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互补
多能互补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453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4329篇;相关期刊275种,包括节能、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第二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2013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交流会等;多能互补的相关文献由425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宇昊、刘伟、周贤等。
多能互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329篇
占比:96.08%
总计:14914篇
多能互补
-研究学者
- 周宇昊
- 刘伟
- 周贤
- 彭烁
- 钟迪
- 杨帆
- 张海珍
- 李兵
- 牛洪海
- 刘丽丽
- 唐喜庆
- 王世朋
- 王保民
- 艾芊
- 谢玉荣
- 陈超
- 马伟
- 叶灿滔
- 孙波
- 崔华
- 李启明
- 李鹏
- 杨豫森
- 柳长昕
- 潘新祥
- 耿欣
- 赵耀华
- 赵聪
- 郭甲生
- 金传山
- 陈辉
- 黄鸣
- 刘延俊
- 吴春丽
- 周猛
- 张伟
- 张承慧
- 李向涛
- 潘洪军
- 王颖
- 章爱娟
- 谢红波
- 陈哲
- 马溪原
- 麦俊明
- 冯毅
- 刘波
- 叶文祥
- 唐继旭
- 娄清辉
-
-
赵冬梅;
张松;
王浩翔
-
-
摘要: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核电、风电等大规模接入电网已是必然趋势,但风光等间歇性能源渗透率的提高以及核电机组满发运行的方式,导致了负荷峰谷差的不断加大。为了满足系统调峰需求和核电安全性要求,建立了多能互补的风-核-火-气-抽水蓄能联合优化调度模型。所建模型在传统经济调度基础上引入碳交易机制,以联合调峰成本最低为目标,计及系统约束和各电源运行约束,对联合调峰系统消纳风电的能力以及核电调峰模式的改变进行了分析。基于核电机组实际运行特点,用0-1变量对核电调峰模型进行表征,并利用GUROBI求解器对该混合整数规划问题进行求解,算例仿真验证了所建模型对于促进风电消纳、缓解系统调峰压力、优化核电机组调峰模式、协调系统经济性与低碳性的作用。
-
-
全贞花;
任海波;
赵耀华;
王林成;
石峻璋
-
-
摘要:
设计了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thermal,BIPVT)组件与近零能耗建筑,该建筑采用太阳能-空气能多能互补供能系统,实现了建筑供冷、供热与供电的多种用能需求.为研究该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能否满足近零能耗建筑的标准,搭建了BIPVT建筑及太阳能-空气能多能互补供能系统,建立了供能系统仿真模型,对不同气候条件下BIPVT建筑的节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条件下,BIPVT建筑供能系统的太阳能贡献率占建筑负荷比例为56%~98%,发电量占满足建筑环境需求用电量的比例为70%~100%.根据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对BIPVT建筑的节能特性进行分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典型城市,BIPVT建筑都可以满足近零能耗建筑或零能耗建筑的标准,节能减排效益较好.
-
-
项鹏飞;
葛磊蛟;
周震震;
刘航旭;
陈伟
-
-
摘要:
面向具有电/冷/氢需求的典型园区,提出了一种计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余热回收的氢-冰储能微网优化配置模型,旨在对微网中风/光/氢/冰/储等各主要部件进行容量优化以提高经济性。首先设计了光伏直流电解水制氢储能和风力交流供电冰蓄冷的交直流混联源荷直驱的双重储能机制;为提高氢能利用率,提出利用SOFC的余热回收进行冷电联产。综合考虑本文所提模型的非线性,电解槽、冰蓄冷等设备运行状态多变,以及优化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而全局寻优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全局搜索能力强的人工蜂群(artificial bee colony,ABC)与量子粒子群(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PSO)混合的ABC-QPSO算法对模型求解。最后以广东某园区为实例,通过4种方案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模型的优越性。
-
-
孙炜哲;
刘健;
徐立军;
苏雨晴;
孙荣智
-
-
摘要:
针对能源使用清洁化尚未建立一套完整、流畅的体系,存在能源调度无法统筹全局、清洁能源无法完全消纳等问题。文中基于微电网的区域性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架构,在终端能源单元与大能源网之间实现了相互补充与统筹调度,从而综合提升园区供电系统的运行安全性、清洁性以及可靠性。文中结合分层分布式资源监测技术、容器技术、远程部署技术与边缘代理技术,设计了一套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子系统。通过对园区能源系统进行的仿真实验,证明了文中建立的综合能源管理控制系统平台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高覆盖,有效提升系统运行效率,综合性能良好且可靠、稳定。
-
-
李金桃;
杨雅鑫;
李洋;
雷艳;
杜松;
张林涛
-
-
摘要:
