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切削深度

切削深度

切削深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9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石油、天然气工业、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70224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石油钻探技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2012年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第14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2010中国科协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仿真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等;切削深度的相关文献由628位作者贡献,包括B·辛齐希、L·格里比、余野等。

切削深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70224 占比:99.96%

总计:670463篇

切削深度—发文趋势图

切削深度

-研究学者

  • B·辛齐希
  • L·格里比
  • 余野
  • 王勤美
  • 胡亮
  • 仇中军
  • 包宁
  • 卢翠
  • 双志
  • 吕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其州; 张凯; 周琴; 凌雪; 刘宝林; 王悦
    • 摘要: 超高转速金刚石钻进技术具有破岩能耗低及钻进效率高等优点,是提高深硬地层机械钻速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探究切削深度对PDC切削齿超高速破岩机理的影响,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超高速线性切削模型,从破碎比功、切削力以及切屑形成机理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切削速度为13 m/s的条件下,最佳切削深度为1.4 mm,此时破碎比功最小,PDC切削齿的破岩效率最高;超高速切削过程存在两个临界切削深度1.2 mm和1.4 mm,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大,岩石的主要失效形式由塑性破坏转变为脆性破坏;当切削深度大于1.4 mm时,岩石塑性破坏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在超高速条件下,由于裂纹的萌生与扩展机制的不同,PDC切削齿的有效切削深度会减小,岩石更倾向于塑性破坏。所得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超高转速金刚石钻进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李江峰; 彭慧; 李金键; 侯辰亭; 潘星慧; 王青
    • 摘要: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以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不同时间不同直径范围内角膜光密度的对比及变化情况,及其与术中切削深度、切削厚度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进行屈光手术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82例(164眼),按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30例(60眼);FS-LASIK组27例(54眼);LASEK组25例(50眼),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术后12个月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术后同一时间不同术式角膜0~6 mm、>6~12 mm、整体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光密度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对术中切削深度、切削厚度与角膜光密度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不同组别患眼在同一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光密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LASEK组患眼的角膜光密度在0~6 mm、>6~12 mm、整体直径范围内均显著低于SMILE组,在>6~12 mm、整体直径范围内均显著低于FS-LASIK组(均为P6~12 mm、total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光密度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为P6~12 mm、total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光密度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切削厚度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术后12个月,各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光密度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切削厚度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在行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的早期修复中,SMILE术式的角膜透明性稍差,而LASEK术式则相对更佳,但SMILE术后患眼长期的角膜透明性更佳。角膜光密度与术中角膜的切削深度以及切削厚度密切相关。
    • 靳敏; 秦政; 杨振业
    •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开发用于高铁座椅切割强度的试验仪,验证在规定条件下,高铁座椅是否符合要求。检测过程中的切削速度、切削力及切削深度精确可控,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经过调研及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并无同类型的设备,因此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 朱梦男; 田广军; 胡勇; 伍占文; 郭晓磊
