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加工
电解加工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09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航空、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8篇、会议论文124篇、专利文献824604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西安工业大学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16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第14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等;电解加工的相关文献由215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荻、徐家文、曲宁松等。
电解加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24604篇
占比:99.89%
总计:825526篇
电解加工
-研究学者
- 朱荻
- 徐家文
- 曲宁松
- 赵建社
- 范植坚
- 张永俊
- 徐正扬
- 干为民
- 朱栋
- 刘嘉
- 明平美
- 唐霖
- 王明环
- 何亚峰
- 徐波
- 朱永伟
- 云乃彰
- 王登勇
- 张明岐
- 刘桂贤
- 王福元
- 朱增伟
- 李寒松
- 郭钟宁
- 陈晓磊
- 王天诚
- 秦歌
- 罗红平
- 陈远龙
- 赵刚刚
- 许雪峰
- 黄亮
- 张新民
- 房晓龙
- 尹飞鸿
- 康敏
- 李清良
- 李志永
- 王峰
- 黄明涛
- 孙伦业
- 李勇
- 程小元
- 贾建利
- 李冬林
- 杨峰
- 罗震
- 闫亮
- 彭伟
- 詹顺达
-
-
詹中伟;
刘嘉;
孙志华;
李海扬;
汤小军
-
-
摘要:
对比了机械加工和电解加工对GH4169G高温合金表面完整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电解加工的GH4169G高温合金表面不存在明显的晶粒细化或破碎的变形层,其在深度方向的表面残余应力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在100 MPa以内。电解加工试样的高温持久性能与机械加工试样相当,前者的室温振动疲劳寿命低于后者,可能与电解加工试样的表面粗糙度较高有关,但都在同一数量级。
-
-
詹中伟;
刘嘉;
孙志华;
李海扬;
汤小军
-
-
摘要:
对比了机械加工和电解加工对TC17钛合金表面完整性及振动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电解加工的TC17钛合金表面不存在明显的晶粒细化或破碎的变形层,表面残余应力普遍呈现为压应力状态,并且变化较平稳。电解加工试样的室温振动疲劳寿命高于机械加工试样,可能与电解加工试样的表残余应力和晶粒取向较优有关。
-
-
-
胥中正;
陈晓磊;
于兆勤;
张永俊
-
-
摘要:
针对髋关节股骨假体柄材料难加工、型面面积大、大批量生产困难等难点,提出拷贝式电解加工的方法,利用成形阴极在304不锈钢毛坯件上进行假体柄型面拷贝式电解加工试验,重点研究电解液压力、加工电压、进给速度对型面尺寸精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参数优化,得到在电解液入口压力0.6 MPa、加工电压16 V、阴极进给速度0.15 mm/min条件下,加工的假体柄型面实际尺寸与目标尺寸的误差在0.035~0.153 mm,表面粗糙度在Ra0.796~1.311μm。
-
-
黄子豪;
谢劲松;
周小超;
林华
-
-
摘要:
通过分析电解加工的电场特性,建立了齿面交叉沟槽的电场和结构场耦合仿真三维及简化模型。利用仿真软件对工件表面的沟槽加工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了在不同时刻工件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与轮廓变化,同时研究了两种阴极优化结构对沟槽成型过程的影响,得出结论:使用侧壁绝缘成形阴极加工和使用片状阴极加工的工件表面在沟槽轮廓处的蚀除量一致,均小于阴极结构优化前的蚀除量,这表明两种阴极优化方案均能减下杂散腐蚀,能提高沟槽的成型质量;相较于采用侧壁绝缘成形阴极加工的工件表面,使用片状阴极加工的工件不利于消除通液槽处对应的凸台,影响加工质量,为工艺试验提供了理论参考。
-
-
马长进;
刘嘉;
王文昭;
谢和瑞;
霍世慧
-
-
摘要:
某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轴内腔采用台阶式深长孔结构,需将长度424 mm的深孔直径由Φ71.8 mm扩孔至Φ89 mm,采用常规机械加工,存在刀具易振颤、散热条件差等难题,加工难度极大,成本高昂。提出一种工件旋转、阴极可调整式随动进给电解加工方法解决大深径比深孔扩孔难题,借助流场电场仿真技术手段,完成了内喷式工具阴极刃的刃口优化设计、长阴极刃的电解液喷口结构设计与优化、过渡圆弧的阴极轮廓设计与优化;并完成了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制,进行了电解扩孔技术的电解加工参数优选。在电解液浓度20%(硝酸钠溶液)、电解液温度29~33°C、电解液入口压力0.3 MPa、电压20 V、阴极进给速度0.02 mm/min、电机转速8 r/min的加工条件下,借助超声波测厚仪在机检测剩余壁厚,对阴极进行动态调整,加工出圆度及同轴度优于Φ0.02 mm、直径精度优于0.2 mm的轴深孔结构。
-
-
陆嘉文;
朱栋;
任明珠;
张晓博
-
-
摘要:
槽结构是双极板的主要结构,电解加工是槽结构的主要加工方式之一。由于杂散腐蚀等原因,电解加工槽结构存在侧壁锥度问题。采用变电压的方法,开展单槽的电解加工仿真和实验,以改善槽的侧壁锥度。以14 V为中心电压,开展线性变电压仿真和线性变电压振动电解加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变电压能改善槽的侧壁锥度,在10~18 V线性变电压时可加工出比较垂直的槽。
