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规模经营
农地规模经营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法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319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求实、四川省情、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年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等;农地规模经营的相关文献由15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新仓、信桂新、杨庆媛等。
农地规模经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319篇
占比:99.46%
总计:16407篇
农地规模经营
-研究学者
- 李新仓
- 信桂新
- 杨庆媛
- 毛旭明
- 胡新艳
- 黄延廷
- 冯秀萍
- 刘建琼
- 叶琪
- 唐茂华
- 孙艺芹
- 张露
- 林翊
- 罗必良
- 阎其华
- 马婷婷
- Yiming Li
- 付永虎
- 何宏莲
- 何鹏
- 余光英
- 倪九派
- 倪九派12
- 冯淑怡
- 刘俊浩
- 刘俊青
- 刘卫平
- 刘卫平12
- 刘合光
- 刘同山
- 刘宗敏
- 刘彦随
- 刘成武
- 卞宏波
- 叶剑平
- 吕军书
- 吕火明
- 吴小立
- 员开奇
- 周作昂
- 周晓农
- 周记顺
- 唐学玉
- 孔祥智
- 孙凤礼
- 孙钰霞
- 宋元梁
- 宋元梁1
- 屈梦华
- 廖仕梅
-
-
王洁;
张玉臻;
陈阳;
叶剑平
-
-
摘要:
农地确权颁证为农地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而在确权颁证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宣传对政策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构建“政策实施—政策宣传—政策实现”的分析框架,基于2016年17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调节效应、工具变量等分析方法,探讨农地确权颁证对农地规模化、规范化流转的影响以及确权政策宣传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程度对于土地规模化流转与规范化流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确权政策的宣传强化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对土地规模化流转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土地确权进入到“后确权”的收尾阶段,需要加强对于土地政策的宣传引导,增强农民对于土地确权政策的理解,推进土地确权政策的有效落地,促进农地规模化、规范化流转和经营。
-
-
李大垒
-
-
摘要:
研究目的: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基于陕西省和山东省6个县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规模经营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标准化生产存在中介效应;(2)农户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意愿越强、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意愿越强、低效农地转出意愿越强、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3)政府农地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地政策越了解、农业机械和技术劳动力投入力度越大、化肥和农药减量投入越有效,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研究结论:应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使其成为地理标志农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实现农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共同发展。
-
-
-
李新仓
-
-
摘要:
正当性证成是规制农地规模经营的正当性基础,农地规模经营法律规制具有正当性。农地规模经营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的关键在于构建法律规制理论框架,把控农地规模经营的"度",规避农地规模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农地规模经营法律规制具有制度正当性依据,其本质在于抑制政府滥用行政权,规范政府对农地规模经营行政行为的"适度"性。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地规模经营法律规制制度滞后,农民土地财产权法律制度体系缺位等法律问题,提出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和决定作用,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农地规模经营法律规制理论框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
周记顺;
李慧芸
-
-
摘要:
运用全国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农地规模经营对耕地粮食产出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粮食生产分区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地经营规模均与耕地粮食产出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区的农地经营规模水平均未达到最优,即当前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2)总体和分区域来看,地均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率对耕地粮食产出率均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和成灾率则对其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3)农地规模经营需要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规模经营的实现形式。
-
-
赵宁;
张露;
李红莉
-
-
摘要:
规模经营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农业生产化肥减量的重要路径,而两类典型的规模经营模式,即农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其减量机理与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地比较讨论。本文通过构建“规模经营模式—减量理论机理—减量实际效应”的分析框架,比较农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促进化肥减量施用的理论机理,并利用湖北省江汉平原水稻主产区898户稻农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基于农地流转与集中获得农地规模经营优势的农户,通过购置新机械与引进新技术开展自我服务实现化肥减量,但受资产专用性所引致的高沉没成本约束,高产压力的增大使得农地经营规模与化肥施用量呈U形变动特征;②基于采纳托管等外包服务,分享服务规模经营优势的农户,通过服务供应商规模化的管理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市场性服务实现化肥减量,且化肥减量效果呈现农地经营规模的中立性特征;③通过农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促进化肥减量,并非是互斥的关系。开展适度的农地规模经营,不仅具有直接减量效应,即可以避免过大规模的成本压力、实现化肥减量效应的最大化;还具有间接减量效应,即可以达成服务的农地规模门槛、促使服务市场容量扩张,继而促进服务市场发展实现化肥减量。
-
-
陈宇斌;
王森
-
-
摘要:
基于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先借助熵值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再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中介模型考察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及其同群效应与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农业技术创新不仅对本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为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即存在同群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农业技术创新通过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而间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建议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建立区域之间交流协作体系以及强化农地规模经营的路径依赖等举措,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
-
马婷婷
-
-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地规模经营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渐成风尚,农业生产要素配置逐步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日臻成熟。基于此,笔者从农业生产和环境、农产品市场和国家制度三个层面分析农地规模经营的演进与实施路径,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
-
陆杉;
熊娇
-
-
摘要:
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业绿色效率进行测算,实证探究了农村金融、农地规模经营以及农业绿色效率之间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效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8.68%;农村金融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农业绿色效率,还可通过农地规模经营间接作用于农业绿色效率;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均存在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张,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效率的提升作用呈边际递增特征.当农村金融效率跨过第二个门槛值后,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效率的提升作用减弱;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农村金融地区发展差异呈现出两升一降的N型态势,当前区域内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地区差异.
-
-
胡新艳;
陈相泼;
饶应巧
-
-
摘要:
关于农地规模经营和农业服务规模经营的理论探讨日渐增多,但是两类规模经营之间究竟存在何种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且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基于河南麦区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Probit、Tobit以及工具变量模型,分析服务外包如何影响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研究表明:农业服务外包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并非线性关系,而是U型曲线关系,且该结论在分环节子样本的情境下依然成立.U型关系结论为已有该主题实证研究的分歧结论给出了一个"兼容"性的答案.异质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仅存在于小规模农户,但在大规模农户中并不存在.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应反思农业服务外包市场发育对促进土地流转的有效性及其限度.仅较高水平的农业服务外包市场方可有效促进农地流转,形塑"土地+服务"双重规模经营发展格局.
-
-
田甜
- 《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
| 2015年
-
摘要:
农地规模经营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动力学原理分析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规模经营行为影响的基础上,并利用湖北省农地整理区域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户的农地规模经营意愿,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2)农户对农地整理政策的认同程度、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参与意愿和参与现状对其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显著.认同程度高、参与意愿强烈和已经参与本地区农地整理项目的农户的农地规模经营意愿越强烈,且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3)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对其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显著,且是关键性因素.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越高,其农地规模经营意愿越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