    • 摘要: 采用硬质合金刀具切削2种木塑复合材料(聚乙烯与木粉的质量比,试材A为6∶4,试材B为3∶7),研究刀具前角(2°、6°和10°)和切削深度(0.5、1.0和1.5 mm)对试材切削力、切削温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刀具前角从2°增大到10°,试材A的切削力、切削温度以及表面粗糙度,在精加工时(切削深度为0.5 mm)分别降低了约41%、12%和17%;在粗加工时(切削深度为1.5 mm)分别降低了约28%、21%和13%;随着切削深度从0.5 mm增加到1.5 mm(刀具前角为2°时),试材A的切削力、切削温度以及表面粗糙度分别提高了约55%、17%和26%;试材B的变化趋势与试材A一致。实际生产时,建议在粗加工过程中,适当增大切削深度,来提高生产效率;但在精加工过程中,建议增大刀具前角并选取较小的切削深度,以此来提高木塑复合材料的表面加工质量。
    • 周飞翔; 徐有峰; 卞荣; 陈启东; 吕东升
    • 摘要: 针对工程陶瓷材料在车削加工中存在刀具严重磨损问题,使用PCD刀具对完全烧结的氧化锆陶瓷进行干式车削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切削深度、刀尖圆角半径对刀具磨损的影响。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刀具磨损形貌,结合刀具磨损区域能谱图进一步分析刀具磨损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刀具尖端最大磨损VC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刀尖圆角半径的增加,总体上先增大后减小。刀具磨损主要集中在后刀面和刀尖处,并且刀具前、后刀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材料剥落情况,同时伴随着崩刃,加工中粒结磨损和磨粒磨损是主要的磨损机理。
    • 贺振国; 石李保; 李灵樨; 孔璐琳; 张小宁; 刘新云
    • 摘要: 油气勘探开发中深部复杂地层具有孔隙压力高、温度高、岩石硬度高、塑性强及可钻性差等特点,给钻井作业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进行了钻头齿破岩黏滑振动机理研究.通过单齿切削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在破岩过程中钻头齿与岩石的作用方式、破碎微观过程,以及在不同钻压及岩性条件下钻齿切深、破岩载荷及破碎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模拟条件下,切削载荷波动随钻头齿切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切削深度变化会改变岩石的塑-脆性破坏形式;钻头齿切深突增导致钻柱扭矩不足以克服岩石阻力,钻头转速的低频振动终止,动态平衡打破,从而导致黏滑振动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钻井效率及高效开发深部油气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 朱光辉; 况雨春; 林伟
    • 摘要: 目前在不同倾角和不同磨损等级下,对真实磨损齿切削载荷和生热规律缺乏进一步的研究.为此,通过单齿切削试验验证了在不同磨损程度和不同前倾角下磨损齿的相关性能,得出磨损齿在切削过程中三向力和温度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P DC齿磨损越严重,达到同样切削深度所需要的力越大,磨损齿的切削力随着前倾角的增加而增大,在破岩过程中磨损越严重,倾角越大,越容易发生失效风险;磨损齿温升相对于未磨损齿,在切削砂岩及强研磨性花岗岩时分别提高了25%和50%;P DC齿磨损后破岩能力降低,在切削过程中会产生挤压破碎,不仅对其产生冲击,降低破岩效率,而且加速了齿的磨损.研究结论可以为P DC钻头磨损后的切削性能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 姜增辉; 陈荣葛; 王书利; 张莹; 马立久; 刘朋和
    • 摘要: TC4薄壁零件刚性较低,切削力容易使工件变形.为了提高加工质量,研究了切削用量对铣削力的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和铣削力相关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切削力Fx和Fy与切削速度呈负相关,而切削力Fz与切削速度呈正相关;切削力Fx、Fy随每齿进给量、轴向以及径向切削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对切削力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径向切深.
    • 徐红霞; 王欢; 孙坤; 牛军; 刘斌
    • 摘要: C/C-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高硬度、耐高温和热稳定性好等优点,已在航空、航天、高速刹车等领域广泛应用,但加工表观质量是限制其应用的重要因素.研究了切削深度ap、主轴转速n、切削进给量f对C/C-SiC复合材料的超声振动铣削表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切削深度ap=1~2mm、主轴转速n=1000~2000r/min、切削进给量f=0.2~0.5mm/r时,C/C-SiC复合材料的超声振动铣削加工效率最高,相应的表观质量也较好,适用于粗加工工序;当切削深度a p=0.1~0.5mm、主轴转速n=1000~2000r/min、切削进给量f<0.2mm/r,则可以获取最佳的表面加工质量,适用于精加工工序.
    • 张在兴; 周琴; 张凯; 李龙; 李耀
    • 摘要: 切削齿失效与切削温度有密切联系,岩屑的形成对切削齿的性能和寿命都存在影响.为此,建立了岩石破碎力学模型,对切削齿进行了破岩模型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岩石切削仿真研究了不同切削深度下,切削角度对岩石破碎模式和温度波动程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屑粒度随切削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切削角度的增加会加剧岩屑在前刀面的累积;当切削角大于临界值,温度以及温升速率随切削角的继续增大而减小,后刀面与岩石的摩擦作用随切削角度的增大而减弱,切削齿后刀面温度降低;当切削深度小于临界值时,切削角度宜为5°~10°,既能使切削齿温度较低,又能提高切削齿破岩效率;当切削深度大于临界值时,切削角度宜为20°~25°,既能增强切削齿的强度,又能延长切削齿的使用寿命.研究结论可为破碎岩石施工降本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