政府以及中医院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严峻而重大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并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
  • 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推动和大力扶持,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 摘要:理论界普遍认为,现在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医学领域来说,知识经济引起了人们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迎接21世纪的严峻挑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 摘要:近代,中医学由于受“闭关自守”政策以及“师徒传承”模式、“四大经典”理论等因素的阻碍,未能引入现代性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而作为当前主要的中医现代化方法一“中西医结合”研究,却由于成效不著,甚至有导致“中医西化”之嫌,故遇到了挫折、受到了怀疑。为此有人说:“中医因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不能现代化,也无法现代化”。那么试想:中医学中的这种“抽象性理论与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古人凭空想象的“完全抽象”,还是以医学规律和解剖结构为基础,而进行的“医理哲化”型抽象性认识呢?
  • 摘要:临床上需要开发的脉象仪是一种脉象客观化检测与计算机辅助诊断一体化的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采用菜单、交互式处理方法。脉象辅助诊断软件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确保诊断的科学性、合理性,该系统能自动判读所测脉象的部位、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确定中医脉名,并可通过网络快速传播,还可根据需要补充其他三诊所该收集的临床资料,初步作出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精辨证的主要证型20余种。同时,还能推算出受检者的生理年龄、提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等综合信息,该系统可用于中医科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护,中医药、针灸、气功、康复保健措施疗效的评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 摘要: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密不可分。中医药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成果,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国内外就已经有利用中医药的信息化来辅助中医治疗。比如:利用通讯网络、视频系统及传感器原理,提供视频远程会诊、远程切脉诊断(德国);利用计算机来模拟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如中国中医科学院80年代的相关研究);对仲景伤寒论的病症用药相关性研究(日本相关的中医学著作)等。
  • 摘要:脑损伤综合征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瘫或其他脑功能障碍者。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早产、缺氧等患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或避免其神经残疾。我们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进行了在早期综合干预的同时予调理脾胃法的临床研究,探讨调理脾胃法在早期干预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分析如下。
  • 摘要:随着手术技能和麻醉水平的提高,剖宫产术的并发症和病死率逐渐降低,而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前期笔者将自拟益气活血生肌方在围手术期配合抗生素,应用于4264例剖宫产产妇,获得了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率仅为O.52%的良好效果。
  • 摘要: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prelerm infant;premature infant),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早产儿的发生率为12%,其中90%的早产儿需要新生儿重症监护;国内早产儿发生率为5%-10%。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和NICU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儿早期严重并发症多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早期严重并发症死亡的比例明显下降,然而,早产儿因生活能力低下,需住院时间长,发生医院感染几率高,文献报告NICU医院感染率为25%以上,尤其出生体重≤1500g者感染发生率更高,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应用四君子汤提高早产儿免疫功能,观察其实际临床疗效。
  • 摘要:学习中医药必须从小学起,因其记忆力、智力、悟性正处于成熟、开发、应用阶段,不仅可以专一勤奋,更可一点即通。而现实中以高中毕业再去学习中医药已为时太晚,中医不同于西医,中医讲究十年小成,十五年中成,二十年大成。
  • 摘要:剖宫产术是解决难产及某些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有所升高,但术后由于麻醉、腹部切口疼痛和宫缩疼痛,加之应激反应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情绪紧张、焦虑等多种因素可影响产妇的休息、食欲和泌乳,而且产后康复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产妇术后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06年以来,在潘佩光教授提出术科“术前体质辨证、术后快速整体康复”理念模式的指导下,对产妇进行产前体质辨证,术后采取快速整体康复。再结合剖官产后“多虚多瘀”这一共同特点,从常规的术后被动等待康复转变为积极进取,结合术前体质术后辨证,运用中医活血祛瘀、健旺脾胃、同本培元等方法,促进伤口愈合和整体康复,从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达到快速整体康复的目的。
  • 摘要:2008年12月,经过紧张激烈的层层选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从而正式拉开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帷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也光荣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担负起骨退行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16家建设单位中唯一一家独立承担2个病种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为上海市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蠃得了荣誉。
