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佛印

佛印

佛印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专利文献17494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党课、瞭望、北京社会科学等; 佛印的相关文献由160位作者贡献,包括詹本迪、马志国、佚名等。

佛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1.08%

专利文献>

论文:17494 占比:98.92%

总计:17685篇

佛印—发文趋势图

佛印

-研究学者

  • 詹本迪
  • 马志国
  • 佚名
  • 李达通
  • 李靖
  • 缪士毅
  • 耶生
  • 一笑1
  • 一路阳光
  • 丁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吴丽莎
    • 摘要: 苏轼与佛印的交往是历代东坡故事所热衷表现的情节,因此探究民间佛教语境下的苏轼形象是值得关注的课题。苏佛故事中,明代冯梦龙“三言”所辑《明悟禅师赶五戒》与《佛印师四调琴娘》为同类故事的代表。文章以此为基础,比较两者之间苏轼形象的异同,并结合社会和思想背景,探究创作者与受众对民间苏轼形象的态度。通过历史溯源,梳理苏轼佛印故事发展脉络,以期进一步挖掘民间佛教语境下的苏轼形象所包含的文化内蕴。
    • 缪士毅
    • 摘要: 板栗,又称栗子、栗果、大栗等,有“山中药”“树上饭”之美名。古时人们就对栗子情有独钟,常常食栗养生,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宋代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交往颇深。一次,苏东坡亲自炒好板栗用以招待佛印和尚,那炒过的板栗露出了黄酥酥的栗仁,惹得佛印和尚早想一尝为快。苏东坡却提出他们俩要对对子,赢家才能吃板栗,便脱口吟出一上联:“栗破凤凰(缝黄)现。”此上联借板栗为题,含有板栗破了缝、黄酥酥的栗心现出来的意思。
    • 陈熙
    • 摘要: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经在杭州当过官,一直做到了太守,在这里他有过一段意气风发的日子。在那些时光里,他和佛印结伴游山玩水。佛印是个“伪和尚”,去画舫、喝花酒,样样都不落下。只有这样纯粹的友谊才让苏轼觉得毫无压力,只有佛印知道苏轼内心最深的痛是什么。
    • 摘要: 宋朝的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一天,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还没有走进禅房,他就闻到了酒肉的香味。原来,佛印不戒酒肉,性情豪放,诙谐幽默。在苏东坡来之前,佛印正好炖了一锅狗肉,边喝酒边吃肉。正吃得起劲时,他听到苏东坡来了,于是连忙把酒肉藏了起来。
    • 闫晓旭
    • 摘要: 灵璧石“执手佛”,天然造像,形态安然,神态静穆,最奇特是只手佛印,念珠挂于指尖,粒粒豁然。该石参加过多次国内大展,频频夺魁,如今入选中华传世名石,实为实至名归。
    • 摘要: 佛印是北宋有名的僧人,他学识渊博,经常出入苏轼家,与苏轼品茶吃饭、谈诗论词。渐渐地,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两人之间也经常开一些玩笑。一天,苏轼正在读书,忽然看到"鲁"这个字,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想法,他要借这个字捉弄捉弄佛印。于是他写了份请帖,派人去寺庙里送给佛印.
    • 王忠波
    • 摘要: 苏轼与佛印泛游,他调侃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毫不犹豫地回答:“施主像尊佛!”苏轼听罢哈哈大笑。佛印不解,问其为何而笑。苏轼反回道:“佛印你猜,你在我心里像什么?”佛印不知,苏轼脱口而出:“像堆牛屎!”佛印听罢浅笑不语。苏轼不解,回家问其妹,妹答:“佛家有云,人心里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苏轼恍然大悟,自知吃亏。
    • 陈婷
    • 摘要: "留带"故事是宋代禅宗依靠苏轼与佛印之间的关系构建的一件士僧交往轶事.惠洪最早记录此事,其后故事在宋代的转变和定型同样源自僧人,故事传播之初也多依靠禅宗要籍,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佛教立场.通过对故事内容的仔细研读和对比,可以看到"玉带"直接象征苏轼的官员身份,"机锋"是以禅师擅长的方式意图让东坡"留带"以"镇山门".寺院和僧人是"留带"故事在后世传播的主要场地和力量,寺院珍藏玉带和修建玉带桥,僧人通过与士大夫文人的交往对故事进行口头宣传、行为效仿或诗文吟咏,这些都显示出佛教在世俗化背景下努力寻求外护力量的诉求.
    • 顺子
    • 摘要: 【时间】北宋,元丰八年,即1085年,春。【地点】江苏靖江【人物】苏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佛印禅师:宋代高僧,苏轼的好朋友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旁白】佛印与苏轼,一个是金山寺高僧,一个是大才子,诗书画俱绝。两人交往甚密,经常一起喝茶、谈佛、打坐,为至交好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