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业碳排放

农业碳排放

农业碳排放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环境保护管理、社会与环境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专利文献185839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农村经济与科技、科技管理研究等; 农业碳排放的相关文献由474位作者贡献,包括田云、张俊飚、吴贤荣等。

农业碳排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85839 占比:99.87%

总计:186084篇

农业碳排放—发文趋势图

农业碳排放

-研究学者

  • 田云
  • 张俊飚
  • 吴贤荣
  • 李波
  • 何艳秋
  • 韩亚芬
  • 李琦
  • 洪业应
  • 苏洋
  • 许清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作者

    • 谢亚燕; 苏洋; 李凤; 舒芹; 卢珊
    • 摘要: 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2000—2017年新疆各地、 州、 市农业碳排放与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关系,实证发现,(1)新疆农业碳排放存在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为门槛的农业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以经济发展为门槛变量时,技术进步作用于农业碳排放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614和1.084;以城市化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农业技术进步作用于农业碳排放也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514和0.563.(2)以城市化水平为阈值时,农业技术的进步对新疆农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具有双重阈值效应,两者呈倒"U"关系.(3)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阈值变量时,技术进步对新疆农业碳排放抑制作用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小于第一阈值时,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跨过第一阈值后,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起促进作用;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第二阈值时,其促进农业碳排放的能力削弱.
    • 张丽琼; 何婷婷
    • 摘要: 在测度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区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和马尔科夫链法,考察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的动态演进机制,进一步基于脱钩理论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稻田为第一碳源;(2)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距较大,碳排放较低的省区呈扩大趋势,碳排放较高的省区有所收缩;农业碳排放量总体上表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而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布局则相反;(3)农业碳排放动态演进特征的分析表明,大部分省区的农业碳排放呈现增长态势,地区差距有所扩大,但“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消失;农业碳排放分布状态稳定性高,内部流动性低;(4)中国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多处于弱脱钩和强脱钩状态,强脱钩状态的省区在空间格局上逐渐替代弱脱钩状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 梁潆月; 李兰英
    • 摘要: 依据1995-2019年长三角地区农业相关数据,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计算出该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EKC曲线分析,进一步使用LMDI分解法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度。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农业碳排放与农业人均GDP之间存在EKC曲线关系;农业生产效率是长三角地区农业碳减排的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规模对农业碳减排的作用也尤为重要;长三角地区农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首要因素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结构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地区农业低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助力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的推进;树立低碳循环发展理念。
    • 崔文超; 焦雯珺; 闵庆文
    • 摘要: 农业碳排放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业碳排放对当下我国探索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对碳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价则可为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碳足迹模型开展不同土地经营模式下的稻鱼共生系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发现:1)以发展梯田旅游为重点的经营模式虽然碳足迹仅为5779.1 kg(CO_(2)-eq)·hm^(-2),在碳减排方面最具优势,但其单位产值碳足迹却高达0.17 kg(CO_(2)-eq)·¥^(-1),较低的经济效益并不利于长久的可持续发展;2)以扩大田鱼养殖为重点的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显著,单位产值碳足迹仅为0.05 kg(CO_(2)-eq)·¥^(-1),但较高的农资投入使得其碳足迹高达7928.6kg(CO_(2)-eq)·hm^(-2),面临着环境风险的增加,必须找到经济产出与环境风险的平衡点;3)在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下,以维持传统生产为重点的经营模式较好地践行了遗产保护理念,稻鱼共生系统的碳足迹为6266.7 kg(CO_(2)-eq)·hm^(-2),单位产值碳足迹为0.12 kg(CO_(2)-eq)·¥^(-1),但从长远来看,还需通过提升产品经济价值、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土地经营模式下稻鱼共生系统在经济和环境效益上的显著差异,并为不同土地经营模式下稻鱼共生系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 刘杨; 刘鸿斌