  •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而研究道的一门学问,最早可以追朔到由河图洛书所产生的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二者分别论述了宇宙的本体和功能状态。在周朝未年和春秋战国早期,老子著《道德经》,其中对道有这样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通常用易学的二分法这样理解: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而成易,阴阳消长,循环往复。北宋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以太极图而论道,北宋道学家陈抟继承太极图先天之图的思想而画出了无极图,把《周易》、《道德经》的精华与儒家的经典结合起来,把“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道家的基本范畴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诚”、“中”“正”等范畴揉合在一起,建立了理学这种新儒学理论,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
  • 摘要:一、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外治法起源于史前,其应用早于内、外、妇、儿科。 外治法的古代文献中记载丰富,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采用结扎加切除方法治痔(“挚以绳,剖以刀”)”,以原始、古朴的方法切除肛瘘;治疗痈疽疮疡、皮肤疥癣、痔瘘赘疣,采用膏剂散贴法、散剂烟熏法、药浴法,以及砭法、灸法、角法(相当于拔罐法)、按摩法等;医药理论巨著《黄帝内经》中记载“截趾术治疗脱疽”、“熨、灸、刺、浴诸法运用”,“痹不仁肿痛,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可按、可药、可浴”;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记载手指验脓法,诸种外治方法,如刺灸法、薄贴法、洗溻法、烟熏法、针烙排脓法、红法、腐蚀法、生肌法等,对痈疽破溃后,主张用猪蹄汤洗溻与湿敷,“以猪蹄汤洗溻疮口,日三,亦可以布内汤中,薄疮肿上”。唐宋元明清,代有继承、发展与创新。
  • 摘要:道家医药学说对祖国医药学的影响至为深远,因此自古就有“医道通乎仙道”的说法。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灵枢》、《素问》、《本草经》不但收入《道藏》,而且首先注释、整理者如王冰、陶弘景等,也都是著名的道家人物。唐宋重要的方书如《千金方》、《圣惠方》等的编著孙思邈、王怀隐亦是道家名流。
  •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 我国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北华佗、南新安”在祖国医药学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中医药事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中医药事业发展水平与中医药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协调。
  • 摘要:中华医学,世所珍视,誉为“瑰宝”。如何进一步发掘此“瑰宝”?本文试图从发展区域性中医药方面,略表浅见。 一、中医学与大自然1.中医药来源于自然界自“神农氏尝百草”的原始时代,至今已历经5000多年,目前已知国内动、植、矿物中药达12800多种,都属天然药品(有的直接采用,也有经炮制后用之)。这是大自然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是中医学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
  • 摘要:在国家中医药学管理局《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则》中明确提出了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核心,以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为主体,以加强内涵建设与能力提高为重点的指导思想。笔者结合自己40多年来中医临床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从以下三方面阑述如何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留传下来的巨大宝库。几千年来,中医药为维护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笔者尝试着用现代医学科学原理,解释传统中医药的药理作用,试图在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笔者就以“中医药抗病毒在当前应成为主力”为命题,用现代医学科学原理的思路与方法,对中医药进行科学研究,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指评。
  • 摘要:现代鲜药:是指以鲜活药用动物、植物为原料,采用以低温冷冻现代生化分离提取技术研发而成的中药新制剂。本文是以我国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ZL01120235.1、独家生产的金龙胶囊(国药准字:Z10980041,以下简称“金龙”)、金水鲜胶囊(国药准字:B20020662)、鲜克胶囊(国食健字:G20050009)系列产品为例,从蛋白质组学的高度进行再评价。
  • 摘要:脑中风是当今世界人口死因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临床上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后遗症率高、并发症率高和复发率高的“五高”特点。我国每年脑中风新发病例超过250万例,每年死于中风的病人超过150万人,存活者中约有75%的致残率,已居我国致残和死亡病因的首位。我国每年用于脑中风的直接经济支出经超过300亿元,所以,预防脑中风的发生和复发已经成为广大高危人群的主要任务,防治中风成为医疗卫生界的重要课题。 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对防治脑中风病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疾病意义。
  • 摘要:我从事家禽养殖业,为了让家禽养殖更成功,闲余间阅读有关养殖的各类科技书报。在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6月24日第14版,由许殿明和张小雷共撰的《我国未来鸡病控制方向》一文,我反复逐句每字,凭低浅的文化细细研读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文章写得特别精辟,逻辑、修辞特有讲究,见解独到,谆谆诱人,环环指导。可我总觉得中国养殖文化被西方的西医学所淹没,于自然相勃逆,有违万物顺其自然的规律。