为了丰富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全年耗节能效果评估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的供能系统运行节能效果评估计算方法,指出现有评估方法应用于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节能量评估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可用于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节能效果评估方法。并以贵州某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为工程案例,对该评估方法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案例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分供式供能系统,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全年运行能耗显著降低;本文所提供的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全年耗能量评估计算方法可用于不同供能方案间运行效果的评估、比较,为供能系统方案确定提供依据。
-
-
陈述;
赵金凡;
陈云;
习俊博;
周露;
崔洁
-
-
摘要:
多能互补运行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多利益主体间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是实现多能互补运行的关键。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了水风光多能互补运行博弈特征,构建了水风光多能互补增益函数和电站收益函数,结合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运行特点,利用互补系数法对联合发电互补性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分配策略下联盟的增益分配值和分配策略的吸引力,并选择最优分配策略对联盟增益进行分配以实现参与主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算例分析表明:增益分配的实质是对互补电站贡献的奖励,贡献较高的电站分得增量收益越多。同时,不同分配策略下各电站接受多能互补联合运行的倾向程度均为:光伏电站>风电场>水电站。
-
-
姜涛;
周慧娟;
周炜然;
许真;
张劲松
-
-
摘要:
利用能源耦合机制促进多能互补,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提出一种考虑燃气热泵配置与运行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方法。首先,对计及余热利用的燃气热泵进行分析建模,并基于能量枢纽建立含燃气热泵的多能互补系统能量流模型,通过协调冷、热、电源调度出力实现能源间优势互补,改善系统运行经济性;其次,建立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调度双层模型,上层寻找燃气热泵机组最优容量配置,下层制定系统经济调度计划,采用CPLEX软件进行迭代求解。算例研究表明:燃气热泵能够有效应对天然气价格波动,实现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节能经济运行,并提高了孤岛模式下供能可靠性;同时,系统燃气使用量得到优化,有助于削减区域季节性用气峰谷差。
-
-
-
-
摘要:
3月17日,新疆首个“风光火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百万千瓦基地项目--华电北疆乌鲁木齐100万kW风光基地项目开工。该项目是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全国两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认真落实新疆与中央企业产业兴疆恳谈会精神,深化央地合作、助力产业兴疆的重点项目。作为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戈壁、荒漠开展风电光伏治沙。
-
-
卜伟强;
季良坤;
张志来
-
-
摘要:
充分发掘煤矿的各类余热资源,以可靠的技术及设备利用余热资源来满足煤矿的供暖、矿井送风加热、生活热水制取需求,替代煤矿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电锅炉等高能耗、高污染设备的使用,不仅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还可降低煤矿企业冬季供热的费用,创造经济效益。介绍了煤矿各类余热,分析了煤矿余热回收的相关技术,提出了煤矿企业清洁供热综合解决技术方案,分析了煤矿企业综合清洁供热技术改造的价值。
-
-
郝莉娟
-
-
摘要:
2008年以来,榆次区推广户用生物质炉1200台,但单纯使用生物质炉不能彻底解决农户冬季取暖用能问题。因此,中心试验示范推广生物质多能互补户用集成供热模式,以实际运行效果探索适宜当地丘陵农村“低碳、节能、环保、节约、可再生”的冬季取暖之路。
-
-
史俊花
- 《2018国际清洁能源论坛》
| 2018年
-
摘要: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世界发展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国家认识到依赖一两种能源非常危险,业内外开始主张多种能源并重、相互补充.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智慧能源的载体是能源,包含了电、热、冷、水等多种能源,通过采用智能微电网、多能互补冷热系统和水处理系统等多种技术,因地制宜、统筹开发、互补利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布局建设一体化集成供能基础设施,对不同供、用能系统进行整体上的互补、协调和优化,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协同优化,降低或消除能源供应环节的不确定性,更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纳,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利用.
