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工况
全工况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8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仪表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6416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燃烧学学术会议、中国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2006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等;全工况的相关文献由169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庆春、林韶光、王凯等。
全工况—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416篇
占比:99.92%
总计:116511篇
全工况
-研究学者
- 李庆春
- 林韶光
- 王凯
- 许志伟
- 许志豪
- 袁新
- 刘忠长
- 文伟
- 王伟
- 田径
- 邹斌
- 陈烂明
- 陈玮峥
- 刘佳林
- 刘厚林
- 姚广涛
- 尧命发
- 廖俊德
- 张弟平
- 杨兆军
- 林彬
- 王安颖
- 王杰
- 王浒
- 许彬彬
- 谈明高
- 郑尊清
- 闫帅
- 陈菲
- 马修真
- 马晓
- 魏驰彬
- 丁欢庆
- 严俊杰
- 于秀敏
- 刘思聪
- 刘明
- 刘益萍
- 叶大均
- 叶强波
- 周孝华
- 姜大海
- 孟祥辉
- 岳剑
- 帅石金
- 张士杰
- 张小松
- 张春路
- 张晓泽
- 徐兴
-
-
张烽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大型商业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人们对大型商业建筑的节能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项目机电系统节能的效果需要在后期运维过程中体现,然而,很多商业项目的节能设计仍普遍存在与运维脱节的问题。只有在设计过程中树立“面向运维”的节能设计理念,落实好相关设计内容,才能为节能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设计与运维脱节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商业项目面向运维节能的“以人为本”、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全工况适用性、系统性等设计原则;结合笔者对商业项目的设计管理经验与思考,提出了围绕节能设计目标,明确节能设计重点,抓好重点设计内容的落实,不断总结提高的面向运维节能设计策略。
-
-
李剑;
黄国华;
谷再丰;
李绍飞;
孙财;
郭庆涛
-
-
摘要:
介绍了太原市太古长输供热项目二级换热站大温差改造现状,针对某二级换热站的双级大温差换热机组,对三个供暖季运行数据分析表明,双级大温差换热机组有较宽的运行工况条件,初末寒期驱动温度在55°C以上即可正常启动运行,并且供暖质量有保证,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工况运行。在驱动温度连续变化过程中,该大温差换热机组效能始终保持在1.30以上。经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在部分负荷工况下大温差换热机组效能为1.34,远高于市面上其他型式或流程吸收式换热机组。
-
-
李国喜
-
-
摘要:
目前国内缺乏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的标准测试系统,对节能产品评价还不尽科学合理,应用的节能产品对抽油机各节能点的影响缺少详细的测试分析,阻碍了抽油机节能技术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开展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标准测试装置研制,指导油田正确应用节能产品,掌握不同节能产品的不同应用条件,为制定抽油机及配套设备能效标准打下基础,对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具有规范和促进作用。
-
-
郭向伟;
邢程;
司阳;
朱军;
谢东垒
-
-
摘要:
递推最小二乘法(RLS)应用于锂电池这种多时间尺度系统时,会出现模型参数辨识精度低、工况适应性差等问题。为此,以双极化(DP)等效电路模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模型参数不同的时变特性,通过分离欧姆电阻的辨识过程,使得RLS需要辨识的参数减少,并降低待辨识参数的相互影响,提高RLS辨识的精度及降低运算量;其次,根据模型参数在线辨识对恒流工况辨识精度低,而离线辨识对恒流工况辨识精度高的特点,提出全工况自适应输出等效电路模型,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基于实际工况的仿真实验表明,全工况自适应等效电路模型相比欧姆电阻已知的R-DP在线模型及DP离线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能够在模型精度和运行速度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
-
涂欣强;
刘秋;
杨朝云;
周鹭;
陈斌;
李立华
-
-
摘要:
为了确认银山矿业百岭湾排土场稳定性状态,基于现场生产地质条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百岭湾排土场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发现,在正常工况以及最大降雨量工况条件下均可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可确保银山矿业公司露天采矿场的安全高效生产,同时为后期排土场的加高升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
田晴晴;
谷立臣
-
-
摘要:
针对轴向柱塞泵效率特性模型难以保证全工况下模型预测精度的问题,提出利用定常能量损失因子对现有的轴向柱塞泵总效率计算模型进行优化.首先,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对轴向柱塞泵的能量损失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轴向柱塞泵总效率计算模型误差产生的原因;其次,建立了全工况下轴向柱塞泵效率特性模型,并验证了其有效性;最后,对变排量工况下轴向柱塞泵的效率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变转速、变压力与变排量工况下,考虑定常能量损失因子的效率特性模型均可准确预测轴向柱塞泵的总效率,且在全工况范围内,模型的效率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仅为4.8%;考虑定常能量损失因子的柱塞泵总效率模型能够完成全工况范围内轴向柱塞泵总效率的精确预测,这为柱塞泵的节能优化设计与节能控制提供了基础.