  • 摘要: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资源和西医药共同承担着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倍受世界瞩目。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事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于现行医疗体制、机制以及中医药自身对中医药的健康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使中医药事业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 摘要:“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突出体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是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生存与发展,遵循的是人口——技术——资源——环境的循环规律。生态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涉及到人类的生存质量。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已成为全人类的呼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将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源运行过程、生态运行过程、社会运行过程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有效解决我国资源相对不足和环境严重恶化两大压力,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 摘要:中医药学是当代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性是“博、大、精、深”。中医药学在蓬勃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加入WTO后,国际化带给我国临床医学莫大的机遇,但由于人文文化的影响,也带来了艰巨的挑战。要使中医药学体系正常运转,内部程序及运作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就要求我们对教育、科研及临床深层次学科结构系统进行科学分析。
  • 摘要:一、中医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师承教育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摘要:应该说西医是人类的财富,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理论研究系统化、科学化、通俗化;二是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先进、科学;三是理论更新快,今天不对明天就可以改,应该肯定和大力发展。 但对于要进入自由王国,不是以你先进不先进为标准,而是以你对“致病机制或致病原形成疾病”的基本原理破译了没有为标准的。破译了就进入了自由王国;没破译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必然王国。 西医破译了吗?为追求真知,笔者查阅了世界50几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史料,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界敢说我破译了,而往往以致病机理不明一言带过。
  • 摘要:其实中医药有二、三百味药食同源或健康食品的中药的政策规定,就可以游刃有余了,实际她有这个资源,政策却没有跟上,西方(欧美)把中医药的规定做的很宽泛,他们政府将中医调理不作为行医,是食疗,这好比“拔一毛而立天下”。 中国每年70%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不能在本行就业,就是因为中医院是行医,政府安排不了,而民间的中医药调理规定的健康食品的中药名目太少,不能合法的游刃有余的进行中医调理(不是行医)和制作,充分施展中医药功能的食疗制品,(如果不做名堂的话),因此安排不了中医人才的合法进行中医调理业务的充分就业和充分施展,要允许行医之外有个中医调理存在,就必须将健康食品的品味扩大到二、三百味中药,这是使中医服务冲出瓶颈的关键(包括充分施展中医药功能的食疗产品),拔一毛而立天下,不为耶?
  • 摘要:党的十七大历史性的第一次将发展中医药写入了党的工作报告,提出“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举措,国家新一轮“医改”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给中医药事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赢来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春天。 然而。中医药事业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自2006年因中南大学张功耀而掀起的“取消中医药”网络。存废之争”;著名影星陈晓旭的不治身亡;“双黄连事件”、“柴胡注射液事件”等,一次次将将中医药推上了被告席,一场场席卷全国的“救亡”运动掀起了滔天巨浪。这几场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引发了中医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强烈“地震”,中医药何去何从,又一次十分严峻的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对待中医药的生存与发展,是摆在党和各级政府以及中医院管理者和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严峻而重大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并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 摘要:祖国的医药,源自遥远古老的年代。几千年来一直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进化,发展到今天已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祖国医学的发生,发展和深化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为历代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中华民族能有今天这样的强大,傲立于世界之林,中医药有着不容否认的功劳,这是任何人都抹煞不了的。但是,自西医学传人中国之后不久,对中医的兴废之争便开始了。
  • 摘要:王氏方药合理运用病、症、药,应用通则不痛的机理,加强损伤组织的气血运行,促进血肿,水肿的吸收,恢复运动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①血肿机化期;②原始骨痂期;③骨痂改造期3个阶段,这3个阶段是相互交叉,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3~6个月)中医学对骨折愈合“瘀去、新生、合骨”基本吻合。
  • 摘要:宇宙模型——生命力能量频谱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白天地至万物,无不须气以生着也”。老子日:“天地相合,以愈甘露”。《内经·刺法论>日:“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日归宗”。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头顶青天,足立大地,呼接天根,吸连地脉,“一吸八万四千个毛窍皆开,一呼八万四千个毛窍皆闭”《温疫萃言》。同时.人体皮肤、五官还要与宇宙环境以及环境中的同类或异种接触、相互感应。经受环境的冷热寒暑、电光声色波谱等等,“天玄”、“天息”,“服天气,通神明”。“五色修明,音色能彰”《内经·生气通天论》。此时人体元气、元色、元音频谱处于和谐、美妙状态。而《阴阳大论》日:“二分二至,阴阳变易,人变病焉”。