-
-
陈远龙;
林华;
陈培譞;
李回归
-
-
摘要:
针对型面电解加工过程中的间隙温度分布难以预测和测量的问题,建立型面二维电解加工温度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分别基于SA、k-ε、k-ω、SST和低雷诺数k-ε等湍流模型求解加工间隙流场分布,耦合电场、流场和温度场求解间隙温度场分布,并将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求解近壁区流速时采用低雷诺数壁处理比采用壁函数处理的精度高,间隙温升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准稳态,基于SST、低雷诺数k-ε模型的间隙温度仿真值非常接近,其耦合气泡的温度多场耦合模型仿真值与试验值更为接近。
-
-
肖晨
-
-
摘要:
针对大型卧式数控电解加工设备系统进行研制、开发;并在该套系统上进行深孔矩形变螺距螺旋线和内摆线弧形螺旋线电解加工技术的研究,先后开发了多项电解加工技术和一项电解加工设备系统。多头弧形螺旋线解决了石油钻采机械全金属螺杆泵研制的三大关键之首(制造);大型卧式数控电解加工设备系统的研发成功,助推该创新技术的成果实现产业化;发动机整体构件组合加工技术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电解加工型孔和型面单一加工模式,实现了电解开槽、拷形同步完成。两项国内外首创:首次提出磁场复合电解加工、变参数控制的方法;两项国际领先:中小口径混合膛线电解加工系统、大口径混合膛线电解加工总体技术。
-
-
郝建军;
李超;
苏杭;
闫献国;
陈峙
-
-
摘要:
为提高材料表面耐磨性,探究不同电化学加工参数所生成的表面形貌对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对45钢试件进行电化学试验,研究试件在不同电解液中电解时间对凹坑形貌的影响,以及表面形貌对45钢试件在干摩擦和乏油润滑条件下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加工后试件表面变得较为光滑,且出现了随机分布的圆形凹坑,圆坑的分布密度随着电解加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2种摩擦条件下,试件的磨损体积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电解时间的增加先减小然后逐步增大;使用质量分数15%氯化铵为电解液时,表面凹坑半径随着电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试件过长的电解时间将导致表面质量变差。从试验得到的磨损体积与摩擦因数可知,凹坑直径范围在50~80μm、深度范围在5~10μm为最佳试验组,在干摩擦与乏油润滑条件下,相比未电解处理的45钢试件,磨损体积分别下降了13%和14%。在20%氯化钠与10%次氯酸钠的混合电解溶液下,电解时间180 s获得最优的45钢试件,相比未电解处理的45钢试件磨损体积降低了33%。
-
-
马成勇;
敖三三;
王证茗;
刘为东;
张威;
罗震
- 《IFWT 2018焊接国际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重点探讨了电解加工过程中的钝化膜和点蚀对电解加工表面成形质量的影响.从电解液种类、浓度以及加工电压三个方面对TB6钛合金进行了电解加工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如NaCl之类的活性电解液对TB6进行加工时,随着浓度的升高,杂散腐蚀越来越严重,但随着浓度的升高,粗糙度会有所降低;同时,采用较高的加工电压可以使表面粗糙度得到控制.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TB6钛合金增材制造件电解加工提供基础数据.
-
-
王冠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微热管是高热流密度微电子器件散热的关键零件,针对现有微热管内表面非连续强化传热微结构制造的难题,本项目提出了一种电解加工微热管内表面非连续微结构的新工艺,可以对此类微结构进行低成本、高效率、高表面质量的加工.设计并制备高性能工具电极、突破高定域性加工技术,优化微细电解加工工艺参数,实现不同尺寸形状的非连续微结构加工.通过对加工间隙内电场、流场特性的分析,研究微细电解加工微热管内表面非连续微结构的成形机理.为新方法未来的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
朱栋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整体叶盘等复杂曲面构件是航空发动机中的关键部件,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航空发动机性能.电解加工具有无工具损耗、加工效率高等突出优势,已成为整体叶盘等复杂曲面构件的主流制造技术之一.在复杂曲面构件电解加工技术中,阴极精确设计与修正是提高加工精度的核心所在,课题针对阴极设计和修正问题开展研究,以提高阴极设计精度.
-
-
曲宁松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微小群孔结构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核心零部件上有广泛应用,因此其制造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管电极电解加工在深小孔、斜小孔等加工场合具有独特优势,是国内外最为关注的一项电解打孔技术.管电极电解加工电解产物的及时排出对提高加工稳定性和加工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提出采用脉动流场解决加工产物排出困难的问题,为航空发动机难加工材料微小孔、斜孔、群孔的高效精密加工提供支撑.
