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信息可信度

信息可信度

信息可信度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17218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理论界、电子商务、商场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会议、2015年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等;信息可信度的相关文献由216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发云、万宇、刘挺等。

信息可信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7218 占比:99.98%

总计:317297篇

信息可信度—发文趋势图

信息可信度

-研究学者

  • 邓发云
  • 万宇
  • 刘挺
  • 刘旭磊
  • 吴剑琳
  • 吴连伟
  • 周志松
  • 唐雪梅
  • 张秀
  • 李月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晨欣; 刘静; 马敬东
    • 摘要: 梳理当前在线健康社区(OHC)交流中语言风格对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对其深入分析有助于把握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的交流规律及心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在线健康社区环境下医患信任的建立。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方法,从信息来源与信息内容2个维度展开分析,较为详尽地梳理主要成果与研究现状。语言风格能体现出信息来源的专业程度、能力以及信息内容的知识体系与复杂程度,影响信息可信度的感知。有关医生如何调整语言风格有利于提高信息可信度方面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需进一步研究。
    • 宋士杰; 赵宇翔; 朱庆华
    • 摘要: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同时也使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必须充分考虑可信度问题。国际iSchools运动衍生出的iField学科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代表,也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信息相关学科有一定交叉。iField视域下的可信度研究涉及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本文梳理过去二十余年间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首先,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可信度研究进行溯源;其次,基于技术环境与社会环境变迁的双重视角解析可信度研究的主题演化逻辑,总结可信度研究在Web 1.0、Web2.0、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四个标志性阶段的研究重点与难点,并提炼出可信度研究的主题演化框架;最后,从概念内涵拓展、研究方法革新、可信度话题延展等角度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前沿展望。本文希望厘清可信度研究的发展脉络,推动可信度研究的进一步拓新,为未来网络信息资源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 连宪成; 余明阳
    • 摘要: 影响力营销可将微信作为执行平台,已有许多微信第三方公众号与产品厂商合作,其以代言人式的营销期望扩大信息分享范围,然而存在营销过程中是否揭示收受厂商赞助的差异处。因此,主要研究信息质量对于用户分享意愿的效应,并检验赞助事实揭露在其中的调节效果。实验结果显示:(1)当微信营销信息质量较高时,用户将有相对高的信息可信度感知,从而引发更高的信息分享意愿;(2)当微信营销过程中进行产品厂商赞助事实明确揭露时,会抑制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
    • 张琪
    • 摘要: 本文从特质性调节聚焦和广告信息匹配的角度研究如何增进绿色产品购买意向,试图从理论上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营销对策,以促进企业绿色产品销售,使企业更好地开展绿色营销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特质性调节聚焦和广告信息陈述的匹配对广告态度和绿色产品购买意向确实存在显著影响;广告态度在特质性调节聚焦和广告信息陈述的匹配对绿色产品购买意向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信息可信度在特质性调节聚焦与广告信息陈述的匹配对广告态度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
    • 陆泉; 岳雪琪; 刘婷; 李易时; 陈静
    • 摘要: 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新问题,但可以根据现有理论从多维信息特征展开思考.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网络健康信息的可信度评估指标体系,可用于搜索引擎的网络健康信息评估过滤,也可为用户提供可信度评估的指导建议.从信息可信度的内涵出发,提出了信息内容、信息源以及传播媒介三个维度下的多个信息特征,设计了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赋值转化的方法实现各指标的自动测度.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性,选取了疾病预防、疾病症状和疾病治疗这三类典型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主题进行实证.将指标体系评估得分与专家标注的标准集进行对照分析发现,该评估指标体系可有效评估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在可信度二分类下准确率与精确率达到90%以上,而在可信度五分类时评估得分阈值区间呈现为两头宽中间窄,说明可高效区分可信与不可信网络健康信息.
    • 谢娟; 李文文; 沈鸿权; 成颖
    • 摘要: 在突发事件中,信息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伴随着不确定性的急剧上升,显著提升了公众对信息可信度判断的困难程度.本研究以COVID-19疫情为例,探讨了信息爆炸和信息不确定语境下用户信息可信度的判据.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访谈提纲设计和理论抽样,对21名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对原始语料初步整理后进行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发掘出了包括权威性、可靠性、内部质量、传播特征和积极性5个主范畴,以及相应的12个范畴和35个初始概念等在内的信息可信度判据;对专业性等普适判据,以及积极性等新发现的判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 唐雪梅; 赖胜强
    • 摘要: [目的/意义]卫生安全事件中网络健康谣言容易被大量转发,过往研究更多关注信息可信度对健康谣言传播的影响,但信息可信度并不能有效解释健康谣言较之其他谣言更多被传播.[方法/过程]以情绪认知理论为基础,以焦虑为中介构建了网络健康谣言转发的有调节中介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受众对健康信息的感知风险会引起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网络健康谣言转发的中介变量因素,信息可信度会调节感知风险对焦虑情绪及转发意愿的影响,在低可信度情境下感知风险对焦虑和转发意愿影响小,高可信度情境下感知风险正向影响焦虑和转发意愿.
    • 谢娟; 李文文; 沈鸿权; 成颖
    • 摘要: 在突发事件中,信息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伴随着不确定性的急剧上升,显著提升了公众对信息可信度判断的困难程度.本研究以COVID-19疫情为例,探讨了信息爆炸和信息不确定语境下用户信息可信度的判据.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访谈提纲设计和理论抽样,对21名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对原始语料初步整理后进行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发掘出了包括权威性、可靠性、内部质量、传播特征和积极性5个主范畴,以及相应的12个范畴和35个初始概念等在内的信息可信度判据;对专业性等普适判据,以及积极性等新发现的判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 刘增慧; 孙旭燕; 谢超; 王爽
    • 摘要: 短视频因其信息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凸显出更强的传播优势,在发挥媒体监督作用、传播信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短视频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播者各层级对信息可信度均有影响,接受者各层级中接受者辨别能力对信息可信度的影响程度最高,外部环境一致性对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力最大.
    • 沈淑涛; 高飞
    • 摘要: 当前可信光网络数据库匿名共享方法资源占有率平均值高,资源安全性能识别能力低,故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光网络数据库匿名共享方法.采用位置匿名变换法计算区域内的匿名空间和临近的隐私节点,将在区域内服务器查询范围位置集合,通过该集合的查询节点向匿名用户反馈隐私变换准确率.建设新的节点资源库与链路通信,根据节点的数量与匿名资源的所属类型判断该资源能否在相应的网络资源中达成共识状态.利用区块链向新共享资源数据发送测试包,记录数据的经过途径与传输过程,判断信息的可信程度与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光网络数据库匿名共享方法有效降低了可信光网络数据库匿名共享方法资源占有率平均值,加强了资源安全性能识别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