  • 摘要:传统的中医学里并没有单独的糖尿病病名,现代医学才把具有高血糖这一共同病理特征的疾病命名为糖尿病。中医的五脏六腑中没有胰脏或者胰腑,中医也没有血糖的概念,那么中医怎么认识糖尿病呢? 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对照古籍中的相应记载是中医认识现代疾病的一个重要思路,如因为糖尿病和古籍中记载的消渴都具有“小便甜”这一共同临床表现而对应起来,因为肿瘤和古籍中记载的瘾瘕积聚都具有“异常形成的包块”这一共同临床表现而对应起来。从临床效果来看。这一思路显然不尽人意。
  • 摘要:桂阳县位于湖南省南部与广东省接壤,是湖南省的南大门,是郴州市12个县市(区)中人口最多的大县(86万人)。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几代中医人的不懈努力,桂阳县的中医药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仍是处境堪忧,前景不容乐观。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每个中医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 摘要:中医药有哪些独特优势?这些年中医药学发展缓慢停滞的原因是什么?中医要发展,百废待兴,关键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 摘要:我国中医药资源极其丰富。具体表现有:①庞大的中医药劳动群体;②卓越的中医药科学技术成就;③中医药原材料种类多,数量大;④中医药生产资料已形成国家规模;⑤国内外中医药消费市场巨大;⑥大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宪法保证中医药的发展。我国发展中医药经济的条件非常成熟。但是,近代以来,现代医药风靡世界和中国。在现代医药经济暴风中,中医丢失了国家医药主体地位,丢失了国际中药市场,中国甚至演变为中药净进口国家。现代中医陷入科学危机之中。
  • 摘要:为了加强中医理论研究,推动并促进中医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我们认为可以深入研究运气学说为切入点,并以干支历为基础建立中医的理论模型,从一定意义上讲具有一定可行性.
  • 摘要:中医内科病名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或已成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瓶颈。本文仅就目前中医内科病名使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略陈管窥。 一、中医内科临床病名使用现状建国以来中医内科临床病名的使用主要参照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
  • 摘要:中医药科研成果缺乏临床成分,没有客观的推广应用研究结果,就不能走向国际性生产应用,不能用到病人身上加以鉴定,验证疗效,没有可信度就等于局限孤立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失掉了科技价值和意义。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各种中药新药产品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特色优势,已立足了现代中医临床,促进了临证的疗效,通过科技成果的推广及应用研究.更有创新能力。
  • 摘要:笔者有幸参加了“重庆市中医急症学术思想探讨”课题研究,回顾了重庆中医急症55年(1950~2004年)。1950年~2004年重庆中医界在中医内科急症方面开展了许多引人瞩目的工作,尤其1973年~1995年之间有关学术工作最为鼎盛活跃,在全国中医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医内科急症的发展。但从1996年至今,重庆中医内科急症研究进入了低谷时期。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深入思考和探索。现就笔者的两点关于中医急症研究的战略思考,陈述于后,以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中医急症研究深入发展。
  • 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由来已久,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然而。仍有许多临床实际问题,急需科研予以解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科研思维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大大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研究的发展,提高了中两医结合妇科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 摘要:辨证识病是中国医学家的发明二千多年以前,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在学习研究应用《内经》经典理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等基础上,首先从临床医学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识病和相应立法处方用药问题。如《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上述两条均指风寒外袭,营卫不和之中风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综合其症状、体征分析其病凶病机乃由于风寒外袭,邪在肌表,正邪相争,营卫不和所致,从而辨证为太阳病中风证,当以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桂枝汤主之。
  • 摘要:方药元素式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研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药研究应用模糊数学创新学说之一,是作者数十年中医临床实践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医药理论创新、研究中医药应用模糊数学的思想结晶、应用总结和理论升华。本文主要阐述应用模糊数学构建方药元素式的可能性及其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为中医药理论研究创新,特别是方药研究创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这就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 摘要:目前,不但是西药的不合理应用非常严重,造成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时有发生,而且中药的不合理应用也导致了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还导致医疗保健费用的急剧增长以及环境的严重破坏。例如云南红豆杉的严重破坏,内蒙古肉苁蓉导致草原的沙化,新疆天山雪莲的破坏,西藏、四川冬虫夏草采摘导致草原生态的破坏等等。
