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分配
公差分配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89946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八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四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第十五届中国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学术论坛暨商用车关键技术交流发展论坛、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等;公差分配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传智、谭久彬、刘永猛等。
公差分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9946篇
占比:99.91%
总计:90028篇
公差分配
-研究学者
- 孙传智
- 谭久彬
- 刘永猛
- 王德伦
- 黄美发
- 宋华
- 王雷
- 赵勃
- 郭长虹
- 马玉林
- 席平
- 范满珍
- 钟艳如
- 余美琼
- 余顺年
- 倪城琳
- 刘银华
- 匡兵
- 喻大伟
- 夏士伟
- 姬舒平
- 孙晓明
- 宋莹
- 宋龙龙
- 崔丽娟
- 崔有山
- 张刘
- 张安顺
- 张超
- 彭鼎
- 徐家川
- 徐振高
- 朱杨
- 李丽芹
- 李敏
- 李柱
- 李良
- 林燕清
- 汪小凯
- 王佳
- 王国新
- 王宸
- 王朋关
- 王治富
- 王瑜
- 王生怀
- 王鹏程
- 程周
- 罗劲松
- 翟文杰
-
-
张康锋;
李蓓智;
王庆霞
-
-
摘要:
针对航天产品在装配过程中面临需同时满足多个装配要求而导致的公差分配不合理问题,通过构建串行布置的多装配尺寸链组,将多个装配要求分配给组内成员尺寸链,基于加工成本-公差模型和质量损失模型,以成员尺寸链公差,原装配尺寸链公差和加工能力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多装配尺寸链组的多目标公差优化分配数学模型。在Pareto机制下,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进而得到模型的Pareto前沿曲线图。以某航天企业产品复材箱体中纵筋与环筋的装配为例验证了公差优化分配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公差优化分配提供更多的解决思路和理论依据。
-
-
夏朋朋
-
-
摘要:
车身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也是整车电器、内饰、外饰、附件等零件的载体,车身精度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装配后品质及质量,车身精度的研究至关重要,导致车身精度的偏差因素有很多:公差设定、公差分配、基准选择、加工工艺等,本文主要从设计前期影响因素分析,对车身精度进行探讨。
-
-
李海虹;
孙红;
陈志恢;
刘志奇
-
-
摘要:
针对云制造环境下复杂多样的制造资源对产品装配尺寸链公差分配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演化博弈的公差分配方法.首先以同属一个尺寸链中的各公差单元为博弈方,综合考虑公差设计方案的质量损失和资源价格两方面,将装配质量要求和成本转换为公差单元选择制造资源后的总支付,以公差单元对资源的选择为博弈策略,建立演化博弈模型;然后,构造模型的复制动力学方程,模拟不同用户的策略适应过程;最后,运用Lyapunov第二方法证明该模型能够收敛至演化均衡,并利用分布式迭代算法进行求解.以车身前端装配总成公差分配设计为例,验证该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质量损失系数对资源选择策略无影响,但会影响总支付;所提演化博弈方法与非合作博弈方法、线性加权方法相比,可降低公差分配方案的质量损失及总支付,平均降低了28.3% ~54.0% 和18.2% ~63.6%.将该演化博弈方法应用于装配尺寸链公差分配设计,实现了云制造环境下依据公差设计进行制造资源的选择.
-
-
梁云瑞;
龚仔华;
陈玉娟
-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传递系数、工艺能力指数的尺寸链公差分配方法.该方法以组成环公差满足最小工艺能力指数为约束条件,按照等影响量原则进行公差分配,并基于工艺能力指数及传递系数对组成环公差进行优化.根据上述原理,推导了公差分配与补偿优化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算法流程.最后,通过案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
彭和平
-
-
摘要:
设计与工序公差并行分配大多数集中于尺寸公差的并行设计上,较少考虑几何公差.研究的目标是对并行公差模型进行扩展研究,以便考虑几何公差要求.首先,根据几何公差各自的特点,将其转换为等效尺寸公差或仅作为附加加工约束处理;然后,以期望质量损失和制造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以产品功能约束、几何公差约束和经济工序边界约束为约束条件,对并行公差分配模型进行扩展,并采用非线性规划技术对扩展后的模型进行求解以获得优化的设计公差和工序公差值;最后,通过滚轮装配的并行公差优化分配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
-
唐畅;
杨睿;
赵创
-
-
摘要:
负泊松比结构的使用场合和结构特点要求其制造时不能仅仅追求几何层级的高精度制造,应该以性能精确性为目标,实现几何和功能的一体化制造.提出一种采用面向负泊松比结构功能的公差设计方法,对于结构的性能波动范围可以进行预估和控制.首先根据所选加工方法的加工精度设定边界的变动界限,建立参数化仿真实验模型;然后采用SQP优化算法进行面向功能精确性的公差分配;最后通过面向一种负泊松比结构的功能进行公差设计,说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建立的负泊松比结构功能与公差设计之间的关系,对类似结构的制造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
-
张鑫;
刘银华
-
-
摘要:
针对某车型前纵梁零件的公差设计问题,分析确定了前纵梁总成上各个零件的定位基准、装配顺序,建立了基于3DCS偏差分析的前纵梁总成装配偏差模型,提出考虑零件制造成本和质量损失成本的综合成本评价函数,研究了面向综合成本最小化各零件测点公差的优化分配方法.针对前轮罩板零件测点公差结果与其他分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也为车身零件的公差分配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参考.