-
-
刘傲;
刘涛;
童节娟
-
-
摘要:
为了分析多模块核电厂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风险,本文将关注重点从功率工况拓展到核电厂全工况.采用"先单模块后多模块"的思想,分析模块运行状态组合,进行对应状态的始发事件识别,实现始发事件频率的定量化计算,归纳出一套适用于多模块核电厂概率安全分析的全工况始发事件分析方法,确定了多模块概率安全分析定量化的第1步.同时,以双模块高温气冷堆丧失厂外电事故为例,对本文提出的始发事件识别过程和频率确定方法进行了论证.研究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单模块概率安全分析的结果,易于理解且流程简便,对多模块概率安全分析研究具有奠基意义.
-
-
陈涛;
吴高翔;
周念成;
吕小红;
刘维;
吴雪翚
-
-
摘要:
综合能源系统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包含多种能源的输入、转换和储存等设备.我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适合建设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文章考虑西南地区的能源结构,针对运行设备效率随环境和出力变化的特点,建立设备的全工况能量转换模型.以系统的年投资运行成本为目标,建立了集电气热冷能于一体的西南地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配置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段线性化处理,降低模型的非线性度.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得出了西南地区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在全工况用能场景下的最优配置,提高了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
-
-
苗东旭;
范双双;
宋为平;
曲晓峰;
姚坤;
万杰
-
-
摘要:
传统的空冷凝汽器特性计算方法中认为汽轮机低压缸排汽焓保持不变,但实际上空冷凝汽器压力的变化也会反向影响排汽焓,进一步对凝汽器压力产生耦合影响.基于空冷凝汽器背压与排汽焓的耦合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算法的空冷凝汽器模型与分析方法.通过对某600MW机组空冷凝汽器的计算分析,得出其在不同汽轮机负荷、环境温度工况下凝汽器压力的变化特性曲线,定量分析了汽轮机负荷和环境温度变化对凝汽器压力影响的对应关系,对空冷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
苏欣荣;
袁新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本文运用三维粘性流动计算软件Fine/Numeca,对某十五级轴流压气机进行了内流流场和全工况特性的数值计算尝试.在试算过程中针对计算中可能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如计算网格、湍流模型等进行了比较,以便在目前的计算条件下使计算模型尽可能的反映真实流动.把整机计算结果和前十五排叶片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流场.
-
-
-
张士杰;
袁新;
叶大均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采用一种快速求解三维粘性流场的计算方法求解某多级轴流压气机内部流场及全工况特性.该方法以LU-SGS-GE隐式格式和MUSCL TVD迎风格式为基础,结合壁面函数方法和简单的混合长度湍流模型,使用多重网格迭代加速收敛技术对三维可压缩雷诺平均Navie-Stokes方程进行求解.叶列间参数的传递采用混合平面方法并应用了微机网络交行计算技术.首先对一个五排压气机(进口导叶加两级)进行了全工况特性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做了详细分析.然后对前三排(进口导叶加一级)进行了全工况特性计算并与五排联赛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对多级环境对单级性能的影响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
-
张士杰;
袁新;
叶大均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采用一种快速求解三维粘性流场的计算方法求解跨音速轴流压气机级内部流场及全工况特性.该方法以LU-SGS-GE隐式格式和MUSCL TVD迎风格式为基础,结合壁面函数方法和简单的混合长度湍流模型,对三维可压缩雷诺平均Navie-Stokes方程进行求解.叶列间参数的传递采用混合平面方法并应用了微机网络并行计算技术.计算得到了NASA37号低展弦比、跨音速轴流压气机级70℅设计转速下的全工况性能曲线,并重点分析了其中一些典型工况下的内部流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此方法能快速得到三维粘性流场的流动特性且计算精度较高,可用来模拟跨音速轴流压气机级内的全工况三维粘性流动.
-
-
-
-
-
苏欣荣;
袁新
- 《2006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本文对某十五级轴流压气机进行了内流流场计算.为了考察该压气机的全工况特性,分别对该压气机的设计工况点和非设计工况点进行了大规模整机计算.为了尽可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在试算过程中针对计算中可能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如计算网格、湍流模型等进行了比较,以便在目前的计算条件下使计算模型尽可能的反映真实流动.把整机计算结果和前五排叶片、前十五排叶片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基于计算结果的分析讨论了目前的计算工作和大规模压气机内部流动计算所需要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