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共品供给

公共品供给

公共品供给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农业经济、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05379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党政干部论坛、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经济问题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三届公共管理、公共财政与政府会计跨学科研究国际论坛、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第二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等;公共品供给的相关文献由306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洪友、吴孔凡、李郁芳等。

公共品供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5379 占比:99.77%

总计:105621篇

公共品供给—发文趋势图

公共品供给

-研究学者

  • 卢洪友
  • 吴孔凡
  • 李郁芳
  • 邓可斌
  • 邓晓兰
  • 陈柏峰
  • 丁菊红
  • 付文林
  • 刘炫
  • 区小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慧娟
    • 摘要: 扩大我国内部需求的核心潜力在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提升。为了考察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关系,本文基于2003-2019年的省级农村数据面板,以考察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并分为三大经济区考察了区域异质性关系。本文研究发现:在观测期内,我国农村整体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居民消费各类项目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交通供应、教育供应和社会保障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从地区角度来看,各个区域间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差别,交通供应和社会保障是三大经济区居民消费提升的核心因素,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则是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关键要素。我国政府应该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转移支付水平,通过农村公共品供给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收入机会,引导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 石惠文
    • 摘要: 资源落地困境是当前公共品供给实践中的突出难题,如何提升公共品供给效能引起学界和基层治理实践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组织农民是形成有效社会联结、回应新时期资源落地困境的重要抓手。以湖南B村为例呈现了当地的自组织公共品实践,探讨在制度内供给模式下,如何通过农民组织化的方式形成输入性资源与基层社会的有机联结,避免供需不匹配、交易成本过高、资源使用低效等问题。精英主导与社会整合下的农民组织化实践破解了资源输入与基层社会及分散化农民对接的难题,不仅回应资源输入背景下资源落地与公共品供给有效的困境,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建设发展应当坚持农村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以组织化的方式有效整合社会需求与社会资源,真正服务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 李玉霞
    • 摘要: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品供给是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项目制供给是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主要方式,但这一供给模式往往面临着与村民需求错位、利益协调功能缺乏等困境。湖南汨罗C村针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进行优化,通过构建村社自主统筹模式,确立精准服务单元,制定民主治理规则,成立多元化组织载体,重塑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充分激活农民主体性,在村庄社会内部实现了低成本的自我动员、利益协调和内部监督,有效化解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困境,为项目制背景下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了新思路。
    • 张雪霖
    • 摘要: 单位制解体后的社区建设面临着去政治化的困局,老旧社区内生公共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普遍形成了“居民闹大—政府兜底”的特殊主义供给模式,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为破解此困局,地方创新实践中培育出一种“社区自主—居民自治”的普遍主义供给模式,取得较好效果。两种模式的实质差异在于国家介入社会方式的转变,激活了社区政治以及行政与自治相衔接的双轨治理。在城市社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双重稀薄的场域中,“自治轨”得以有效运转的内在机理为,在国家有效介入的前提下构建分配式协商民主治理机制。
    • 陈伟
    • 摘要: 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村社包干”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然而,在政府行政发包与村社民主包干的转换环节,项目风险因属地责任无法随项目激励而下移,乡镇政府面临着落实任务与控制风险的双重要求。依托于项目的统筹权,乡镇在前台将项目建设权下放,由村社内部组织负责项目日常管理与建设,同时在后台承担项目协调、过程监督、资金兜底等责任。农村公共品供给生成了“统筹包干制”。在此模式下,前台的主导逻辑是自主治理,村庄公意和熟人关系有助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后台行政统筹,旨在控制项目的进度和风险,强化项目建设的规范性。“统筹包干制”适用于专业化程度低、利润空间较小的公共品项目,其绩效依赖于村社与乡镇的双层协同。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关键是明确基层政府与村庄社会的角色与效能,实现二者的分工协作。
    • 杨雅琴
    • 摘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有必要将公共品供给种类和数量联系起来,讨论如何促进居民福利提升。本文结合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压力较大的现实,运用经济学理论中供求均衡基本思想,构建有限预算约束下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的理论模型,分析税收、转移支付、一般债券和土地出让四种方式下地方公共品供给以及由此带来的居民福利水平变化,并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税收对居民福利影响不确定,应在促进经济增长、公共品供给间寻求税率平衡点。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居民福利的影响不同,应完善我国转移支付体系及资金分配办法。三是发行债券是否能促进公共品供给并提升居民福利,取决于未来的税收能否足够偿还债务本息。四是出让土地可在短期内增加公共品供给并提升居民福利,应合理规划区域经济、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
    • 陈柏峰
    • 摘要: 河南省G县的两个公共品供给个案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可以从中探讨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组织基础.自来水供给陷入困境,生活垃圾治理取得成功,背后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生活垃圾治理充分利用乡村组织体系,市场力量可以与之有效对接;而自来水供给缺乏乡村组织支持,无法克服公共品供给中的各种管理难题.在公共品供给过程中,乡村组织体系可以起到动员、解释、说服、奖励、惩罚等作用,承担了一种"类执法"功能,这是市场力量难以做到的.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可能对"类执法"功能构成替代,但只能在电力供应等部分公共品供给中实现,在农田水利等另外一些公共品供给中,则因技术能力、财政能力缺乏而无法实现.农村公共品的类型多样,性质各有不同,合适的供给模式取决于众多因素,但多数公共品供给依赖乡村组织发挥"类执法"功能.
    • 卢圣华; 汪晖
    • 摘要: 为使农村财务进一步透明化、规范化,保障集体资金合理使用,许多村庄实施村财乡管,即在保证农村集体资金自主使用权不变原则下,新设一层监督,需验证其是否影响集体资金使用.根据CHIP问卷设置,结合熵平衡法与倍差法,识别村财乡管与基层财务使用状况、公共品供给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村财乡管使基层财务收不抵支概率降低约26.8%,减少农村公共品供给.即村庄灌溉工程与小学教育概率分别降低21.9%和27.4%,但道路工程供给无显著影响.表明尽管村财乡管使得基层财务更加健康,但公共品供给不足现象恶化.因此,在兼顾农村自治与政府监督情况下,乡镇政府应在公共品供给上发挥作用,缓解村集体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窘境.
    • 黄思
    • 摘要: 基层治理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困境,难以有效动员农民.恩施市基层政府以公共品供给为切入点,提供了一种行政激活自治的新路径.研究发现,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行政的规范化与公开化程度提高,基层干部通过为农民办实事重塑基层公信力,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进而,基层政府以不完全竞争型分配秩序、效率导向型供给规则激发农民主体性,在行政引导下充分激活村民自治,从而农民以组织化方式低成本地进行内部动员、成本分摊、矛盾协商,实现农村公共品治理成本内部化.研究表明,基层政府以行政手段激活村民自治,有利于优化国家资源下乡的路径,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雷丽霞; 张应良; 刘魏
    • 摘要: 借助IAD理论框架,将村庄特征分为物质属性、共同体属性、规则三个维度,基于CLDS2016数据,用熵权TOPSIS法对村级公共品整体供给水平、供给结构分别进行量化,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村庄特征、民主治理对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内宗族异质性越低、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农业用地面积越多,越有利于村级公共品整体供给,也有利于村级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人口规模越大、村庄距离县城越远,越有利于村级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行政村中自然村数量对村级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产生负向影响;民主治理更有利于村级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且在村内平均受教育水平、村庄人口规模影响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