-
-
曾智勇;
李珂;
崔小敏;
黄贝;
杨拴岐;
朱文昊;
万绪财
- 《2018国际清洁能源论坛》
| 2018年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冬季雾霾现象频发,推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迫在眉睫,清洁供暖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本文总结了目前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现状、取暖手段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详细阐述了由深圳爱能森自主研发、设计的“储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零污染高效冷暖系统(HSES:赫爱斯系统)的相关技术和成果.该技术为解决中国北方冬季雾霾问题、改善大气环境和确保民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
-
-
谢小平;
张伟
-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6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随着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其并网消纳将面临愈来愈难的局面.通过研究表明,多种类型电源之间互补运行是促进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发展消纳的重要途径.目前,黄河公司已依托龙羊峡水电站建成了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其中光伏电站容量达到85万kW.下一步,将结合黄河茨哈至羊曲河段416万kW,在共和塔拉滩建设400万kW光伏和200kW风电,在拉西瓦电站附近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黄河上游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调节控制中心,利用多能互补优势,提出"虚拟水电"的研究,向电网输送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清洁电能.
-
-
魏澈;
万光芬;
李强;
平朝春
- 《第二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风能、太阳能、海洋潮流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构成的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对缓解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三相PWM整流器取代传统小型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二极管不控整流和Boost升压斩波电路作为500KW多能互补独立电力系统潮流能直流并网整流器,简化了系统结构.设计了解耦电流内环和直流电压外环控制器,获得较好的交流侧和直流侧波形,实现了直流并网的要求.应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
-
申刚
- 《2018国际清洁能源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而以分布式形式接入的清洁能源成为配电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形式.随着国家《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及推广,集成物联网传感技术,全面感知用户的各种用能需求和生活需求的智慧能源系统也成为人们对未来能源发展的客观需求.智能微网是以客户目标导向的电力方案为基础,集成了电网高级量测技术、数据加密通信传输技术、大数据运行分析技术、智能自适应保护技术、人工智能控制决策技术、人机交互操作技术的电源、网络、负荷高级电网管理系统.由于微电网所独有的优化控制核心技术对任意发电、用电设备均可有较强兼容性,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局部自治和广泛互联,因此可广泛与城市各行各业相结合,构建全新用能体系,是未来智慧能源应用的重要形式.
-
-
Han Jianguo;
韩建国;
Liang Zhihong;
梁志宏;
Wang Lihua;
王立华;
Lu Yupeng;
卢毓鹏
- 《2017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清洁能源技术》
| 2017年
-
摘要:
随着环境发展、节能减排的压力及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能源互联网作为提高区域综合能效,充分利用而可再生能源,实现多能互补的重要手段,各企业都在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文章依据正在建设的神华富平综合能源项目,首先对项目构架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能源互联网构架图和设计思想、按照四层的思想进行设计建设,并分析各层结构,开放、对等、共享地吸纳耦合分布式新能源,引入物联网中间件思想,最后提出区域能源互联网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在其他区域能源建设中复制推广.
-
-
徐蒙
- 《2016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
| 2016年
-
摘要:
截至2015年,目前中国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大约为:煤炭占比63.7%,石油占比18.6%,天然气占比只有5.9%,水电发电占比8.5%,核能占比1.2%,可再生能源仅占比2.1%.但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另外水力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地热加热等都居世界第一。
-
-
刘爽;
王世明;
吕超;
兰雅梅
- 《第三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通过分析新形势下离岸海岛在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态环境、海岛资源状况以及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结合人机工程学,基于风能、太阳能、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多能互补原则,构件离岸海岛的建筑结构环境概念模型,拓展离岸海岛的发展空间以及丰富生态海岛的开发建设资源.
-
-
蘇树辉
- 《2018国际清洁能源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主编的清洁能源蓝皮书《智慧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报告(2018)》将于今年12月11日至13日在澳门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上正式发布.这是一部集政策研究、行业指引、创新实践与于一体的智慧能源产业蓝皮书.蓝皮书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智慧能源发展的脉络,目前的创新实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决策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都有一定的战略指导和借鉴意义.蓝皮书分为四个部分:行业综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创新实践,由29篇独立研究报告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