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7183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医疗装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武警部队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放射学术会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21届学术大会等;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相关文献由375位作者贡献,包括H.、M.、P·H·勒隆等。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7183篇
占比:99.79%
总计:57302篇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研究学者
- H.
- M.
- P·H·勒隆
- R·弗洛朗
- V·M·A·奥夫雷
- 丁慧鑫
- 丛超
- 何思明
- 倪挺
- 傅振强
- 刘敏
- 刘禄明
- 古瓅
- 姚福会
- 孙百胜
- 张雪林
- 张鹏
- 毕妍
- 王振磊
- 王明亮
- 王炬玮
- 王雷
- 甘璐
- 田英军
- 白玉雪
- 罗彬彬
- 臧文远
- 许群锋
- 都基权
- 陈文俊
- Brown
- C
- Collins
- C·哈泽
- D.
- Dr. Joao Lima
- D·舍费尔
- E.
- G.
- Gerbara
- Gu
- H. Scheffel
- Hanawa
- I. Valenta
- J
- J.
- Kodama
- L. Husmann
- M
- Mitsuma
-
-
周蕊;
李健;
郭庆乐;
乔建民
-
-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心肌桥收缩期压迫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CCTA检查的110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收缩期壁管腔狭窄率,将患者分为显著压迫组(n=38,收缩期狭窄率≥50%)、轻度压迫组(n=40,收缩期狭窄率10%~49%)和无压迫组(n=32,收缩期狭窄率<10%)。根据CCTA图像,进行管腔内CT值的测定,计算心肌桥段管腔内平均CT值,及心肌桥段近段管腔内平均CT值,计算管腔密度衰减梯度(TAG)=(心肌桥段近段官腔内平均CT值-心肌桥段管腔内平均CT值)/心肌桥段近段官腔内平均CT值×100%。比较各组CCTA参数差异,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CCTA参数诊断心肌桥压迫程度的效能。结果:相比无压迫组,显著压迫组或轻度压迫组TAG、心肌桥长度和心肌桥深度均增大(P<0.05);相比轻度压迫组,显著压迫组TAG、心肌桥长度和心肌桥深度均增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CTA参数TAG、心肌桥长度和心肌桥深度均对心肌桥收缩压迫程度有一定诊断效能,其中以TAG诊断效能最高,其诊断显著压迫和存在压迫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1(95%CI=0.817~0.942)和0.899(95%CI=0.826~0.948)。结论:CCTA参数TAG、心肌桥长度和心肌桥深度均与心肌桥收缩期压迫程度相关,尤其是TAG对收缩期压迫程度的诊断价值最高。
-
-
孙艳红;
侯海燕;
乔红艳
-
-
摘要: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双低”(低管电压和低对比剂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4—8月于医院行CCTA检查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行低管电压(100 kV)扫描并采用低对比剂剂量(40 ml),对照组行常规扫描(120 kV)并采用常规对比剂剂量(60 ml),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包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三大分支的近段、中段、远段的CT值和椎旁肌肉组织CT值,以及主动脉的CT值,并计算两组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价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进行]和辐射剂量[采用CT剂量指数(CTDI)、CT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评价]。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检查,且两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的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1);两组图像均满足诊断需求;试验组的CTDI、DLP、E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低”技术行CCTA扫描,可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影像图像。
-
-
吴天龙;
谢志鑫;
王炫;
牟静;
于汇民
-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rive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CT-FF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入选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CCTA及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检查的患者,基于CCTA图像通过流体力学原理模拟计算CT-FFR值,以ICA为标准,计算CT-FFR对诊断中度以上及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 CT-FFR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为73.1%,敏感度为67.5%,特异度为82.4%,阳性预测值为86.5%,阴性预测值为60.2%,ROC的AUC为0.796。CT-FFR诊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为76.9%,敏感度为77.6%,特异度为76.3%,阳性预测值为74.2%,阴性预测值为79.6%,AUC为0.801。结论 CT-FFR预测冠心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
辛丽娜;
谢莲娜;
魏显敬;
杨雪;
解泽宙;
贾圣英;
徐思维;
王凯君
-
-
摘要:
目的观察经远端桡动脉路径(dTRA)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围术期前臂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经dTRA进行CAG和(或)PCI的患者。记录术后压迫止血时间,分别于操作结束时及解除压迫止血绷带时以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FRS-R)评估操作及术后压迫止血过程中患者的耐受程度,于出院前以触摸法、逆Allen试验、逆巴氏试验评估围术期前臂桡动脉通畅情况,对桡动脉通畅不良的患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前臂桡动脉闭塞情况。结果在接受dTRA的920例患者中,821例(89.2%)成功。患者平均年龄(64.44±10.91)岁,女325例(39.6%),身体质量指数(25.41±3.42)kg/m^(2)。其中CAG 537例(65.4%),PCI 284例(34.6%)。448例(54.6%)应用6 F鞘管。经左侧dTRA 535例(65.2%)。操作过程中中度疼痛(FRS-R 4~6分)87例(10.6%),重度疼痛(FRS-R 7~10分)4例(0.5%);压迫止血过程中中度疼痛48例(5.8%),未见重度疼痛患者。730例(88.9%)患者穿刺部位止血时间在2 h内,其中CAG患者220例(41.0%)止血时间在1 h内。围术期前臂桡动脉闭塞7例(0.9%)。结论经dTRA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围术期前臂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较低。
-
-
曾骅;
陈明;
宋帮浩
-
-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兴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9例冠状动脉相关疾病患者的医学影像学资料。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结果为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评估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A检查与CAG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比较CTA与CAG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评估情况,以及两种检查方法下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的各项参数,包括外弹力膜(EEM)面积、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斑块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I)。结果CAG检查结果显示,119例冠状动脉相关疾病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08例,非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1例。CT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8.15%,特异度为72.23%,准确度为95.80%。CTA检查与CAG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39,P0.05)。结论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与相关参数的诊断准确度均较高,且具有无创、重复性好、患者耐受度高等优势。
-
-
刘浩岩;
贾欣
-
-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冠心病(CHD)病变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荆门市中医医院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200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CCTA、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CTA对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不同病变支数、不同病变部位的检出结果。分析CCTA对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不同病变支数、不同病变部位的诊断效能。分析典型病例图片。结果:200例患者经金标准检查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为103例,中度狭窄72例。经CCTA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109例,非重度狭窄91例,99为真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89例,非中度狭窄111例,68例为真实中度狭窄。200例患者经金标准检查诊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87例,单支病变113例。经CCTA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95例,单支病变105例。200例患者经金标准检查诊断右冠脉(RCA)病变50例,左前支(LAD)病变78例,左回旋支(LCX)病变39例。经CCTA检查诊断为RCA病变64例,非RCA病变136例,49例为真实RCA病变;LAD病变86例,非LAD病变114例,76例为真实LAD病变;LCX病变66例,非LCX病变134例,37例为真实LCX病变。CCTA诊断冠状动脉不同病变支数敏感度为94.25%,特异度为88.50%,准确度为91.00%。CCTA诊断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病变部位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准确度、敏感度,CCTA诊断冠状动脉中度狭窄、LCX病变的特异度较低。结论:CCTA可对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病变部位的情况进行精准判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准确度、敏感度,可为CHD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
