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师范生
体育师范生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2987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黑龙江高教研究、当代体育科技、山东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素质教育研讨会等;体育师范生的相关文献由194位作者贡献,包括邱其荣、杜放、蒋立兵等。
体育师范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987篇
占比:99.58%
总计:33127篇
体育师范生
-研究学者
- 邱其荣
- 杜放
- 蒋立兵
- 侯凯刚
- 党炳康
- 刘琪
- 卓杰先
- 吴维铭
- 张锐
- 徐雪霞
- 李利利
- 杨思齐
- 杨春艳
- 樊云
- 王兴
- 王寒西
- 王轩
- 罗发智
- 贺莉
- 赵国华
- 郑毅
- 韦清
- 韦陈锦
- 马林
- 于贵身
- 于飞
- 付雯
- 何祥海
- 何祥海1
- 何舟
- 余潮平
- 余雪严
- 侍崇艳
- 农彦
- 刘丽娜
- 刘丽茹
- 刘奕岑
- 刘平清
- 刘建民
- 刘彦忠
- 刘志恒
- 刘敦晓
- 刘林星
- 刘毅
- 刘洪涛
- 刘涛1
- 刘炜
- 刘申申
- 刘维
- 史思远
-
-
-
田思雨;
罗发智;
金成吉
-
-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国家颁布的各类相关师德建设的文件和专家学者的观点作为参考依据,运用扎根理论以Nvivo12.0质性研究工具构建出初步的体育师范生践行师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优化,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2个一级指标,以及政治立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学高为师、奉献社会、身为正范和遵纪守法等18个二级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出各指标的权重。
-
-
谢先姣
-
-
摘要:
在重庆三峡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调查了11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发现,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职业意识有待提高,高校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实习环节时间短、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应从增强职业技能意识、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育实习方案等方面来提高体育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
-
陶振乾;
覃绍兵
-
-
摘要:
体育师范生作为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的后备主力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对我国未来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体育师范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搜集相关文献,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师范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困境,为提升体育师范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的发展提供路径,希望提高体育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推动体育师范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的发展。
-
-
马瑞
-
-
摘要:
以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和TPACK理论框架为依据,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与情景,初步形成体育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意见征询,根据专家对指标的评分和意见对指标进行的修改、增加和删减,计算专家权威度、专家积极性和专家意见协调度,最终形成了包括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34项三级指标的体育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
-
罗发智;
张洋洋;
王东博;
史思远
-
-
摘要:
运用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和SEM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形成4个潜在变量和19个观测变量的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经二阶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这4个维度19个观测指标对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均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依次排序为:课程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学生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沿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严格学生考评制度;拓宽多元实践平台,丰富学生教学实践经验;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优化教学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思想指引,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路径培养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
-
王东石
-
-
摘要:
专业认证是新时代师范类专业建设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作为体育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核心教学技能的培养质量提升尤为重要。针对当前体育师范人才教学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以“产出为导向”理念为指引,围绕“学会、勤练、常赛”基本路径,从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搭建技能训练资源平台,推进以赛促学、促训、强教模式,实行技能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促使体育师范生全面掌握成为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
-
汪庆波;
柴伟丽;
夏寒媚
-
-
摘要:
模拟授课技能是体育师范生必备的技能,对其通过教师资格证面试和教师招聘面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的思考,从细节入手,窥探体育师范生模拟授课技能提升策略:在平时训练阶段要坚持形体与气质训练,凸出创新思维训练,重视演绎能力训练,加强时间掌控能力训练;在比赛阶段则要树立良好形象,调稳心理状态,学会巧妙化解失误,合理利用时间提示.
-
-
樊云
-
-
摘要:
文章主要通过对实践能力本质的准确把握,提出体育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内在结构,基于当前存在的现状,以培养和提高高校体育师范生实践能力为研究目的,进而对体育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出改进思路与具体措施,为后期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
-
王继承;
何舟;
刘炜
- 《2018素质教育研讨会》
-
摘要:
体育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以其独特的代表性在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决定了学科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方式的特殊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是技能和相关理论结合的方式.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他的作用不被人们认可,体育教师的处境十分尴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大多数人对体育学科学生评语,甚至体育学科学生默认这样的评价,在人前“羞于启齿”,这是对体育学科学生的偏见,导致了其他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偏见”.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其特点制定培养方式,有利于提高体育教育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程度.在未来要彻底解决青少年体质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参与其中,解决体育教师的严重短缺,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环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体育教师的后备资源之一,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对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研究得出:处于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的学生在三个维度的认同水平存在差异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家庭因素(父母职业、运动喜好,收入等)是影响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初任老师,影响着孩子未来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选择;大四学生在教育实习后,职业认同感水平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教育实习是学院对学生进入教师职业之前的培训,这一阶段个别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存在下降,但整体水平,是一个上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