  • 摘要: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出了大批合格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随着中医药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中医药事业的需求,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现就有关问题谈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亚洲有3.55亿人患有骨与关节疾病,而且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尚未有效的阻止和处理方法,所以,中医外治膏药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显示出很大优势。膏药是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大药物剂型——丸、散、丹、膏、汤之一。一般膏药包括膏(基质)和药物两个部分。膏比较简单,成分比较固定。药的部分比较复杂,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宜。膏药是将药物溶解或混合于半固体的膏中摊涂于纸、布、或兽皮等衬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上外用的一类剂型。
  • 摘要: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类的卫生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教育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石,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处在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正确的分析形势,科学制定发展策略,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组织,药物的仿制已属非法,加之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产品等向国内的广泛渗透,使我国制药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我国中医药优势,使我国的制药业能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必须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适应性强的中药专门人才。中医中药是国宝,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新世纪是中医药的黄金时代,中医药具有整体的医学模式,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活的辨证方法,特殊的治疗手段,科学的药物炮制配伍,“简便廉验”等特色优势。
  • 摘要:中医药几千年来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与西医药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疗方法、独特理论体系、养生保健方法目前已传遍世界156个国家和地区,在部分国家、地区已得到法律认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发展传统医学,1978年9月《阿拉木图宣言》首次倡议将传统医学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后又成立了基本药物和传统医学司的传统医学处,并在2002年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发布了《2002—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报告。 2008年,世卫组织首届传统医学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在中国等国家的倡导下,与会各国代表讨论通过了《传统医学北京宣言》。宣言认为发展传统医学有助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呼吁各国政府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体系,并指出传统医学的发展原则、方向和重点领域。2009年5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经过193个成员国的代表讨论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传统医学决议》的通过明确了我国中医药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的引领地位。
  • 摘要:中医理论已经经受了几千年的考验,并且从过去一直,到现在也还可以正确地指导医疗实践。用中医理论来治病也一直行之有效,而且许多西医无法治愈的疾病中医也可以治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非典”期间,中医的疗效就比西医的疗效理想,至少广州中医院收治的“非典”病人没有一个死亡的。中医是科学的,目前中医的问题是:中医的阴阳、五行等概念没有用现代的语言进行解读,这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 摘要:具有中医思维者方为中医。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
  • 摘要:中药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期以来,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和国家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世界对传统医药的认识和应用,人民为了战胜疾病,减少或者摆脱化学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追求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日益重视和推崇天然药物疗法,珍爱生命,崇尚绿色药物,回归大自然,已成为时代潮流。特别是当前,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接受传统医药和中医药服务的人群不断扩大,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医药的特殊疗效和神奇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民关注和重视,不少外国制药企业也纷纷要求我国供应标准化的中药材原料、中药饮片及其制剂,国内也有不少企业试图打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为适应国际中草药市场的竞争和满足世界人民防治疾病用中草药的需要,我们必须迅速建立完整的科学的中药质量标准化体系,这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 摘要:中国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学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在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独特作用日益增强,并且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中医药事业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本文就中医药立法中需解决的问题作相关分析以期对中医药立法有所裨益。