-
-
范满珍;
宋龙龙;
曹菁
-
-
摘要:
以某车身左侧围为模型,利用三维偏差分析软件3DCS对其进行了装配偏差分析,结果表明该车身侧围后段与后保险杠的间隙和面差公差均不满足设定目标要求.依据分析结果对该车身侧围进行了装夹变形分析,进而结合CAE分析结果,将装夹变形因素添加到装配公差约束条件中,对车身侧围进行了公差优化分配,并利用质量成本理论进行评价.优化后其超差率均不超过5%,装配质量明显提高,并且总损失成本降低了7.16%,验证了该优化分配的合理性,实现了以较低的制造成本提高汽车装配质量的优化目标.
-
-
李敏
-
-
摘要:
航空发动机公差设计往往依赖人为凭经验判断,公差分配与结构优化依赖大量试验修正,导致总体设计、零部件设计和供应商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矛盾冲突,且风险大、周期长.鉴于此,提出了基于尺寸分析软件VSA的航空发动机公差分析及分配方法,使得在方案设计阶段就能综合考虑后续加工制造及装配质量问题,为发动机零组件公差设计提供输入,避免了人为凭经验判断.
-
-
-
-
-
罗煜峰;
陈旭;
李元山;
祖安
- 《第十八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四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针对液冷模块快速接头的高装配精度要求,提出了使用计算机辅助公差分析方法来进行装配体的公差分配.利用Pro/E Tolerance Analysis对一款液冷电源的快速接头建立三维装配模型,提取相关零件尺寸,通过公差敏感度分析和贡献度分析,对装配体公差分配进行了优化.生产结果证明,使用Pro/E Tolerance Analysis可以确定装配过程中影响零件关键尺寸公差的敏感度及贡献度,通过调整关键尺寸公差实现最优公差分配.
-
-
-
-
汪小凯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中国广泛应用的热轧环技术仍然处于人工经验控制的落后状态.本课题以热轧环件几何形状精确在线测量与轧环过程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为目标,通过理论分析、数学建模、虚拟仿真和实验测试,研究热轧环过程中环件几何形状变化规律和数学模型,研究环件几何形状在线精确测量模型和测量方法,研究环件毛坯重量随机误差在线测量模型和方法,研究热轧环过程工艺规划方法和公差智能分配方法,建立热轧环件几何精度在线精确测量和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设计方法,为热轧环精确成形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研究对于建立热轧环过程精确智能测量控制理论,发展精确热轧环技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
汪小凯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中国广泛应用的热轧环技术仍然处于人工经验控制的落后状态.本课题以热轧环件几何形状精确在线测量与轧环过程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为目标,通过理论分析、数学建模、虚拟仿真和实验测试,研究热轧环过程中环件几何形状变化规律和数学模型,研究环件几何形状在线精确测量模型和测量方法,研究环件毛坯重量随机误差在线测量模型和方法,研究热轧环过程工艺规划方法和公差智能分配方法,建立热轧环件几何精度在线精确测量和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设计方法,为热轧环精确成形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研究对于建立热轧环过程精确智能测量控制理论,发展精确热轧环技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
汪小凯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中国广泛应用的热轧环技术仍然处于人工经验控制的落后状态.本课题以热轧环件几何形状精确在线测量与轧环过程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为目标,通过理论分析、数学建模、虚拟仿真和实验测试,研究热轧环过程中环件几何形状变化规律和数学模型,研究环件几何形状在线精确测量模型和测量方法,研究环件毛坯重量随机误差在线测量模型和方法,研究热轧环过程工艺规划方法和公差智能分配方法,建立热轧环件几何精度在线精确测量和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设计方法,为热轧环精确成形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研究对于建立热轧环过程精确智能测量控制理论,发展精确热轧环技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
汪小凯
-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2016年
-
摘要:
中国广泛应用的热轧环技术仍然处于人工经验控制的落后状态.本课题以热轧环件几何形状精确在线测量与轧环过程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为目标,通过理论分析、数学建模、虚拟仿真和实验测试,研究热轧环过程中环件几何形状变化规律和数学模型,研究环件几何形状在线精确测量模型和测量方法,研究环件毛坯重量随机误差在线测量模型和方法,研究热轧环过程工艺规划方法和公差智能分配方法,建立热轧环件几何精度在线精确测量和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设计方法,为热轧环精确成形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研究对于建立热轧环过程精确智能测量控制理论,发展精确热轧环技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