-
-
常伟杰;
田焕阁;
李高超;
陈远龙
- 《第16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新型针头小孔的加工是困扰针头生产厂家的难题,且限制了新型针头的推广和应用.针对新型医用注射器的电解加工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得出使用同一电参数和加工间隙,通过固定腐蚀的方式,选择不同电解液进行加工实验,加工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5%NaCl、5%Na2SO4+2 %NaCl、5%Na2SO4、5%NaClO3;小孔加工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5%NaClO3、5%Na2SO4、5%Na2SO4+2 %NaCl、5%NaCl。效率与质量呈相反次序。5%Na2SO4+2 %NaCl加工区域边缘点蚀严重,表面质量较差,不能满足生产需求;5%NaCl由于加工表面杂散腐蚀严重,加工小孔边缘不整齐,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由于新型医用注射器针头为医疗器械,根据医疗器械生产要求,氯酸钠由于具有毒性,在没有合理的清洗方法去除毒性的前提下,不能作为新型针头加工的电解液。5%Na2SO4加工的小孔边缘整齐,表面质量较好,且毒性较弱,可选作新型针头加工的电解液。由于尚未开发专用设备,故采用固定腐蚀的方法进行实验,加工效率受加工方式的限制。开发专用设备后,可进行进给加工,并采用群电极一次加工几百枚针,效率可得到大幅度提高。
-
-
LI Lin-chong;
李林冲
- 《中国核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根据电解加工方法特点,对自行设计和制造专用小型电解加工机床的可行性进行理论分析,根据其原理与要求并结合加工对象参数提出防异物板孔系专用加工设备的设计方案,结合公司及车间实际条件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小型电解加工专用设备,并对设计的机床试用过程进行简要描述,验证设计可行.为开展电解加工工艺研究试验提供硬件条件,为掌握防异物板孔系的电解加工技术、实现防异物板自主化打下基础,改善因受限于电解加工机床价格高昂且技术复杂使得防异物板依靠进口的局面.
-
-
张彦;
郭兆翠;
吴伟伟;
黄浩;
杨亚蒙
- 《2017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微小单群孔结构在航天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此类结构往往具有孔径小、数量多、加工难度大等特点.为实现难加工高温合金材料大深径比微小孔的高效、高表面质量加工,基于低电导率盐溶液的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方法被创新性的提出.该方法将管电极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与电解表面光整加工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利用电火花穿孔加工效率高和电解加工表面质量好的特点.针对镍基高温合金材料,通过对比实验对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效果进行分析,最终利用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工艺加工获得大深径比微小孔结构.
-
-
李红英;
邱苑华;
张明岐
- 《第16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离心过滤分离技术的集成电解液系统设计方案,流量、额定压力、精度等关键参数选择等具体的实施过程,这种新的电解液系统与传统电解液系统模式相比具有电解液循环供液、电解液自动在线过滤、电解液温度控制、自动控制、自动检测等功能,将电解液系统应用在自行研制的精密电解加工设备系统中,达到了很好的产物过滤分离效果,证实了该技术是实现绿色电解加工的一项实用技术.
-
-
邢俊;
徐正扬;
张彦;
朱云;
朱荻
- 《第16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是利用电火花穿孔加工效率高的优势,同时结合电解加工无再铸层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加工方法.由于复合加工中电火花作用的存在,因此会有工具电极损耗.针对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中工具电极损耗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作液不同浓度情况下,工具电极的损耗情况,同时开展了复合加工和电火花加工的对比实验.实验表明,相同参数下,在电导率4ms/cm的NaNO3溶液中进行复合加工的电极相对损耗,比在电导率0.005ms/cm的去离子水中进行电火花加工减少了65.4%.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复合加工中击穿电压和峰值电流较小,单个脉冲能量变小,使得电极损耗较小;同时由于孔壁存在电化学溶解作用,使得复合加工的侧边间隙较大,工作液流动更为均匀顺畅,加工产物更容易排出加工区域,电极和孔侧壁发生二次放电的几率减少,从而进一步减小了工具电极的损耗.
-
-
丁飞;
徐正扬;
王丰;
张彦
- 《2016年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学术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电火花-电解复合穿孔加工方法有望实现难加工材料涡轮叶片气膜冷却孔无重铸层高效加工,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孔孔壁的加工质量,提出了在工件底部填充冰层的电火花-电解复合穿孔加工新方法.分析了冰层辅助对复合加工过程中两极之间电流电压的波形、复合穿孔的加工效率、小孔的出入口孔径、孔壁重铸层去除等的影响,进行了冰层辅助与无冰层辅助电火花-电解复合穿孔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冰层辅助加工可以在小孔穿透之后形成充分的反向冲液,有效地解决小孔穿透之后的漏液问题.在增加底部停顿时间的基础上,即小孔穿透后管电极到达预设深度继续停留一段时间,延长管电极对孔壁的电解作用时间,可以显著提高重铸层的去除效果,有望实现小孔整个孔壁重铸层的完全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