  • 摘要:中医学是关于人体和疾病整体运动规律的科学,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他特殊的民族表现形式,而在于他客观的科学内容——整体运动规律。医学科学本质上应是非民族形式的,因此,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医学必将在更高层次上走向统一,这是客观规律。为此就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做一深层次上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 摘要:中药是中医赖以治疗的物质基础。中医的处方用药和中成药的原料药,用的是饮片。而中药炮制是专门加工制造饮片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分修治(净选)、切制(制成生用饮片)、炮制(制成熟制饮片)三部分。饮片人药,生熟异治,是中医用药的特点。生制饮片.可以发挥中药本身固有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生制饮片通过炮制,可以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治疗范围,达到增效、减毒、发挥一药多效的作用,使之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用药的需求。因此,搞好中药炮制,是提高中药质量和中医疗效的根本保证。
  • 摘要:生活在同一时空的人们,为什么有的健康地活着,有的却遭受着疾病的折磨?为什么有的享受着长寿的生命,有的却因病疾而夭亡了呢?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却是极为复杂的科学命题。回答并解决了这一命题,就等于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困扰人类绝大多疾病的捷径。什么时候正确回答并解决了这一难题,那就是人类已找到一条能让绝大部分人用低廉的代价,就可以享受健康长寿的理想的康庄大道之时。
  • 摘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从2007年5、6、7三个月,先后对平江县、汨罗市、屈原行政管理区、湘阴县、临湘市、云溪区、华容县、君山区等30多个乡村,20多个医疗机构,对我市中医和中草药材资原及生长条件和分布特点,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就将我市中草药材的调查结果作个汇报。
  • 摘要:医改意见:(五)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中提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的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多层次、个性化,现代医药与传统医药服务有机结合的优势日益凸现。因此,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和提高医药卫生人员中医药诊疗服务技能,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疗机构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近几年,我市通过多形式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活动,抓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局组织的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继续教育项目契机,立足自身工作实际,稳步拓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内涵,加大继续教育管理和推进力度,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 摘要:中医学传承了几千年,生生不息。但在今天,他的前景深为识者所担心。表面上有“中医院校林林总总,如日中天;师徒传承,中医后继有人,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然自从西医传人中国一百多年历史,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
  •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一批长期以来主要承担行业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其中,中医药高等教育由于其特色学科专业的原创优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众多留学生。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数量在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在各科类来华留学生数中名列前茅,中医药专业成为来华留学热门专业。适应留学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为弘扬中华文化,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作出还将继续作出更大贡献。
  • 摘要:经验医药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感性认识。例如,人有男女、脏腑、精神、呼吸、排泄;疾病有病因、病位、病候、病程;药物有毒、有益;中医用针灸、药物、手术方法治病等是经验医药知识。经验医药具有可观察特性。中医理论是思想家用抽象概念、思辨原理构建的知识。例如,气、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药性、病机、辨证、治法等是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没有可观察性,只能“心领神会”。经验医药、中医理论虽然共存中医药著作,但是各自的作用和地位不同。
  • 摘要:畲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山区、半山区,人口稀少,村落分散,交通不便,长期以往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在预防疾病,治疗骨伤、风湿、不孕症、脉管炎、肌无力、脑中风、口眼歪斜、痧症、新生儿惊风、小儿疳积和蛇咬、虫伤、痈疽、阴毒等领域有独到见地,并在民间畲医中广泛传承,不断充实、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民族的振兴做出过不可泯灭的贡献,成为传统医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畲医药值得有识之士探索研究发扬光大。以下内容是我们畲族医学科畲医搜集整理研究的畲族医学理论,供畲医工作者和医学同仁借鉴。
  • 摘要:由于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她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形成了她自身特有的发展轨迹与规律。当代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与人为因素上,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她得以发展所需的环境与“生物”链,以使其滞长难发,甚至基因突变、变性变种。 笔者在中医领域工作二十五年余,有中医教学、临床、科研等经历,对怎样加大保持中医药特色、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力度,构建有助中医药创新发展立体空间,有些建议与思考仅供参考(篇幅所限不予展开)。
