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STIRPAT模型

STIRPAT模型

STIRPAT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3年内共计45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45566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管理现代化、工业技术经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STIRPAT模型的相关文献由104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乐勤、孙义、徐中民等。

STIRPAT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1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5566 占比:99.69%

总计:146022篇

STIRPAT模型—发文趋势图

STIRPAT模型

-研究学者

  • 张乐勤
  • 孙义
  • 徐中民
  • 赵涛
  • 陈素平
  • 马晓钰
  • 刘高理
  • 卢娜
  • 孙克
  • 孙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承龙; 徐蔚蓝
    • 摘要: 基于STIRPAT模型对江苏省2000—201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人口总量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呈负向影响,弹性系数依次为-1.40、1.61、9.23.结果表明,人口总量的增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第三产业占总产业的比重越高,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江苏省应提高经济与科技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有效降低碳排放.
    • 刘佳琪; 董怡; 许明军; 刘雪梅
    •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废水排放。探究城市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解析城市废水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可以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拓展STIRPAT模型,利用留一交叉验证法求解岭回归方程,解析了城市进程、产业结构以及技术进步对城市废水排放的驱动效应。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工业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废水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处于非协调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占比、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人口数量对废水排放具有减量效应,以上变量每单独增加1%,废水排放量将分别减少0.38%、0.14%、0.02%;人均GDP、人口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占比、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对废水排放具有增量效应,以上变量每单独增加1%,废水排放量将分别增加0.47%、0.24%、0.23%、0.17%。
    • 郭险峰; 艾静静
    • 摘要: “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探讨碳排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和STIRPAT模型、Tapio脱钩模型,基于2000—2019年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碳排放量,旨在摸清我国省域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找到农业减排路径。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27795.18万t增长到2019年的28396.16万t,增长2.16%;(2)得益于农业生产能力以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大,从2000年到2019年,下降了79.47%;(3)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城镇化率、农业技术水平以及农业人均GDP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著影响;(4)2001—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并从弱脱钩逐渐向强脱钩转变。
    • 张守鑫; 王玫苹
    •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下,控制并减少农村地区的碳排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深入研究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选取2000-2016年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影响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因素的STIRPAT模型。结果显示,在17年间,居民人口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活用能传统能源占比与生活碳排放量呈正相关,恩格尔系数与生活碳排放量呈负相关,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减碳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利用Kuznets曲线进一步阐释了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活碳排放量之间的倒U型关系,指出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推动碳排放量到达拐点的重要因素。
    • 刘茂辉; 刘胜楠; 孙猛; 李婧; 岳亚云; 刘佳泓
    • 摘要: 采用STIRPAT模型,探究天津市2000年以来碳排放变化,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对天津市碳达峰时间和碳中和路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总量、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能源强度和高技术比重都影响天津市碳排放,其每变化1%,碳排放平均变化-1.10%,9.46%,0.70%,0.98%和-0.42%;天津市2013年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后,2014—2020年碳排放处于平台期,之后稳定下降,并于2024年显著下降;不考虑碳汇的情况下,到2060年,天津市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超低碳情景下碳排放还有4.6亿t、1.1亿t和0.2亿t。严格落实“十四五”规划中碳排放相关各项措施,天津市可在2025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天津市需要适时实施碳捕集等碳汇工程,才能确保2060年前实现碳排放中和。
    • 向阳; 罗胤晨; 于哲浩; 周润星
    • 摘要: 本文基于1997—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面板数据,通过STIRPAT扩展模型,实证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集聚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倒“N”型曲线,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十六市均已跨过第一个拐点;人均收入增长率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加大环境规制力度、提高人均收入、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和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均有助于缓解环境污染;流域区域和非流域区域制造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均呈倒“N”型曲线。基于研究结果,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 罗红成; 廖琪; 容誉
    • 摘要: 以2015年为基准年,基于拓展的STIRPAT模型预测2025年湖北省能源消费CO_(2)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通过设置基准(记为BAU)情景、低碳(记为LC)情景和强化低碳(记为ELC)情景3种控制情景,测算CO_(2)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减排量,并运用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法评价了CO_(2)减排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人口数量和第二产业占比是影响湖北省能源消费的关键因素,人均GDP和城市化率对能源消费有驱动作用,而能耗强度对能源消费有抑制作用。人口数量、人均GDP、第二产业占比、能耗强度、城市化率每发生1.000%的变化,将分别引起湖北省能源消费总量相应发生1.273%、0.215%、1.161%、0.014%和0.096%的变化。至2025年,ELC情景下预计可减少能源消费约1000万t(以标准煤计),削减0.14亿t的CO_(2)排放,同时可分别减少SO_(2)、NO_(x)、PM_(10)排放量2.06万、2.33万、0.93万t。工业和建筑业部门对CO_(2)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贡献最大,其次为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部门。LC情景和ELC情景政策均对CO_(2)和大气污染物具有协同减排效应。
    • 闫新杰; 孙慧
    • 摘要: 本文通过排放系数法对新疆2004—2019年化石能源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选取STIRPAT拓展模型,运用OLS岭回归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模拟新疆2020—2040年碳排放量,预测新疆“碳达峰”时间与碳排放峰值,并探索“碳达峰”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2004—2019年新疆未达到碳排放峰值,未来仍面临着较大的碳减排压力;(2)在基准情景下,新疆在2040年并未出现碳排放拐点;(3)在产业升级、节能和清洁发展三种情景下,新疆碳排放峰值分别约为537.83×10^(6) t、516.53×10^(6) t和513.56×10^(6) t,分别于2040、2035和2035年实现“碳达峰”;(4)在绿色发展组合情景下,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可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463.18×10^(6) t,是新疆实现“碳达峰”的最优路径;(5)经济放缓情景下,2030年可以实现“碳达峰”,但此情境下新疆的经济增长将低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不利于区域间协调发展.
    • 王鹏; 殷凤朝
    • 摘要: 潍坊市作为低碳试点城市,评估和预测城市的碳排放情况、归纳低碳发展规律、合理制定低碳发展政策对城市发展很重要.分析潍坊市能源消费变化趋势,采用IPCC的通用方法对1997—2019年碳排放总量进行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将潍坊市碳排放分解人口效应、财富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城镇化效应,应用岭回归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潍坊市煤炭消费的绝对值虽然在下降,但是碳排放总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对潍坊市碳排放进行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 赵峰; 苏思宇; 牟璐瑶
    • 摘要: 以2001~2018年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STIRPAT模型检验了绿色金融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有效降低雾霾污染,提升治理效果;绿色金融对雾霾污染治理存在阶段异质性,在2007年政府正式发布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之后,绿色金融对雾霾污染治理的促进作用更大;绿色金融对雾霾污染治理具有区域异质性,相比于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的雾霾污染治理作用更大。最后,就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和推进中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