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3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7089篇;相关期刊328种,包括对外传播、青年记者、西部广播电视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二届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学术年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年第六届全国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等;传播主体的相关文献由71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保军、金重建、刘伟等。
传播主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089篇
占比:96.41%
总计:17726篇
传播主体
-研究学者
- 杨保军
- 金重建
- 刘伟
- 吉峰
- 陈福锋
- 马宁
- 黄卫星
- 于娜
- 任桐
- 刁凡
- 刘晓岚
- 匡文波
- 吴丹
- 周敏华
- 周雪梅
- 孙立伟
- 岳世川
- 幸跃凌
- 张晶晶
- 张爱军
- 张西平
- 徐曼
- 徐爱真
- 曹翘楚
- 李延生
- 李彦冰
- 杨丽丽
- 杨方琦
- 杨晓宏
- 杨林夕
- 栾春晖
- 熊若愚
- 王玉琦
- 王艳
- 王荣强
- 瞿明刚
- 程明
- 程曼丽
- 薛呈永
- 谢敏
- 赵朝峰
- 赵雪梅
- 赵静宜
- 车丽娟
- 郑忆石
- 陈正
- 陈长松
- 雷晓彤
- 韦喜璋
- 马震刚
-
-
殷娅莉
-
-
摘要: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短视频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科普+短视频”成为科学界与受众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但随着传播媒介的变迁和科普传播主体在自媒体语境下身份的转变,受众对科普短视频传播的理解存在偏差,双方对话越发复杂。本文基于自媒体语境,分析科普短视频传播主体、受众、自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新媒介技术和传播呈现的对话哲学理论来探讨人与社会存在的哲学逻辑,探索当今科普短视频传播活动,为科普短视频传受双方的共识性对话提供新思考。
-
-
吕振燕
-
-
摘要:
新媒体时代,对外传播主体越来越多元化。选取YouT ube平台李子柒的相关视频,通过Python技术抓取评论,采用词频计量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海外粉丝对李子柒视频中中国传统工艺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从受众角度出发探究李子柒在传统工艺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并对基于社交媒体短视频传播中国传统工艺提出可行性分析。
-
-
岳世川
-
-
摘要: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时期是西方科学输入中国的两个重要阶段。前一阶段,传教士作为传播主体,以“学术传教”的方式同时将天主教义与西方科学输入中国,实现了平行发展下的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但这种会通在其后期因中西文化较量之间的“礼仪问题”逐渐由“西学东渐”演变为“西学东源”,传教士的作用和地位式微。西学式微下的中国科技经历了一段封闭而保守发展时期,从1840年前后至20世纪初,面对因近代科技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西方列强的侵略,以中国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作为这一时期的传播主体开始了“师夷长技”,学习、移植和再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成为他们挽救民族危亡、推动中国科技转型发展的主动选择。
-
-
梁茜
-
-
摘要:
针对于自媒体和传统媒体,本文首先概述了两者的差异,包括传播主体的差异以及传播内容的差异,然后基于自媒体时代背景,探讨了怎样发展传统媒体,并给出了一些有关的建议,即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创新新闻形式,注重区别受众;提升传统媒体的优势,通过本文的探析,以期能为有关人员提供借鉴。
-
-
韩国梁
-
-
摘要:
2019年9月,成都市双流区对原成都市双流区广播电视台和原成都市双流新闻中心进行优化整合,组建双流区融媒体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目前,双流区融媒体中心已建成以新媒体平台为传播主体,电视、报刊、广播为重要支撑的“一体三翼”融媒体矩阵,共有12个传播平台,用户共计230余万。
-
-
张丹旭
-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影像传播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方式。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和效果,但仍存在棘手问题。本文通过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的客观条件和问题,为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的发展明确方向。
-
-
白艳丽
-
-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以传播学的5W理论为基础,打造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提高传播主体的素养是关键,把握传播内容的精髓是根本,探索多元传播渠道是纽带,抓住传播受众的实际是前提,创新传播效果的评价及运用是保障。
-
-
张艺臻;
薛强华
-
-
摘要:
文章分析了徽剧跨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结合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手段4个方面对徽剧跨文化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翻译质量、精选传播内容、拓宽传播途径等策略以提升徽剧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
-
赵芊
-
-
摘要:
真实是新闻自身的第一生命。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所以虚假新闻随即乘势泛滥。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开放性、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和传播形式的交织性,网络传播过程中“把关”过程越来越简化,所以对网络虚假新闻的把关刻不容缓。
-
-
刘涵玥;
洪佳景
-
-
摘要:
互联网时代下,短视频的兴起为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政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也在持续加强。政务短视频的发展为政务新媒体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既拓宽了我国政务服务的渠道和范围,又使政治宣传在媒介大融合的环境下产生了新的文化价值。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对政务短视频的发展状况做出详尽的剖析,着重指出政务短视频这一新兴力量的特别优势,并从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政务短视频发展存在的定位模糊、缺乏专业人员、各自为战等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未来发展路径,即明确自身定位,引进新媒体技术人才,优化媒体生态与加强技术交流,以发挥政务短视频的真正实力,并为政务短视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
-
-
- 《第29届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
-
摘要:
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舆情的应对也离不开网络传播主体.网络意见领袖作为活跃主体,与网络舆情的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基于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的分类研究,掌握活跃主体的形成及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基于情报分析方法研究网络意见领袖的发现,证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能有效用于舆情主体的挖掘过程及其量化分析.用实例展示舆情主体的挖掘过程及其情报分析法的应用.
-
-
蒋东旭
- 《第二届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有关人类认知领域的传播研究刚刚起步,在这个学科边界尚不清晰的新兴领域内,研究者们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即这类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谁?研究的学科基础是怎样的?因此,对于涉及认知传播相关的基本概念的梳理和认定成为所有研究的开始.本文的撰写试图用人文主义的视角探讨认知传播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认知传播研究体现了传播学研究对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和传播学研究的深人与细化。在认知传播研究中要时刻警惕认知的片面和人的异化,是所有认知传播研究者始终都要警惕的问题。
-
-
Wang Lancheng;
王兰成;
Chen Lifu;
陈立富
- 《2015年第六届全国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舆情的应对也离不开网络传播主体.网络意见领袖作为活跃主体,与网络舆情的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方法层面有必要开展基于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的分类研究,掌握活跃主体的形成及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技术层面有必要基于情报分析方法研究网络意见领袖的发现,方法包括观察法、统计学方法、聚类分析法,以证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能有效用于舆情主体的挖掘过程及其量化分析.实证展示舆情主体的挖掘过程及其情报分析方法的应用.
-
-
陈正;
徐爱真
- 《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载体,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在德国对中德受众的反馈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的实证研究.主要从传播主体层面、接受者层面和信息编码层面三个方面入手,对受众的反馈进行内容分析.在对其差异进行深层次研究中,发现了中德两国在民族性方面存在若干不同点.期望通过中德受众不同视角的反馈来为中国跨文化传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