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6374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现代医用影像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等;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相关文献由740位作者贡献,包括易妍、王怡宁、金征宇等。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6374篇
占比:99.87%
总计:166593篇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研究学者
- 易妍
- 王怡宁
- 金征宇
- 王沄
- 吕滨
- 熊俊峰
- 韩丹
- 黄明刚
- 任蔺
- 何其舟
- 余飞
- 侯志辉
- 安云强
- 张龙江
- 曹剑
- 李娜
- 段慧
- 王翔
- 高扬
- 余竹萍
- 倪晨峰
- 刁晓艳
- 刘娜
- 刘珮君
- 刘蕾
- 刘超
- 吴炜
- 吴秀芬
- 周国锋
- 周妙平
- 周嫦英
- 周鑫斌
- 姜庆慧
- 孔令燕
- 尤国庆
- 尹兰英
- 康绍磊
- 张云萍
- 张俊霞
- 张庆
- 张志琳
- 张秀金
- 徐亮
- 徐怡
- 徐翠霞
- 方向明
- 暴云锋
- 朱希松
- 朱晓梅
- 李东
-
-
蒋文溪;
于雪
-
-
摘要:
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是评价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重要标准。介入医生通过IC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进行目测评估,决定是否采取血运重建治疗措施。然而,目测的狭窄严重程度与下游心肌缺血情况相关性较差,仅根据解剖学的评估决定是否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采取血运重建治疗,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提出,除了造影所见狭窄的严重程度,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也是决定是否血运重建的重要参考标准^([2])。
-
-
-
韩丹;
杨正汉;
徐岩;
罗南;
陈疆红
-
-
摘要:
目的:评价人工智能(AI)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20年6月至12月,先后行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的1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的CCTA图像作为训练数据集,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训练,识别斑块类型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另外50例CAD患者作为测试数据集,以ICA图像为参考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方法,比较CCTA-AI与ICA和传统人工C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特征方面的差异。结果:在鉴别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时,CCTA-AI的诊断准确率优于传统人工方法(AUCAI=0.870,AUC传统CCTA=0.781,P<0.001)。在识别斑块类型方面,CCTA-AI的准确度与传统的人工方法相比表现中等(AUC=0.750,P<0.001)。结论:与传统的CCTA相比,CCTA-AI在识别≥50%狭窄和分析斑块类型方面是相对准确的。
-
-
陆璐;
盛茂;
李若梅;
赵子健;
袁虎;
张继;
钱银锋;
李小虎
-
-
摘要:
目的 比较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级冠状动脉血管图像与常规扫描图像的质量,优化冠状动脉的CT图像质量。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6月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图像100例。以10 keV为间隔,将光谱数据重建出40~15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分别在主动脉根部(AO)、左前降支(LAD)中段、左回旋支(LCX)中段及右冠状动脉(RCA)中段选取感兴趣区,测量冠状动脉的CT值及噪声,比较虚拟单能级图像和常规图像冠状动脉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噪声,分析LAD、LCX、RCA虚拟单能级图像的SNR、CNR与keV的相关性,以及主观评分一致性。结果 40 keV、5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AO、LAD、LCX和RCA的CT值明显高于常规图像(H=723、660、480、641,P0.05),40~70 keV图像噪声逐渐下降,70 keV之后图像噪声保持稳定(H=192,P<0.01)。LAD、LCX、RCA虚拟单能级图像的SNR、CNR与ke V能级呈负相关(r=-0.864、-0.843、-0.856,-0.816、-0.782、-0.826,P均<0.01),40 keV、5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LAD、LCX和RCA的SNR及CNR明显高于常规图像(H=564、489、542、480、551、499,P<0.01)。主观评分显示40 keV、50 keV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图像(H=1 944,P<0.01)。结论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40 keV、5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常规图像。
-
-
臧秀;
侯锦路
-
-
摘要:
目的:讨论并研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临床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盱眙县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收治的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择取60例同期就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为基础治疗干预,研究组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依据检查结果采取对症治疗方案。结果: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符合率为95.0%;对比不同冠脉血管分支狭窄检出率,CAG、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准确率较高,医师依据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预后,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
-
曾上予;
陈宏伟
-
-
摘要:
管壁切应力(WSS)属于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WSS的基本概念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重点探究基于血管内成像技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等影像学技术的WSS研究现状,以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模型在预测斑块进展、破裂并评估血流动力学风险中的价值,以提高识别责任斑块的效能,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重要帮助。
-
-
孙俊;
夏花;
