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伦理行为

伦理行为

伦理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5879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现代哲学、伦理学研究、党政论坛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世界中联伦理审查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全国第三次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高峰论坛——全国第二届灾疫伦理、法律、社会问题与灾疫教育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医学伦理学会、医学哲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等;伦理行为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海明、唐代兴、赵静波等。

伦理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5879 占比:99.52%

总计:26004篇

伦理行为—发文趋势图

伦理行为

-研究学者

  • 王海明
  • 唐代兴
  • 赵静波
  • 付深省
  • 周晓琴
  • 孙丽华
  • 孙英
  • 张岚
  • 杨海波
  • 程文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洪灵; 王梦婷; 赵宇晗; 陈汉文
    • 摘要: 恒大集团在潜在流动性危机下的巨额现金分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潜在非伦理行为,即“公司破产危机与创始股东巨富并存”等现象是否合乎伦理标准。为此,本文对庞氏分红行为的界定、判别与监管进行研究。针对庞氏分红行为的判别,创新性地提出分别基于现时导向与未来导向的当期流量法和当期存量法,以对已有的基于历史导向的累计流量法加以补充发展。基于上述方法对恒大集团和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庞氏分红行为的初步检验表明,总体而言,恒大集团和中国A股上市公司存在普遍、广泛而持续的庞氏分红行为。有鉴于此,建议对当前“半强制分红政策”的有效性与精准性进行重新评估、修正与细化。
    • 曹伟玲
    • 摘要: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整合的视角,建构医学生动物实验科研伦理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探寻影响医学生动物实验科研伦理行为的因素。利用Amos 21.0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主观规范、动物实验伦理认知、实验环境和动物实验伦理态度均正向影响医学生动物实验科研伦理行为,且影响力依次递减,本研究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应发挥主观规范的外在效应,挖掘医学生科研伦理行为的内部动力;多渠道搭建学习平台,提升医学生动物实验伦理认知水平;改善实验条件,优化人文实验环境。
    • 余怀龙
    • 摘要: 就哲学而言,如果一个人不能实现对世界之统一性的理解,那么他是不可能为伦理提供完备性解释的。而且,只有当一个人实现了对世界之统一性的理解时,他才会知道伦理行为的边界,也就是世界的边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无非是世界如何在他这里得以具体化、现实化,而世界也无非是由与一个人行为相关的事实组建的。简言之,伦理与世界具有同一性。当然,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已经理解了伦理与世界的同一性关系,其中就包括海德格尔。我们下面来简要地论述海德格尔是如何理解伦理与世界之同一性关系的。
    • 张琴
    • 摘要: 招投标业务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领域中逐步进行的广泛活动,是市场经济制度下为了完善大宗货物交易所新起的交易方式.国家政府机关,各部门已经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交易与实施管理条例.在市场允许的范围内,建立与招投标适应的利益发展模式,使利益最大化.文章以此为前提,分析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行为以及决策策略.
    • 辛晓晴
    • 摘要: 信任,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古往今来一直在被探讨和深化。每个人从幼儿时代就开始学习如何信任别人,如何被别人信任。信任也是每天最常见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表达着我们的信任,相信每个人都会说到做到,相信大家都会遵守规则,制度和法律等等,也相信我们的食物和水能够使我们保持健康,甚至相信陌生人的帮助。做一个能给予他人信任的人,是所有社会人所追求的,践行信任,已经深深印在了人类的基因之中。从西方的契约精神,到中国传统的民无信不立,无不折射出信任的不可或缺。但在今天,信任缺失变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信任危机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好像越来越不信任了,这不禁让人深思:要有怎样的证明才会让我们选择相信别人?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现代社会构建信任的机制是什么?文章试从伦理学角度,探究产生原因及其本质。
    • 龙晓翔1
    • 摘要: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艺术行为,它还是一种伦理行为、社会行为,为目的所控制,意识形态在其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罗选民,2012:6)。翻译从来就不是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它在中国现代性的塑造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籍华人学者刘禾在其著作中就提到:由于中国现代的思想传统肇始于翻译、改写、挪用以及其他与西方相关的跨语际实践,所以不可避免的是,这种研究会以翻译为出发点(刘禾,2002:35)。
    • 刘忆春
    • 摘要: 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出现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心理疾病在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出现,但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成长和塑造的阶段,成长中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出现心里的变化,处理不当很容易成为一生的阴影.本文就各年龄段需要心理咨询的来访者调查数据的分析,探寻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伦理行为,并对其评价.
    • 唐代兴
    • 摘要: 社会健康发展,需要良序。社会良序敞开的基本方式,是国民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支撑社会良序的动力机制是伦理精神,维护社会良序的结构力量是以伦理精神为导向的制度机制。伦理信任遭遇解构的现象方式是伦理行为放纵,本体方式是破坏维护社会良序的制度机制进而消解支撑其制度机制的伦理精神。当前,从老人摔倒"无人扶"到社会公信力下降,从"对人的不信任"到"对群体不信任"再到"对组织"甚至"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是伦理信任遭遇伦理行为和伦理精神双重解构的体现。重建伦理信任的根本努力,不仅要加强道德和美德建设,更为根本的方策,却是培育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的文化土壤,重建护卫道德作为和美德追求的制度机制和支撑其制度机制健康运行的社会伦理精神。
    • 邓晶; 钱铭怡
    • 摘要: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of counselors'and therapists'interpersonal personality on the ethical behavior of dual relationship.Methods:Totally 177 practitioners (21-65 years old) were investigated with 4 interpersonal personality subscales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Inventory (CPAI)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attitude of counselors to the ethical behavior of dual relationship".Results: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of 4 dimension of interpersonal personality on the 6 items of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and lower groups (Ps > 0.05),but on the other 5 types of dual relations respectively,there were 6 (9%),10 (15%),12 (18%) and 21 items'(32%) score showing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Ps < 0.05).Furthermore,more items had score difference on social relationship.Conclusion:It suggests that the counselors'and therapists'interpersonal personality may be related to the ethical behavior in dual relationship.%目的:考察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人际关系性人格特质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从业者177人(年龄21 ~65岁),采用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人际关系问卷中的4个维度(和谐度、面子、人情、纪律性)测量人格,采用咨询师对双重关系行为接受度问卷测量咨询师和治疗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分为身体接触和性相关、职业相关、工作相关、经济相关、社交类、费用类6类双重关系)的接受程度.结果:人际关系4维度高低分组在职业相关的6个条目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其他5类双重关系上分别有6个条目(9%)、10个条目(15%)、12个条目(18%)、21个条目(32%)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对社交类接受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较多.结论: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人际关系性人格可能与双重关系伦理行为存在相关.
    • 阳辉
    • 摘要: 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议题.通过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北京市7家典型社工机构的实习社工、机构督导、机构创始人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1.绝大多数机构有基本的伦理制度建设和管理;2.机构对相关伦理的条例内容有一定认识,但缺乏实践中的具体明确指导;3.不同类型背景的社工人员对伦理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差异,社工、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员相对更为重视.为此,笔者建议从高校和行业的培养培训开始重视该部分内容,同时加强行业标准指导和监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