  • 摘要:站在世纪初的门槛上,回首已经逝去的20世纪。 展望正在行进中的100年,作为一个针灸学工作者,可谓是心潮澎湃难以平静。过去的100年,从时间上来说,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针灸发展史上仅仅只占据了二十几分之一。所取得的成果之多之大则是空前的。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但是,当20世纪尘埃落定之时,冷静并严肃地作一反思,我们发现在巨大的成就背后却隐藏着不少困惑和缺憾。如果对此不加以认真对待.将对新世纪针灸医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 摘要:(一)认识“瑰宝”新中国诞生不久,毛主席就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宝库”有多大?它,纵横约960万平方公里,高达珠穆朗玛峰之巅,底接东海最深处。内有宝藏无数。 中华医药文化,此中一“瑰宝”也!其深邃久远,博大浩瀚,难以尽述。下列数字,仅见一斑: 1.全国普查。有动、植、矿药物12800多种; 2.《中医方剂学大辞典》已收录方剂96592首,不包括民间秘方; 3.《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裘沛然主编)列有中医治病技法达265种之多,包括:内服、外治、针灸、按摩,等等
  • 摘要:中药补膏已经广泛地被上海市民所接受。上海的老年人关注健康,希望延年益寿,渴求健健康康地欢度晚年,他们崇尚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年轻人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状况突发显示出来,在返朴归真的潮流中,白领人群的保健意识开始萌芽,逐步成为传统中药补膏的消费群体。服用中药补膏的人士颇有感触地说,手握一把维生素不及一杯大补膏。每年冬天,广大市民请名老中医按脉开膏方,到老字号药店定制中药补膏,老人坐在家中、白领坐在办公室里,冲上一杯药香浓浓的中药补膏已经成为上海滩上的一种时髦,已经成为上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摘要:从2008年刺五加注射剂、茵栀黄注射剂不良反应,到2009年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使得人们对中药注射剂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和人类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中药资源的社会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人们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当代人们对西药的毒副作用有了清醒的认识后,人们开始追求绿色天然食品与药物,中药日趋受到世人的重视。 1999年全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美国允许中药材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口,法国每年消耗中药约4.3万吨,日本汉方药原料85%靠进口。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0亿人使用中药,占世界人口的80%。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中药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寻找合适的中药代用品已成为医药行业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巨系统,生理病理变化的数据非常多,如何揭示人体的健康状态,如何治疗人体的疾病,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在数千年之前,中医学就建立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很多临床问题,其中的理法方药所富含的方法论意义。 值得我们重视。笔者长期从事有关研究,得出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希望求证于海内方家。
  • 摘要:中医药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和传播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载体。古籍数字化作为古籍整理的延续发展,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中医药古籍数据库作为古籍数字化的宝贵成果,不仅在中医药古籍整理和研究方面为人们提供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人们对于中医药文献利用的思考与认识。
  • 摘要:我国历史上的中医药学校教育,起始于南北朝,规范于宋代的太医局。新中国建立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门机构一中医学院在全国各地相继诞生,由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功能状态,发展到能开展最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综合大学。然而现在国内却出现了“中医学呈现弱势、非主流局面,甚至不断有中医不科学、取缔中医的喧闹”的声音,此现象虽然缘于诸多方面,但不得不令人深思,其至少与高等中医药教学过程存在某种关系。本文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发现并认识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并讨论解决方法。
  • 摘要:中国传统的针灸理论认为,人体有一种名为经络(经和络)的特殊途径,它们独立于淋巴管、血管,以及任何其他已知的结构。其中,12条主要经脉在体内与脏腑(内脏器官)相连,向外则与关节、四肢和身体的其他表面组织相连接。作为特殊的皮下通道,这些经络传输气血,以滋养脏器和肢体。 在现代而言,这可能意味着体内有一种可沿经络传递的组织间液通道的存在。数十年来,尽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人们仍然无法找到古代经络的真正结构。
  • 摘要:中药炮制辅料,是指对中药饮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在漫长的应用发展过程中,炮制辅料已经逐渐成了传统中药的组成部分。中药用这些辅料炮制,是遵循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和临床用药的需求,通过炮制这一工艺手段以及辅料本身的作用,来影响或改变中药某些方面的性能,使之适应临床医疗的需求。中药用辅料炮制的方法,系将中药与辅料(一种或者几种辅料)共制的方法。由于这一炮制方法,是在加热的情况下,加入一定的介质,或与药汁与其配伍,使其相互反应,必然产生变化。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用辅料炮制中药确能改变药性、增强其疗效,消除或减弱中药的毒性及副作用,达到临床上安全用药目的。