江时忠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斑块定量分析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能。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衢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47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ICA)、CCTA检查;根据ICA下测量的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将患者分为心肌缺血组66例和非心肌缺血组8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斑块成分参数(病变长度、钙化斑块体积比、非钙化斑块体积比、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形态特征参数(正性重构、低密度斑块、餐巾环征、点状钙化)的差异。将同时具备2个高危征象的斑块定义为CT高危斑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斑块参数评估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心肌缺血组患者正性重构比例、餐巾环征比例、CT高危斑块比例、病变长度、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高于非心肌缺血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高危斑块、病变长度、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高危斑块、病变长度、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联合检测评估心肌缺血的AUC分别为0.597、0.662、0.698、0.735、0.824,其中联合检测的评估价值明显高于单一指标(Z=4.697、3.546、3.141、2.460,均P<0.05)。结论基于CCTA的CT高危斑块、病变长度、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能够提升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
-
-
王亚丹;
范青;
秦利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联合负荷动态心肌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在冠心病(CHD)心肌缺血(MI)诊断及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8例疑似CHD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68例疑似CHD患者经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确诊MI285例,无MI183例;以ICA结果作为“金标准.”,CCTA联合CT-MPI诊断CHD患.者MI的敏.感度9860%高于.上述检查单一检查的8070%、8.316%,准.确度903.8%高于上述检查单一检查的8034%、8120%(P<005)。结论CCTA联合CT-MPI能提高CHD患者MI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
褚千琨;
高德宏;
张铭金;
杨洋;
辛顺宝
-
-
摘要: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CTA技术分析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及左心室功能及二者相关性,探讨Revolution 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05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资料,统计测量患者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分布及分型、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并按不同分型、有无合并壁冠状动脉近端斑块分组,与左心室功能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Revolution CT冠状动脉成像可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以及左心室功能各项参数进行准确测量,经过统计分析,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与心肌桥厚度密切相关,与壁冠状动脉长度无关。纵深型壁冠状动脉与浅表型壁冠状动脉、壁状动脉有无合并近端粥样斑块对患者部分左心室功能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Revoutin 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不仅能够清楚的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学表现及伴发粥样斑块特点,而且可以同时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所导致的左心室功能下降进行测定分析,对于诊断和治疗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所致心肌缺血的评估和预后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
董思廷;
徐怡;
冯长静;
祝因苏;
朱晓梅;
王连生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基线斑块定量参数和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对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两次CCTA检查的259例患者资料。分析斑块的定量参数,并测量冠周FAI和FFR-CT。第一次CCTA选定斑块远段FFR-CT≥0.8,第二次FFR-CT0.8,为非进展组。比较两组间各参数间的差异。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参数对FFR-CT进展的影响,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来计算不同模型预测FFR-CT进展的效能。结果冠周FAI、斑块传统参数、多种斑块成分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周FAI(OR=1.042,95%CI=1.002~1.083),斑块长度(OR=1.138,95%CI=1.069~1.211),高危斑块(OR=2.433,95%CI=1.275~4.643),斑块总负荷(OR=1.261,95%CI=1.127~1.410)及非钙化斑块体积(OR=0.984,95%CI=0.976~0.992)是FFR-CT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冠周FAI+斑块传统参数+斑块成分参数联合的模型预测FFR-CT进展的曲线下面积最高(AUC=0.738,P<0.001)。结论冠周FAI、斑块长度、高危斑块、斑块总负荷及非钙化斑块体积是FFR-CT进展的影响因素,联合多种参数建立模型预测血流动力学进展的效能最高。
-
-
-
- 徐州市中心医院
- 公开公告日期:2014.03.26
-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CT冠状动脉成像的食管-心房调搏的心脏CT同步器。属医疗仪器。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分别与单片机最小系统连接的调整设置按键;液晶屏;脉冲放大器;脉冲放大器;与脉冲放大器连接的步进衰减器;与衰减器连接的输出驱动器,与输出驱动器输出端连接的输出幅度检测电路;与单片机最小系统连接的心电信号选通电路,上述电路由12V电池唯一供电。原理是:将3根心电导联的心电信号引到调搏器内,进行前置放大,然后屏蔽由刺激心房脉冲引起的P波信号,保留正常的心电信号并将其分压输出到心电信号记录系统。优点是适合CT冠脉成像的要求,起搏频率准确率高,起搏脉冲幅度稳定可调,带负载能力强,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
-
-
-
-
-
-
-
-
- 徐州市中心医院
- 公开公告日期:2013-01-02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CT冠状动脉成像用心脏CT同步器。属医疗仪器。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分别与单片机最小系统连接的调整设置按键;液晶屏;脉冲放大器;脉冲放大器;与脉冲放大器连接的步进衰减器;与衰减器连接的输出驱动器,与输出驱动器输出端连接的输出幅度检测电路;与单片机最小系统连接的心电信号选通电路,上述电路由12V电池唯一供电。原理是:将3根心电导联的心电信号引到调搏器内,进行前置放大,然后屏蔽由刺激心房脉冲引起的P波信号,保留正常的心电信号并将其分压输出到心电信号记录系统。优点是适合CT冠脉成像的要求,起搏频率准确率高,起搏脉冲幅度稳定可调,带负载能力强,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能获得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