-
赵楠
-
-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电力医院接收的123例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冠状动脉CT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评估价值。结果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123例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108例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5例为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0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35例病变血管为轻度狭窄,51例为中度狭窄,22例为重度狭窄。经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123例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104例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9例为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CTA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准确度为91.87%,敏感度为93.52%,特异度为80.00%。冠状动脉CTA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好(Kappa=0.828,P<0.01)。结论冠状动脉CTA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良好的准确度、敏感度与特异度,且其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
-
王俊斌;
马添宏;
李宇鹏
-
-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瘘的CT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11月在洛阳市中医院进行诊治的9例成人冠状动脉瘘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全部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开展增强扫描,按照病人心率通过扇区重组方式获取最佳图像,对原图像开展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操作,其结果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冠状动脉瘘的CT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结果9例冠状动脉瘘病人中,6例为多发瘘道,3例为单瘘道,共计15支瘘血管,CT冠状动脉造影除了多检出一支左锁骨下动脉(LSCA)外,另外14支瘘血管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瘘血管诊断结果相同。在瘘血管入口方面,容积再现的确诊率为93.33%,最大密度投影的确诊率为73.33%,平面重组的确诊率为86.66%,容积再现的确诊率高于最大密度投影(P0.05);在瘘血管出口上,容积再现的确诊率为88.89%,最大密度投影为33.33%,平面重组为88.89%,容积再现确诊率高于最大密度投影(P0.05)。结论成人冠状动脉瘘病人经CT血管造影诊断可获得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相近的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
-
付晓宇;
宋杨
-
-
摘要:
目的:针对64排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60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完成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于检查后1周,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进行确认,并以此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综合分析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60名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中确诊48例,12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为轻度(90%);经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60名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中确诊43例,11例左回旋支病变,10例左前降支病变;11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为轻度(90%);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确诊病例43例,其中42例诊断正确,1例误诊,诊断的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73.33%,误诊率为2.32%,阳性预测值为89.58%,阴性预测值为71.67%。结论:针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具有空间、密度分辨率高,成像清晰,扫描时间短等优势,能够有效显示狭窄部位、狭窄程度信息,帮助临床高质量完成诊断。
-
-
倪挺;
刘敏;
王振磊;
许群锋;
王明亮
-
-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研究组行冠状动脉血管超声检查,2组患者分别做完检查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首次球囊扩张后急性获益、斑块负荷、支架最小横截面积、支架最小直径等情况,比较2组术后急性获益、斑块负荷、支架最小横截面积等情况及术后住院期、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半年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例数。结果研究组急性获益、支架最小横截面积、支架最小直径均大于对照组,斑块负荷小于对照组(P0.05),但研究组介入术后急性获益大于对照组(P0.05),但研究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能够降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术后冠状动脉支架内在狭窄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可有效保证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郝秀杰
- 《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体会.rn 方法:以本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66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情况及造影图像质量.rn 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成功率、检查时间在5min以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检查中的心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级图像质量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针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从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等各个阶段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检查成功率,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图像质量,临床意义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
张骊;
郑雷;
孙百胜
- 《武警部队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放射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随着我国冠心病(CAD)发病率的增高,本院冠状动脉血管造影(MSCTCA)检查也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为临床科室提供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资料,冠状动脉血管造影(MSCTCA)检查的顺利完成,CT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现将200例检查中遇到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改进总结如下,为从事CT护理的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参考.rn 2012年10月-2013年6月在科室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患者共200例,经过护理人员常规护理,扫描期间185例患者心率控制良好,屏气呼吸符合要求,影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患者获得满意的检查结果。发现了MSCTCA检查前的护理工作准备不充分、护理知识掌握不全面、缺乏对MSCTCA检查的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护患沟通、工作教条化,不能灵活应用的问题。提出了MSCTCA检查护理工作做好护理各项准备工作、熟练掌握MSCTCA检查的相关知识和检查中的穿刺技术等改进措施。rn 在MSCTCA检查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能为临床提供清晰可靠地影像资料,使患者能顺利完成检查,CT室的护理人员要“以人为本”,注重心理护理,因人而异的进行主动护理,打破旧的护理理念和模式,使得患者以一种轻松、自然的心情完成MSCTCA检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和MSCTCT扫描的成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