  •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扶持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并从十个方面确定政策措施,全面指导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努力完成此项紧迫的扶持和促进任务。 这两份中央文件正式宣告,中医药的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已经进入实践的关键时刻。
  • 摘要:从现代社会需求看,中国希望中医(或西医及一切医学)发展的目的是追求安全、稳效基础上,以简便、快速、经济的方法防治人民的疾病。在全球普及西医的今天,传统中医能够独立自主抵御现代西医的强力冲击生存至今,就是因为现代西医对很多疾病的防治令人不满意或束手无策。而传统中医目前表现的最大特点:不仅防治一般常见疾病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和潜力,而且对很多西医无法防治或疗效不佳的急危重症、疑难疾病也具有独特的优势疗效或发展潜力。如急性重症肝炎是西医和国家认可的中医专家都公认的难治急危重症疾病。但我们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纯中医药救治具有安全、快速、稳效、经济实用等西医药望尘莫及的优势疗效。因此,无论是从发展、利用中医药和西医药共同解决全国人民卫生保健;还是利用、发展中医药科技、文化产业解决亿万中国农民就业、致富;以及利用全国现有的中医药条件,建立在全球具有绝对优势竞争力的民族核心科技、文化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创新型繁荣富强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如果中医学西医明确自己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病因观和治疗观这几个决定一门医学最基本特征的观念,人们就只能用目前处于主流医学地位的西医的观念来套中医学,不可能用真正的中医思维方式来认识生命体和有关健康的问题。
  • 摘要:中医学,即中国传统医学。千百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们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研究人类的生命过程,逐渐创造了这门思想博大、理论完整、临床实丰富、疗效显著的生命科学。 中医学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它以阴阳平衡为出发点,以整体观为方向,以辨证论治为手段,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相对于中医学的现代医学,我们称之为西医学。与中医的整体性思维相较,西医是分析式思维,是还原论。
  • 摘要:处于21世纪这样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肩负着继往开来历史使命的中医学人,又要念往思来,对绵延数千年的中医学术遗产进行回眸,并在新的背景和参照下,对它的未来行程进行精心筹划。虽然议论纷纭,仁智互见,但笔者以为,新形势下,我们仍需明确优势,坚定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 摘要:一、“治末病”的源远与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则指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中医治未病解读>又说:“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末传几层涵义。关于“未病”一词,在我国古代浩如娴海的典籍中各有所指,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是一个泛化性的概念。理解起来,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它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 摘要:“数学”是科学的工具。或者说“科学的语言是数学”。任何科学或实验研究“结论”,如果不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或证明,都可能会产生不同或相反学术观点无休止的疑问和争论。而描述或证明“结论”的数学语言则简单、明了:要么“对”、要么“错”,二者必有其一,没有争论的必要。——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 摘要:现在中医药发展出现了瓶颈问题,主要原因是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本质认识不清,不知道中医药基础的构建,就无法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 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是根据太极定律(道纪)和阴阳五行定理构建的。太极定律是:世间万物都是阴阳冲和动变而平衡的整体,这种运动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呈螺旋式上升的,当发展到极点其性质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太极定律的发现始于伏羲文化,伏羲文化是图腾文化,用图腾揭示真理是中国古人重大发明。伏羲文化揭示了太极定律的奥秘,才使中华文明“道生论”世界观得以确立。“道生论”否定了“进化论”,为中医药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阴阳五行定理:阴阳原始的概念是指太阳光照时间的规律,白天有光照为阳,夜晚无光照为阴。冬至到夏至光照时间逐渐延长为阳,夏至到冬至光照时间逐渐缩短为阴。五行也是时空的概念,通过对天体运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时间、空间与物质有密切的联系。在特定的空间内(《易》的测量地)时间的运行产生了五种不同性质的气候,于是把春风、夏热、暑湿、秋燥、冬寒五种气候分别用木、火、土、金、水称之。古人通过长期实践证明世同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生成的,于是就发现了阴阳五行定理(万物之纲纪)。 近年天体物理研究证实,宇宙间存在着“暗物质”和“暗能量”,有形可见的物质只占4%,其他23%为“暗物质”,73%是“暗能量”,而且“暗能量”支配有形物质。而支配人体的“暗能量”包括了心力、智力和生物能。我们人类目前只对4%的明物质的部分运动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整个宇宙还可以说茫然无知。中医是以“道生论”为依据,运用阴阳五行定理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保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中医是“道器医学”,研究内容包括明物质和“暗物质”、“暗能量”。西医是“形器医学”,研究内容只是明物质部分,两种医学都是由“道”所生,西医是中医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西医要发展必须向中医回归。 中医药学要健康发展,必须认清其本质和特色,遵循自身基本规律,结合现代科学创造出能治疗当代疑难病的方法和药物,把中医经典的精髓联系到具体的病上面来,出成果,在某些方面独挡一面,不可或缺,实现中医药产业化、市场化,使中医药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医学人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现代科学需要向“暗物质”、“暗能量”领域进军,在这方面中医药学早已先行一步,因此可以说“中医药学的革命可会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