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现代性

中国现代性

中国现代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41508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开放时代、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等;中国现代性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春时、张明、陈晓明等。

中国现代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1508 占比:99.94%

总计:441759篇

中国现代性—发文趋势图

中国现代性

-研究学者

  • 杨春时
  • 张明
  • 陈晓明
  • 侯才
  • 张法
  • 王一川
  • 尹利根
  • 王明科
  • 韩毓海
  • 万俊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胜云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活动,中国现代性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人与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题,中国现代性同样以人与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主题,关注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的当代发展问题。中国现代性作为话语体系是一种主动的理论自觉,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显性逻辑,理性反思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诸理念系统,其中包括人民主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核心理念。
    • 冯刚
    • 摘要: 探索并激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证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直接构成中国现代性建设的理论基础。田辉玉、李齐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探析》(202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详细考察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性建设的重要价值。该书研究视野宽阔,选题具有重要价值,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进行了动态研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品质,再现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性,是一部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力作。全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张九童; 邹广文
    • 摘要: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话语,反思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性精神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苏联文化及西方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多样文化景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性建构始终面临着“儒化”“教条化”“苏化”“西化”的价值挑战,形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深刻的矛盾语境。我们应在这种矛盾语境中作出正确文化选择:审视传统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儒化与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省察教条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教条化与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实践创新;考量苏联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苏化与对苏联现代性的借鉴超越;反思西方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西化与对西方文明成果的扬弃。
    • 项久雨
    • 摘要: 深化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是一项持久且有意义的任务,同时结合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厘定中国现代性建设的方向,必将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从而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之路。全面深入探索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性建设重要价值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探析》,以逻辑自洽性、学术启发性、实践指导性和理论成长性为突出要点,把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为理论界贡献了丰富的学术灵感。
    • 陈建兵; 郝一博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文明形态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科学概括与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本质上是现代性文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标识,对中国现代性的求索和建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实践主题。中国现代性是一个矛盾体,以动态历史的视野把握中国现代性的出场逻辑,其呈现出资本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现代性“正-反-合”的辩证发展图景。中国现代性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现代性到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发展过程,完成了对西方资本现代性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双重超越,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性的重构动摇了西方现代性的话语霸权,为发展中国家建构自身现代性从而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中国现代性文明新续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应然选择。
    • 孙来斌
    • 摘要: 作为学术研究一个重要论题的现代性,是西方启蒙运动昭示的人类文明时代的提炼,也是对资本主义世界诸多症候的凝练,而对于当今时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来说更是一项未竟的事业。近现代西方众多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批判分析,由此形成了西方现代性批判的诸多理论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探析》在系统梳理西方近现代思想家现代性思想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性,并落脚于中国现代性建设的伟大实践。该著作选题宏大、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表述精当,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深厚的学理性,是一部独到优秀的学术著作。
    • 王亚杰
    • 摘要: 中国现代性的开启直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入侵,并由此决定了中国必须以革命方式实现民族救亡图存的目标。革命是考察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维度。革命与现代性具有逻辑同构性,皆表征为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中国经由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不断走向自我立法与自主建构,成功书写了中国版本的现代性,并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因此,重思中国现代性中的革命因素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方朝晖; 曲祯朋
    • 摘要: 一困顿与迷惑:灵魂之思与学术历程曲祯朋:方老师,您好。据了解,您最初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哲学研究,后来转到了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发生了这样的转变?方朝晖:我做学问经过好几次比较大的变化,这与我个人的兴趣与经历有关。简单来说,本科时候学工科,后因个人兴趣,转到了西方哲学。当然这些与时代环境和潮流也有关系,80年代的时候整个社会环境就流行西方哲学。但我1992年博士毕业时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个人的经历也是如此,当时初到北京,精神上很孤独,也意识到以前学的存在主义哲学、生命哲学什么的对自己没有任何作用。
    • 王小鲁
    • 摘要: 一、纪录片是现代性的化身。纪录片是现代性(Modernity)的化身,在中国尤其如此。纪录片面向民众,以独特的文化感觉启发民众的公共意识,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转型具有催化的作用;同时从纪录片创作到传播的全部流程中,所有参与者都能体会到它对我们的改变,它改进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增加了我们和外部世界的亲密关系,让我们变得富有反思性。
    • 蒋述卓; 朱宝洁
    • 摘要: 鲁晓鹏对中国现代性的书写经历了从叙事诗学到电影诗学的转向.首先,从倚重文本转向倚重电影,是鲁晓鹏对中国现代性书写的具体研究对象的转变;其不仅从文本出发,关注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发生,也从电影出发,关注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当下现实.其次,从偏重哲学的文学研究转向偏重社会科学的文化研究,是鲁晓鹏对中国现代性的书写的视角转换;这一转向中的连续性表现在其对历史与叙事的关注.最后,鲁晓鹏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关于中国现代性研究的理论成果,立足于微观的历史叙事和现实叙事,创造出了独特的审视中国现代性的方式.鲁晓鹏结合理论与史料的研究方式,是探索当下中国与世界结构转换的特有方式.其致力于在差异而非历史的连续性中寻找普遍性,对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