    • 摘要: 利用 IPCC 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 基于农资投入、农田利用及畜禽养殖 3 类主要碳源, 测算了山东省2000—2020 年农业碳排放量, 采用 LMDI 模型开展影响因素分析, 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 GM(1, 1) 预测 2021—2045年碳排放量。结果表明: 2020 年山东省农业碳排放量为 1.58×10^(7)t, 农业碳排放强度为 0.205 t·(10^(4)¥)^(-1)。2000—2020 年山东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上升后波动下降趋势, 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农业碳排放源类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农资投入、畜禽养殖和农田土壤利用。2000—2020 年 16 地市农业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均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 且有扩大趋势, 菏泽农业碳排放量和平均碳排放强度均居首位。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地区产业结构、劳动力因素对碳减排起到一定作用,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因素为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预测结果表明, 山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在 2030 年前已达到峰值, 济南、青岛等 9 市农业碳排放量在 2030 年前已达峰,枣庄、东营等 7 市在 2030 年前未达峰, 并针对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减排建议。
    • 姜亮宇; 张克荣; 金燕芝; 侯有信
    • 摘要: 基于安徽省2010—2019年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使用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DEA模型和Mala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得出以下结论:安徽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皖南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导致安徽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提高,且技术进步影响程度大于技术效率;农业人口投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用电量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高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建议要增强皖北地区农业投入的力度,积极推广低碳农业新技术,优化当地农业机械配置结构,协调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
    • 周一凡; 李彬; 张润清
    • 摘要: 县域是农业碳排放基本单元,研究县域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对制定区域差异化农业减排政策有重要意义。本文测算了2009—2019年河北省168个县农业碳排放量,基于探索性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县域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并讨论了空间溢出的边界。研究表明:河北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中土地管理、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的碳排放分别占33.00%、42.57%和24.33%,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呈现高度空间集聚的特点。农业碳排放的热点分布与农业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土地管理引发的农业碳排放热点在冀东南的深州、武强、饶阳等县,冀北丰宁、围场、滦平和隆化县为畜牧业排放热点。县域农业碳排放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农业碳排放对本地区碳排放有正向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是农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农业产业结构、机械化程度、化肥施用强度、农村能源消费和农民收入是驱动农业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化率对农业碳排放有反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受空间外溢与边界效应双重影响,碳排放空间溢出范围大概在6~8个邻近县。本研究为建立区域农业碳减排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定量研究工具。
    • 郭险峰; 艾静静
    • 摘要: “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探讨碳排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和STIRPAT模型、Tapio脱钩模型,基于2000—2019年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碳排放量,旨在摸清我国省域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找到农业减排路径。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27795.18万t增长到2019年的28396.16万t,增长2.16%;(2)得益于农业生产能力以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大,从2000年到2019年,下降了79.47%;(3)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城镇化率、农业技术水平以及农业人均GDP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著影响;(4)2001—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并从弱脱钩逐渐向强脱钩转变。
    • 邱子健; 靳红梅; 高南; 徐轩; 朱津宏; 李庆; 王子清; 徐拥军; 申卫收
    • 摘要: 为探讨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利用排放因子法对江苏省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0—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9年的CO_(2)排放当量(CO_(2)e)整体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并在2005年达峰,估算为8361.77万t,其中种植业、畜牧业则分别在2010年、2003年达峰,种植业排放量远高于畜牧业。农业CO_(2)e排放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03年后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到2019年已降至1.31 t·万元^(-1);在各碳源中,水稻种植是全省农业碳排放的最大排放源,而在主要畜禽中,猪养殖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远高于其他畜禽;预计2020—2030年,伴随城镇化发展、农业人均GDP提高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全省农业CO_(2)e排放量仍将呈下降趋势,在减碳的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研究表明,江苏省农业已实现碳达峰,未来农业碳排放的持续降低将有利于加速全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 胡超; 旷爱萍
    • 摘要: 文章基于2005—2018年广西农业生产数据,通过计算研究期内广西农业碳排放水平,实证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特征关系;(2)农业经济发展显著增加了农业碳排放总量,但有利于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3)城镇化水平提升会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4)畜牧业产业集聚相比种植业产业集聚更有利于降低农业排放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