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皮缩血管肽1

内皮缩血管肽1

内皮缩血管肽1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6354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6年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五届组稿会等;内皮缩血管肽1的相关文献由10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燕、张连元、刘现亮等。

内皮缩血管肽1—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6354 占比:99.72%

总计:86596篇

内皮缩血管肽1—发文趋势图

内皮缩血管肽1

-研究学者

  • 刘燕
  • 张连元
  • 刘现亮
  • 吴伟康
  • 戚好文
  • 王涛
  • 王银环
  • 赵希军
  • 陈燕铭
  • A·古拉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蒙恩; 徐锦华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素-1(ET-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肺动脉收缩压(PSA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华第一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6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50名为对照,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NOS、ET-1,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PSAP,统计检测结果,并比较不同PSAP水平新生儿血清iNOS、ET-1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血清iNOS、ET-1及PSAP水平高于健康新生儿(P<0.05);不同PSAP水平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血清iNOS、ET-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SAP水平越高血清iNOS、ET-1水平越高;血清iNOS(r=0.463)、ET-1(r=0.427)水平与PSAP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iNOS、ET-1水平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PSAP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iNOS、ET-1水平变化可反映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病情程度,且与PSA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通过检测血清iNOS、ET-1水平可为临床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尤其对部分临床症状不典型患儿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常丽霞; 张妍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 (Gal-3)、胱抑素-C(Cys-C)和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分析其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0例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根据有无LVH分为非LVH组(66例)及LVH组(44例),选取同期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Gal-3、Cys-C和ET-1水平,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Gal-3、Cys-C和ET-1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al-3、Cys-C和ET-1水平对高血压LVH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血压组Gal-3、Cys-C和ET-1水平高于对照组[(132.28±38.18) μg/L比(110.60±17.51) μg/L、(1.19±0.12) mg/L比(0.81±0.06) mg/L、(21.28±0.72) ng/L比(16.50±0.6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Gal-3、Cys-C和ET-1水平高于非LVH组[(159.75±36.37) μg/L比(113.96±26.79) μg/L、(1.24±)mg/L比(1.16±0.08) mg/L、(21.84±0.71) ng/L比(20.90±0.4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LVMI与Gal-3(r=0.650,P<0.01)、Cys-C(r=0.659,P<0.01)和ET-1(r=0.858,P<0.01)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Gal-3水平诊断高血压LVH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95 CI0.743~ 0.899,截断值为148.55 μg/L,灵敏度、特异度为59.10%、89.40%;Cys-C诊断高血压LVH的AUC为0.672, 95% CI 0.558 ~ 0.786,截断值为1.320 mg/L,灵敏度、特异度为43.20%、98.50%;ET-1诊断高血压LVH的AUC为0.876,95% CI0.811 ~ 0.941,截断值为22.275 ng/L,灵敏度、特异度为65.90%、95.50%;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LVH的AUC为0.948,95% CI0.855 ~ 0.976,灵敏度、特异度为84.10%、98.50%.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Gal-3、Cys-C和ET-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LVH有良好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高血压LVH的敏感指标.
    • 窦志刚; 王功磊; 庞寅田; 李红霞
    • 摘要: 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与血清骨代谢、血管活性因子的关系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接受复位内固定手术的1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83例,女67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坏死组32例和非坏死组118例,检测术前及术后1、3、5d时的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 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 Ⅰ collagen,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 of type Ⅰ procollagen,PIN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含量,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指标预测术后股骨头坏死的价值.结果:坏死组与非坏死组术前及术后1、3、5d时的血清PINP、β-CTX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5d时的血清NO、ET-1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时的血清NO、ET-1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术前牵引比例、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d时血清NO含量减少、ET-1含量增加及Ⅲ-Ⅳ型骨折、Ⅲ-Ⅳ级复位是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d时的血清NO、ET-1含量对术后股骨头坏死具有预测价值,预测的最佳截点分别为26.55 μmol/L、7.785 μg/L.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与血管活性因子NO、ET-1的异常有关,术后1d时的血清NO、ET-1含量对术后股骨头坏死具有预测价值.
    • 高丽英; 王大龙; 孙雅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丙泊酚和依托咪酯静脉麻醉的效果比较及对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8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40例(丙泊酚组),采用依托咪酯静脉麻醉40例(依托咪酯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诱导后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依托咪酯组意识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睁眼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和言语应答时间均明显短于丙泊酚组[(57.48±2.63)s比(86.17±7.41)s、(4.39±2.56) min比(6.42±2.58) min、(5.39±2.56) min比(9.42±2.58) min、(5.21±1.99) min比(8.75±2.54) min和(8.39±2.56) min比(13.42±2.5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气腹后0.5、1.0和1.5 h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插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氧饱和度(SpO2)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78.42±4.68) mmHg(1 mmHg=0.133 kPa)比(74.11±6.63) mmHg、(132.86±8.71)mmHg比(111.24±3.56)mmHg和0.982±0.032比0.953±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17.5%(7/40)比47.5%(1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相比,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依托咪酯静脉麻醉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效果更好,有效抑制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释放,且安全性较高.
