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价值本质

价值本质

价值本质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1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中国政治、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802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理论观察、理论界、攀登(汉文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价值理论方法学术研讨会等;价值本质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家荣、张正翔、廉永杰等。

价值本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2.5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802 占比:97.44%

总计:4928篇

价值本质—发文趋势图

价值本质

-研究学者

  • 周家荣
  • 张正翔
  • 廉永杰
  • 何煦
  • 刘昌用
  • 黄树光
  • 常素梅
  • 杨信礼
  • 汪亮
  • 王玉樑

价值本质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何玉长; 刘泉林
    • 摘要: 数字经济是劳动者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数字产业和融合国民经济各产业,创造数字产品和其他产品的价值创造活动或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关键在于数字技术基础,数字技术融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中,使生产力要素得以技术升级并有机结合应用于劳动过程中,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数字经济的价值本质是劳动,因为数字经济的价值创造源于劳动,数字经济的劳动是数字化劳动.数字劳动和劳动产品也具有数字化特质.数字经济的价值构成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数字劳动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包括数字制造、数字设施与设备、软件设计等;二是数字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产业形成数字农业、数字工业、数字服务业,这些产业创造的产品价值包含着数字经济的贡献.数字经济的价值增长将有力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 肖旭; 戚聿东
    • 摘要: 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对于维持数字经济有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在以数据为基础所构建的网络空间中,虚体与实体的有机结合使得主体之间可以进行跨时间与空间范围的沟通,也有助于通过创新迭代以维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匹配.数据是一剂良性催化剂,其价值体现在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与社会生活进行多方面改进,涉及技术、劳动、交易等问题.因此,数据的价值分配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性高的工作.数据产权包括原始数据生产者的使用权、隐私权以及数据机构的获益权,数据贡献表现为追踪市场趋势、生产要素联动、敏捷创新常态化,数据收益可以区分为存量式收益和增量式收益两类.
    • 卢水平
    • 摘要: 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育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其核心意涵.邵式平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本质的理解和经典作家完全一致,其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合理实践为今天践行新时代劳动精神提供了参考.
    • 黄骏达
    • 摘要: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催生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环境,迫切需要我们对大数据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抓住其核心价值本质及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与意识流形态变化趋势,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形态,对其进行深度优化改革。树立全面开放性的大数据思维观,培养良好的数据搜集、筛选、分析和运用能力,可有效地缩小信息"鸿沟"。
    • 莫小丽
    • 摘要: 在政治经济学视阈下,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就没有剩余价值理论的合理性,更没有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大厦的科学性.劳动价值论是求解商品价值问题的一种答案.与其他价值论相区别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抽象劳动为价值实体即自然的"物质规定",以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生产关系)为价值的"本质规定".作为经济范畴的"价值"是一种"形式规定",是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科恩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和劳动价值论不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都是不合理的.
    • 亓占丰
    • 摘要: 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特点和价值论三个基本解释的分析,从物本位的角度开展了关于价值本质、价值源泉和价值尺度的研究.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人类价值体现在人类本身的存活,因此价值本质的定义可以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提高效率是一种自发过程,价值源泉劳动的本质就是人类通过本能不断提高自身效率的过程.价值要计算死劳动,用劳动消耗来度量,劳动消耗可以按照一个国家恩格尔系数小于温饱线60%最后一年的人均食品消费计算.站在自然界的高度研究人类社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具有更高的科学价值和更完善的理论基础.
    • 杨兴凤1; 唐平秋2
    • 摘要: "普世价值"论-((1))裹挟着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别有用心,在理念和口号上以代表着人类社会演进方向自居,表现得极具迷惑性,而掩盖了其强烈的政治动机和意识形态谋图。"普世价值"论从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本质上作了独断假设,营造出关于价值讨论的幻象:一是在价值主体上预设了"超文化的人"作为价值承担者;二是在价值客体上营造了抽象的"通用价值"作为价值客体;三是在价值本质上以"永恒价值"抹去价值的实践性、历史发展性。对于"普世价值论"的独断幻象的辨清,有利于人们真正认清"普世价值"的实质。
    • 杨兴凤; 唐平秋
    • 摘要: "普世价值"论①裹挟着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别有用心,在理念和口号上以代表着人类社会演进方向自居,表现得极具迷惑性,而掩盖了其强烈的政治动机和意识形态谋图."普世价值"论从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本质上作了独断假设,营造出关于价值讨论的幻象: 一是在价值主体上预设了"超文化的人"作为价值承担者; 二是在价值客体上营造了抽象的"通用价值"作为价值客体;三是在价值本质上以"永恒价值"抹去价值的实践性、历史发展性.对于"普世价值论"的独断幻象的辨清,有利于人们真正认清"普世价值"的实质.
    • 袁祖社
    • 摘要: 价值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人类的历史与制度文化实践中关于社会真价值(规范与规制方式)的寻索与证成历程表明,迄今为止,智识层面上,人类思维有关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仍然是一个语义模糊、意象迷离、难定一尊的纷争性领域.真实的情形是,对于究竟何谓价值以及以何种方式呈现某种合理的价值等,囿于背景差异和话语范式的不同,导致理解和认知上的歧见丛生,属思想史的常态.现代观念史的方法及其逻辑,旨在强调淡化或者模糊观念得以可能的历史、文化、制度、生活甚至狭隘化的地方性知识的偏狭与定见,强调基于特定的学术共同体内之约定性命题的跨时空性与即时性观照,从而遵从情景性场域,为介入其中的不同主体提供一个基于自觉、自主、自由基础上的选择性机会和权利.此一分析视角旨在颠覆文化研究中的“中心”和“边缘”的主观性强制划分,对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言说价值的本质及其生存的真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