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众沟通

公众沟通

公众沟通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576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国际公关、领导决策信息、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辐射防护学会2014学术年会、2013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等;公众沟通的相关文献由259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冀阳、文剑波、胡春玫1等。

公众沟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8.22%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1.83%

专利文献>

论文:1576 占比:89.95%

总计:1752篇

公众沟通—发文趋势图

公众沟通

-研究学者

  • 俞冀阳
  • 文剑波
  • 胡春玫1
  • 任爱群
  • 刘瑞桓
  • 夏冬琴
  • 左凯文
  • 左跃
  • 张刚
  • 张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嘉翌; 张海洋; 姜晓辉; 凌辉
    • 摘要: 随着我国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研究推进,现在迫切需要制定有效的放射性废物处置研究公众沟通方案。通过对法国、瑞典、芬兰和韩国典型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项目公众沟通实践的调研,掌握其在职能分工、科普宣传、信息公开和合作共建4个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社会现状,提出了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置公众沟通实践方面的可行建议,增进公众对项目意义和科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公众对项目安全性的信心、增加公众对政府和负责方的信任。
    • 陈敏
    • 摘要: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是核能发展事业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核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核能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我国的核能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与核能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的是核能公众沟通的机制、策略、行动的迟滞和落后。主要表现为核能沟通过程中各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不均衡;各主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分化;沟通行动的工作分散、责任不清、协同机制不健全。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包括具备纵向信息传播、横向信息扩散功能的核能公众沟通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协同,提高沟通效率;二是要加强对核能公众沟通过程中利益相关方相互关系的研究,基于利益目标协同原理,构建核能公众沟通过程中的利益共享机制;三是要统筹各方行动,建构可持续的参与主体协同行动机制,引导和规范核能公众沟通行动,积极开展核安全教育,推动各行业主体凝聚力量、协同行动,共同构建核安全工作新格局和核能公众沟通新局面。
    • 张刚
    • 摘要: 一、引言中国核电经过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跻身于世界核电大国前列。截至2021年3月,大陆运行核电机组共49台,居世界第三;核准及在建机组19台,居全球第一。目前,满足当今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国产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进入批量化建设时代,中国已成为全球少数拥有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和全产业链的国家。
    • 汪志宇
    • 摘要: “双碳”背景下,核电作为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属性与公众对于核电的现有认知属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始终制约着核电行业的发展。但是贏得公众对核电的信任与支持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其中既有技术知识的问题,又有利益平衡的问题,还有情感信任的问题,基于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并充分借鉴国内外核电公众沟通良好实践经验以及一线核电公众沟通工作和同行评估经验,综合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提出了“一调查三突破”的核电公众沟通策略与建议。
    • 罗路红; 杜运斌; 罗小未; 许佳; 李之媛
    • 摘要: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电”)与中国核学会从2013年起连续9年举办以“魅力之光”命名的全国核电科普活动(简称“魅力之光”),吸引以中学生为主体近300万公众深度学习核科学及核电知识,带动了上千名中学生与院士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度体验核电魅力,获得了超过亿的新媒体网络关注量,成为首屈一指的全国性核电科普品牌,对消除公众对核电的误解,提升公众的核电科学素养及营造核电发展良好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关创新做法、成效以及工作启示,可供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从业人员参考。
    • 贾子蔚
    • 摘要: 公众对核电的接受程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瓶颈。福岛核事故后,我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对核电项目前期阶段专项公众沟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加深入地检验核电项目建设单位公众沟通工作的有效性,充分应对这些挑战与要求,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既有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探究融合同行评估和沙盘推演优点的评估新工具——公众沟通沙盘推演评估。该评估方法结合公众沟通工作的特点,通过对核电项目开展工作观察与访谈等“静态考验”,与情景模拟及压力测试等“动态考验”,多维度、多层次地检验核电项目公众沟通工作开展情况,并更加全面地认识核电项目公众沟通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该评估方法是一项管理创新实践,有助于核电项目乃至核能行业的公众沟通能力水平提升,从而促进核电产业的积极安全有序发展。
    • 雍诺; 夏冬琴; 戈道川; 何燕玲
    • 摘要: 在新冠疫情的全球抗疫中,不同国家民众对病毒的风险认知和防范措施表现出的显著差异,其本质来源于各国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信仰、习俗、价值观等文化差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类似,核事故的风险也具有不易感知性和机理复杂性,因此公众对核电风险的认识和态度也会受到文化特征的影响。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选取具有典型文化特征同时又是核电大国的代表性国家(美国、中国和法国),分别从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短期导向五个文化维度,结合各国核电发展历史与现状,对比典型国家的文化特征,分析文化差异对核电公众沟通的影响:针对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特征,结合公众核电风险认知实证调查结果,分析当前核电公众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核电领域的风险沟通工作提出建议。中国文化中具有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长期导向的特点,建议在公众沟通过程中,加强对我国核电安全运行历史的宣传,逐步增强民众对核电运行安全性的信心;充分发挥政府公信力的作用,重视权威信息的发布和引导:在科普教育过程中,重视对能源安全、气候缓解等方面的正面宣传。
    • 李望平; 苏冬燕
    • 摘要: 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2000—2021年发表的396篇核电公众沟通相关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5.7R1软件,进行发文量统计、合作共现、关键词聚类、突现词探测等分析,揭示出国内核电公众沟通研究主要聚焦核电政策宣贯与技术知识普及、核电公众沟通与接受机理两大主题,沟通重心由“核事故处置”向“核应急预防”转变,沟通思路由“单向宣传”向“双向互动”转变并朝“构建核安全共同体”迈进。同时发现,国内核电公众沟通研究仍属小众领域,与我国从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的现实需求不相称,亟待更多学者广泛参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增强研究系统性,提升学术影响力。
    • 赵晓彤; 赵冉
    • 摘要: 发达的经济和强有力的国防都离不开源源不绝的高素质人才和科学创新,而政府应当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建立一个院校、工业、政府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模式,使科学成为驱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传播,近年来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科学家与公众沟通指南》(Am I Making Myself Clear? A Scientist’s Guide to Talking to the Public)出版于2008年,作者为科妮莉亚·迪安(Cornelia Dean)。该书从科学传播的现状、科学知识的传播渠道、科学与公众的关系、社会大众与科学家之间的信息差、科学家如何发挥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方面深入探讨,聚焦于科学家在科学传播的主体地位,着力于新媒体语境下的科学传播研究范式,同时也是本篇述评的主要出发点。
    • 张刚; 文剑波
    • 摘要: 引言核能,是我国未来新增非化石能源中最具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达成“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但因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美国三哩岛和日本福岛三大核事故给我国公众带来的负面认知和恐惧,涉核项目出现了较强的邻避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