    • 郭佳敏; 张光明; 杨婧; 谷国强; 卢蕊; 邢航航; 崔炜
    • 摘要: 目的 临床试验及研究已经初步证实P2Y12受体阻滞剂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本研究探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作用.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治的8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将入选患者按1:1比率随机分为2组,其中替格瑞洛组(n=40)予以替格瑞洛90 mg,口服,每日两次,氯吡格雷组(n=40)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日1次.入院后均予以阿司匹林及使用他汀类药物.入院时及治疗1个月后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经药物治疗1个月后,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血清ET-1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经药物治疗1个月后,替格瑞洛组治疗后血清NO含量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1),而血清ET-1含量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16).结论 P2Y12受体阻滞剂有保护经PCI术治疗的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替格瑞洛可有效改善ACS且行PCI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促进冠状动脉血管功能的早期恢复,在此方面优于氯吡格雷.
    • 李品桦; 刘旭东; 黄露; 朱沪敏; 吴铁雄; 庞华珍
    • 摘要: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纤维化进展是否会对内皮功能产生影响,以早期发现纤维化进展对内皮功能障碍所致心血管疾病的预警.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门诊/住院,经超声诊断为脂肪肝且符合NAFLD诊断标准的患者280例,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各血清学指标.对超声诊断的NAFLD患者进行FibroTouch技术检测,分别记录其脂肪衰减度(FAP)及肝硬度值(LSM),根据LSM将研究对象分为非进展期纤维化组(LSM0.05).进一步分析了ET-1、NO与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T-1与年龄、NO、ALT、AST、GGT、TC、TG、HDL-C、LDL-C、FAP、BMI均不相关(P值均>0.05),NO与年龄、ET-1、ALT、AST、GGT、TC、TG、HDL-C、LDL-C、FAP、BMI各指标间也并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在本研究中,NAFLD肝纤维化进展对ET-1、NO无影响,提示纤维化进展可能对内皮功能无影响.
    • 李翠翠; 吴媛媛; 王文明; 李静; 黄婼
    • 摘要: 目的探究丁苯酞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SPF级SD大鼠42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丁苯酞组(n=14),对照组使用正常饲料并暴露颈动脉不结扎,模型组和丁苯酞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和脑梗死模型后给药。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神经功能,检测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mNSS、脑梗死体积、凋亡指数、NSE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数量、PI3K、Akt、VEGF mRNA和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mNSS、脑梗死体积、凋亡指数、NSE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5.86±1.02)分vs(12.85±2.16)分,(14.38±2.43)%vs(36.45±4.78)%,(20.43±2.56)%vs(46.75±3.72)%,(11.24±1.53)μg/L vs(15.86±2.24)μg/L,(40.35±4.74)μg/L vs(51.17±6.21)μg/L,P<0.05)],血管数量、PI3K、Akt和VEGF mRNA和蛋白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具有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元凋亡作用,并可促进PI3K/Akt通路和血管生成。
    • 李梦雨; 李长颖; 刘斌; 吴小坤; 毛文静; 任伯; 王瑞敏
    • 摘要: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血管内皮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和内皮素1(ET-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72 h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227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13例和对照组114例。干预组予RIP治疗,1次/d,连续14 d。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14、30和90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sICAM-1和ET-1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组NIHS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减低,BI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干预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各时间点变化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具有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治疗14 d血清sICAM-1和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干预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105.86±34.57)ng/L vs(116.41±41.76)ng/L,P=0.039;(40.49±18.86)ng/L vs(45.89±16.94)ng/L,P=0.0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RIP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有影响(P<0.05,P<0.01)。结论RIP可改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ET-1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程娅雯; 郭益辰; 安佳琪; 徐高峰; 贾蕊; 邓永宁; 罗国刚
    • 摘要: 研究背景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引起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脑脊液血管收缩因子表达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栓素B2(TXB2)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与脑血管痉挛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共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于发病后<3d(10例)、3~5d(8例)、>5~7d(9例)、>7~d(7例)和≥10d(6例)采集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ET-1、AngⅡ和TXB2水平.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各时间点脑脊液AngⅡ(P=0.041)和TXB2(P=0.05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ngⅡ至发病≥10 d显著降低,并低于发病后<3 d(P=0.009)和发病后>5 ~7 d(P=0.000),TXB2至发病后>5~7d达峰值(P=0.036,0.008),此后逐渐下降,但与峰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ET-1水平不同观察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AngⅡ和TXB2表达随疾病进展呈现动态变化,可能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